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日本慘敗後的這一站:“貨币戰争”貼身緊逼中國

關燈
如今,幾乎一模一樣的藥方又被“熱心和急切”的美國金融大夫們介紹到了中國,所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身子骨遠不如當年的日本。

     糟糕的是,中國現在的早期症狀與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極其類似。

     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币戰争”,缺乏戰争的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危機! 想當然地把金融領域的開放理解成普通行業的開放是極端危險的。

     貨币是一種商品,而它不同于其他一切商品之處就在于它是一種社會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機構、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商品,對貨币發行的控制是所有壟斷中的最高形式。

     中國的貨币發行原本為國家所控制,也隻有國家控制貨币才能保障社會結構的基本公平。

    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中國的貨币發行權将處于危險境地。

     外資銀行們會引進大量令人眼花缭亂的“創新”金融産品,以各種方式創造債務工具并使之貨币化,這就是貨币的類似物“流動性”。

    這些金融貨币完全具備實體經濟領域貨币的購買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銀行将參與中國人民币的貨币發行。

     如果當外資銀行“創造”的人民币信貸總量超過國有商業銀行時,它們實際上就架空了中國的中央銀行,控制了中國貨币的發行權!它們将有能力和意圖來惡意制造貨币供應的波動,從而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血洗中國人民的财富,就像曆史上反複出現的經濟危機一樣。

     當外國銀行勢力日漸做大之後,通過金錢與權力的交易,金錢與金錢的交易,實現“金融超級特殊利益集團”的“強強聯合”,通過資助地方經濟發展來拉攏地方政府,物色和重點栽培“有潛力”的新一代政治新星,以圖長期政治回報。

    通過投資來控制電信、石油、軍工等國有壟斷行業,畢竟沒有法律規定國有壟斷行業隻能從國有銀行貸款,當這些行業主要依靠外資銀行的資金時,它們的資金鍊将有可能會“突然”斷裂。

     外資銀行還會建立各種“基金會”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教育事業、新聞媒體業、圖書出版業、司法執法系統、醫療制藥行業、甚至軍隊系統。

    它們将廣泛捐助社會公益項目,廣泛培植人脈關系,以潤物細無聲般的耐心和細心,默默地推廣着有利于它們的社會價值觀念。

     金融開放所面臨的戰略風險遠不是金融業本身那麼簡單,它涵蓋了整個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稍有閃失則後果不堪設想。

     建議組建“國家金融安全委員會”将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者的職能統一起來,直屬最高決策層。

    增加金融情報研究部門,加強對外資銀行中的人員背景、資金調動、戰例收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

    建立國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級(SecurityClearance)制度,重要金融決策者必須通過該制度審核。

     要貨币主權還是要貨币穩定? 貨币主權理應高于一切外來因素,包括所有國際慣例和國際協議,以及外來政治壓力。

    貨币主權隻應服務于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持貨币穩定指的是維護本國貨币在國際貨币體系中的币值穩定,以便向國内行業提供良好和平穩的經濟發展生态環境。

    對于中國而言,目前是采取緊盯美元的政策。

     目前,中國的困境在于貨币主權與貨币穩定隻能二者擇一。

     中國現在的政策是為了經濟發展而不得不追求貨币穩定,從而放棄貨币主權。

    問題的要害是,美聯儲實際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中國的貨币供應量,由于中國是采用強制結彙制度,美國可以通過增加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來迫使中國央行增發基礎貨币,而這些基礎貨币經過商業銀行的放大,會産生若幹倍的貨币增發效應,造成流動性泛濫,推高了股市和房地産泡沫,極大地惡化了中國金融生态環境。

     為了對沖這樣的貨币增發,政府和央行隻能被迫增發國債和央行票據來吸納過剩的流動性,但是這又将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這些債務早晚是要連本帶利償還的。

    反之,如果美國需要制造中國的貨币供應緊縮效應,當然目前更嚴重的問題是前者。

     這樣一種完全被動的金融戰略态勢對中國極端不利。

    隻要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币,中國就無法擺脫這樣的局面。

    從根本上講,隻有推動黃金的重新貨币化,才能給世界各國創造出一個自由、公平與和諧的金融生态環境。

    如果難以一步到位,也應該大力推動國際儲備貨币多元化,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貨币升值與金融系統“内分泌紊亂” 如果說有誰可作為貨币劇烈升值的反面教材的話,日本無疑是最恰當的人選了。

     日本《金融戰敗》的作者吉川元忠哀歎就财富損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戰敗的後果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損失相當。

     日本和中國一樣,是老老實實一手一腳努力創造物質财富的典型,對于虛無缥缈的金融财富的理念向來持懷疑态度。

     1985年到1990年,日本國内經濟和出口貿易空前紅火,股市房地産連年暴漲,大批收購海外資産,日本人的自信也達到了空前程度,超過美國似乎隻是十年之遙。

     從1985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