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當時男女内外,如吃了午飯,張先生的妻子,另外替畢太太端整了幾樣路菜,擱在一邊,又叫人送了飯到船上去,與複華吃。
吃過飯,消停了一會,黃繡球道:“方才姊姊的話,沒有說完,是怎樣的千奇萬怪?”黃通理歎了口氣,說:“這些話,我不等畢大嫂子說,我就聽見得不少,看見的也多。
從前外間的風氣,怕的是不開。
如今一年一年的,風氣是開了,卻開的亂七八糟,在那體育、德育上,很有缺點。
你記得你夢見羅蘭夫人嗎?他臨終時,有兩句話道:【嗚呼!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現在那社會上的千奇萬怪,不論男女,都應着這兩句話,真是可恥!所以我們在内地辦點事情,講些教育,要着實力矯其弊,不可一窩蜂的鬧些皮毛。
” 畢太太聽道:“不錯呀不錯,就如開學堂一事,一時聞風而起,官辦民立,大的小的,不計其數,不是成了個制造奴隸廠,便是同三家村授《百家姓》、《千字文》的蒙館一樣。
而且那沖突的風潮、腐敗的現象,各處皆然。
嘴說改良,改來改去改不好;嘴說振興,興來興去興不長。
内地不必講,越是通都大邑,她那外觀極其宏敞,調查她的内容,竟至不堪聞問。
這些在那新聞紙上常常記着,雖然也言之過甚,委實參考起來,總十有八九,不成話說的。
這是說男學堂,那女學堂,隻有上海最盛。
如今的風氣,都看着上海的樣,卻不知文明世界的好樣子,連上海都沒有一點,倒弄些奇怪樣子把人家看。
通理先生,你是到過上海的,你道是那班女教習、女學生、女志士,身上的打扮裝束,出來的神氣言論,算得奇怪嗎?” 黃繡球便問:“裝束打扮,怎樣另有一派呢?難道她們就改了西裝,或是日本的裝嗎?”畢太太道:“索性改為東裝西裝,裝得地道也還不去問,他說來可笑,她們那種裝,隻像個浪蕩公子,浮薄少年,上海的俗話叫做【滑頭】。
再說得不為聽點,簡直的像個上海倌人,這豈不是奇怪極了?何以我還道不算奇怪?這幾年想必通理先生也不曾出,不曉得的。
我去年還到過,今年又走過一次,兩次都耽擱了十幾天,凡有女學社、女演說,無不到場,認得的人就很多。
有兩個朋友,住在昌壽裡、華安裡、餘慶裡等處,我時常到這幾處走動,總在下半天傍晚時分。
去時總看見這幾處有些女子,打扮得鲫溜伶俐,或是在門前嬉笑,或是在巷口同男人談心,或是在樓窗子上,同下面的、對過的男男女女指手畫腳。
起先我還隻當是上海本地住家,那上海蘇州的風俗以此原不為奇。
後來聞說,這都是女學生,看看果然都是天足會中人物。
我就很為詫異。
兩位朋友告訴我:這何足異!她們一樣的坐着橡皮馬車,逛張家花園,到四馬路一品香吃大菜,上丹桂天仙春仙各戲園看戲,看戲還要揀個末包的廂樓,緊緊的靠住戲台。
吃起大菜來,也不妨同着幾個青年留學生,诙諧百出,叫個把局開開心,香賓酒灌了幾瓶,白藍地喝了一杯。
忘形鼓興,還就唱起《九連環》、《十八摸》的小調,大家拍手喝采,比那外國男女跳舞會,既好看,更好聽呢。
若是一個男學生請了兩三個女學生,這個男學生,又好比當日盧俊享的豔福,那些女學生的視線,一齊都射在他身上,尤其好看。
據此說來,不是大寫生家也畫不出的色相嗎?但是這系旁人的閑話,我并不肯相信。
“過了兩天,我也是到昌壽裡去替一個人家看病,隻見那裡門口停着兩部馬車,一部車子空着,一部車子裡坐了一位姑娘們,看上去不過十七八歲,梳的上海頭,穿的上海時式衣服,衣襟上系着一朵鮮花,眼睛上戴着一副金絲眼鏡,一雙瘦條條的腳,穿一雙蒲鞋面的象皮鞋子。
我打量着,必定是住在這裡的人家,同她們家裡人出去。
那一部空車子,必定還有奶奶們坐上去,同那婢仆輩,跟了也坐上去,此時還未出來,這位姑娘先坐在車上等的。
我不以小人之心度人,也就忘了這昌壽裡一帶很有把戲的。
當時我管我的。
到人家去看病,好大一刻,天已湊黑了,才從病家走出,隻見那兩部馬車還在那裡停着,卻都已空了,隻有四個馬夫
吃過飯,消停了一會,黃繡球道:“方才姊姊的話,沒有說完,是怎樣的千奇萬怪?”黃通理歎了口氣,說:“這些話,我不等畢大嫂子說,我就聽見得不少,看見的也多。
從前外間的風氣,怕的是不開。
如今一年一年的,風氣是開了,卻開的亂七八糟,在那體育、德育上,很有缺點。
你記得你夢見羅蘭夫人嗎?他臨終時,有兩句話道:【嗚呼!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現在那社會上的千奇萬怪,不論男女,都應着這兩句話,真是可恥!所以我們在内地辦點事情,講些教育,要着實力矯其弊,不可一窩蜂的鬧些皮毛。
” 畢太太聽道:“不錯呀不錯,就如開學堂一事,一時聞風而起,官辦民立,大的小的,不計其數,不是成了個制造奴隸廠,便是同三家村授《百家姓》、《千字文》的蒙館一樣。
而且那沖突的風潮、腐敗的現象,各處皆然。
嘴說改良,改來改去改不好;嘴說振興,興來興去興不長。
内地不必講,越是通都大邑,她那外觀極其宏敞,調查她的内容,竟至不堪聞問。
這些在那新聞紙上常常記着,雖然也言之過甚,委實參考起來,總十有八九,不成話說的。
這是說男學堂,那女學堂,隻有上海最盛。
如今的風氣,都看着上海的樣,卻不知文明世界的好樣子,連上海都沒有一點,倒弄些奇怪樣子把人家看。
通理先生,你是到過上海的,你道是那班女教習、女學生、女志士,身上的打扮裝束,出來的神氣言論,算得奇怪嗎?” 黃繡球便問:“裝束打扮,怎樣另有一派呢?難道她們就改了西裝,或是日本的裝嗎?”畢太太道:“索性改為東裝西裝,裝得地道也還不去問,他說來可笑,她們那種裝,隻像個浪蕩公子,浮薄少年,上海的俗話叫做【滑頭】。
再說得不為聽點,簡直的像個上海倌人,這豈不是奇怪極了?何以我還道不算奇怪?這幾年想必通理先生也不曾出,不曉得的。
我去年還到過,今年又走過一次,兩次都耽擱了十幾天,凡有女學社、女演說,無不到場,認得的人就很多。
有兩個朋友,住在昌壽裡、華安裡、餘慶裡等處,我時常到這幾處走動,總在下半天傍晚時分。
去時總看見這幾處有些女子,打扮得鲫溜伶俐,或是在門前嬉笑,或是在巷口同男人談心,或是在樓窗子上,同下面的、對過的男男女女指手畫腳。
起先我還隻當是上海本地住家,那上海蘇州的風俗以此原不為奇。
後來聞說,這都是女學生,看看果然都是天足會中人物。
我就很為詫異。
兩位朋友告訴我:這何足異!她們一樣的坐着橡皮馬車,逛張家花園,到四馬路一品香吃大菜,上丹桂天仙春仙各戲園看戲,看戲還要揀個末包的廂樓,緊緊的靠住戲台。
吃起大菜來,也不妨同着幾個青年留學生,诙諧百出,叫個把局開開心,香賓酒灌了幾瓶,白藍地喝了一杯。
忘形鼓興,還就唱起《九連環》、《十八摸》的小調,大家拍手喝采,比那外國男女跳舞會,既好看,更好聽呢。
若是一個男學生請了兩三個女學生,這個男學生,又好比當日盧俊享的豔福,那些女學生的視線,一齊都射在他身上,尤其好看。
據此說來,不是大寫生家也畫不出的色相嗎?但是這系旁人的閑話,我并不肯相信。
“過了兩天,我也是到昌壽裡去替一個人家看病,隻見那裡門口停着兩部馬車,一部車子空着,一部車子裡坐了一位姑娘們,看上去不過十七八歲,梳的上海頭,穿的上海時式衣服,衣襟上系着一朵鮮花,眼睛上戴着一副金絲眼鏡,一雙瘦條條的腳,穿一雙蒲鞋面的象皮鞋子。
我打量着,必定是住在這裡的人家,同她們家裡人出去。
那一部空車子,必定還有奶奶們坐上去,同那婢仆輩,跟了也坐上去,此時還未出來,這位姑娘先坐在車上等的。
我不以小人之心度人,也就忘了這昌壽裡一帶很有把戲的。
當時我管我的。
到人家去看病,好大一刻,天已湊黑了,才從病家走出,隻見那兩部馬車還在那裡停着,卻都已空了,隻有四個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