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下

關燈
裡現優昙。

    勝亦為圜悟之嗣。

    住泗州普照。

    号法濟禅師也。

     福州空首座。

    在江西雲門庵。

    一日。

    妙喜老師問其香嚴上樹話。

    對以好對春風唱鹧鸪。

    及征之。

    是樹上語。

    是樹下語。

    空罔然。

    尋避宼之曹溪。

    複趨臨川疎山。

    時草堂清和尚在焉。

    因看前話有所證。

    自謂頓見妙喜用處。

    遂歸閩。

    寓古田秀峰。

    道望四馳。

    而屢卻名剎之招。

    東禅淨禅師。

    有偈調之曰。

    山龜有殼藏頭尾。

    七十二鑽不奈何。

    恰似秀峰空首座。

    嘉招不肯出煙蘿。

    答曰。

    敢将不出以為高。

    朽索其如六馬何。

    賴有舀溪長柄杓。

    不妨霜月在松蘿。

    空之偈句風韻高妙。

    於事理尤為圓融。

    如贈撮藥道人曰。

    當陽拈出大家看。

    來處分明去處端。

    總是諸人自遮護。

    先生毫發不相謾。

    又贻修漏道者曰。

    是處叢林走一遭。

    敲磚打瓦不辭勞。

    忽然踏着通天竅。

    始覺從前立處高。

    又雪中和僧偈曰。

    蓋覆乾坤似有功。

    洞然明白又無蹤。

    其如未識無蹤處。

    玉屑霏霏落眼中。

    曾侍郎吉甫嘗有詩寄之曰。

    江西句法空公得。

    一向逃禅挽不回。

    深密伽陀妙天下。

    無人知道派中來。

    其為名公擊節如此。

     潭州智度覺禅師。

    幼聰慧。

    書史過目成誦。

    欲着書排釋氏。

    惡境忽現。

    乃悔過出家。

    因冥誦華嚴經。

    至現相品曰。

    佛具無有生。

    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虛空。

    諸佛於中住。

    無住亦無知。

    處處皆見佛。

    於是悟入華嚴境界。

    為衆講解于成都。

    剖發微旨。

    無出其右。

    尋以未探禅宗。

    出峽谒無盡居士於荊南。

    無盡曰。

    若向上一着。

    非蔣山老孰能指南。

    遂遣書為覺紹介。

    其略曰。

    覺華嚴。

    乃吾鄉大講主。

    前遇龍潭為伊直截指示。

    決成法器。

    有補宗門矣。

    覺抵蔣山。

    一日。

    聞圜悟舉。

    羅山道。

    有言時。

    騎虎頭。

    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

    觌露機鋒。

    如同電拂。

    覺恍然。

    自謂有所證。

    作偈曰。

    家住孤峰頂。

    長年半掩門。

    自嗟身已老。

    活計付兒孫。

    圜悟見而大笑。

    翌日。

    問之曰。

    昨日公案作麼生。

    覺拟對。

    圜悟便喝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自茲參究。

    經于五載。

    閱浮山遠禅師削執論。

    於廬阜有雲。

    若道有親疎者。

    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

    須知宗師着着不曾虛發。

    至是頓釋所疑。

    乃述偈寄圜悟曰。

    出林依舊入蓬蒿。

    天網恢恢不可逃。

    誰信業緣無避處。

    回來不怕語聲高。

    其得樂說之辨。

    以扶宗振教為己任。

    非馳騁於駕詞而已。

    至於宗門統要機緣。

    無不明之以頌。

    古今名僧行實。

    無不着之以傳。

    雖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既藏于蜀山。

    豈不壯叢林寂寞之傳耶。

     吉州禾山方禅師。

    元符戊寅歲。

    至豫章翠岩參禮死心和尚。

    已而執侍。

    閱五載。

    死心既謝院事。

    寓靖安佑聖琚公席下。

    唯方與俱。

    日以禅悅為樂。

    使方述文而祭。

    死心危坐一榻。

    神觀自若。

    而缁素環侍。

    其文曰。

    維崇甯元年。

    歲次壬午六月七日。

    參徒比丘惠方。

    謹以大虛為盤。

    萬像為馔。

    緻祭于死心和尚之靈。

    混元之精。

    廓爾發生。

    氣孕南方。

    剛烈煥明。

    兩踞猊座。

    祖令嚴行。

    一旦拂衣。

    衲子趨瞠。

    峻機電卷。

    孰敢論評。

    入煩惱海。

    現涅盤城。

    随機發藥。

    省彼狂酲。

    含光育德。

    混入枯榮。

    得大自在。

    遊戲寰瀛。

    一法若有。

    萬像峥嵘。

    尚亨。

    噫。

    死心平生诃佛罵祖。

    氣蓋諸方。

    故叢林目為新孟八。

    及退藏于密。

    則自處固不輕矣。

    而於師弟子之間。

    乃為兒戲事。

    又豈可以常情測度哉。

     翰林學士楊公大年。

    由秘書監出牧汝州。

    時廣慧有琏禅師在焉。

    公至。

    首谒之。

    問曰。

    布鼓當軒擊。

    誰是知音者。

    琏曰。

    來風深辨。

    公曰。

    恁麼則禅客相逢隻彈指。

    琏曰。

    君子可入。

    公應喏喏。

    及相與夜話。

    琏曰。

    秘監曾與誰語及此事來。

    公曰。

    曾問雲門諒監院。

    兩個大蟲相咬時如何。

    諒對以一合相。

    亦嘗自着語曰。

    我隻管看。

    未審恁麼道。

    還得也無。

    琏曰。

    老僧即不然。

    公曰。

    請别道看。

    琏以手作拽鼻孔勢曰。

    這畜生。

    更勃跳。

    公於言下知有。

    遂酬酢達旦。

    自是咨詢經于半載。

    礙膺之物嚗然而釋。

    乃與尊宿激揚機語裒而号汝陽禅會集。

    因自着叙曰。

    粵以達磨西來。

    少林壁觀。

    心燈續照。

    信衣密傳。

    逮六世而花果乃成。

    流諸方而葦麻斯衆。

    随機有得。

    證道同歸。

    雖性地恒明。

    而言樞差别。

    師承異禀。

    體用緻殊。

    河獸深淺。

    非觀慧而孰分。

    城乳醇醨。

    亦法味之随變。

    差毫發而彌隔。

    滞筌罘而易分。

    自南嶽懷讓為曹溪嫡子。

    讓傳馬祖道一。

    一傳百丈懷海。

    海傳黃檗希運。

    運傳臨濟義玄。

    玄傳興化存獎。

    獎傳汝州南院颙。

    颙傳風穴延沼。

    沼傳首山念。

    念傳廣慧元琏。

    琏於曹溪為十世。

    爰有俗士。

    潛心空谛。

    勤求知識。

    多曆年所。

    滞於言句。

    迷乎物我。

    羁官之故。

    宿緣是契。

    咨詢采索。

    渺彌時序。

    恍然啟悟。

    洞見真常。

    有法昭者。

    傳法於葉縣歸省。

    省亦嗣於念。

    居多集會。

    形於問答。

    扣侍座隅。

    随時疏錄。

    屬有好事。

    傳布襄陽。

    南雍名區。

    招提并列。

    大士間出。

    一音疊吼。

    互為主伴。

    更有酬對。

    其谷隐紹遠.玉泉守珍。

    同嗣石門徹。

    白馬令嶽嗣先白馬倫。

    普甯歸道嗣德山密。

    正慶惠英.鹿門山主惠昭同嗣雲居齊。

    凡六大士洎廣教省。

    并存言唱。

    用咨提振。

    仍複讨曆遺集。

    詳求昔範。

    或盡相善。

    或虛其對。

    有别語焉。

    有代語焉。

    往哲深意。

    初心勤請。

    或教舉其要。

    或顯其旨。

    有拈語焉。

    有垂語焉。

    蹑前以申問者。

    列為進語。

    因時而興論者。

    備諸辨語。

    後有同參之淨侶。

    經途之禅客。

    公齋胥會。

    精廬環坐。

    随方扣擊。

    尋常應報者。

    或用掇集以布於同志。

    凡十有三卷雲爾。

    嗚呼。

    六一居士謂公以文章擅天下。

    然性剛勁寡合。

    觀夫公齋務簡與宗師激揚萃集機語。

    布於同志。

    以其所存。

    實聖賢高緻也。

     溫州江心龍翔肱禅師。

    天資嚴重。

    能蹤迹其師高庵悟公之為人。

    其偈句亦精妍。

    叢林頗傳誦之。

    因謝事龍翔。

    遊雁蕩。

    戲題龍鼻水以見意曰。

    雨足雲收得暫閑。

    謾将頭角寄空山。

    鼻端一滴無多子。

    引得人人到此間。

    肱後住筠陽洞山。

    退寓雲居三塔而終。

    然雲居乃受道之地。

    流行坎止。

    任之以緣。

    複與高庵冥會。

    此非偶然耳。

     黃龍庵主者。

    初承南禅師遺命。

    領住山緣十有二白。

    於法席正盛時。

    毅然謝事。

    居西園。

    以晦名其堂。

    且曰。

    吾所辭者世務耳。

    今欲專行佛法也。

    於是榜其門曰。

    告諸禅學。

    要窮此道。

    切須自看。

    無人替代。

    時中或是看得因緣。

    自有歡喜入處。

    卻來入室吐露。

    待為品評是非淺深。

    如未發明。

    但且歇去。

    道自現前。

    苦苦馳求。

    轉增迷悶。

    此是離言之道。

    要在自肯。

    不由佗悟。

    如此發明。

    方名了達無量劫來生死根本。

    若見得離言之道。

    即見一切聲色.言語.是非。

    更無别法。

    若不見離言之道。

    便将類會目前差别因緣以為所得。

    隻恐誤認門庭目前光影。

    自不覺知。

    翻成剩法。

    到頭隻是自謾。

    枉費心力。

    宜乎晝夜克己精誠。

    行住觀察。

    微細審思。

    别無用心。

    久遠自然有個入路。

    非是朝夕學成事業。

    若也不能如是參詳。

    不如看經持課度此殘生。

    亦自勝如亂生謗法。

    若送老之時。

    敢保成個無事人。

    更無佗累。

    其餘入室今去。

    朔望兩度卻請訪及。

    紹興庚申冬。

    獲斯榜於南蕩空禅師處。

    空嗣死心。

    能詳晦堂平居行事。

    然須學者渴法。

    乃與開示。

    以朔望為準。

    殆謂是也。

     保甯玑道者。

    元佑間。

    住洪州翠岩。

    時無盡居士張公漕江西。

    絕江訪之。

    玑逆於途。

    公遽問曰。

    如何是翠岩境。

    對曰。

    門近洪崖千尺井。

    石橋分水繞松杉。

    公曰。

    尋常隻聞師道者之名。

    何能如是祇對乎。

    玑曰。

    适然耳。

    公笑而長哦曰。

    野僧迎客下煙岚。

    試問如何是翠岩。

    門近洪崖千尺井。

    石橋分水繞松杉。

    遂題于妙高台。

    今有石刻存焉。

     三祖會禅師者。

    天資敬嚴。

    臨衆煩苛。

    故叢林無善譽色。

    目之為會魔子。

    因持缽歸。

    示衆。

    舉。

    世尊入舍衛乞食至。

    須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此者山僧至深村陜路。

    一婆子亦乘轎來。

    不免各下轎而過。

    婆子問曰。

    和尚向甚處去。

    遂對以持缽去。

    婆子雲。

    啞着甚來由。

    大衆。

    你且道這婆子言啞着甚來由。

    與須菩提歎希有世尊。

    是同是别。

    若道同。

    甚麼處是同。

    若道别。

    未具衲僧眼在。

    會乃天衣懷公之嗣。

    緣雖不稔。

    而機辯逸格。

    烏巨行公固嘗稱其作略似臨濟下金剛眼睛.獅子爪牙者。

    蓋此老亦服膺矣。

     天童覺禅師。

    因歲暮過衛寺丞進可之廬。

    有堂曰六湛。

    蓋取楞嚴六處休複同一湛然之義。

    且覓偈發揮其旨。

    覺即賦曰。

    風瀾未作見靈源。

    六處亡歸體湛存。

    諸法性空方得座。

    一彈指頃頓開門。

    寒梅籬落春能早。

    野雪棂窗夜不昏。

    萬像森羅心印印。

    諸塵超豁妙無痕。

    妙喜老師自徑山繼至。

    衛命和之曰。

    非湛非搖此法源。

    當機莫厭假名存。

    直須過量英靈漢。

    方入無邊廣大門。

    萬境交羅元不二。

    六窗晝夜未嘗昏。

    翻思龐老事無别。

    擲劍揮空豈有痕。

    世俗名堂室。

    必於儒書。

    意在燕休閑适而已。

    其欲資坐進此道。

    取於佛經。

    蓋亦鮮矣。

    所以天童賦偈美之。

    徑山依韻和之。

    是皆指以入道捷徑。

    略不少惜眉毛耳。

     西蜀顯禅師者。

    落發師乃紹覺白公。

    有偈送之南遊曰。

    古路迢迢自坦夷。

    臨行不用更遲疑。

    佗時若到諸方日。

    為我分明舉似伊。

    既至海會。

    參禮演和尚。

    一日。

    演語曰。

    我固知你見處。

    隻是未過白雲關。

    是時圜悟為侍者。

    顯密以白雲關意扣之。

    圜悟曰。

    你但直下會取。

    已而。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