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誠明白了原委。
易被軍校拒之門外之後成天悶悶不樂,尤其是明白了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自己的腦子不夠好使。
易突然想見誠一面,卻沒想好見面之後該說些什麼。
此刻的易(雖然是罕見的例子)就像一頭饑腸辘辘四處覓食的野獸,對知識和精神方面有一種近似于肉欲的欲求。
“想成為軍人也要腦袋好使才行呢。
”易自言自語道,“沒想到,真沒想到!原以為當兵隻要身體好,誰知道還要用腦子。
真是弄不明白!” 易的疑問看似單純卻觸及到了事物的核心。
誠盡力安慰着易,說易就像一隻勇敢沖向戰雲密布時代的小船,自己卻過着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生活。
易無言地聽着。
清晨的陽光灑在落滿灰塵的桌面。
窗外,潔白耀眼的積雪從喜馬拉雅松枝頭紛紛崩落。
易聽了誠的話,反而笨嘴拙舌地安慰起誠: “是啊。
不能再這麼失望下去!一失望就沒有止境了。
我們做個約定吧,一定要滿懷希望地活下去!” 誠覺得約定似乎太過簡單,有展開論述一番的必要。
盡管誠對自己的多此一舉有些羞赧。
“是啊。
同時也是一個失望越多希望也越大的時代。
無論怎樣的狡黠或邪惡,都有可能成為希望的材料。
為了制作一枚小小的希望之像,或許會被各種粗俗劣質的東西欺騙。
然而,能從俗惡中産生傑作,不也是一件偉大的事嗎?如果内心祈求失望則失望也會化為希望。
人便是如此,隻要心中懷有希望,就能暫且忘卻對象的存在。
” 十七歲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地說“人便是怎樣怎樣”之類的話。
易卻興奮地隻點頭。
六年之後。
戰争結束的九月初,剛複員的易早早去了K市的川崎家。
退役之後兩人還是第一次見面。
誠在陸軍是主計少尉[後勤軍。
主管軍隊會計、财務、軍需等],易是海軍下士。
秋後暑氣尚濃的傍晚,兩人在二樓伸向河面的涼台乘涼,回憶起雪過天晴的清晨和兩人之間的約定。
易偷眼看着誠。
自從過了二十歲之後,泛青的胡茬和瘦削的鼻梁似乎加深了誠的冷漠。
一雙眼睛依舊清澄明亮。
成年的誠白皙的面容下隐約透着難以言喻的黯淡。
誠不健康的形象,是與他略微前突的下颌有關呢,還是與他圓滑得有如注了機油般善辯的巧舌有關? 誠木然地坐在那裡聽易沒完沒了的抱怨。
偶爾像想起了什麼,敷衍了事地晃着旗子一般,嘴角浮出微笑。
漸漸誠對易的無聊不耐煩了起來,不斷更換着坐姿。
“理想……挫折……絕望……啊,多麼的千篇一律!然後又是絕望……理想……希望……。
之後仍然是希望……非分之想……挫折……。
究竟得摔多少跟頭才能明白過來呢?從今往後我再也不上當了,絕不上當!” 第二天上午總算打發走易。
誠換上久未上身的制服去了東京大學。
出征前誠的學籍還保留在法學系。
所幸的是校園在戰火中并未受到多大損壞。
走在郁郁蔥蔥的銀杏林蔭道上,遠遠望見一位胖乎乎的學生招着手向自己走來,原來是愛宕君。
愛宕也在法學系。
兩人感慨萬分地緊握着對方的手。
誠也覺得兩人的握手确實是一件值得感慨的事。
誠瞄了瞄友人的耳朵,耳朵似乎像某種奇異的生物,微微在動。
誠揪住愛宕的耳朵大笑,愛宕也以同樣的方式還擊。
如同野蠻人的問候方式,惹得憔悴不堪的路人也虛弱地笑了起來。
易被軍校拒之門外之後成天悶悶不樂,尤其是明白了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自己的腦子不夠好使。
易突然想見誠一面,卻沒想好見面之後該說些什麼。
此刻的易(雖然是罕見的例子)就像一頭饑腸辘辘四處覓食的野獸,對知識和精神方面有一種近似于肉欲的欲求。
“想成為軍人也要腦袋好使才行呢。
”易自言自語道,“沒想到,真沒想到!原以為當兵隻要身體好,誰知道還要用腦子。
真是弄不明白!” 易的疑問看似單純卻觸及到了事物的核心。
誠盡力安慰着易,說易就像一隻勇敢沖向戰雲密布時代的小船,自己卻過着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生活。
易無言地聽着。
清晨的陽光灑在落滿灰塵的桌面。
窗外,潔白耀眼的積雪從喜馬拉雅松枝頭紛紛崩落。
易聽了誠的話,反而笨嘴拙舌地安慰起誠: “是啊。
不能再這麼失望下去!一失望就沒有止境了。
我們做個約定吧,一定要滿懷希望地活下去!” 誠覺得約定似乎太過簡單,有展開論述一番的必要。
盡管誠對自己的多此一舉有些羞赧。
“是啊。
同時也是一個失望越多希望也越大的時代。
無論怎樣的狡黠或邪惡,都有可能成為希望的材料。
為了制作一枚小小的希望之像,或許會被各種粗俗劣質的東西欺騙。
然而,能從俗惡中産生傑作,不也是一件偉大的事嗎?如果内心祈求失望則失望也會化為希望。
人便是如此,隻要心中懷有希望,就能暫且忘卻對象的存在。
” 十七歲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地說“人便是怎樣怎樣”之類的話。
易卻興奮地隻點頭。
六年之後。
戰争結束的九月初,剛複員的易早早去了K市的川崎家。
退役之後兩人還是第一次見面。
誠在陸軍是主計少尉[後勤軍。
主管軍隊會計、财務、軍需等],易是海軍下士。
秋後暑氣尚濃的傍晚,兩人在二樓伸向河面的涼台乘涼,回憶起雪過天晴的清晨和兩人之間的約定。
易偷眼看着誠。
自從過了二十歲之後,泛青的胡茬和瘦削的鼻梁似乎加深了誠的冷漠。
一雙眼睛依舊清澄明亮。
成年的誠白皙的面容下隐約透着難以言喻的黯淡。
誠不健康的形象,是與他略微前突的下颌有關呢,還是與他圓滑得有如注了機油般善辯的巧舌有關? 誠木然地坐在那裡聽易沒完沒了的抱怨。
偶爾像想起了什麼,敷衍了事地晃着旗子一般,嘴角浮出微笑。
漸漸誠對易的無聊不耐煩了起來,不斷更換着坐姿。
“理想……挫折……絕望……啊,多麼的千篇一律!然後又是絕望……理想……希望……。
之後仍然是希望……非分之想……挫折……。
究竟得摔多少跟頭才能明白過來呢?從今往後我再也不上當了,絕不上當!” 第二天上午總算打發走易。
誠換上久未上身的制服去了東京大學。
出征前誠的學籍還保留在法學系。
所幸的是校園在戰火中并未受到多大損壞。
走在郁郁蔥蔥的銀杏林蔭道上,遠遠望見一位胖乎乎的學生招着手向自己走來,原來是愛宕君。
愛宕也在法學系。
兩人感慨萬分地緊握着對方的手。
誠也覺得兩人的握手确實是一件值得感慨的事。
誠瞄了瞄友人的耳朵,耳朵似乎像某種奇異的生物,微微在動。
誠揪住愛宕的耳朵大笑,愛宕也以同樣的方式還擊。
如同野蠻人的問候方式,惹得憔悴不堪的路人也虛弱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