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宣而戰的貨币戰争(上)
關燈
小
中
大
福和瑞士的歐洲銀行的認可”,熊氣彌漫已久的紐約股票市場還少有地上升了9.73點,美元在國際市場上一下子堅挺起來。
自從1933年尤金·梅耶(EugeneMeyer)從美聯儲辭職以來,國際銀行家族的成員已經全部從金融市場的第一線撤到了幕後,他們主要通過嚴格挑選美聯儲紐約銀行行長的人選來控制美聯儲的運作。
沃克爾非常符合他們的選擇條件。
他早年就讀于普林斯頓和哈佛,後赴倫敦經濟學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進一步深造,50年代擔任美聯儲紐約銀行的經濟學家,後到大通曼哈頓任經濟學家,60年代在财政部工作,在尼克松時代是廢除金本位的主要操盤手之一。
1974年開始擔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行長的重要位置,實際負責美聯儲的全盤運作。
1978年11月9日,意氣風發的沃爾克在英國沃維克大學(WarwickUniversity)發表的一篇演講中透露:“世界經濟中某種程度的‘有控制的解體’是80年代的一項合理的目标。
” 問題是,解誰的體?如何解體?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嚴重負債的第三世界國家,其次是蘇聯與東歐。
沃爾克上任伊始便祭起打擊“世界範圍的通貨膨脹”這面光鮮的大旗,與緊密同盟英國一道使美元借貸變得昂貴無比。
美元拆借利息平均值從1979年的11.2%一口氣漲到1981年的20%,基本利率(Primerate)更高達21.5%,國債沖上17.3%。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于1979年5月當選,她發誓“要把通貨膨脹從經濟中驅除出去”,她上任僅一個月就把基準利率從12%在12個星期之内提高到17%,在如此之短的時間之内把所有行業的借貸成本猛然提高42%,在和平時期的工業化國家中可謂史無前例了。
她也因此赢得了“鐵娘子”的稱号。
在“反通貨膨脹”的大旗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人民和商業承受着痛苦的代價,美國和英國的銀行家卻大發利市。
削減政府開支、減稅、開放行業管制、打破工會力量等口号響徹雲天,沉重債務負擔之下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哀鴻遍地,死傷枕藉。
此時,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已經由彼爾德伯格1973年5月會議時的1300億美元,暴漲了5倍,到1982年時達到了驚人的6120億美元。
當美國和英國在“反通貨膨脹”的口号下,突然将利率提高到20%左右的時候,發展中國家的巨額債務在如此驚人的“高利貸”壓榨之下,已經使他們注定成為國際銀行家刀闆上的魚肉了。
毫無金融戰争防範意識的亞非拉國家将為他們的疏忽付出慘痛的代價。
美國國務卿舒爾茨在1982年9月30日的聯合國會議上指出,IMF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還債嚴加監督,他敦促發展中國家應該使出口産品“更吸引西方”,隻有“自由貿易”才能拯救他們,還有加大出售他們原材料的力度能加快債務清償的過程。
墨西哥總統波提羅(LopezPortillo)則針鋒相對地指出,英美國際銀行家的策略就是要使高利率和與之相随的低原材料價格這對“剪刀的雙刃來扼殺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取得的建設成就,并泯滅其餘國家取得進步的可能。
”他進一步威脅要帶領發展中國家停止債務支付。
他指出: “墨西哥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不能夠按照與現實情況差異巨大的條件來按時償還債務。
我們發展中國家不願意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
我們不能夠癱瘓我們的經濟或讓我們的人民陷入更悲慘的境地來償還這些債務,在沒有我們參與的情況下,這些債務償還的費用已經漲了3倍,我們對此沒有責任。
我們旨在消除饑餓、疾病、無知和依賴方面的努力并沒有造成國際危機。
” 不幸的是,波提羅在聯合國發言後僅2個月就被國際銀行家看中的人選所取代,IMF作為“維護貸款秩序的警察”插手墨西哥債務清償,恩格這樣描述了這段曆史: “現代曆史上最具規模的有組織搶劫行動開始了,其規模遠超20年代的類似活動。
與西歐或美國媒體精心掩飾的情況正相反,債務國償付了好幾遍欠債,他們正是以血和‘一磅鮮肉’來償還給現代紐約和倫敦的夏洛克們的。
1982年8月以後發展中國家不再還債并非實情。
他們的頭上被頂着槍,在IMF的威逼下,簽署了銀行家們美其名曰‘債務解決方案’的協議,參與的都是著名的紐約花旗銀行或大通銀行。
” IMF的貸款隻有在債務國簽署了一系列“特别條款”之後才能得到,這些條款包括:削減政府開支,提高稅收,貨币貶值。
然後債務被重新延展,發展中國家還需要再支付一筆“服務費”給國際銀行家,并被記入債務的本金中。
墨西哥被迫削減對醫藥、食品、燃油、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政府補貼,同時比索被貶值到令人慘不忍睹的程度。
1982年年初,在波提羅總統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之下,比索對美元比價為12比1,而到1989年,比索對美元已貶到2300比1,墨西哥經濟已經事實上被國際銀行家們“有控制地解體”了。
據世界銀行統計,從1980年到1986年,世界一百多個債務國僅向國際銀行家支付利息一項就高達3260億美元,本金償付又支付了3320億美元,總共發展中國家為4300億美元(1980年)的債務支付了6580億美元的費用。
盡管這樣,到1987年,109個債務國還欠國際銀行家13000億美元。
在如此驚人基礎上進行利滾利,隻怕發展中國家永遠沒有還清債務的時候了。
于是,國際銀行家與IMF就開始對債務國實施破産清償。
接受銀行家“債務解決方案”的國家被迫以跳樓價出賣大量核心資産,如自來水、電力、天然氣、鐵路、電話、石油、銀行等。
人們終于見識到國際銀行家所策劃的世界經濟“有控制地解體”具有何等地殺傷力! 3.世界環保銀行(WorldConservationBank):要圈地球30%的陸地 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泥潭之際,國際銀行家開始策劃一個更大的行動,其方式超乎普通人想象力的極限,正常智力的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環境保護”竟然是一個更大圖謀的切入點。
如果不從曆史的角度看問題,就不可能明白國際銀行家令人眼花缭亂的“組合拳”的巨大威力! 1963年8月初,美國中西部的一個著名大學裡,一位化名為“約翰.窦”(JohnDoe)的社會學教授,接到一個華盛頓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加一項秘密研究課題,參與該計劃的15名專家都是美國著名大學的頂尖學者。
“約翰.窦”教授帶着好奇來到了一個名叫“鐵山”(IronMountain)的地方報到。
“鐵山”靠近紐約州的哈德迅城(Hudson),這裡有當年冷戰期間為防禦蘇聯核打擊而修建的巨大的地下設施,幾百家美國最大公司的總部都在此處設有臨時辦公地點。
這些公司包括:新澤西的标準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漢諾威制造信托公司等。
如果核戰争爆發,這裡将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商業運作中心,以确保核戰争之後,美國商業體系仍然能夠生存下來。
平時,這裡是這些公司儲存機密文件檔案的地方。
這個神秘的研究小組要研究的課題是,如果世界進入了“永久和平”階段,美國将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以及美國的對應策略。
這項研究工作持續了2年半的時間。
1967年,這個15人的課題組完成了一份絕密報告,這份報告的作者們被政府要求對該報告嚴格保密。
但是,其中的“約翰.窦”教授覺得這份報告實在太重要了,不應該向公衆隐瞞。
他于是找到著名作家裡歐.萊文(LeonardLewin),在裡歐.萊文的幫助下,這本名叫《來自鐵山的報告》(ReportFromIronMountain)被戴爾出版公司(DialPress)于1967年正式出版。
該書一經面世,立刻震驚美國社會各界。
大家都在猜到底誰是“約翰.窦”。
該報告被認為是當時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McNamara)策劃,麥克納馬拉是外交協會的成員,後來擔任世界銀行行長。
運作的研究機構被認為就是哈德迅研究所(HudsonInstitute),該機構的創始人赫曼.凱恩(HermanKahn)也是外交協會成員。
對于這次洩密事件,約翰迅的國家安全特别助理羅斯托(Rostow)立刻站出來進行緊急“消毒”,他指出該報告純屬子虛烏有。
同樣是外交協會成員亨利·魯斯(HenryLuce)控制下的《時代》也說該報告是“巧妙的謊言”。
該報告究竟是真是假,美國社會到今天仍然争論不休。
不過,1967年11月26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曾經在《書評》欄目中介紹過這本書。
介紹該書的就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加布雷斯(JohnKennethGabraith),他也是外交協會成員,在文章中他指出他有第一手的信息證明該報告是真實的,因為他本人就在被邀請之列。
後來盡管他沒能參加這個項目的工作,但該項目一直在向他咨詢各種問題,他也被告知要對外保密。
“我願意将我個人的名譽擔保這個文件(‘鐵山報告’)的真實性,我也願意證實它的結論的有效性。
我有所保留的隻是将它公布給沒有準備的公衆是否明智。
”後來加布雷斯曾在其他媒體上兩次重申該報告的真實性。
那麼,該報告究竟有什麼驚人的結論,讓“精英們”如此緊張呢? 原來,該報告詳實地透露了“世界精英們”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規劃。
報告的基本宗旨就是,不讨論對與錯的問題,也不考慮自由與人權之類的空洞概念,一切諸如意識形态、愛國主義和宗教立場都不占有任何位置,這是一份“純粹客觀”的報告。
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 “持續的和平,盡管從理論上說并非不可能,但是卻不具有可持續性。
即便(和平的目标)是可以達到的,它也肯定不是一個穩定社會的最佳選擇戰争是我們社會穩定的一種特殊功能。
除非其他替代方式能夠被發展出來,否則戰争系統應該被保持和強化。
” 報告認為,隻有在戰争時期,或
自從1933年尤金·梅耶(EugeneMeyer)從美聯儲辭職以來,國際銀行家族的成員已經全部從金融市場的第一線撤到了幕後,他們主要通過嚴格挑選美聯儲紐約銀行行長的人選來控制美聯儲的運作。
沃克爾非常符合他們的選擇條件。
他早年就讀于普林斯頓和哈佛,後赴倫敦經濟學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進一步深造,50年代擔任美聯儲紐約銀行的經濟學家,後到大通曼哈頓任經濟學家,60年代在财政部工作,在尼克松時代是廢除金本位的主要操盤手之一。
1974年開始擔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行長的重要位置,實際負責美聯儲的全盤運作。
1978年11月9日,意氣風發的沃爾克在英國沃維克大學(WarwickUniversity)發表的一篇演講中透露:“世界經濟中某種程度的‘有控制的解體’是80年代的一項合理的目标。
” 問題是,解誰的體?如何解體?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嚴重負債的第三世界國家,其次是蘇聯與東歐。
沃爾克上任伊始便祭起打擊“世界範圍的通貨膨脹”這面光鮮的大旗,與緊密同盟英國一道使美元借貸變得昂貴無比。
美元拆借利息平均值從1979年的11.2%一口氣漲到1981年的20%,基本利率(Primerate)更高達21.5%,國債沖上17.3%。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于1979年5月當選,她發誓“要把通貨膨脹從經濟中驅除出去”,她上任僅一個月就把基準利率從12%在12個星期之内提高到17%,在如此之短的時間之内把所有行業的借貸成本猛然提高42%,在和平時期的工業化國家中可謂史無前例了。
她也因此赢得了“鐵娘子”的稱号。
在“反通貨膨脹”的大旗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人民和商業承受着痛苦的代價,美國和英國的銀行家卻大發利市。
削減政府開支、減稅、開放行業管制、打破工會力量等口号響徹雲天,沉重債務負擔之下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哀鴻遍地,死傷枕藉。
此時,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已經由彼爾德伯格1973年5月會議時的1300億美元,暴漲了5倍,到1982年時達到了驚人的6120億美元。
當美國和英國在“反通貨膨脹”的口号下,突然将利率提高到20%左右的時候,發展中國家的巨額債務在如此驚人的“高利貸”壓榨之下,已經使他們注定成為國際銀行家刀闆上的魚肉了。
毫無金融戰争防範意識的亞非拉國家将為他們的疏忽付出慘痛的代價。
美國國務卿舒爾茨在1982年9月30日的聯合國會議上指出,IMF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還債嚴加監督,他敦促發展中國家應該使出口産品“更吸引西方”,隻有“自由貿易”才能拯救他們,還有加大出售他們原材料的力度能加快債務清償的過程。
墨西哥總統波提羅(LopezPortillo)則針鋒相對地指出,英美國際銀行家的策略就是要使高利率和與之相随的低原材料價格這對“剪刀的雙刃來扼殺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取得的建設成就,并泯滅其餘國家取得進步的可能。
”他進一步威脅要帶領發展中國家停止債務支付。
他指出: “墨西哥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不能夠按照與現實情況差異巨大的條件來按時償還債務。
我們發展中國家不願意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
我們不能夠癱瘓我們的經濟或讓我們的人民陷入更悲慘的境地來償還這些債務,在沒有我們參與的情況下,這些債務償還的費用已經漲了3倍,我們對此沒有責任。
我們旨在消除饑餓、疾病、無知和依賴方面的努力并沒有造成國際危機。
” 不幸的是,波提羅在聯合國發言後僅2個月就被國際銀行家看中的人選所取代,IMF作為“維護貸款秩序的警察”插手墨西哥債務清償,恩格這樣描述了這段曆史: “現代曆史上最具規模的有組織搶劫行動開始了,其規模遠超20年代的類似活動。
與西歐或美國媒體精心掩飾的情況正相反,債務國償付了好幾遍欠債,他們正是以血和‘一磅鮮肉’來償還給現代紐約和倫敦的夏洛克們的。
1982年8月以後發展中國家不再還債并非實情。
他們的頭上被頂着槍,在IMF的威逼下,簽署了銀行家們美其名曰‘債務解決方案’的協議,參與的都是著名的紐約花旗銀行或大通銀行。
” IMF的貸款隻有在債務國簽署了一系列“特别條款”之後才能得到,這些條款包括:削減政府開支,提高稅收,貨币貶值。
然後債務被重新延展,發展中國家還需要再支付一筆“服務費”給國際銀行家,并被記入債務的本金中。
墨西哥被迫削減對醫藥、食品、燃油、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政府補貼,同時比索被貶值到令人慘不忍睹的程度。
1982年年初,在波提羅總統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之下,比索對美元比價為12比1,而到1989年,比索對美元已貶到2300比1,墨西哥經濟已經事實上被國際銀行家們“有控制地解體”了。
據世界銀行統計,從1980年到1986年,世界一百多個債務國僅向國際銀行家支付利息一項就高達3260億美元,本金償付又支付了3320億美元,總共發展中國家為4300億美元(1980年)的債務支付了6580億美元的費用。
盡管這樣,到1987年,109個債務國還欠國際銀行家13000億美元。
在如此驚人基礎上進行利滾利,隻怕發展中國家永遠沒有還清債務的時候了。
于是,國際銀行家與IMF就開始對債務國實施破産清償。
接受銀行家“債務解決方案”的國家被迫以跳樓價出賣大量核心資産,如自來水、電力、天然氣、鐵路、電話、石油、銀行等。
人們終于見識到國際銀行家所策劃的世界經濟“有控制地解體”具有何等地殺傷力! 3.世界環保銀行(WorldConservationBank):要圈地球30%的陸地 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泥潭之際,國際銀行家開始策劃一個更大的行動,其方式超乎普通人想象力的極限,正常智力的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環境保護”竟然是一個更大圖謀的切入點。
如果不從曆史的角度看問題,就不可能明白國際銀行家令人眼花缭亂的“組合拳”的巨大威力! 1963年8月初,美國中西部的一個著名大學裡,一位化名為“約翰.窦”(JohnDoe)的社會學教授,接到一個華盛頓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加一項秘密研究課題,參與該計劃的15名專家都是美國著名大學的頂尖學者。
“約翰.窦”教授帶着好奇來到了一個名叫“鐵山”(IronMountain)的地方報到。
“鐵山”靠近紐約州的哈德迅城(Hudson),這裡有當年冷戰期間為防禦蘇聯核打擊而修建的巨大的地下設施,幾百家美國最大公司的總部都在此處設有臨時辦公地點。
這些公司包括:新澤西的标準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漢諾威制造信托公司等。
如果核戰争爆發,這裡将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商業運作中心,以确保核戰争之後,美國商業體系仍然能夠生存下來。
平時,這裡是這些公司儲存機密文件檔案的地方。
這個神秘的研究小組要研究的課題是,如果世界進入了“永久和平”階段,美國将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以及美國的對應策略。
這項研究工作持續了2年半的時間。
1967年,這個15人的課題組完成了一份絕密報告,這份報告的作者們被政府要求對該報告嚴格保密。
但是,其中的“約翰.窦”教授覺得這份報告實在太重要了,不應該向公衆隐瞞。
他于是找到著名作家裡歐.萊文(LeonardLewin),在裡歐.萊文的幫助下,這本名叫《來自鐵山的報告》(ReportFromIronMountain)被戴爾出版公司(DialPress)于1967年正式出版。
該書一經面世,立刻震驚美國社會各界。
大家都在猜到底誰是“約翰.窦”。
該報告被認為是當時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McNamara)策劃,麥克納馬拉是外交協會的成員,後來擔任世界銀行行長。
運作的研究機構被認為就是哈德迅研究所(HudsonInstitute),該機構的創始人赫曼.凱恩(HermanKahn)也是外交協會成員。
對于這次洩密事件,約翰迅的國家安全特别助理羅斯托(Rostow)立刻站出來進行緊急“消毒”,他指出該報告純屬子虛烏有。
同樣是外交協會成員亨利·魯斯(HenryLuce)控制下的《時代》也說該報告是“巧妙的謊言”。
該報告究竟是真是假,美國社會到今天仍然争論不休。
不過,1967年11月26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曾經在《書評》欄目中介紹過這本書。
介紹該書的就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加布雷斯(JohnKennethGabraith),他也是外交協會成員,在文章中他指出他有第一手的信息證明該報告是真實的,因為他本人就在被邀請之列。
後來盡管他沒能參加這個項目的工作,但該項目一直在向他咨詢各種問題,他也被告知要對外保密。
“我願意将我個人的名譽擔保這個文件(‘鐵山報告’)的真實性,我也願意證實它的結論的有效性。
我有所保留的隻是将它公布給沒有準備的公衆是否明智。
”後來加布雷斯曾在其他媒體上兩次重申該報告的真實性。
那麼,該報告究竟有什麼驚人的結論,讓“精英們”如此緊張呢? 原來,該報告詳實地透露了“世界精英們”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規劃。
報告的基本宗旨就是,不讨論對與錯的問題,也不考慮自由與人權之類的空洞概念,一切諸如意識形态、愛國主義和宗教立場都不占有任何位置,這是一份“純粹客觀”的報告。
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 “持續的和平,盡管從理論上說并非不可能,但是卻不具有可持續性。
即便(和平的目标)是可以達到的,它也肯定不是一個穩定社會的最佳選擇戰争是我們社會穩定的一種特殊功能。
除非其他替代方式能夠被發展出來,否則戰争系統應該被保持和強化。
” 報告認為,隻有在戰争時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