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老篇第十八

關燈
《通鑒》以“資治”為名,釋老之事,載者較少,故嚴衍《通鑒補·凡例》有“補二氏”一條,言:“《通鑒》如佛圖澄、寇謙之等,亦既因事而見矣,馀皆弗錄。

    然二氏之教,流傳既久,即不足垂訓,亦何必不存其說也。

    ”又康熙間仁和張星曜撰《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五十卷,以袁氏《本末》未有專紀釋老亂國之篇,乃引正史所載,附以稗官雜記,及諸儒明辨之語,集為一書,其稿本見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

    其所輯尚有《天教明辨》,寫本二十厚冊,吾嘗得之馬相伯先生。

    張蓋天主教徒,其書名補袁氏,實以佛老也。

    然信仰貴自由,佛老不當,猶之天主不當也。

    且孟子嘗距楊墨矣,楊墨何嘗熄,楊墨而熄,亦其有以自緻,非由孟子之距之也。

    韓昌黎佛亦然,唐末五代禅宗之盛,反在昌黎佛以後,其效可睹矣。

    況隋唐以來,外來宗教如火祆、摩尼、回回、也裡可溫之屬,皆嘗盛極一時,其或衰滅,亦其教本身之不振,非人力有以摧殘之。

    吾國民族不一,信仰各殊,教争雖微,牽涉民族,則足以動搖國本,謀國者豈可不顧慮及此。

    孔子稱“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使孔子而知有異教,必以為西方之聖而尊敬之。

    故吾人當法孔子之問禮老聃,不當法孟子之距楊墨也。

    胡身之注《通鑒》,于釋老掌故,類能疏通疑滞,間有所譏切,亦隻就事論事,無異端習氣,與胡明仲《讀史管見》之攘臂而争者不同,足觇其學養之粹,識量之宏也。

    茲特撮其語為一篇以示概。

     漢獻帝初平二年,沛人張魯,自祖父陵以來,世為五鬥米道。

     注曰:陵即今所謂天師者也。

    後魏寇謙之祖其道。

    (卷六〇) 讀此注第一句,當時天師之喧赫,可于言外見之矣。

    所謂天師,指張宗演也。

    《元史·釋老傳》雲:“正一天師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至,命廷臣郊勞,待以客禮。

    語之曰:&lsquo昔歲己未,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

    神仙之言驗矣。

    &rsquo”據《世祖紀》,遣使召嗣漢四十代天師張宗演赴,在至元十二年四月。

    《本紀》編年,根據實錄,似不至誤,惟天師世次,則當以《本傳》為準。

    時宋尚未亡,宗演已先趨附。

    宋景濂撰《漢天師世家叙》,亦雲:“宗演父可大,當宋季,元世祖聞其神異,密遣間使訊之,可大授以靈诠,且謂使者曰:&lsquo善事爾主,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

    &rsquo”其言之徵驗,或後人故神其說,然其父子早與敵通,則無可為諱。

    《隐居通議》十六,載劉須溪撰《宗演墓》,亦謂:“乙亥、丙子間,金陵不守,信州未下,北使已先傳張天師召,錫冠劍,陟師号,寵光赫然,前代盛時所未有。

    ”嗚呼!是足以為榮乎!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魏主親為沙門師賢等五人下髪,以師賢為道人統。

     注曰:道人統猶宋之都僧錄,北人謂之僧總攝。

    《魏書》:“沙門師賢,本罽賓國王種人。

    少入道,東遊涼州,涼平赴代。

    罷佛法時,師賢假為醫術還俗,而守道不改。

    于修複日,即反沙門,為道人統。

    和平初,師賢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門統。

    ”(一二六) 魏太武與司徒崔浩崇奉道士寇謙之,太平真君七年罷毀佛法,是為宋元嘉廿三年。

    閱六年,魏文成帝即位,修複佛法,是為宋元嘉廿九年。

    又閱八年,魏文成帝和平元年,昙曜繼為沙門統,昙曜即今大同雲岡石窟寺創造之人也。

    青州失陷時,劉孝标母子被虜至北,曾為僧尼于此,佐昙曜翻譯。

    道人統,沙門統,皆元魏僧官;都僧錄,趙宋僧官;僧總攝,則元時僧官也。

    《元史·世祖紀》,至元十四年二月:“诏以僧亢吉、益憐真加、加瓦,并為江南總攝,掌釋教,除僧租賦,禁擾寺宇者。

    ”廿一年九月:“以江南總攝楊琏真加發宋陵冢所收金銀寶器修天衣寺。

    ”楊琏真加即益憐真加之異譯。

    廿二年正月:“桑哥言楊琏真加雲:會稽有泰甯寺,宋毀之以建甯宗等攢宮;錢唐有龍華寺,宋毀之以為南郊,皆勝地也,宜複為寺。

    ”廿三年正月:“以江南廢寺田土為人占據者,悉付總統楊琏真加修寺。

    ”總統即總攝,《釋老傳》亦作總統,語本譯義,其實一也。

    廿五年二月:“江淮總攝楊琏真加言,以宋宮室為塔一,為寺五。

    已成,诏以水陸地百五十頃養之。

    ”或稱江南,或稱江淮,亦一語異譯。

    楊髡發陵事,萬季野、全謝山等曾詳考之。

    當身之注書山中之日,即楊髠橫行江浙之時,故以僧總攝釋道人統,取人易解也。

     梁武帝普通元年,時上方崇釋氏,士民無不從風而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