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下)

關燈
的态勢。

    在英國政府調查金本位的可行性的麥克米蘭委員會上,凱恩斯慷慨激昂,痛陳金本位的弊端,在他看來,黃金隻是“野蠻的遺迹”,是經濟發展的制約。

    英格蘭銀行的諾曼也不示弱,堅稱金本位對于誠實的銀行家是不可或缺的,無論英國的負擔有多重,無論多少行業嚴重受損,不然何以體現倫敦金融城銀行家的超級信譽。

    英國人民被聽糊塗了。

    和美國的情況一樣,倫敦銀行家在人民當中也是名譽不佳,既然是銀行家支持的,想必是不好的,而猛烈抨擊銀行家的觀點,應該是向着人民的。

     這才是戲的精彩部分。

    來曆很不簡單的凱恩斯扮演了為民請命的角色,而銀行家們則以黃金衛道士的形象出現,這出雙簧演得出神入畫,輿論和民心就這樣被輕松地操縱着。

     果然不出凱恩斯的“預言”和銀行家的計劃,英國經濟在恢複金本位之後一落千丈,失業率由1920年的3%猛漲到1926年的18%,各種罷工此起彼伏,政局陷入混亂,英國政府面臨嚴重的危機。

     而銀行家們要的就是危機! 隻有制造危機才能推動“金融改革”,在一片強烈呼籲修改法律的呼聲中,通過了1928年貨币和銀行券法案(CurrencyandBankNotesAct1928),該法案砸碎了套在英格蘭銀行頭上長達84年的以國債為抵押的貨币發行上限的緊箍咒,1844年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以國債為抵押的英鎊發行上限為1975萬英鎊,其餘的英鎊紙币發行必須用黃金作抵押。

    以國債為抵押發行“債務”貨币而繞開讨厭的黃金制約,就像後起之秀美聯儲一樣,這實在是一個讓倫敦銀行家夢牽魂繞的境界。

    在新法案通過後僅幾個星期,英格蘭銀行就發行了2億6000萬“債務”英鎊。

    新法案還授權英格蘭銀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無限制發行“債務”英鎊,隻要财政部和議會事後認可就行了。

    美聯儲的近乎無限制的發行貨币的大權終于被英格蘭銀行也搞到手了。

     第三步棋就是美國這隻肥羊又到了該爆翦羊毛的季節了。

    1927年的秘密會議之後,由于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國價值5億美元的巨額黃金外流,在1929年美聯儲猛然提高利率之後,造成銀行缺乏黃金儲備而無法有效發放信貸,美國這隻健壯的肥羊由于極度失血而休克。

    國際銀行家們随後一擁而上,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超低價格大舉吃進藍籌股和其它優質資産。

    麥克法丹議員這樣描述道:“最近僅一個州就有60000處房産和農場在一天中被拍賣。

    在密西根州的奧克蘭郡,有71000戶房主和農場主被掃地出門。

    類似的情況正發生在美國的每一個郡縣。

    ” 在這場美國空前的經濟浩劫中,隻有最核心圈子裡的少數人事先知道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投機大戲即将落幕,這些人得以及時抛出所有股票轉而大量持有政府債券,他們都與倫敦羅斯切爾德家族保持着密切聯系。

    這個圈子以外的人,有些即使是超級富豪,也未能幸免于難。

    這個圈子裡包括J.P摩根和庫恩雷波公司,以及他們選定的“優先客戶”,如夥伴銀行、和他們保持親善的著名實業家、重要政客、和友好國家的統治者。

     當銀行家默裡森從美聯儲辭職時,1936年5月30日的《新聞周刊》是這樣評價他的:“大家一緻認為美聯儲失去了一位能幹的人。

    在1929年(股票崩盤之前),他召集了一個會議,命令他屬下的幾家銀行在9月1日之前全部結束對證券交易商的貸款業務。

    所以,在随後的衰退中乘風而起。

    ” 喬伊.肯尼迪(JoeKennedy)的身家從1929年的4百萬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1億美元,翻了25倍。

    伯納德.巴魯在大崩潰前賣掉了所有股票轉而持有國債。

    亨利·莫金撒(HenryMorgenthau)在“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前幾天匆匆趕到銀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Trust),命令他的公司在3天之内賣掉總價值達6000萬美元的所有股票。

    他的手下困惑不已,建議他在幾個星期的時間裡逐步清倉,這樣至少要多賺500萬美元。

    亨利.莫金撒勃然大怒,沖着手下人怒吼:“我到這裡來不是和你讨論!照我說的去做!” 當我們在經過近80年後回過頭來看這段曆史,我們仍然要驚歎這些國際銀行家們的智商,他們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最為聰明的一群人,這樣的手法,這樣的權謀,這樣絲絲入扣的設計,這樣玩弄天下于鼓掌之中的膽略,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

    甚至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都完全不相信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操縱在極少數人的手中。

     在國際銀行家們羊毛喜獲豐收之後,凱恩斯的“廉價貨币思想”成為了銀行家們的最新财富收割機,在他們主導下的“羅斯福新政”開啟了一個銀行家們新的收獲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