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篇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經論語”條雲:“阙唐諱,立石當在孟知祥未叛之前。
”又“石經左氏傳”條雲:“按文不阙唐諱,而阙&lsquo祥&rsquo字,當是孟知祥僭位後刻石也。
”此并以避諱叛服定刻石時代之先後。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以劉守光為河北道采訪使,遣閤門使王瞳、受旨史彥群,冊命之。
注曰:受旨,蓋崇政院官屬,猶樞密院承旨也。
梁避廟諱,改“承”為“受”。
(二六八) 此避諱改官名。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前直指揮使平遙侯益,脫身歸洛陽。
注曰:劉昫曰:“平遙即漢平陶縣,魏避國諱,改陶為遙。
”唐屬汾州。
宋白曰:“後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為平遙。
”(二七五) 劉昫、宋白二說皆不确,《史諱舉例》六曾辯之。
《魏·地形志》,濟陰郡有定陶;陽平郡有館陶;钜鹿郡領縣四,廮陶與廮遙并列;南安陽郡有中陶。
皆不避諱,何獨平陶避諱。
身之特循舊說雲爾。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初,杜重威既以晉軍降契丹。
注曰:杜重威初避晉主重貴名,去“重”單名威,及晉既亡國,重威即複舊名。
其忘恩背主,此特末節耳。
(二八六) 重威避帝名,去“重”字止稱“威”,見二百八十三卷,天福八年注。
重威貪暴鄙夫,本不足道。
《歐史》五十二言:“晉之事醜矣,使重威等不叛以降虜,亦未必不亡。
蓋天下惡之如彼,晉方任之如此,所謂臨亂之君,各賢其臣。
”晉主實自取之,非重威等能亡之也。
又,李達以其弟通知福州留後。
注曰:李仁達降唐,唐賜名弘義,編之屬籍。
及其叛唐,為唐所攻,求救于吳越,而“弘”字犯吳越諱,改名為達。
其弟先名弘通,亦止名通。
(二八七) 此因避諱,一人而數名。
李達先名仁達,唐賜名弘義;既叛唐,自稱威武留後,更名弘達,奉表請命于晉;及為唐所攻,又更名達,奉表乞師于吳越。
見二百八十五卷。
達蓋一反覆之徒,擁兵以為利者。
今《薛史輯本》八四,《晉少帝紀》有“權知威武軍節度使李宏達”,即其人。
蓋清人亦諱“弘”,館臣改寫為“宏”,于是一人而五名矣。
史之不易讀如此。
後漢隐帝乾祐三年,徙折從阮為武勝節度使。
注曰:按《五代會要》,周廣順二年三月,始改鄧州威勝軍為武勝軍,避周太祖名也。
史以後來所改軍名書之耳。
(二八九) 避諱有先時者,史以後來所改之名書之,篇中屢見。
然避諱亦有後時者,今人講闆本,每以諱字定時代之先後,不盡可據也。
孔齊《至正直記》三,言:“經史中往往承襲故宋俗忌避諱,字畫減省,如匡字貞字,敬字恒字,勗字玄字,殷字構字朗字,皆不成文。
以讓為遜,玄為元,慎為順,桓為威,匡為康,弘為洪,貞為正,敬為恭,又追改前代人名,甚是纰缪。
國朝翰林院及諸處提舉司儒學教授官,當建言前代之失,合行下書坊,訂正所刻本,重新校勘,毋緻循習舊弊可也。
”《至正直記·小序》,成于至正二十年庚子,去元之亡僅七年,其言如此,則元時闆本之避宋諱者多矣,豈能以是為準。
蓋避諱之本意為敬慎,其後定為功令,又其後成為習慣,至成為習慣,則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辛亥革命至今三十四年,其曆數已超過齊、陳、周、隋諸史,而清諱玄、弘、甯、等字,尚有阙末筆者,豈盡出于敬慎哉,相承以熟耳。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郭崇威更名崇,曹威更名英。
注曰:皆避帝名也。
(二九〇) 避諱改名,本普通之例,然改名後不知其舊名,則不知其避何人之諱矣。
《永樂大典》引《薛史·曹英傳》雲:“舊名犯太祖廟諱。
”《冊府元龜》八二五所引同,《薛史》仍周實錄之文也。
今殿本《薛史》一二九《周書·曹英傳》,乃作“舊名犯今上禦名”,館臣蓋不知英舊名威,又不悟《周書》之太祖自是郭威,乃誤以為宋太祖;又以為《薛史》成于開寶,不應豫稱太祖,故改為“今上”。
然則英舊名匡或名胤也,豈不缪哉,其弊在不參考《通鑒胡注》耳。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唐主避周諱,更名景。
下令去帝号。
注曰:避周信祖諱也。
(二九四) 郭威之高祖諱璟,南唐李璟既降周,故更名景。
信乎避諱與否,足為叛服憑證,此中國史特有之例也。
”又“石經左氏傳”條雲:“按文不阙唐諱,而阙&lsquo祥&rsquo字,當是孟知祥僭位後刻石也。
”此并以避諱叛服定刻石時代之先後。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以劉守光為河北道采訪使,遣閤門使王瞳、受旨史彥群,冊命之。
注曰:受旨,蓋崇政院官屬,猶樞密院承旨也。
梁避廟諱,改“承”為“受”。
(二六八) 此避諱改官名。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前直指揮使平遙侯益,脫身歸洛陽。
注曰:劉昫曰:“平遙即漢平陶縣,魏避國諱,改陶為遙。
”唐屬汾州。
宋白曰:“後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為平遙。
”(二七五) 劉昫、宋白二說皆不确,《史諱舉例》六曾辯之。
《魏·地形志》,濟陰郡有定陶;陽平郡有館陶;钜鹿郡領縣四,廮陶與廮遙并列;南安陽郡有中陶。
皆不避諱,何獨平陶避諱。
身之特循舊說雲爾。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初,杜重威既以晉軍降契丹。
注曰:杜重威初避晉主重貴名,去“重”單名威,及晉既亡國,重威即複舊名。
其忘恩背主,此特末節耳。
(二八六) 重威避帝名,去“重”字止稱“威”,見二百八十三卷,天福八年注。
重威貪暴鄙夫,本不足道。
《歐史》五十二言:“晉之事醜矣,使重威等不叛以降虜,亦未必不亡。
蓋天下惡之如彼,晉方任之如此,所謂臨亂之君,各賢其臣。
”晉主實自取之,非重威等能亡之也。
又,李達以其弟通知福州留後。
注曰:李仁達降唐,唐賜名弘義,編之屬籍。
及其叛唐,為唐所攻,求救于吳越,而“弘”字犯吳越諱,改名為達。
其弟先名弘通,亦止名通。
(二八七) 此因避諱,一人而數名。
李達先名仁達,唐賜名弘義;既叛唐,自稱威武留後,更名弘達,奉表請命于晉;及為唐所攻,又更名達,奉表乞師于吳越。
見二百八十五卷。
達蓋一反覆之徒,擁兵以為利者。
今《薛史輯本》八四,《晉少帝紀》有“權知威武軍節度使李宏達”,即其人。
蓋清人亦諱“弘”,館臣改寫為“宏”,于是一人而五名矣。
史之不易讀如此。
後漢隐帝乾祐三年,徙折從阮為武勝節度使。
注曰:按《五代會要》,周廣順二年三月,始改鄧州威勝軍為武勝軍,避周太祖名也。
史以後來所改軍名書之耳。
(二八九) 避諱有先時者,史以後來所改之名書之,篇中屢見。
然避諱亦有後時者,今人講闆本,每以諱字定時代之先後,不盡可據也。
孔齊《至正直記》三,言:“經史中往往承襲故宋俗忌避諱,字畫減省,如匡字貞字,敬字恒字,勗字玄字,殷字構字朗字,皆不成文。
以讓為遜,玄為元,慎為順,桓為威,匡為康,弘為洪,貞為正,敬為恭,又追改前代人名,甚是纰缪。
國朝翰林院及諸處提舉司儒學教授官,當建言前代之失,合行下書坊,訂正所刻本,重新校勘,毋緻循習舊弊可也。
”《至正直記·小序》,成于至正二十年庚子,去元之亡僅七年,其言如此,則元時闆本之避宋諱者多矣,豈能以是為準。
蓋避諱之本意為敬慎,其後定為功令,又其後成為習慣,至成為習慣,則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辛亥革命至今三十四年,其曆數已超過齊、陳、周、隋諸史,而清諱玄、弘、甯、等字,尚有阙末筆者,豈盡出于敬慎哉,相承以熟耳。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郭崇威更名崇,曹威更名英。
注曰:皆避帝名也。
(二九〇) 避諱改名,本普通之例,然改名後不知其舊名,則不知其避何人之諱矣。
《永樂大典》引《薛史·曹英傳》雲:“舊名犯太祖廟諱。
”《冊府元龜》八二五所引同,《薛史》仍周實錄之文也。
今殿本《薛史》一二九《周書·曹英傳》,乃作“舊名犯今上禦名”,館臣蓋不知英舊名威,又不悟《周書》之太祖自是郭威,乃誤以為宋太祖;又以為《薛史》成于開寶,不應豫稱太祖,故改為“今上”。
然則英舊名匡或名胤也,豈不缪哉,其弊在不參考《通鑒胡注》耳。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唐主避周諱,更名景。
下令去帝号。
注曰:避周信祖諱也。
(二九四) 郭威之高祖諱璟,南唐李璟既降周,故更名景。
信乎避諱與否,足為叛服憑證,此中國史特有之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