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以各國政府破産而告終。
”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産邊緣的歐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着。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并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系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争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模的戰争了。
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制,和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争費用。
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将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财力所能負擔。
我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
如果戰争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經濟後果将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将陷于全面癱瘓。
即使是戰争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财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後将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
和約将受制于英國的利益,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複蘇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争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
”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争是無法想象的。
如果真的開戰,也隻能是局部的、短暫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個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戰争。
但這樣的戰争結果,隻能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面。
于是,開戰的時間就隻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中拖延着,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和豐富的資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
原因正是由于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MobilizationofCredit)。
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争興趣濃厚,戰争能夠毫無疑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厚的利潤。
當美聯儲法案通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1914年8月3日,羅斯切爾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億美元的信貸用于法國向美國購買物資。
威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Jennings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惡劣的非法交易”。
德國與美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素無過節,當時的美國有大約800萬德國後裔,約占全國人口的10%,在美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德裔美國人擁有着不小的政治影響力,加之美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美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所以在戰争之初,美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争抱着事不關己的觀望态度。
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銀行家相比,美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
情況居然是,銀行家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别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行為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美國物資。
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隻有答應了後者。
随着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别戰争的條件終于成熟了。
基辛格博士所說的拖了許久的戰争機器終于可以啟動了。
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
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Davison)來到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H.Asquith)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
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信貸協議,數額為1000萬英鎊,這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的大生意,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終的貸款總額會達到令人震驚的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3000萬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戰争中的吃得缽滿盆滿。
同年春天,摩根又與法國政府簽訂了信貸協議。
1915年9月,考驗華爾街是否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刻到來了。
5億美元的盎格魯-法蘭西(Anglo-FrenchLoan)貸款正式拉開了序幕。
原本堅決反對的威爾遜總統,架不住銀行家和内閣成員兩面夾擊,他的新國務卿羅伯特·藍辛警告說:“如果沒有貸款,結果将是生産受限,工業衰退,資本和勞動力閑置,大規模破産,财政危機,民
”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産邊緣的歐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着。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并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系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争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模的戰争了。
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制,和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争費用。
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将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财力所能負擔。
我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
如果戰争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經濟後果将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将陷于全面癱瘓。
即使是戰争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财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後将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
和約将受制于英國的利益,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複蘇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争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
”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争是無法想象的。
如果真的開戰,也隻能是局部的、短暫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個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戰争。
但這樣的戰争結果,隻能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面。
于是,開戰的時間就隻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中拖延着,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和豐富的資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
原因正是由于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MobilizationofCredit)。
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争興趣濃厚,戰争能夠毫無疑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厚的利潤。
當美聯儲法案通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1914年8月3日,羅斯切爾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億美元的信貸用于法國向美國購買物資。
威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Jennings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惡劣的非法交易”。
德國與美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素無過節,當時的美國有大約800萬德國後裔,約占全國人口的10%,在美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德裔美國人擁有着不小的政治影響力,加之美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美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所以在戰争之初,美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争抱着事不關己的觀望态度。
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銀行家相比,美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
情況居然是,銀行家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别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行為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美國物資。
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隻有答應了後者。
随着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别戰争的條件終于成熟了。
基辛格博士所說的拖了許久的戰争機器終于可以啟動了。
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
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Davison)來到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H.Asquith)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
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信貸協議,數額為1000萬英鎊,這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的大生意,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終的貸款總額會達到令人震驚的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3000萬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戰争中的吃得缽滿盆滿。
同年春天,摩根又與法國政府簽訂了信貸協議。
1915年9月,考驗華爾街是否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刻到來了。
5億美元的盎格魯-法蘭西(Anglo-FrenchLoan)貸款正式拉開了序幕。
原本堅決反對的威爾遜總統,架不住銀行家和内閣成員兩面夾擊,他的新國務卿羅伯特·藍辛警告說:“如果沒有貸款,結果将是生産受限,工業衰退,資本和勞動力閑置,大規模破産,财政危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