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行初錄

關燈
光緒八年壬午春三月,我東方屬土朝鮮國始與阿美利加合衆國立約通商,其國之政府以不谙外交,願得中國大員莅盟,于是合肥傅相請于朝,以建忠行。

    北洋水師統領丁禹亭軍門因巡洋之役,率兵舶三艘,曰威遠、曰揚威、曰鎮海,将偕至煙台,會同美國全權大臣薛孚爾駛赴朝鮮議約。

     十四日,餘先自析津起程,同行者為呂秋樵孝廉。

    丁軍門以事暫留,餘乘鐵龍小火船至大沽船塢,勾當公事。

     十六日午刻,丁軍門乘鎮海兵船來會。

    午後登舟,先有一客在焉,詢諸禹亭,知為慶軍分統朱┉程軍門,附舶歸登州防次者。

    遂乘潮鼓輪出口。

    是日,潮漲丈有三尺,風平。

     十七日晨,微霧,緩輸行,七點鐘至登州蓬萊閣下,以舢舨送朱┉程登岸。

    忽有煙如雲自閣東出,旋起旋滅,谛視之,則平原淺草間,健兒林立,知為陸營槍操,旌旗飛揚,軍容甚盛。

    舢舨回,複鼓輸東駛,天亦開朗。

    鐘報十二點,舟抵煙台。

    美國兵舶名汕島者,在口内望見水師提督旗幟,站舷申敬,入口後,渡登威遠兵舶。

    俄而,汕島船主哥貝來谒雲:“薛使滬遊,即夕可返,英國水師提督刻赴析津,聞亦将迎威妥瑪往朝鮮議約。

    ”而水師總教習葛雷森至舟,亦述新報載有“英法德三國調集兵艦,将赴朝鮮,且日人亦有兵舶直指漢江”之語。

    無何,哥貝辭去。

    複有四人來見,詢知為招商局友,附舶東渡者,告以行期既定,令鎮海管駕官知會登舟。

    晚膳後,海月東升,萬象呈露,偕友人憑高眺望,見島嶼環列,有若屏障,之罘文登榮成諸山,則皆有始皇之遺迹在焉,方其泐石紀功德,入海求神仙,亦自謂駕谛帝而淩往王矣,卒之祚不過二世,地不越萬裡,長城甫就而阿房已灰,徒令後之勤遠略者引為蓍鑒!我朝龍興艮垠,東西南朔延袤九萬裡,幅員之廣,超越前代,而風氣所開,猶複不可遏抑!嘉道而後,乃更創來賓之局,宏柔遠之模,舉宇内五大洲諸國,罔弗梯航來集,九垓八埏,如在庭戶,誠互古所未有之盛也。

    是夜憑眺,至漏三下乃寝。

     十八日晨,報薛孚爾至,專人赉傅相書雲,附以洋文一緘,訂相見期。

    随偕丁軍門登岸拜東海關道方佑民觀察,歸途遇哥船主,謂“薛使候于寓”,與禹亭改道訪之,促譚良久,薛使謂:“在煙台宜捐棄拜往升炮繁文,以免嘩屬,且頃聞英法德日四國鹹将調集兵艦至朝鮮,果爾,則定議遂難,宜乘間先期往。

    ”遂訂我舟于二十日辰刻起碇,美舶于二十一日辰刻起碇,陸續進發。

    瀕行與貝船主約午後在汕島船會議入漢江口停泊處所,俾先後來集,于是三點鐘偕丁軍門往晤哥貝于其船。

    船長三十八丈,廣五丈有奇,船主艙在舵樓下,陳設都麗。

    相與披圖指定于漢江口虎島旁下碇,蓋過此則水淺溜急,輪舟不能停泊矣。

    虎島屬朝鮮京畿道仁川府治,去王京九十餘裡。

    回舟繕禀上傅相,報起程日期。

     十九日,早膳後,開單購外洋酒點暨中國果菜,以此去漢江不無酬應筵宴故也。

    午後,丁軍門傳令各船管駕官于诘旦五點二刻起碇東渡,首威遠、次揚威、次鎮海,各距八百碼魚貫而進,速率每小時行八邁半,前舟晝于橫桅懸速率表,夜綴燈球,以屬後舟耳目。

    諸習流軍将往觀東瀛風景,令下之後,整篷理索,踴躍歡欣。

     二十日晨五點二刻,起碇東駛,風平浪淨如拭。

    九點二刻過劉公島。

    一點鐘薄成山岬,自此迤東偏南太半度行,直指漢江口仙俠島外小島,距水程一百七十邁,先是海道往朝鮮無入漢江口者。

    《隋書》,開皇十八年伐高麗,以一軍自東萊泛海趨平壤城;《唐書》,貞觀十七年上親征高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戰艦自萊州泛海趨平壤。

    平壤箕子故鄉,《漢書》所稱王險城者是也,今屬平安道,據大同江上流,則皆進大同江無疑。

    宋《徐明叔宣和奉使圖經》雲:“由定海乘南風北行五日程,可曆大青島入急水門”則亦由大同江進。

    又《唐書》,永徽五年,命蘇定方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百濟,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定方進擊破之,熊津在今忠清道公州下流,由舒川入海,則又自舒川口進。

    而以一帆東渡,直指漢江,記載以來,都所未有,蓋其口外島嶼棋布,水淺湍急,沙線無常處,巨艦至此,率以觸礁擱淺為懼,故往時泛海者,至大青島成山岬二處,皆分迤南北而去。

    同治中法國水師提督羅斯駛往測驗,繪圖極審,為海舶指南,始稍稍有知漢江口者。

    《國朝魏默深聖武記》謂:“熊津江即漢江”系屬舛午,熊津與漢江相距遠甚,從前地圖簡略,經緯不明,雖通材亦不能無誤也。

    午後,微雨尋霁,道生不敢疾駛,速率一小時行八邁,約遲明可見仙俠島外小島。

     二十一日晨四點鐘,舟指仙俠島,微霧,島霾沒不可辨,緩輪繞行。

    有汽船自南來,辨煤煙知為日本兵舶。

    有頃霧斂微雨。

    五點二刻,過仙俠島外小島。

    八點鐘過仙俠島。

    島四合,如行江中,水青若潑黛,溜急,溯流上,日舶道熟先駛,相距已十邁矣。

    十二點三刻,過立岐島傍小貓島,舟折而北。

    右掠小阜島,左壓燕興島,已複迤東兼北行。

    鐘報三點,望見日本兵舶已于虎島旁下碇。

    四點鐘,我舟相繼至下碇,與日舶鄰,其副船主刺舢舨來,與我舟管駕官相慰勞兼詢東來故,我亦遣大副刺舢舨答焉。

    日舶名磐城,自内海口下關載駐紮朝鮮公使花房義質來,途中行十日程,道泊釜山巨文島各數日,其舶大與鎮海埒。

    俄而,小艇二隻,自山隙出,張蒲帆駛附鎮海,以遠鏡窺之,見有烏帽藍袍倚舷而立者,則朝鮮四品鴻胪李應俊也。

    應俊前以約事至析津,月之初旬,令鎮海送至鴨綠江口歸國者,故識之。

    鎮海管駕官,旋以舢舨送之來,則與偕者,又有三品鴻胪韓文奎、五品鴻胪高永周,登舟寒喧。

    畢,筆談數則,即以登岸為請,言:“其國王已令于仁川掃除行館,派二品參判趙準永為伴,接官,明晨來谒。

    ”薄墓、應俊等辭去。

    丁軍門傳令三舶,乃蒸汽以待。

     二十二日午前十點鐘,李應俊諸人與趙準永先後至,準永以登岸請,餘以美使未來,而朝鮮議約大員亦未派至,适館無所事事,因固辭。

    準永等複固請,乃允于午後三點鐘登岸。

    留準永等同飯舟中,飯畢準永謂:“曩遊日本,識日使花房義質。

    ”請往訪于其舟,命舢舨送之去,約二點鐘回,威遠同行。

    李應俊别偕諸人往觀揚威快艦。

    鐘報二點二刻,應俊等歸自揚威,準永猶未返。

    餘遂偕秋樵率鎮海管駕官陸倫華及習流軍八名,與應俊等别乘舢舨先行,中流見準永自日舶下,花義房質亦刺舢舨至威遠船,意将往谒丁軍門及餘焉。

    三點鐘抵埠,仁川都護府使鄭志迎谒道左,兼以肩輿來迓。

    輿如車箱狀,趺坐其中,四人舁之行。

    導以青旗皂蓋,輿隸河殿,漫聲長謠,前後互答。

    迤逦循山,麓行,景色明秀,如在江南道中,村人扶老攜幼來觀者以數百計。

    越嶺者五,約十許裡,見兩山環抱,中嵌茅屋數十家,詢之即仁川府也。

    府無城郭,官廨在東山之麓,正對文嶽,今即以為賓館。

    入門則棟宇剝落,俨若古刹,廳事側小室三四間,備餘輩栖息。

    室簇比如蜂房,地薦蒲席,壁障紙屑,無幾案床榻。

    給事者先于門外解屦乃入,其俗略似日本,而簡陋過之。

    坐甫定,府使以矮幾獻食,殊粗惡穢,氣觸鼻欲嘔者再,屢辭乃撤去。

    晚令從者煮粥以食,食已,趙李諸人相繼至,各筆談數則而去。

    燭跋,席地就寝,穢氣襲屋猶存,而室後山松,因風作濤,三鼓盡,方寐。

     二十三日晨起,陸倫華回舟,李應俊辭赴王京,催派議約大員。

    趙準永等相繼來問訊,因與筆談,将乘間觇其朝議,而準永等狡甚,語涉政府,辄诿不知,乃告以傅相奏請大皇帝派員來此,原為調護屬藩起見,分宜推誠相待,安用是模棱為?準永等悚忄謝過。

    午後無事,方欲偕友出遊,而丁軍門策馬來,知美舶未至,因聯騎遊山,罔巒回合,林木叢茂,雖無雄奇險怪之觀。

    而平遠深秀,殊足引人入勝。

    因念中原山水,在通都大邑,為冠蓋所往來者,固皆登諸志乘,繪為圖畫,而荒遠僻左之區,自唐宋以來,亦率有遷客騷人為之搜奇選勝,作為詩文以寵之,俾流傳宙合,蓋一邱一壑能自拔奇于嶽渎之外,迄于今湮沒不彰者,抑已矣!朝鮮山水之勝,無異華土,徒以越在東隅,屐齒罕至,數千百年,卒無好事者從而表章,俾得附宇内名勝之列,地望限人,豪傑所慨,山水亦有然與!方與攬辔流連,而通詞尾至,喘汗雨下,叩馬請返,謂:“餘輩屏從微行,設有蹉失,渠等罪且不測。

    ”爰循舊路緩緩歸,村人集道旁觀者益衆,皂隸亦蹤迹至,先驅清道以行。

    返館小憩,複與高永周筆談。

    谘其政治風俗,與夫古迹之沿革,遂留之晚膳。

    膳畢,而二品參事堂備官金景遂至自王京,雲:“已派定經理機務衙門事申憲為議約大員,越日當馳至。

    ”景遂年六十餘,其國王于派定議約大員後遣之來,知其胸中已有成竹,以筆談舐之,詞氣桀黠,隐然有輕量中國之意,因責其應對失禮,立傳接伴官,饬質明備輿馬回舟,漏三下,準永等猶來固留。

     二十四日晨起,金趙諸人複來固留,峻詞謝之。

    丁軍門先行,時餘将發輿,而日使花房義質策馬往王京,道出仁川,适館請見,與語良久出館,各分道行,至舟,美舶仍未至,雖連晨霧阻,而後期至三日,恐别有事故。

    爰與丁軍門議,質明遣鎮海返至煙台,沿途探視,因以一禀上傅相,令就便赉回,甫繕就,報見美國兵舶入口,時已晚七點鐘矣,登舵樓以遠鏡窺之,則于口門下碇,相距猶三十裡。

     二十五日霧,美舶未起碇,午前丁軍門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