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人麥基垂克繼續擔任國際清算銀行的總裁直至戰争結束,而美聯儲仍然與國際清算銀行保持業務來往。
英國工黨一直對英格蘭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的不清不白的關系持懷疑态度,多次敦促财政部有個說法,财政部解釋說:“這個國家在國際清算銀行擁有多種權利和利益,這些安排都是基于各國政府之間的協議。
切斷與該銀行的關系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
”在一個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争時代,連國家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都随時可以廢棄的時代,英國财政部卻嚴守各國銀行家之間的協議,讓人不能不“佩服”英國人對法律的“認真态度”。
問題是,在1944年人們最終發現了德國獲得了清算銀行絕大部分紅利,英國的大方又不禁讓人生疑。
1943年春天,麥基垂克“不顧個人安危”往來于各交戰國之間。
盡管他既不是意大利公民又不是美國外交官,意大利政府仍然給予他外交簽證,并由希姆萊的秘密警察全程護衛着來到交戰國首都羅馬,然後經由裡斯本搭乘瑞典船隻回到美國。
4月,他來到紐約與美聯儲官員進行磋商,然後他手持美國護照前往德國首都柏林向德國中央銀行的官員傳達機密的金融情報和美國高層的态度。
1943年3月26日,加州衆議員傑瑞.沃裡斯(JerryVoorhis)在衆議院提出調查國際清算銀行的提案,試圖搞明白“一個美國公民擔任由軸心國設計和運作的銀行總裁的原因”,美國國會和财政部都沒有興趣進行調查。
到了1944年1月,另一個“好事”的衆議員約翰.考斐憤怒地表示:“納粹政府有8500萬瑞士金法郎存在國際清算銀行。
大多數董事都是納粹官員,而我們美國的金錢卻在一直流向那裡。
”!!!人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瑞士能在四面戰火的環境下保持着“中立”,而同樣弱小的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難逃納粹的鐵蹄。
其實問題就在于國際清算銀行位于瑞士,它的實際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銀行家向德國提供戰争融資以便使戰争打得更長一些。
1944年7月20日,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廢除國際清算銀行的議題終于擺到了桌面上。
凱恩斯和懷特(HarryDexterWhite)這兩位總設計師考慮到國際清算銀行在戰争中的種種可疑行為,開始都曾支持廢除該銀行,但他們的态度很快久發生了變化。
當凱恩斯敲開美國财政部長莫金撒的房門時,莫金撒吃驚地看着平素态度和風範都無可挑剔的凱恩斯情緒激動,滿臉漲紅,他用盡可能平和的口氣說他認為國際清算銀行應該繼續保持運作直到新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凱恩斯夫人也在一邊遊說莫金撒。
當覺察到莫金撒承受了要求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巨大政治壓力時,凱恩斯退一步承認該銀行應該關閉,但是關閉的時機也很重要。
莫金撒則堅持“越快越好”。
沮喪的凱恩斯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刻召集了一個英國代表團的緊急會議,會議開到淩晨2點,凱恩斯親筆草拟了一封緻莫金撒的信,要求國際清算銀行繼續運作。
第二天的會議上,莫金撒的代表團令人吃驚地通過了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決議。
當得知這一決定時,麥基垂克立即給莫金撒和英國财政大臣寫信,強調戰争結束後國際清算銀行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同時又表示國際清算銀行的賬目不能公開。
事實上它的賬目從1930年到現在的76年中從未向任何政府公開過。
盡管麥基垂克在戰争中的種種可疑行徑,他卻備受國際銀行家們的欣賞,他後來被洛克菲勒任命為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副總裁。
而國際清算銀行最終也沒有被解散。
戰後,國際清算銀行的活動更加隐秘。
它是由一個被稱之為“核心俱樂部”的六七個中央銀行家組成,其中有美聯儲、瑞士國家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意大利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們,法國銀行和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核心俱樂部”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各國政府堅決排除在國際貨币決策過程之外。
瑞士國家銀行本來就是私有銀行,完全不受政府控制。
德意志聯邦銀行幾乎和瑞士銀行一樣我行我素,在利率變動這樣重大的決策上也完全不和政府打招呼,它的總裁普爾甚至不願坐政府安排的飛機到巴塞爾開會,他甯願自己座他的豪華轎車到瑞士。
美聯儲雖然受政府一定程序的制約,但是在貨币問題決策上白宮和國會完全無緣緻啜。
意大利銀行在理論上必須接受政府控制,但它的總裁從來就是和政府不咬弦,1979年政府甚至威脅要逮捕意大利銀行總裁帕羅.巴非(PaoloBaffi),在國際銀行家們的壓力之下,政府卻沒之奈何。
日本銀行的情況較為特殊,但在80年代日本房地産泡沫崩潰之後,大藏省對日本中央銀行的幹預被形容成罪魁禍首,日本銀行趁此機會掙脫了政府的鉗制。
英格蘭銀行被政府看得很緊,但他的總裁都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所以也被算作核心成員。
法國銀行就沒有這樣幸運了,它被看成是政府的傀儡,被堅決排除在核心之外。
英國工黨一直對英格蘭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的不清不白的關系持懷疑态度,多次敦促财政部有個說法,财政部解釋說:“這個國家在國際清算銀行擁有多種權利和利益,這些安排都是基于各國政府之間的協議。
切斷與該銀行的關系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
”在一個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争時代,連國家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都随時可以廢棄的時代,英國财政部卻嚴守各國銀行家之間的協議,讓人不能不“佩服”英國人對法律的“認真态度”。
問題是,在1944年人們最終發現了德國獲得了清算銀行絕大部分紅利,英國的大方又不禁讓人生疑。
1943年春天,麥基垂克“不顧個人安危”往來于各交戰國之間。
盡管他既不是意大利公民又不是美國外交官,意大利政府仍然給予他外交簽證,并由希姆萊的秘密警察全程護衛着來到交戰國首都羅馬,然後經由裡斯本搭乘瑞典船隻回到美國。
4月,他來到紐約與美聯儲官員進行磋商,然後他手持美國護照前往德國首都柏林向德國中央銀行的官員傳達機密的金融情報和美國高層的态度。
1943年3月26日,加州衆議員傑瑞.沃裡斯(JerryVoorhis)在衆議院提出調查國際清算銀行的提案,試圖搞明白“一個美國公民擔任由軸心國設計和運作的銀行總裁的原因”,美國國會和财政部都沒有興趣進行調查。
到了1944年1月,另一個“好事”的衆議員約翰.考斐憤怒地表示:“納粹政府有8500萬瑞士金法郎存在國際清算銀行。
大多數董事都是納粹官員,而我們美國的金錢卻在一直流向那裡。
”!!!人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瑞士能在四面戰火的環境下保持着“中立”,而同樣弱小的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難逃納粹的鐵蹄。
其實問題就在于國際清算銀行位于瑞士,它的實際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銀行家向德國提供戰争融資以便使戰争打得更長一些。
1944年7月20日,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廢除國際清算銀行的議題終于擺到了桌面上。
凱恩斯和懷特(HarryDexterWhite)這兩位總設計師考慮到國際清算銀行在戰争中的種種可疑行為,開始都曾支持廢除該銀行,但他們的态度很快久發生了變化。
當凱恩斯敲開美國财政部長莫金撒的房門時,莫金撒吃驚地看着平素态度和風範都無可挑剔的凱恩斯情緒激動,滿臉漲紅,他用盡可能平和的口氣說他認為國際清算銀行應該繼續保持運作直到新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凱恩斯夫人也在一邊遊說莫金撒。
當覺察到莫金撒承受了要求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巨大政治壓力時,凱恩斯退一步承認該銀行應該關閉,但是關閉的時機也很重要。
莫金撒則堅持“越快越好”。
沮喪的凱恩斯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刻召集了一個英國代表團的緊急會議,會議開到淩晨2點,凱恩斯親筆草拟了一封緻莫金撒的信,要求國際清算銀行繼續運作。
第二天的會議上,莫金撒的代表團令人吃驚地通過了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決議。
當得知這一決定時,麥基垂克立即給莫金撒和英國财政大臣寫信,強調戰争結束後國際清算銀行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同時又表示國際清算銀行的賬目不能公開。
事實上它的賬目從1930年到現在的76年中從未向任何政府公開過。
盡管麥基垂克在戰争中的種種可疑行徑,他卻備受國際銀行家們的欣賞,他後來被洛克菲勒任命為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副總裁。
而國際清算銀行最終也沒有被解散。
戰後,國際清算銀行的活動更加隐秘。
它是由一個被稱之為“核心俱樂部”的六七個中央銀行家組成,其中有美聯儲、瑞士國家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意大利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們,法國銀行和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核心俱樂部”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各國政府堅決排除在國際貨币決策過程之外。
瑞士國家銀行本來就是私有銀行,完全不受政府控制。
德意志聯邦銀行幾乎和瑞士銀行一樣我行我素,在利率變動這樣重大的決策上也完全不和政府打招呼,它的總裁普爾甚至不願坐政府安排的飛機到巴塞爾開會,他甯願自己座他的豪華轎車到瑞士。
美聯儲雖然受政府一定程序的制約,但是在貨币問題決策上白宮和國會完全無緣緻啜。
意大利銀行在理論上必須接受政府控制,但它的總裁從來就是和政府不咬弦,1979年政府甚至威脅要逮捕意大利銀行總裁帕羅.巴非(PaoloBaffi),在國際銀行家們的壓力之下,政府卻沒之奈何。
日本銀行的情況較為特殊,但在80年代日本房地産泡沫崩潰之後,大藏省對日本中央銀行的幹預被形容成罪魁禍首,日本銀行趁此機會掙脫了政府的鉗制。
英格蘭銀行被政府看得很緊,但他的總裁都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所以也被算作核心成員。
法國銀行就沒有這樣幸運了,它被看成是政府的傀儡,被堅決排除在核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