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戒篇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信自梁入關,有文名。
史言薛仁果在兵間不能收禮文藝名義之士,卒以敗亡。
(一八四) 庾信而有不降之子,所謂犁牛之子也。
仁果鄙夫,固無大志,亦其平日蓄憤于士類有以緻之。
武後久視元年,初,狄仁傑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為之立生祠。
後其子景晖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患,人遂毀其像。
注曰:史言狄仁傑盡忠,所以勸天下之為人臣;言其以景晖貪暴而毀祠,所以戒天下之為人子。
(二〇七) 口碑為上,祠像不足恃也。
政潮起伏無定,則祠像之興廢亦無定。
巍巍豐碑,數年之間,旋起旋仆者有矣,一時之虛榮,烏足羨乎! 唐德宗興元元年,李晟流涕誓衆,決志平賊。
注曰:李懷光自河北千裡赴難,不可謂不勇于勤王。
以其兵力固可以指期收複,君臣猜嫌,反忠為逆,張名振所謂“自取族滅,富貴他人”,有味乎其言也!後之觀史者,觀懷光之勤王始末,與張名振所以谏懷光之言,與夫史家歸功李晟之言,則凡居功名之際者,可不戒哉!(二三〇) 李懷光之叛,盧杞迫之也;李晟之罷,張延賞間之也。
故善謀國者必使上無妨功害能之臣,而後下有竭忠盡節之士。
李晟之善終,李晟之忠誼過人也。
《新唐書》贊之曰:“功蓋天下者,惟退,禍可以免。
”信哉斯言!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自廣德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
注曰:嗚呼!“兼并易也,堅凝之難”。
讀史至此,盍亦知其所以得,鑒其所以失,則知《資治通鑒》一書不苟作矣!(二四一) “兼并易能也,惟堅凝之難”,乃《荀子·議兵篇》語。
元和之治,幾至中興,此杜黃裳、裴垍、李绛、裴度之力也。
淮西既平,帝浸驕侈,皇甫镈、程異以數進羨馀并拜相,裴度、崔群争之不得,河朔功烈未終,憲宗卒以多慾隕于弑逆,惜哉!《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此之謂也。
唐武宗會昌三年,仇士良緻仕,其黨送歸私第,士良教以固權寵之術曰:“天子不可令閑,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無暇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志。
慎勿使之讀書,親近儒生,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踈斥矣。
”其黨拜謝而去。
注曰:觀仇士良之教其黨,則閹寺豈可親近哉!(二四七) 閹寺亦人耳,未必其性獨惡也。
因為人主之左右近習,故易于為不善,人主所當戒避之。
王深甯曰:“姦臣惟恐其君之好學近儒,非獨仇士良也。
吳張布之排韋昭、鄭沖,李宗闵之排鄭覃、殷侑,亦士良之術。
”語見《困學紀聞》十四。
然則左右近習之欲蒙蔽其主,自昔而然,非獨閹寺。
故凡有國有家及為人上者,皆不可不察也。
唐僖宗中和二年,加淮南節度使高骈兼侍中,罷其鹽鐵轉運使。
骈既失兵柄,又解利權,攘袂大诟,遣其幕僚顧雲,草表自訴,言辭不遜。
上命鄭畋草诏切責之,其略曰:“朕雖沖人,安得輕侮!” 注曰:“惡聲至,必反之”,較計是非,明己之直,此委巷小人相诟者之為耳。
古者文告之辭,漢魏以下,數責其罪,何至如此!《通鑒》書之,以為後世戒。
(二五五) 唐末紀綱隳壞,君不君,臣不臣,至于反唇相稽,政府威嚴,掃地以盡,何所恃而不亡乎! 唐昭宗天復三年,楊行密夫人,朱延壽之姊也。
行密狎侮延壽,延壽怨怒,陰與田通謀。
注曰:《書·旅獒》曰:“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盡其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
”楊行密狎侮朱延壽,幾至于亡國喪家,蓋危而後濟耳,可不戒哉!(二六四) 此亦君不君,臣不臣,相習成風,陵夷以至五季,而天下大亂矣。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晉王置酒會諸将于府舍,伏甲執克甯、存颢于座。
晉王流涕數之曰:“兒曏以軍府讓叔父,叔父不取。
今事已定,奈何複為此謀,忍以吾母子遺仇雠乎!”克甯曰:“此皆讒人交搆,夫複何言!”是日殺克甯及存颢。
注曰:李克甯之奉存勖,初焉非不忠順。
其後外搖于讒口,内溺于悍妻,以至變節而殺其身。
地親而屬尊者,居主少國疑之時,可不戒哉!(二六六) 此亦惟急流勇退,推賢讓能,可以免禍。
後梁均王貞明四年,蜀主不親政事,内外遷除,皆出于王宗弼。
宗弼納賄多私,上下咨怨。
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寵任之,蜀由是遂衰。
注曰:有政事則國強,無政事則國衰。
衰者亡之漸也,可不戒哉!(二七〇) 廣土衆民,政治不良,猶足以亡國,況小國乎!彼徒以地大物博自誇者,可以惕然矣! 後梁均王龍德元年,徙靜勝節度使溫昭圖為匡國節度使,鎮許昌。
昭圖素事趙岩,故得名藩。
注曰:溫昭圖求徙鎮,見上年。
靜勝,梁之邊鎮,且兩縣耳。
匡國,唐之忠武軍,領許、陳、汝三州,自來為名藩。
趙岩以名藩授昭圖,及緩急投之以讬身,而斬岩者昭圖也。
勢利之交,可不戒哉!(二七一) 趙岩者趙犨次子,朱溫壻,《新、舊史》皆
史言薛仁果在兵間不能收禮文藝名義之士,卒以敗亡。
(一八四) 庾信而有不降之子,所謂犁牛之子也。
仁果鄙夫,固無大志,亦其平日蓄憤于士類有以緻之。
武後久視元年,初,狄仁傑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為之立生祠。
後其子景晖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患,人遂毀其像。
注曰:史言狄仁傑盡忠,所以勸天下之為人臣;言其以景晖貪暴而毀祠,所以戒天下之為人子。
(二〇七) 口碑為上,祠像不足恃也。
政潮起伏無定,則祠像之興廢亦無定。
巍巍豐碑,數年之間,旋起旋仆者有矣,一時之虛榮,烏足羨乎! 唐德宗興元元年,李晟流涕誓衆,決志平賊。
注曰:李懷光自河北千裡赴難,不可謂不勇于勤王。
以其兵力固可以指期收複,君臣猜嫌,反忠為逆,張名振所謂“自取族滅,富貴他人”,有味乎其言也!後之觀史者,觀懷光之勤王始末,與張名振所以谏懷光之言,與夫史家歸功李晟之言,則凡居功名之際者,可不戒哉!(二三〇) 李懷光之叛,盧杞迫之也;李晟之罷,張延賞間之也。
故善謀國者必使上無妨功害能之臣,而後下有竭忠盡節之士。
李晟之善終,李晟之忠誼過人也。
《新唐書》贊之曰:“功蓋天下者,惟退,禍可以免。
”信哉斯言!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自廣德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
注曰:嗚呼!“兼并易也,堅凝之難”。
讀史至此,盍亦知其所以得,鑒其所以失,則知《資治通鑒》一書不苟作矣!(二四一) “兼并易能也,惟堅凝之難”,乃《荀子·議兵篇》語。
元和之治,幾至中興,此杜黃裳、裴垍、李绛、裴度之力也。
淮西既平,帝浸驕侈,皇甫镈、程異以數進羨馀并拜相,裴度、崔群争之不得,河朔功烈未終,憲宗卒以多慾隕于弑逆,惜哉!《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此之謂也。
唐武宗會昌三年,仇士良緻仕,其黨送歸私第,士良教以固權寵之術曰:“天子不可令閑,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無暇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志。
慎勿使之讀書,親近儒生,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踈斥矣。
”其黨拜謝而去。
注曰:觀仇士良之教其黨,則閹寺豈可親近哉!(二四七) 閹寺亦人耳,未必其性獨惡也。
因為人主之左右近習,故易于為不善,人主所當戒避之。
王深甯曰:“姦臣惟恐其君之好學近儒,非獨仇士良也。
吳張布之排韋昭、鄭沖,李宗闵之排鄭覃、殷侑,亦士良之術。
”語見《困學紀聞》十四。
然則左右近習之欲蒙蔽其主,自昔而然,非獨閹寺。
故凡有國有家及為人上者,皆不可不察也。
唐僖宗中和二年,加淮南節度使高骈兼侍中,罷其鹽鐵轉運使。
骈既失兵柄,又解利權,攘袂大诟,遣其幕僚顧雲,草表自訴,言辭不遜。
上命鄭畋草诏切責之,其略曰:“朕雖沖人,安得輕侮!” 注曰:“惡聲至,必反之”,較計是非,明己之直,此委巷小人相诟者之為耳。
古者文告之辭,漢魏以下,數責其罪,何至如此!《通鑒》書之,以為後世戒。
(二五五) 唐末紀綱隳壞,君不君,臣不臣,至于反唇相稽,政府威嚴,掃地以盡,何所恃而不亡乎! 唐昭宗天復三年,楊行密夫人,朱延壽之姊也。
行密狎侮延壽,延壽怨怒,陰與田通謀。
注曰:《書·旅獒》曰:“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盡其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
”楊行密狎侮朱延壽,幾至于亡國喪家,蓋危而後濟耳,可不戒哉!(二六四) 此亦君不君,臣不臣,相習成風,陵夷以至五季,而天下大亂矣。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晉王置酒會諸将于府舍,伏甲執克甯、存颢于座。
晉王流涕數之曰:“兒曏以軍府讓叔父,叔父不取。
今事已定,奈何複為此謀,忍以吾母子遺仇雠乎!”克甯曰:“此皆讒人交搆,夫複何言!”是日殺克甯及存颢。
注曰:李克甯之奉存勖,初焉非不忠順。
其後外搖于讒口,内溺于悍妻,以至變節而殺其身。
地親而屬尊者,居主少國疑之時,可不戒哉!(二六六) 此亦惟急流勇退,推賢讓能,可以免禍。
後梁均王貞明四年,蜀主不親政事,内外遷除,皆出于王宗弼。
宗弼納賄多私,上下咨怨。
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寵任之,蜀由是遂衰。
注曰:有政事則國強,無政事則國衰。
衰者亡之漸也,可不戒哉!(二七〇) 廣土衆民,政治不良,猶足以亡國,況小國乎!彼徒以地大物博自誇者,可以惕然矣! 後梁均王龍德元年,徙靜勝節度使溫昭圖為匡國節度使,鎮許昌。
昭圖素事趙岩,故得名藩。
注曰:溫昭圖求徙鎮,見上年。
靜勝,梁之邊鎮,且兩縣耳。
匡國,唐之忠武軍,領許、陳、汝三州,自來為名藩。
趙岩以名藩授昭圖,及緩急投之以讬身,而斬岩者昭圖也。
勢利之交,可不戒哉!(二七一) 趙岩者趙犨次子,朱溫壻,《新、舊史》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