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黃禍去後,有人又在外面敲門,聽不出是誰的聲音。
及至開了門,乃知是張先生。
那張先生病了才好,精神還不能十分複元,所以氣力聲音,都低低的,一時聽不清楚。
黃通理一看便道:“你老人家是卧病新起之人,何以這般高興,夜間還光臨舍下,也不帶一個人來?快請進來坐着,卻有何事見教?”張先生說:“我昨日就覺得病體輕松,今日在牀上又養息了一天。
方才你同令正從舍間回府之後,随手有衙門裡的一位禮房朋友前來看我,他袖中帶了一通禀稿,是本官禀複上司辦學堂的一宗公事,發房存案的。
這位朋友臨走時,我送出房門,又送到大門,再送送不覺的到了街上,腳力很是輕健,看看月色甚佳,一個高興,我想起要将這禀稿送給你瞧,就問那朋友借了來,一直跑到府上。
一住了腳,敲門不開,才覺有些吃力。
出來的時候,家裡人全然不知,必要着急。
請你們這裡打發個人去,替我通知一聲,叫他們着個人來接我,我便可略坐一坐,談幾句心了。
” 黃通理忙即攙扶他在客堂坐下,打發人去替他送信。
黃繡球也上前迎候,泡茶敬煙。
張先生慢慢的将禀稿遞交黃通理,與黃繡球同看。
禀詞是官樣體裁,做書的用俗話摘叙,大概說:是奉上司的公文,開辦學堂、警察兩事。
這學堂尤其要緊,但須先籌經費。
現在地丁錢糧,盡征盡解,還要抽提盈餘,缺小而苦,錢糧本不甚多,曆年都是賠累,實已無可再措。
其餘地方公款,隻有積谷、書院兩項。
書院膏火有限,恐難擴充;積谷倉是連年荒歉,向來存谷甚少,還待購補以備不虞,亦無閑款可撥。
至于僧道寺産,尤為微薄,怕也難以湊數。
所以再三體察,先出了告示,叫地方紳士,有什麼章程,具禀上來,再為核其情形,禀詳上司。
這一篇的話,一味是敷衍推诿。
黃通理看畢,就問張先生道:“他隻說錢糧地丁不能再提作經費,也就罷了,其實他這地丁項下,就每兩再提一分,還可提得出二三千的常款。
那地丁錢糧,按着田戶是算得出來。
就除去火耗尾欠,及所提盈餘,一切報銷,也算得出來,何至有什麼賠累?這就不去說他,到底提他一厘,同挖他一塊肉似的,能不心痛?所以他第一層,就萬萬不肯。
要講其餘的三項,第一項這僧道寺院,在我們村上雖沒有什麼大叢林,該個百十萬的産業,卻也有無數廟宇,窮苦的不必講,單講那前街的觀音殿,後街的太乙道院,黃橋頭的無介寺,這三個處在,一年的香火極盛,每個廟中,都有一二十萬畝産房産。
歸那道士和尚執管。
另外那些小廟,有十萬八萬的更多。
若把這些廟宇清查歸并,總計有若幹數目,十成中提一半歸公,一半仍分給他們和尚道士自為存活,也不為苛刻。
” 黃繡球聽到此處,插嘴說道:“要這些和尚道士何用?還不一齊驅逐了,勒令還俗,将廟宇改作學堂,将産業盡數歸公,一半辦學堂,一半辦警察,隻怕就連辦機器廠、辦紡織局都夠了,為什麼仍要留一半,養這些無恥遊民?”黃通理便道:“這話難講,且待我說來。
據我算計,大約僧道兩産,果然提得一半,極少幹幹淨淨,可有四十萬,四十萬之外,也就有一二十萬不實不盡的可以沾染了。
不知做官的何以總不肯作此一舉?這是就我們村上而言,若在府城省城地方,有極大的叢林寺産,多到二三百萬呢。
說句笑話,做官做百姓的,還有犯下罪來,要抄封家産,頃刻的可以由富而貧,獨是做和尚道士,積了财産,一朝犯法,不過換個方丈住持,從沒聽見說抄和尚道士的家的。
第二項講到積谷,我雖不甚曉得底細,想來每年買谷存倉的一注公款,積了這十餘年,本錢就該不少。
加上曆年的利錢,至少也有好幾萬。
那官倒說存谷甚少,還待購補以備不虞。
難道我們村上,這積谷倉,既不存谷,又無按年常款的嗎?張先生,你想想看這句話就太含糊了。
至那書院經費,縱說有限,就照此有限的經費,把書院改作學堂,在我想也綽乎有餘。
這官卻将這三項推個幹淨。
這三項是籌款的頭路,既然撇掉了,又不禀請上司,想個什麼别的法子,但說叫紳士拟個章程上去,這章程不知是說學堂中辦的事呢,還是就指着籌款而言?若講辦事,既然無款,就立不成學堂,事從那裡辦起?若講籌款,既然地丁、書院、積谷、寺産,一無可籌,一定是要人報效了,何以這話又不說明?” 張先生道:“這無非搪塞上頭不肯認真興辦,好叫上頭曉得為難,不來催問。
等到催問下來,自然要歸到
及至開了門,乃知是張先生。
那張先生病了才好,精神還不能十分複元,所以氣力聲音,都低低的,一時聽不清楚。
黃通理一看便道:“你老人家是卧病新起之人,何以這般高興,夜間還光臨舍下,也不帶一個人來?快請進來坐着,卻有何事見教?”張先生說:“我昨日就覺得病體輕松,今日在牀上又養息了一天。
方才你同令正從舍間回府之後,随手有衙門裡的一位禮房朋友前來看我,他袖中帶了一通禀稿,是本官禀複上司辦學堂的一宗公事,發房存案的。
這位朋友臨走時,我送出房門,又送到大門,再送送不覺的到了街上,腳力很是輕健,看看月色甚佳,一個高興,我想起要将這禀稿送給你瞧,就問那朋友借了來,一直跑到府上。
一住了腳,敲門不開,才覺有些吃力。
出來的時候,家裡人全然不知,必要着急。
請你們這裡打發個人去,替我通知一聲,叫他們着個人來接我,我便可略坐一坐,談幾句心了。
” 黃通理忙即攙扶他在客堂坐下,打發人去替他送信。
黃繡球也上前迎候,泡茶敬煙。
張先生慢慢的将禀稿遞交黃通理,與黃繡球同看。
禀詞是官樣體裁,做書的用俗話摘叙,大概說:是奉上司的公文,開辦學堂、警察兩事。
這學堂尤其要緊,但須先籌經費。
現在地丁錢糧,盡征盡解,還要抽提盈餘,缺小而苦,錢糧本不甚多,曆年都是賠累,實已無可再措。
其餘地方公款,隻有積谷、書院兩項。
書院膏火有限,恐難擴充;積谷倉是連年荒歉,向來存谷甚少,還待購補以備不虞,亦無閑款可撥。
至于僧道寺産,尤為微薄,怕也難以湊數。
所以再三體察,先出了告示,叫地方紳士,有什麼章程,具禀上來,再為核其情形,禀詳上司。
這一篇的話,一味是敷衍推诿。
黃通理看畢,就問張先生道:“他隻說錢糧地丁不能再提作經費,也就罷了,其實他這地丁項下,就每兩再提一分,還可提得出二三千的常款。
那地丁錢糧,按着田戶是算得出來。
就除去火耗尾欠,及所提盈餘,一切報銷,也算得出來,何至有什麼賠累?這就不去說他,到底提他一厘,同挖他一塊肉似的,能不心痛?所以他第一層,就萬萬不肯。
要講其餘的三項,第一項這僧道寺院,在我們村上雖沒有什麼大叢林,該個百十萬的産業,卻也有無數廟宇,窮苦的不必講,單講那前街的觀音殿,後街的太乙道院,黃橋頭的無介寺,這三個處在,一年的香火極盛,每個廟中,都有一二十萬畝産房産。
歸那道士和尚執管。
另外那些小廟,有十萬八萬的更多。
若把這些廟宇清查歸并,總計有若幹數目,十成中提一半歸公,一半仍分給他們和尚道士自為存活,也不為苛刻。
” 黃繡球聽到此處,插嘴說道:“要這些和尚道士何用?還不一齊驅逐了,勒令還俗,将廟宇改作學堂,将産業盡數歸公,一半辦學堂,一半辦警察,隻怕就連辦機器廠、辦紡織局都夠了,為什麼仍要留一半,養這些無恥遊民?”黃通理便道:“這話難講,且待我說來。
據我算計,大約僧道兩産,果然提得一半,極少幹幹淨淨,可有四十萬,四十萬之外,也就有一二十萬不實不盡的可以沾染了。
不知做官的何以總不肯作此一舉?這是就我們村上而言,若在府城省城地方,有極大的叢林寺産,多到二三百萬呢。
說句笑話,做官做百姓的,還有犯下罪來,要抄封家産,頃刻的可以由富而貧,獨是做和尚道士,積了财産,一朝犯法,不過換個方丈住持,從沒聽見說抄和尚道士的家的。
第二項講到積谷,我雖不甚曉得底細,想來每年買谷存倉的一注公款,積了這十餘年,本錢就該不少。
加上曆年的利錢,至少也有好幾萬。
那官倒說存谷甚少,還待購補以備不虞。
難道我們村上,這積谷倉,既不存谷,又無按年常款的嗎?張先生,你想想看這句話就太含糊了。
至那書院經費,縱說有限,就照此有限的經費,把書院改作學堂,在我想也綽乎有餘。
這官卻将這三項推個幹淨。
這三項是籌款的頭路,既然撇掉了,又不禀請上司,想個什麼别的法子,但說叫紳士拟個章程上去,這章程不知是說學堂中辦的事呢,還是就指着籌款而言?若講辦事,既然無款,就立不成學堂,事從那裡辦起?若講籌款,既然地丁、書院、積谷、寺産,一無可籌,一定是要人報效了,何以這話又不說明?” 張先生道:“這無非搪塞上頭不肯認真興辦,好叫上頭曉得為難,不來催問。
等到催問下來,自然要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