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神和鬼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ldquo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rdquo又,《中庸》第一章&ldquo莫見乎隐。
莫顯乎徽,故君子慎其獨也。
&rdquo 《中庸B所記的話,我按注解解釋如下。
第十六章說:&ldquo祭祀的時候,鬼神雖然看不見,聽不見,萬物都體現了神靈的存在;祭祀的時候,神靈就在你頭頂上,就在你左右&rdquo。
接着引用《詩經·大雅·抑》之篇:&ldquo神來了呀,神是什麼模樣都無從想像,我們哪敢怠慢呀。
&rdquo這幾句詩,表達了對神的敬畏。
《中庸第一章裡說:&ldquo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畢露,你以為獨自一人的時候投入看見,就想放肆啦?小心呀&rdquo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特别謹慎。
&rdquo 讀《論語》。
可以看到孔子對每個門弟子都給予适當的答複。
問同樣的問題,從沒有同樣的回答。
這是孔子因人施教。
樊遲是個并不高明的弟子。
他曾問孔子怎樣種田,怎樣種菜。
孔子說他不如老農,不如老圃。
樓下說&ldquo小人哉。
樊須也&rdquo(《子路十三》)。
一次,樊遲問知{智)。
(《顔淵十二》)子曰:&ldquo知人。
&rdquo樊遲不懂,問這話什麼意思?孔子解辟了一通。
他還是不懂,私下又把夫子的解釋問子夏。
他大概還是沒懂,又一次問知,孔子曰:産敬鬼神而遠之。
這回他算是懂了吧,沒再問。
可是《論語》和《中庸》裡所稱的&ldquo鬼神&rdquo,肯定所指不同。
《中庸》裡的&ldquo鬼神&rdquo,能&ldquo敬而遠之&rdquo嗎?《中庸》和《論語》講&ldquo鬼神&rdquo的話,顯然是矛盾的。
那麼,我們相信哪一說呢? 孔子十九歲成家,二十歲生鯉。
字伯魚。
伯魚生傲,字子思。
伯魚先孔子死。
據《史記·孔子世家》。
伯魚享年五十。
那麼,孔子已經七十歲了。
而顔淵還死在他死以後。
子路又死在顔淵之後,孔子享年七十三。
他七十歲以後經曆了那麼多喪亡嗎?而伯魚幾歲得子,沒有記載。
孔子去世時子恩幾歲。
無從考證。
反正孔子暮年喪伯魚之後,子思是他唯一的孫兒。
孔子能不教他嗎?孔子想必愛重這個孫兒。
他如果年歲已長,當然會跟着祖父學習。
當時孔子的門弟子已有兩位相當于助教的有若和曾參,稱有子、曾子。
子思師事曾參。
如果他當時已有十五、六歲,他是後輩。
師事助數是理所當然。
如果他還幼小。
孔子一定把他托付給最信賴的弟子。
曾參顯然是他最貼心的弟子。
試着他們倆的談話。
孔子說:&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曾子曰:&ldquo唯。
&rdquo孔子走了,門人間曾子,夫子什麼意思?曾子日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rdquo(《裡仁第四》)哪個門弟子能這麼了解孔子呢?子思可能直接聽到泣祖父的教誨,也可能由曾參傳授。
《論語》子貢回:&ldquo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ldquo(《公冶長第五》)。
這不過說明,孔子對有些重要的問題,不輕易和門弟子談論。
子思作《中庸》,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說&ldquo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rdquo這是孔子的大道理,也是他的心裡話,如果不是貼心的弟子,是聽不到的。
子思怕祖父的心裡話久而失傳,所以作《中庸》。
這是多麼鄭重的事,子思能違反祖父的心意而随意亂說嗎?
《詩》曰:&ldquo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rdquo又,《中庸》第一章&ldquo莫見乎隐。
莫顯乎徽,故君子慎其獨也。
&rdquo 《中庸B所記的話,我按注解解釋如下。
第十六章說:&ldquo祭祀的時候,鬼神雖然看不見,聽不見,萬物都體現了神靈的存在;祭祀的時候,神靈就在你頭頂上,就在你左右&rdquo。
接着引用《詩經·大雅·抑》之篇:&ldquo神來了呀,神是什麼模樣都無從想像,我們哪敢怠慢呀。
&rdquo這幾句詩,表達了對神的敬畏。
《中庸第一章裡說:&ldquo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畢露,你以為獨自一人的時候投入看見,就想放肆啦?小心呀&rdquo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特别謹慎。
&rdquo 讀《論語》。
可以看到孔子對每個門弟子都給予适當的答複。
問同樣的問題,從沒有同樣的回答。
這是孔子因人施教。
樊遲是個并不高明的弟子。
他曾問孔子怎樣種田,怎樣種菜。
孔子說他不如老農,不如老圃。
樓下說&ldquo小人哉。
樊須也&rdquo(《子路十三》)。
一次,樊遲問知{智)。
(《顔淵十二》)子曰:&ldquo知人。
&rdquo樊遲不懂,問這話什麼意思?孔子解辟了一通。
他還是不懂,私下又把夫子的解釋問子夏。
他大概還是沒懂,又一次問知,孔子曰:産敬鬼神而遠之。
這回他算是懂了吧,沒再問。
可是《論語》和《中庸》裡所稱的&ldquo鬼神&rdquo,肯定所指不同。
《中庸》裡的&ldquo鬼神&rdquo,能&ldquo敬而遠之&rdquo嗎?《中庸》和《論語》講&ldquo鬼神&rdquo的話,顯然是矛盾的。
那麼,我們相信哪一說呢? 孔子十九歲成家,二十歲生鯉。
字伯魚。
伯魚生傲,字子思。
伯魚先孔子死。
據《
伯魚享年五十。
那麼,孔子已經七十歲了。
而顔淵還死在他死以後。
子路又死在顔淵之後,孔子享年七十三。
他七十歲以後經曆了那麼多喪亡嗎?而伯魚幾歲得子,沒有記載。
孔子去世時子恩幾歲。
無從考證。
反正孔子暮年喪伯魚之後,子思是他唯一的孫兒。
孔子能不教他嗎?孔子想必愛重這個孫兒。
他如果年歲已長,當然會跟着祖父學習。
當時孔子的門弟子已有兩位相當于助教的有若和曾參,稱有子、曾子。
子思師事曾參。
如果他當時已有十五、六歲,他是後輩。
師事助數是理所當然。
如果他還幼小。
孔子一定把他托付給最信賴的弟子。
曾參顯然是他最貼心的弟子。
試着他們倆的談話。
孔子說:&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曾子曰:&ldquo唯。
&rdquo孔子走了,門人間曾子,夫子什麼意思?曾子日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rdquo(《裡仁第四》)哪個門弟子能這麼了解孔子呢?子思可能直接聽到泣祖父的教誨,也可能由曾參傳授。
《論語》子貢回:&ldquo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ldquo(《公冶長第五》)。
這不過說明,孔子對有些重要的問題,不輕易和門弟子談論。
子思作《中庸》,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說&ldquo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rdquo這是孔子的大道理,也是他的心裡話,如果不是貼心的弟子,是聽不到的。
子思怕祖父的心裡話久而失傳,所以作《中庸》。
這是多麼鄭重的事,子思能違反祖父的心意而随意亂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