邊事篇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邊事猶今言國際之事,息息與本國相通,不可不知己知彼者也。
南宋國勢孱弱,百年大計,争持于和戰之間,結果和與戰皆失,馴至亡國,可慨也已!身之所論,大抵重在自強自治,不與人以可乘之機。
縱不得已而求助于人,亦必慎所與而毋贻拒虎進狼之悔,斯可謂善于交鄰者矣。
漢高帝七年,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阏氏。
注曰:應劭曰:“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遺阏氏曰:&lsquo漢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急,欲獻之。
&rsquo阏氏畏其奪已寵,言于冒頓,令解圍。
”餘謂秘計者,以其失中國之體,故秘而不傳。
(卷十一) 史貴求真,然有時不必過泥。
凡事足以傷民族之感情,失國家之體統者,不載不失為真也。
漢文帝前六年,老上單于初立,帝複遣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 注曰:言為漢患者必我也。
史倒其文,因當時語。
(卷十四) 閹寺小人,不知大體,心有所怨,自噬其祖國而不恤,此恒情也,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漢武帝太初四年,自大宛破後,西域震懼,漢使入西域者益得職。
注曰:師古曰:“賞其勤勞,皆得拜職也。
”餘謂顔說非也,此言漢使入西域,諸國不敢輕辱,為得其職耳。
得職者不失其職也。
(卷二一) 宋南渡之初,使臣聘金者,每被抑留,強使拜職,如司馬樸、朱弁、王倫、宇文虛中之徒是也。
樸、弁在元遺山《中州集》南冠五人中,倫、虛中則《宋、金史》皆有傳。
身之以顔說為非者,蓋有感于此。
德祐之末,參政家铉翁亦以奉使被留二十年,強授以官不拜,元人高之,元貞元年乃放還,此身之所親見也,故益不以顔說為然。
漢成帝元延二年,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
都護吏至其國,坐之烏孫諸使下,王及貴人先飲食已,乃飲啗都護吏,故為無所省,以誇旁國。
注曰:師古曰:“言故不省視漢使也。
”餘謂誇者,自矜耀其能傲漢也,旁國,鄰國也。
(卷三二) 此有感于中國國力之不振,而疊為鄰國所蔑視也。
漢成帝綏和元年,匈奴有鬥入漢地,直張掖郡,上欲從單于求之,為有不得,傷命損威。
注曰:師古曰:“诏命不行為傷命。
”餘謂天子之命不行于夷狄,為損中國之威。
(卷三二) 右三條皆不以師古說為然,而别釋之者,唐宋時勢不同,則對古史之認識有異也。
漢安帝永甯元年,從班勇議,複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雖複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
注曰:謂未能如勇計,出屯樓蘭西也。
然使盡行勇之計,亦未必能羁制西域,何者?武帝通西域,未能盡臣屬西域也,及宣帝時日逐降,呼韓邪内附,始盡得西域。
明帝使班超通西域,未能盡臣屬西域也,及窦憲破北匈奴,超始盡得西域。
今漢内困于諸羌,而北匈奴遊魂蒲類,安能以五百人成功哉!(卷五〇) 此言國内不甯,不足以經營邊域。
晉武帝太康十年,慕容廆遣使請降,诏拜廆鮮卑都督。
廆谒見何龛,以士大夫禮,巾衣到門,龛嚴兵以見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
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待客,客何為哉!”龛聞之甚慚,深敬異之。
注曰:受降如受敵,居邊之帥,嚴兵以見四夷之客,未為過也,何必以為慚乎!(卷八二) 中國以禮立國,恒言耀德不觀兵。
慕容廆蓋漢化之深者,故其言如此。
身之駁之,亦以中國積弱已久,驟有受降之事,嚴兵以待,固其所也。
晉惠帝元康五年,代人衛操與從子雄及同郡箕澹,往依拓跋氏,說猗、猗盧招納晉人。
猗悅之,任以國事,晉人附者稍衆。
注曰:史言拓跋氏益強。
當是時,晉朝大臣宗室雖已自相屠,而四方未為變也,衛操、箕澹輩何為去華就夷如是其早計也!中國之人可為凜凜矣。
漢嚴邊關之禁,懼有罪者亡命出塞耳,若無威刑之迫乎其後,一旦去桑梓而逐水草,是必有見也。
邊關不之诘,朝廷不之虞,晉之無政,亦可知矣。
(卷八二) 邊郡之民,每徘徊兩國之間,以求安全為鹄的。
其人多能操兩國語言,習知兩國風俗,欲堅凝此邊民之心,惟有政治修明,使之安居樂業,結其豪傑,使之不為人用而已。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身之不責輕去其國之衛、箕,而緻歎晉之無政,諒哉!洪景盧曰:“西夏李元昊之叛,其謀皆出于華州士人張元與吳昊,而其事本末,國史不書,比得田晝《承君集》,實紀其事,雲:&lsquo張元、吳昊、姚嗣宗,皆關中人,負氣倜傥,有縱橫才。
嘗薄遊塞上,觀山川風俗,有經略西鄙意。
姚題詩崆峒山寺壁雲:南粵幹戈未息肩,五原金鼓又轟天,崆峒山叟笑無語,飽聽松聲春晝眠。
範文正公巡邊,見之大驚。
又有踏破賀蘭石,掃清西海塵之句。
張為鹦鹉詩,卒章曰:好著金籠收拾取,莫教飛去别人家。
吳亦有詩。
将谒韓、範二帥,恥自屈,不肯往,乃砻大石,刻詩其上,使壯夫拽
南宋國勢孱弱,百年大計,争持于和戰之間,結果和與戰皆失,馴至亡國,可慨也已!身之所論,大抵重在自強自治,不與人以可乘之機。
縱不得已而求助于人,亦必慎所與而毋贻拒虎進狼之悔,斯可謂善于交鄰者矣。
漢高帝七年,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阏氏。
注曰:應劭曰:“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遺阏氏曰:&lsquo漢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急,欲獻之。
&rsquo阏氏畏其奪已寵,言于冒頓,令解圍。
”餘謂秘計者,以其失中國之體,故秘而不傳。
(卷十一) 史貴求真,然有時不必過泥。
凡事足以傷民族之感情,失國家之體統者,不載不失為真也。
漢文帝前六年,老上單于初立,帝複遣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 注曰:言為漢患者必我也。
史倒其文,因當時語。
(卷十四) 閹寺小人,不知大體,心有所怨,自噬其祖國而不恤,此恒情也,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漢武帝太初四年,自大宛破後,西域震懼,漢使入西域者益得職。
注曰:師古曰:“賞其勤勞,皆得拜職也。
”餘謂顔說非也,此言漢使入西域,諸國不敢輕辱,為得其職耳。
得職者不失其職也。
(卷二一) 宋南渡之初,使臣聘金者,每被抑留,強使拜職,如司馬樸、朱弁、王倫、宇文虛中之徒是也。
樸、弁在元遺山《中州集》南冠五人中,倫、虛中則《宋、金史》皆有傳。
身之以顔說為非者,蓋有感于此。
德祐之末,參政家铉翁亦以奉使被留二十年,強授以官不拜,元人高之,元貞元年乃放還,此身之所親見也,故益不以顔說為然。
漢成帝元延二年,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
都護吏至其國,坐之烏孫諸使下,王及貴人先飲食已,乃飲啗都護吏,故為無所省,以誇旁國。
注曰:師古曰:“言故不省視漢使也。
”餘謂誇者,自矜耀其能傲漢也,旁國,鄰國也。
(卷三二) 此有感于中國國力之不振,而疊為鄰國所蔑視也。
漢成帝綏和元年,匈奴有鬥入漢地,直張掖郡,上欲從單于求之,為有不得,傷命損威。
注曰:師古曰:“诏命不行為傷命。
”餘謂天子之命不行于夷狄,為損中國之威。
(卷三二) 右三條皆不以師古說為然,而别釋之者,唐宋時勢不同,則對古史之認識有異也。
漢安帝永甯元年,從班勇議,複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雖複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
注曰:謂未能如勇計,出屯樓蘭西也。
然使盡行勇之計,亦未必能羁制西域,何者?武帝通西域,未能盡臣屬西域也,及宣帝時日逐降,呼韓邪内附,始盡得西域。
明帝使班超通西域,未能盡臣屬西域也,及窦憲破北匈奴,超始盡得西域。
今漢内困于諸羌,而北匈奴遊魂蒲類,安能以五百人成功哉!(卷五〇) 此言國内不甯,不足以經營邊域。
晉武帝太康十年,慕容廆遣使請降,诏拜廆鮮卑都督。
廆谒見何龛,以士大夫禮,巾衣到門,龛嚴兵以見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
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待客,客何為哉!”龛聞之甚慚,深敬異之。
注曰:受降如受敵,居邊之帥,嚴兵以見四夷之客,未為過也,何必以為慚乎!(卷八二) 中國以禮立國,恒言耀德不觀兵。
慕容廆蓋漢化之深者,故其言如此。
身之駁之,亦以中國積弱已久,驟有受降之事,嚴兵以待,固其所也。
晉惠帝元康五年,代人衛操與從子雄及同郡箕澹,往依拓跋氏,說猗、猗盧招納晉人。
猗悅之,任以國事,晉人附者稍衆。
注曰:史言拓跋氏益強。
當是時,晉朝大臣宗室雖已自相屠,而四方未為變也,衛操、箕澹輩何為去華就夷如是其早計也!中國之人可為凜凜矣。
漢嚴邊關之禁,懼有罪者亡命出塞耳,若無威刑之迫乎其後,一旦去桑梓而逐水草,是必有見也。
邊關不之诘,朝廷不之虞,晉之無政,亦可知矣。
(卷八二) 邊郡之民,每徘徊兩國之間,以求安全為鹄的。
其人多能操兩國語言,習知兩國風俗,欲堅凝此邊民之心,惟有政治修明,使之安居樂業,結其豪傑,使之不為人用而已。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身之不責輕去其國之衛、箕,而緻歎晉之無政,諒哉!洪景盧曰:“西夏李元昊之叛,其謀皆出于華州士人張元與吳昊,而其事本末,國史不書,比得田晝《承君集》,實紀其事,雲:&lsquo張元、吳昊、姚嗣宗,皆關中人,負氣倜傥,有縱橫才。
嘗薄遊塞上,觀山川風俗,有經略西鄙意。
姚題詩崆峒山寺壁雲:南粵幹戈未息肩,五原金鼓又轟天,崆峒山叟笑無語,飽聽松聲春晝眠。
範文正公巡邊,見之大驚。
又有踏破賀蘭石,掃清西海塵之句。
張為鹦鹉詩,卒章曰:好著金籠收拾取,莫教飛去别人家。
吳亦有詩。
将谒韓、範二帥,恥自屈,不肯往,乃砻大石,刻詩其上,使壯夫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