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為何讀書與如何讀書

關燈
正掌握某個小說家&mdash&mdash某個大藝術家&mdash&mdash給你的一切,你不僅需要有非常敏銳的感受力,還需要有非常大膽的想象力。

     讀傳記和回憶錄的樂趣 隻要看一眼書架上那些五花八門的書,你就能知道,它們的作者隻有沒幾個是「偉大的藝術家」;而通常的情況是&mdash&mdash大多數的書根本就不是文學作品,譬如那些和小說、詩歌直接相關的作家傳記和自傳、那些名人傳記,還有那些不但死去而且已被人遺忘了的人的傳記,就屬此類。

    但是,難道就因為它們不是「文學作品」,我們便不去讀它們了嗎?或者說,讀還是要讀的,但要用不同的方法、帶着不同的目的去讀?打個比方說,某天傍晚,我們無意間走到一座屋子前,隻見屋裡亮着燈火,窗簾還未拉上,屋子裡的每一層樓都似乎在告訴我們,這裡正在上演人生戲劇中的某一片斷。

    于是,我們的好奇心便會油然而生&mdash&mdash我們讀傳記,首先也是為了滿足這樣的好奇心,難道不是嗎?我們看到那座屋子裡有各種各樣的人&mdash&mdash仆人們正在聊天;紳士們正在用餐;一個姑娘準備去參加晚會,正在打扮;一個老太婆正坐在窗前打毛線&mdash&mdash便會好奇地問:這些人是誰?他們是怎樣的一些人?他們叫什麼名字?他們幹過什麼事,或者,有過怎樣的經曆和想法? 傳記和回憶錄就是為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

    它們為我們照亮許許多多這樣的屋子。

    它們會告訴我們:人們是怎樣從事日常生活的&mdash&mdash他們的辛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他們的飲食起居、他們的愛與恨,直到他們死去。

    有時,正當我們注視着的時候,那屋子裡的燈火熄滅了,屋前的鐵栅欄也消失了&mdash&mdash我們會來到海上,或者,我們會去打獵、航行、打仗;我們會走到野蠻人當中,或者,會随着軍人去參加一場重大的戰役。

    要不然的話,隻要我們願意,我們仍可以留在英國,留在倫敦,但是情景卻完全變了:街道變窄了,屋子變小了,玻璃窗上滿是裂痕,屋裡擁擠不堪,還散發出陣陣臭味。

    這時我們看見,那位大詩人堂恩正從這樣的一座屋子裡逃出來,因為牆壁很薄,我們還能聽到孩子們在屋裡哭喊。

    接着,我們便跟随着他,走過他在書裡寫到的那些小路,一直到了一個叫特維肯南的地方,到了貝德福德夫人的豪宅&mdash&mdash那是個有名的地方,貴族們和詩人們常在那裡聚會。

    随後,我們來到威爾頓地方的一座小山下,在那裡的一所宅邸裡聽聽錫德尼爵士</small>給他的姐姐朗讀他的《阿卡迪亞》;我們随他在一片沼澤地裡漫遊,還看到了他在那部著名傳奇中一再寫到的蒼鷹。

    這之後,我們可以跟随彭布魯克夫人即安妮·克利福德去北方旅行,到她的荒原上去看看;或者,再鑽到城裡去&mdash&mdash不過,碰上身穿黑天鵝絨服裝的加布裡爾·哈威</small>正在和斯賓塞</small>論詩歌問題時,你可千萬不要發笑。

    沒有什麼事比在既輝煌又黑暗的伊麗莎白時代的倫敦逛來逛去更有趣了,但也不能老待在那裡,因為鄧普爾</small>和斯威夫特</small>、哈利</small>和聖·約翰</small>在召喚我們。

    要弄明白他們之間的争論,并了解他們每個人的性格,需要我們花費許多時間。

    如果對他們感到厭倦了,我們可以繼續朝前,從一位珠光寶氣的黑衣貴婦人身邊走過,就可找到約翰遜博士、哥爾斯密和加裡克</small>要不然,如果你高興的話,可以渡過英吉利海峽,去和伏爾泰、狄德羅以及杜·德凡德夫人</small>見一次面,然後回到英國,回到貝德福德夫人豪宅的所在地、後來蒲柏</small>也在那裡住過的特維肯南&mdash&mdash這沒辦法,有些地名和人名總會重複出現!從那裡,你可以到草莓山去,到華爾浦爾</small>家裡做客。

    華爾浦爾又會給我們介紹一大堆新朋友:我們有許多人家要拜訪,有許多門鈴要拉。

    隻是,在華爾浦爾所愛的那個女人即貝裡斯女士的門前,我們可能會停下來,因為&mdash&mdash你看,薩克雷</small>正朝我們走來!他是貝裡斯女士的朋友。

    由此看來,我們隻要從這個朋友到那個朋友,從這個花園到那個花園,從這個府邸到那個府邸,就等于從英國文學的這一頭走到了那一頭,而這時,我們往往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又回到了老地方&mdash&mdash隻不過,我們還能分清現在這一刻和那永遠逝去的往昔之間的區别。

     我想,我們閱讀傳記和書信,可以将此作為一種方法。

    我們可以借此使許多往日的窗戶裡重新亮起燈火,由此看到那些早已死去的名人當初是怎樣生活的。

    有時,甚至還可以這樣設想:既然我們走到了他們身邊,或許還會意外地發現他們的某些秘密。

    我們還可以取出他們所寫的一部劇本或者一首詩來,當着他們的面讀一讀,看看究竟會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而且,這樣做的話,勢必還會引出其他一些問題。

    我們一定會問:作者的生活經曆對他的寫作到底有多大影響?把一部書的作者還原成生活中的某個人,這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我們還會問:既然語言是一種非常敏感的東西,非常容易受作者性格的影響,那麼我們對于作者用語言在我們心中喚起同情或者反感,到底在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