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命與天命

關燈
卡&rdquo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

    因為在那個時期,這個職位是非常吃香的。

    要有他的聰明,有他的個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絕。

     抗日勝利不久,解放戰争又起。

    許多人惶惶然隻想往國外逃跑。

    我們的思想并不進步。

    我們讀過許多反動的小說,都是形容蘇聯&ldquo鐵幕&rdquo後的生活情況,尤其是知識分子的處績,所以我們對共産黨不免害怕。

    勸我們離開祖國的,提供種種方便,并為我們兩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

    出國也不止一條路。

    勸我們留待解放的,有鄭振鋒先生、吳晗、寰震夫婦等。

    他們說共産黨重視知識分子。

    這話我們相信。

    但我們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識分子。

    我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能以馬列主義為準則的文人。

    我們這種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沒用的。

    我們考慮再三,還是舍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闆凳,粗茶淡飯過日子,做事馴順的良民,終歸是可以的。

    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

     又如我二十八歲做中學校長,可說是命。

    我自知不是校長的料,我隻答應母校校長王季玉先生幫她把上海分校辦成。

    當初說定半年,後來延長至一年。

    季玉先生硬是不讓我靜。

    這是我和季玉先生鬥志了。

    做下去是千順百順,辭職是逆水行舟,還兼逆風,步步艱難。

    但是我硬是辭了。

    當時我常要工作,需要工資,好好的中學校長不傲,做了個代課的小學教員。

    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選擇。

    因為我認為我如聽從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順從她的期望,一輩子承繼她的職務了。

    我是想從事創作。

    這話我不敢說也不敢想,隻知我絕不願做校長。

    我堅決辭職是我的選擇,是我堅持自己的意志。

    絕不是命。

    但我業餘創作的劇本立即上演,而且上演成功。

    該說是命。

    我雖然辭去校長,名義上我仍是校長,因為接任的校長隻是&rdquo代理&rdquo,學生文憑上,校長仍是我的名字,我的印章。

    随後珍珠港事變,&ldquo孤島&rdquo沉沒,分校解散,我要做校長也沒有機緣了。

    但我的辭職,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命,是我的選擇。

    也許可說,我命中有兩年校長的運吧。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曆,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

    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

    算命的把&ldquo命造&rdquo比作船,把&ldquo運途&rdquo比作河,船隻能在河裡走。

    但&ldquo命造&rdquo裡,還有&ldquo命主&rdquo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裡還有個&ldquo我&rdquo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

    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烈士殺身成仁,忠臣為國捐軀,能說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命中注定的嗎?他們是傾聽靈性良心的呼喚,甯死不屈。

    如果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

    甯死不屈,是堅決的選擇。

    絕非不由自主。

    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第二次大戰開始,日寇侵人中國。

    無錫市淪陷後,錢家曾有個男仆家居無錫農村,得知南京已失守。

    無錫又失守,就在他家曬糧食的場上,用土法築了一座能燒死人的大柴堆,全家老少五六口人,一個個跳人火中燒死。

    南京失守,日寇屠殺人民、奸污婦女的事,很快就傳到無錫了。

    他們不願受奸污、被屠殺,全家投火自焚。

    老百姓未必懂得什麼殉國,但他們的行為就是殉國呀!能說他們的行為不是自己的選擇。

    而是不由自主嗎?這事是逃到上海的本鄉人特到錢家報告的。

    錢锺書已去昆明,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四)命由天定,故稱天命 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

    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

    無論中外,對命運的看法都一緻。

    神明的天。

    怎能讓造化小兒玩弄世人,統治人世呢?不能服命的人,就對上天的神明産生了懷疑。

     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地否定。

    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

    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

    我們可以迷惑不解。

    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

    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造化小兒的胡作非為,造成了一個不合理的人世。

    但是讓我們生存的這麼一個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歸宿處嗎?又安知這個不合理的人間,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天神明,不會容許造化小兒統治人間。

    孔子不止一次稱&ldquo天命&rdquo氣不僅僅稱&rdquo天命&rdquo。

    還說&ldquo君子有三畏&rdquo。

    第一就是&ldquo畏天命,&hellip&hellip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季氏十六)。

    這是帶着敬畏之心,承認命由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