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關人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熟。
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
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裡。
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
末一批裡,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渾沌的。
我班上秩序最好。
如有新來的教師管不了最低班。
主任就央我換教低班,不照例随級上升。
所以我記住姓名的學生很多很多。
三年共六個學期,我教過三、四班新生,從未見到個性相同的學生。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
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
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迹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三)人有本性 1本性的意義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貓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該有人性。
人性是全人類所共有,同時也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不分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隻要是人而不是禽獸,普遍都有同樣的人性。
2.什麼是人的本性 (1)&ldquo食色性也&rdquo,不是指人的本性嗎。
用&ldquo色&rdquo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指禽獸。
因為禽獸稱&ldquo發情&rdquo(性欲發動)。
不稱&ldquo好色&rdquo。
每個人都有肉體。
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
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
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後代。
人類好色是不分季節的。
而且沒個餍足。
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rdquo寡人好色&rdquo哩。
禽獸掠食隻求餍足,掠食是為了保全生命。
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
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
孔子不是說&ldquo食不厭精,脍不厭細&rdquo嗎?(《鄉黨第十》)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
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2)靈性良心。
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欲、性欲。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集、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于主人。
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
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
孟子說:&ldquo人有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有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rdquo注解說&ldquo良者,本然之善也。
&rdquo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
(《孟子·盡心》)注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裡講得具體。
孟子說: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都是每個人都有的。
人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
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接下來,孟子引《詩經·大雅·桑民》之篇:&ldquo天生桑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鳝德。
&rdquo孔子稱贊這首詩&ldquo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hellip&hellip民之秉彜也(就是說,這種美德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說,所以愛這種美德兒)。
&rdquo《孟子》下文把恻隐之心、羞惡之心等等&ldquo仁義之心&rdquo稱為&ldquo良心&rdquo。
并着重指出,人性中原本有&ldquo良心&rdquo,如果不保住&ldquo良心&rdquo,而随它消失,&ldquo放其良心者,&hellip&hellip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hellip&hellip&rdquo孔子日:操則存,舍則亡&hellip&rdquo,注: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
從孔子、孟子的理論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不僅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越禽獸,還有良心。
良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
人性中天生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心,稱良心。
如果不能保住良心,随它消失,就和禽獸一樣了。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這裡暫且不談。
留待下文。
) 西方人把&rdquo良知良能&ldquo性&rdquo本能&rdquo或&ldquo本性&rdquo或&ldquo天性&rdquo,而畸良心亦稱&ldquo道德心&rdquo。
就是說。
每個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惡等道德價值或标準,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善。
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标準為人行事。
假如該做的不做,或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受到良心的譴責,内疚負愧。
(參見西方辭典土instinct和conscience條)我嫌這一堆解釋太啰嗦,試圖用一個融合中外而明白易曉的詞兒。
概括以上一
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
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裡。
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
末一批裡,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渾沌的。
我班上秩序最好。
如有新來的教師管不了最低班。
主任就央我換教低班,不照例随級上升。
所以我記住姓名的學生很多很多。
三年共六個學期,我教過三、四班新生,從未見到個性相同的學生。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
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
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迹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三)人有本性 1本性的意義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貓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該有人性。
人性是全人類所共有,同時也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不分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隻要是人而不是禽獸,普遍都有同樣的人性。
2.什麼是人的本性 (1)&ldquo食色性也&rdquo,不是指人的本性嗎。
用&ldquo色&rdquo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指禽獸。
因為禽獸稱&ldquo發情&rdquo(性欲發動)。
不稱&ldquo好色&rdquo。
每個人都有肉體。
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
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
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後代。
人類好色是不分季節的。
而且沒個餍足。
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rdquo寡人好色&rdquo哩。
禽獸掠食隻求餍足,掠食是為了保全生命。
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
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
孔子不是說&ldquo食不厭精,脍不厭細&rdquo嗎?(《鄉黨第十》)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
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2)靈性良心。
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欲、性欲。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集、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于主人。
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
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
有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rdquo注解說&ldquo良者,本然之善也。
&rdquo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
(《孟子·盡心》)注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裡講得具體。
孟子說: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都是每個人都有的。
人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
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接下來,孟子引《詩經·大雅·桑民》之篇:&ldquo天生桑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鳝德。
&rdquo孔子稱贊這首詩&ldquo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hellip&hellip民之秉彜也(就是說,這種美德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說,所以愛這種美德兒)。
&rdquo《孟子》下文把恻隐之心、羞惡之心等等&ldquo仁義之心&rdquo稱為&ldquo良心&rdquo。
并着重指出,人性中原本有&ldquo良心&rdquo,如果不保住&ldquo良心&rdquo,而随它消失,&ldquo放其良心者,&hellip&hellip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hellip&hellip&rdquo孔子日:操則存,舍則亡&hellip&rdquo,注: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
從孔子、孟子的理論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不僅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越禽獸,還有良心。
良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
人性中天生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心,稱良心。
如果不能保住良心,随它消失,就和禽獸一樣了。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這裡暫且不談。
留待下文。
) 西方人把&rdquo良知良能&ldquo性&rdquo本能&rdquo或&ldquo本性&rdquo或&ldquo天性&rdquo,而畸良心亦稱&ldquo道德心&rdquo。
就是說。
每個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惡等道德價值或标準,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善。
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标準為人行事。
假如該做的不做,或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受到良心的譴責,内疚負愧。
(參見西方辭典土instinct和conscience條)我嫌這一堆解釋太啰嗦,試圖用一個融合中外而明白易曉的詞兒。
概括以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