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下)
關燈
小
中
大
生:這些外國銀行家和紐約美聯儲銀行的董事會達成了諒解了嗎?
米勒:是的。
Beedy先生:這些諒解居然沒有正式記錄? 米勒:沒有。
後來公開市場政策委員會(OpenMarketPolicyCommittee)開了一個會,一些措施就這樣定下來了。
我記得按照這個計劃,僅8月份就有大約8000萬美元的票據被(紐約美聯儲銀行)買進(發行基礎貨币)。
” 麥克法丹:這樣一個政策改變直接導緻了這個國家前所未有的、最為嚴重的金融系統不正常狀态(1927-1929股票市場投機風潮)。
在我看來,這樣一件重大的決策應該在華盛頓有個正式的記錄。
米勒:我同意你的看法。
斯特朗衆議員:事實是他們來到這裡,他們開了秘密會議,他們大吃大喝,他們高談闊論,他們讓美聯儲降低了貼現率,然後他們拿走了(我們的)黃金。
斯特格先生:這個政策穩定了歐洲的貨币但颠覆了我們的美元,是這樣的嗎? 米勒:是的,這個政策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紐約美聯儲銀行事實上完全掌握着整個美聯儲的運作,美聯儲在華府的7人董事會僅僅是擺設,歐洲的銀行家與紐約美聯儲銀行舉行時間長達一周的實質性的秘密會議,而僅僅在華盛頓呆了不到一天,還隻是社交活動,紐約秘密會議的決策所導緻的價值5億美元的黃金流向歐洲,如此重要的決策竟然在華盛頓完全沒有書面記錄,由此可見7人董事會的實際地位。
9.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毫無疑問,1929年的股票暴跌是在1927年的秘密會議上就敲定的事,由于紐約的利率被人為地壓低,倫敦的利率被有益地拔高,兩地之間的利差導緻美國的黃金流向英國,以幫助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恢複金本位。
其實,歐洲的金融家早就知道以通貨膨脹的手段掠奪财富的效率要遠勝于放貸所得到的利息收入。
以黃金作為貨币發放的基石,并且紙币可自由兌換為黃金,這一切無疑會大大制約銀行家放手使用通貨膨脹這種高效能武器的效力。
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當時以英國銀行家為代表的歐洲金融界要恢複金本位呢? 原來,國際銀行家們在下一盤大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争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羅斯爾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财。
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财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
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争期間,德國貨币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于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币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态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253萬倍。
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面包或一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
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内花出去。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産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台的群衆基礎,并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
比起1870年普法戰争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悲慘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當德國人的财富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德國的馬克也該穩定下來了。
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調度之下,美國人民的黃金成了穩定德國貨币的救生圈。
第二步棋輪到英國銀行家大展拳腳了。
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潛艇在大西洋的頻繁襲擊,英國運送黃金的船隻無法出港,導緻了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止黃金兌換,英鎊的金本位已名存實亡。
1924年,後來名震英侖的丘吉爾就任英國财政大臣,對金融事務完全沒有感覺的丘吉爾在倫敦銀行家的鼓噪之下準備恢複金本位,理由是必須捍衛英鎊在世界金融領域絕對的權威地位。
1925年5月13日,英國通過了金本位法案(GoldStandardAct)。
當時英國的國力經過戰争的劇烈消耗早已嚴重受損,其經濟實力已遠遜于新興的美國,甚至在歐洲也已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強行恢複金本位勢必導緻英鎊堅挺,嚴重打擊本已日益喪失競争力的英國出口競争力,同時還會造成國内物價下降,工資縮水,失業率大幅上升等經濟後果。
這時,一代宗師凱恩斯橫空出世了。
凱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曾擔任英國财政部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對德國的嚴厲條款,并不惜以辭職來抗議。
他力主廢除金本位,與倫敦的銀行家勢力形成水火不容
Beedy先生:這些諒解居然沒有正式記錄? 米勒:沒有。
後來公開市場政策委員會(OpenMarketPolicyCommittee)開了一個會,一些措施就這樣定下來了。
我記得按照這個計劃,僅8月份就有大約8000萬美元的票據被(紐約美聯儲銀行)買進(發行基礎貨币)。
” 麥克法丹:這樣一個政策改變直接導緻了這個國家前所未有的、最為嚴重的金融系統不正常狀态(1927-1929股票市場投機風潮)。
在我看來,這樣一件重大的決策應該在華盛頓有個正式的記錄。
米勒:我同意你的看法。
斯特朗衆議員:事實是他們來到這裡,他們開了秘密會議,他們大吃大喝,他們高談闊論,他們讓美聯儲降低了貼現率,然後他們拿走了(我們的)黃金。
斯特格先生:這個政策穩定了歐洲的貨币但颠覆了我們的美元,是這樣的嗎? 米勒:是的,這個政策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紐約美聯儲銀行事實上完全掌握着整個美聯儲的運作,美聯儲在華府的7人董事會僅僅是擺設,歐洲的銀行家與紐約美聯儲銀行舉行時間長達一周的實質性的秘密會議,而僅僅在華盛頓呆了不到一天,還隻是社交活動,紐約秘密會議的決策所導緻的價值5億美元的黃金流向歐洲,如此重要的決策竟然在華盛頓完全沒有書面記錄,由此可見7人董事會的實際地位。
9.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毫無疑問,1929年的股票暴跌是在1927年的秘密會議上就敲定的事,由于紐約的利率被人為地壓低,倫敦的利率被有益地拔高,兩地之間的利差導緻美國的黃金流向英國,以幫助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恢複金本位。
其實,歐洲的金融家早就知道以通貨膨脹的手段掠奪财富的效率要遠勝于放貸所得到的利息收入。
以黃金作為貨币發放的基石,并且紙币可自由兌換為黃金,這一切無疑會大大制約銀行家放手使用通貨膨脹這種高效能武器的效力。
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當時以英國銀行家為代表的歐洲金融界要恢複金本位呢? 原來,國際銀行家們在下一盤大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争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羅斯爾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财。
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财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
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争期間,德國貨币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于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币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态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253萬倍。
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面包或一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
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内花出去。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産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台的群衆基礎,并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
比起1870年普法戰争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悲慘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當德國人的财富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德國的馬克也該穩定下來了。
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調度之下,美國人民的黃金成了穩定德國貨币的救生圈。
第二步棋輪到英國銀行家大展拳腳了。
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潛艇在大西洋的頻繁襲擊,英國運送黃金的船隻無法出港,導緻了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止黃金兌換,英鎊的金本位已名存實亡。
1924年,後來名震英侖的丘吉爾就任英國财政大臣,對金融事務完全沒有感覺的丘吉爾在倫敦銀行家的鼓噪之下準備恢複金本位,理由是必須捍衛英鎊在世界金融領域絕對的權威地位。
1925年5月13日,英國通過了金本位法案(GoldStandardAct)。
當時英國的國力經過戰争的劇烈消耗早已嚴重受損,其經濟實力已遠遜于新興的美國,甚至在歐洲也已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強行恢複金本位勢必導緻英鎊堅挺,嚴重打擊本已日益喪失競争力的英國出口競争力,同時還會造成國内物價下降,工資縮水,失業率大幅上升等經濟後果。
這時,一代宗師凱恩斯橫空出世了。
凱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曾擔任英國财政部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對德國的嚴厲條款,并不惜以辭職來抗議。
他力主廢除金本位,與倫敦的銀行家勢力形成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