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上)

關燈
“我們共和國的真正威脅是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章魚将它無數的粘稠的觸角緊緊裹挾着我們的城市、州和國家。

    這個章魚的頭是洛克菲勒的标準石油集團和一小撮被稱為國際銀行家的具有極大能量的金融寡頭,他們實際上操縱着美國政府來滿足他們自己的私欲。

     通過控制貨币供應來控制政府,這樣使剝削一個國家的公民和資源變得更加容易。

    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大家族從這個國家誕生之初就竭盡全力來使權力(他們将我們的“領導者”玩弄于鼓掌之間)和财富(他們通過美聯儲的貨币發行來汲取社會财富)高度集中。

     這些國際銀行家和洛克菲勒标準石油控制了這個國家大多數的報紙和雜志。

    他們用這些報紙的專欄評論來鉗制政府官員,對于那些不肯就範的人,他們則通過輿論将這些官員趕出政府機構。

     他們(銀行家)實際上控制着兩黨(共和黨與民主黨),草拟(兩黨的)政治綱領,控制政治領導人,任用私有公司的頭頭,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層安插順從于他們腐敗的大生意的候選人”。

    ——1927紐約市市長約翰·黑侖(JohnHylan) 本章導讀 打仗就要花錢,越大的戰争花錢越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

    問題是,誰花誰的錢?由于歐美政府沒有貨币發行權,政府必須也隻能向銀行家借錢。

    戰争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争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争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地向銀行家融資,難怪戰争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

    他們策劃戰争,他們挑動戰争,他們資助戰争,國際銀行家們華麗的大廈,從來就是建立在死傷枕籍的廢墟之上。

     國際銀行家另一個賺大錢的手段就是制造經濟衰退。

    首先是擴大信貸,将泡沫吹起來,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機狂潮後,然後猛抽銀根,制造經濟衰退與資産暴跌,當優質資産價格暴跌到正常價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時,他們再出手以超級低廉的價格收購,這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術語中叫作“剪羊毛”。

    當私有中央銀行成立後,“剪羊毛”行動的力度和範圍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動,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小龍和小虎們身上。

    中國這隻大肥羊最終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惡運,就要看中國是否認真去研究發生在曆史上的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剪羊毛”慘劇了。

     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之後,與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從前的國有銀行雖然有推動資産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的沖動,但決沒有惡意制造通貨緊縮來血洗人民财富的意圖與能力。

    中國建國以來之所以從未出現重大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沒有人有惡意制造經濟危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國際銀行家全面進入中國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書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評論,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驚訝之處,并不是其爆發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件與以前其它危機相比顯得無足輕重的事件,而是因為它(戰争)拖了這樣久才爆發。

    ” 1914年6月28日,歐洲正統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并吞的波斯尼亞視察,被一位年輕的塞爾維亞刺客刺殺。

    這原本隻是一件性質單純的恐怖組織策劃的複仇行為,當時隻怕沒有任何人會想到這件事竟然成為引爆了一場涉及30多個國家,卷入15億人口,傷亡高達3000多萬人的世界級戰争的導火索。

     自普法戰争以來,法國與德國成了世仇,當英國不得不從“光榮孤立”的歐洲大陸政策中走出來時,面臨的是德強法弱的局面。

    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強國,若不加以遏制,勢必成為英國的心腹大患。

    于是,英國拉上對德國也頗為忌憚的俄國,與法國一起成立了三國協約(TripleEntente),德國則與奧地利結盟,歐洲兩大對立集團就此成型。

     兩大陣營不斷擴軍備戰,保持着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

    “一項詳細的歐洲公共債務收入報告顯示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億4300萬美元。

    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問,盡管戰争有各種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争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

    如果歐洲的軍事準備最終不是以戰争來結束,那就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