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關燈
話說黃繡球的兄弟複華,當日在船上看守,傍晚時分,不見畢太太上船,知是畢太太須吃晚飯然後動身,就将行李各物,重新打點一回,以待關掩艙門。

    忽然覺得少去了一件東西,想着臨上船時檢的清清楚楚,怎樣會少?為此囑咐船家,他又上岸來,向畢太太查問。

     這裡畢太太正疑黃繡球問及于她,眼圈兒上紅紅的,像有難言之隐,故不以複華所言在意,卻瞅定了黃繡球身上。

    看黃繡球見了複華,一時更愣住了說不出話。

    複華站了一會,畢太太這才對他講道:“那一件東西,不是上半天我已揀出,留給在此地了嗎?你倒忘記得快!快回船去,我在此吃過晚飯,也就上船,趁着潮水便可開船的。

    ”複華答應了笑道:“原說上半天發行李時還看見,怎樣就記不起呢。

    ”畢太太指與黃繡球說:“此人老老實實,不傻不乖,在外洋也賺得幾個錢,到我處又攢了些,我帶他回南,想要替他安頓一樁事業,卻還沒有工夫盤問他的底細,妹妹如何忽然說起來?”黃繡球道:“說也話長,可惜匆匆的姊姊就要動身,他原是我的房分兄弟呀!”畢太太聽了,好生詫異,道:“如此妹妹何不早為說明?那順仔又像似不認識妹妹的,怎樣他既到了自己家鄉,也并不與我說過一句,這很奇了。

    ”黃繡球反笑嬉嬉的欲言不言。

    隻見張先生的家眷們走進來,問:“你們在此講些什麼?”畢太太道:“好呀!諸位可曉得黃妹妹講出一件奇事來了。

    ”便将方才的話,告訴大家。

    大家都逼着問黃繡球的究竟。

    黃繡球備細的說其原委。

     正說着,張先生與黃通理已一同回來,道:“今晚是戌時漲潮,該料理晚餐,請畢太太好早些登舟。

    我兩人已打定主意,諸事等畢太太回頭,從長議辦。

    ”畢太太喊住了張先生,說:“今日我不能開船,你來聽聽我黃妹妹的事情。

    ”黃通理隻當又有什麼議論,跟着張先生上前。

    隻見黃繡球如此如此的談法,說:“怎樣就講到這個?不怕畢大嫂子笑話,我那房分舅爺,自從他老子帶他出了門,就沒有得過信息。

    他原沒有近支、沒有親戚,此番聽他自己說吃過苦,倒還積得幾個錢,或者畢大嫂子提拔他點,給他做個生意買賣。

    ”張先生一班人都說:“這真是有緣千裡來相會,可可兒的他碰着了畢太太,畢太太可可兒的帶他回了家,遇見自己的姊妹。

    既這麼講明了,自然要請他上來,大家叙個親誼。

    通理先生同繡球小姐,一時不便與畢太太說穿,也還罷了,不該連我們都瞞着,使我們失禮。

    ”黃繡球把這兩句話問住,甚是慚愧,卻不知黃繡球,他心中是橫着他那兄弟,做了人奴,有多少說不出的委曲,要留待日後斡旋,如今也隻先想與畢太太說明,不提防大家都曉得了,當時着實的躊躇。

     畢太太便對大家言道:“理應快請上來,就煩通理先生去走一趟,另外雇個人去看船,或是仍将行李發上來。

    ”張先生便打發一個長工同黃通理去至船上,與複華述明原故。

    不多一刻,果然連人帶物,一齊登岸,算給了兩天船錢,大家叙過了禮節稱呼。

    畢太太道:“在外洋廣東時候,他原隻稱我為畢先生,我隻叫他名字,如今我也稱他為唐先生。

    ”黃繡球接着道:“他本名複華,并不姓唐,隻唐順仔是外洋人替他造的,聞說外洋人多稱中國人為唐人,仔者又是極賤之稱,這個名字的意思,就道是唐人中順了他的賤人,你道惡毒不惡毒,可恥不可恥?複華,你既得了這番造化,從此要拿這三字做個紀念,發奮為雄,掙紮起一個人來,也不枉畢太太的恩義。

    我那叔父客死異鄉,嬸娘的靈柩還厝在村上,待我明日回去,做一桌菜,你也去祭告一番。

    ”當晚黃通理夫婦辭了張先生家回來,一宿無話。

     次日複華先至黃通理處,随後張先生的妻子與畢太太也同了來。

    兩人都是初次登堂,不免張羅些客套。

    畢太太見了黃通理的兩個兒子,生得極好,小的尤覺眉宇軒昂,拉住了手,問他兩個的名字。

    黃通理道:“大的乳名叫鐘兒,小的乳名叫權兒,我就把他們的學名起做黃鐘、黃權。

    這大的雖也乖角,隻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