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滋味耶?此條則決難依副。
」 ○上答三公、領府事三啓曰:「欲奪予志,不勝悶迫。
輔弼之言,旣不可不從,喪禮亦不可不盡,孤之自處,實有狼狽。
今若永爲移禦,則是不居廬次,自便退處,大虧禮節。
區區之志,自不能勝。
玆以不敢從訓,隻增未安。
」 1月23日 ○癸亥,三公率六曹二品以上,詣闕啓曰:「帝之孝,與匹夫不同。
殿下積傷已久,又有脾胃證,請移禦後,勿遽往來廬所,兼進滋味,以保聖躬。
」上答曰:「今日至於此極,無以爲諭,隻增慟悶。
昨日已副所請,不可謂不從。
此外更無可爲。
且時無疾病,何敢乃爾?願公卿等庶諒微情,使得以自盡喪禮,則其所以保護之功大,而區區之願畢矣。
○弘文館柳希春、丁胤福、李敬中、金睟詣政院,啓曰:「大臣之請移禦,隻爲調護聖躬,乞移禦之後,姑勿遠來。
徐竢玉候稍安,乃議來往。
」上答曰:「三月移禦,已爲未安。
蓋出於重大臣之言也。
況可勿爲往來耶?玆不得從矣。
」 ○大臣六卿二品更啓:「伏願聖上,能抑孝情,更加三思,勉副臣民之望。
」上答曰:「卿等啓辭至此,此必執喪之誠有所未盡故也。
不勝惶赧之心。
卿之言,不敢違,今當移禦。
至三月還來,其間道路不平,五哭勢有不能爲,當朝夕往來四哭。
」 ○上,巳時,移禦崇文堂。
○院啓:「移禦調護,勿爲頻臨殯殿,以安聖體。
」 1月24日 ○甲子,三公、領府事,請承傳色問安。
仍啓曰:「自上執喪太過,積傷於五哭,臣等之請移寓者,蓋停朝夕之哭,而保攝。
今反日詣四哭,又踰高往來之處路險,勞苦尤爲未安。
請止於一月朔望奠,無過數三。
」上從之。
○三公等啓曰:「臣等所以固請移禦,隻爲自上久於廬次,不輟哭泣,傷毀日甚,而今反哭臨如前,勞動倍昔,在庭百僚皇皇悶迫,罔知所爲。
前代帝王如晉武帝、魏孝文、宋孝宗,其處喪節,亦有所未盡者。
此非誠孝不至而然也,誠以萬機之煩、聽納之勤,勢不獲已,禮隨而變,自與士庶人逈別也。
況小有違豫之候,憂虞極大,豈可不念付托之重、宗社之計,膠守節目而已哉?我朝列聖已行之規,上亦必省閱而知之,何自輕若是之甚歟?緣臣等啓請,益增聖體往來之勞,尤爲惶恐。
伏乞聖上,更加三思,依前啓達,朔望之間,一再往來,調護飮膳,勉加於平日,以全大孝。
」上答曰:「依啓。
」 1月25日 ○乙醜,上因藥房提調問安,引見。
○上朝奠準備時刻前,往于殯殿。
上禦興政堂,引見藥房提調。
左相樸淳啓略曰:「自上執喪太過,上下皇皇,日昨啓請移禦,答以如啓,群下感而退去矣。
今聞,昨夕與今朝皆詣殯殿,臣等不勝悶望。
行素已久,脾胃異常,脾屬中氣,中氣虛,則五臟百骸,受疾尤易,極爲悶望。
」鄭宗榮亦啓爲宗社安一身之意。
都承旨柳?啓曰:「下人執喪廬墓,無可爲之事,守靜故扶持矣。
人君則萬機至煩,精神筋力,有所不及,故今仰望天顔,頓異於昔日殯殿往來時。
不用小輿,階級峻絶,勞動行步,春寒曉冷,感冒亦易,不可不愼也。
」上曰:「卿每爲問安,是不忘予之故也。
無乃有悶悶之意,故令入來也。
別無疾病,敢廢禮乎?」樸淳啓曰:「元氣淸癯,今仰瞻消瘦之氣已著。
如異功煎,進禦宜當。
」上曰:「卿等問安,因內官也,悶予起居,保護之意極矣。
但宦寺無可通之路,未穩。
如不得已,承旨入來問安可也。
」柳?曰:「此欲啓達,而不敢之事也。
親入問安,豈偶然哉?」上曰:「恭懿殿期年之服,三十日而除,何如耶?」樸淳對曰:「出於不得已也。
恭懿殿春秋旣高,再經大病,勢有所難行,故衰服則依禮文造入,而權除於三十日,別無他意。
祖宗朝有隻造入布帶之時,此則簡便,故如是爲之,而於禮文差爽矣。
○憲府啓:「恭懿殿之服,至期年乃除。
」上下允。
1月26日 ○丙寅,玉堂上箚:恭懿殿年高重病,固當進禦肉膳,至於期年之服,必行十二月而除,不可因苟簡公除之例,以三十日爲限。
請依憲府所啓。
且上頃日,因公卿大臣之啓,許以一月,隻再三往來殯殿,旋卽偸之,晨昏勞動,觸冒風霧,不特傷損玉候,殊矣。
敬任大臣之道。
伏願勉從大臣之言,以全大孝,以安群下之心。
「 ○來二十七日,上特上香于殯殿盛祭也。
○外觀象監,巳時午時日暈,白虹貫日。
○夕上答玉堂箚曰:「禮官旣爲議定三十日除服之意,已達于恭懿殿,今不敢改焉。
然更問于大臣。
且非敢不敬大臣,蓋欲守區區之禮,而累日不敢從矣。
頃依啓辭,將欲於過近日後,見氣之如何,而停行矣。
今日又爲來啓,玆以卽從其請矣。
卿等宜安心焉。
」 1月27日 ○丁卯,三公詣闕,以災異請罷免。
上答曰:「由予否德,宜勿辭。
」 ○憲府連日啓,恭懿殿期年之服,請準朔而除,勿以三十日爲公除。
上答曰:「已爲議定。
議禮之家,本同聚訟,今不可改之。
」 ○三公議:「公除之制,非古也。
今見弘文館辭,誠爲正議。
但古之議者雲,公除非全除之稱,猶自窮其本制。
且雲葬及祥除,皆宜變服,今亦畜衰終制,似合禮意。
況已達於恭懿殿,中改未安,上敎允當。
」 1月28日 ○戊辰,藥房提調問安入啓。
傳曰:「副提調引見,親承傳敎,予氣至極平安,勿爲問安。
」 ○弘文館以上,二十日引見侍從於歡慶殿後,今將一旬,而未蒙引見。
請宣召。
上箚,未幾,上答曰:「當依啓。
」傳曰:「卽刻引見入番。
」丁胤福、金睟入侍。
○憲府啓:據《大明會典》,二十七日以成服日始計。
上命禮官議啓。
1月29日 ○己巳,三公詣大殿,問安。
○三公大殿問安後,詣恭懿殿問安。
蓋請勤勸大殿進肉汁事也。
○禮曹郞廳啓曰:「昇遐日始計,前例然也。
若考《政院日記》,則卽可知矣。
考之於古,亦莫不然。
宋光堯皇帝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乙亥崩,二十日丁亥小祥,十一月己亥大祥,辛醜禫祭,此其一驗也。
請令弘文館,廣考古制。
」上答曰:「勿更相考,當日爲始。
凡公事出納可也。
」 ○三公恭懿殿問安。
傳曰:「主上,前旣勤勞之餘,近日哀疚過禮,在此別宮,尤爲慮悶之至。
」再啓曰:「自上獨禦喪次,哀毀已極。
臣觀勉酪粥,亦不從。
臣下之言,無由得請,罔知所爲。
群情惟待自殿多般懇請。
」傳曰:「主上前旣勤勞用心,而至遭大故,四五日前,不進水飮,晝夜慟哭之奇,聞來極爲悶慮。
爲作陳米飮送勸,則隻歠米飮。
成殯之後,始禦粥物小許雲。
素有胃證之中,聖候何以和平乎?今亦出臨哭位之時,內侍扶持行步,長禦喪次,哀毀過禮,予心憂悶。
哀感過度,則必傷聖候,願抑小節,以保聖躬,則全不搖動。
」乃敎之曰:「死生有命,邈然不從,極爲悶望。
唯此酪粥,自殿又當勸進,然大臣等懇勸,則豈不勉從乎?更爲懇請,是予切望也。
」 二月 2月1日 ○朔庚午,百官入明政殿陪祭,跪而哭者再。
又四拜而退,百官旣退,玉堂問安於上,以上朝奠後仍留,朝上食故也。
承傳色出傳上敎曰:「今日玉堂官員,留館中,待予命。
」 ○午初,上自殯殿側,還于崇文堂。
特召柳希春及下番金睟臣等,與承旨崔應龍、史官等入見。
上曰:「此非言談之時,予欲問前古善居喪者耳。
希春進座前啓曰:」臣等雖來往玉堂,情志不能上達。
今幸蒙引見,敢陳輿情之悶。
殿下孝誠出天,執禮過高,自侍疾時,已多憂勞。
初喪累日,勺飮不入口,至於血出於口。
且素傷脾胃,至今素食,傷敗必至,臣下莫不惶悶。
臣嘗詣大臣問之,大臣等鹹以從權肉汁啓請,而二十七日之前,難於發言,姑待其期。
今日亦欲啓請,人君之孝,異於匹夫。
殿下一身,負宗社臣民之寄,豈可不自愛惜?祖宗、先後在天之靈,亦必保祐,而欲長久也。
脾胃證人,素食累日,則以冷氣重傷,至於嘔吐,此亦不可不慮也。
「上曰:」卿何乃出此言?予不忍聞此言。
「將起而入內矣。
希春曰:」殿下雖甚惡而痛責之,臣不敢避也。
宋孝宗之居喪,爲百代之冠,而《史記》二日不進膳,是第三日食飯,十三日而小祥,二十五日而大祥,二十七日而禫祭。
禫祭進,則進肉明矣。
《禮記》明言:『父母之喪,有疾,飮酒食肉。
』《小學》亦雲:『若有疾者,暫須食飮。
疾止,復初。
必若素食,不能下咽,久而羸憊成疾者,可以肉汁脯醢或肉小許,助其滋味。
』朱子門人蔡淵,遭父喪,而不平,朱子與書雲:『蔬食,久亦不便。
聖人已有權制,勸以肉和某丸。
』蓋有肉汁之意。
夫豈非禮,聖賢強哉?「上曰:」惡,是何言也?「希春曰:」今大臣首啓肉汁之勸,則群臣隨之,至於百官立庭,必得後已。
殿下他事,則皆當盡禮,隻此一事,不可不抑情從權。
「上不答,卒問曰:」前古帝王之善居喪,元魏孝文、宋孝宗外,無他君乎?「臣對曰:」又有宇文周武帝。
「上曰:」卽名邕之主也。
「臣對曰:」然。
「上曰:」爲我言其居喪之得失。
「對曰:」晉武帝欲執喪,竟奪於裵秀、傅玄、杜預之說,遂廢衰絰。
元魏孝文,誠孝亦至,而喪中猶屢興兵征伐,此未合於禮者也。
「上曰:」兵革,以禦門庭之寇,則君子許之。
五代晉王存勗,父喪中,自禦梁人夾寨之師,綱目許之。
「對曰:」魯伯禽在喪,而禦徐戎,聖人取《魯誓編》之於《書》,固一道也。
「又問:」宇文、周武帝如何。
「對曰:」英明之主,喪中亦合禮。
但用法嚴酷,吏贓一匹,民隱一頃地,皆殺之。
非仁孝之道。
「上曰:」是武帝撥亂之主,非守成之君,故有此嚴酷之事。
隻如周世宗亦英傑之主,而未免好殺,亦撥亂之故也。
「對曰:」朱子以晉悼公、宇文、周武帝、周世宗之才爲一般,而以悼爲優,以慈爲仁故也。
「上問:」如何,而可盡喪禮?「對曰:」但當以哀敬爲主,而一依《五禮儀》,則善矣。
「上曰:」卒哭前,不得視事,相見無路,故特引見矣。
「臣起謝。
上問:」《五禮儀》議善矣。
肉汁安可從乎?「對曰:」若殿下不及於禮,脾胃不傷,而臣有此言,則臣爲有罪。
此乃迫於不得已之請,非肉汁,無以保氣體。
伏乞深念焉。
「上曰:」喪中讀書,古人不禁。
「對曰:」上敎誠當。
古人雲:『大功廢業。
』朱子以爲:『業是琴瑟音樂,非廢其學業也。
』「金睟曰:」恭懿殿期年之服,禮官以三十日而除,留衰待期年爲公事。
夫留衰待期誠善,若三十日而除,遂吉服,則吉兇相雜矣。
乃未安乎?希春所謂除者,特是變服,豈至於吉服乎?「上曰:」綾段,非但上殿不服,中宮亦不服矣。
希春曰:「華采之飾,不可爲。
」睟曰:「如甘察黑色,則可矣。
」崔應龍亦進啓進滋味補氣體之事。
入對旣良久,乃退。
○禮曹,大行大妃喪制事目內,恭懿殿仍留衰服,以終期年事,改付標入啓。
允下。
○上以備忘記傳曰:「今聞趙庭機病重,不省人事,至爲可矜。
此人自卽位以來,侍講有勞,可賜藥,以示予意。
」於是遣內醫看審。
又命賚送相當藥。
上之眷念經筵侍講官至矣。
2月2日 ○辛未,有政。
上以前朝掌令徐甄不事二姓,節義可嘉,特贈大司諫,安容爲掌令,南彥經爲持平,金添慶爲全州府尹,李陽元爲開城留守。
2月3日 ○壬申,中殿進香于殯殿。
○典籍金宇顒上疏請還盧殿,金誠一苦口乃止。
○昨日,政院抄出三品以上所薦,堪爲守令萬戶者。
2月4日 ○癸酉,三公及領府事洪暹,詣闕內問安。
仍啓曰:「自上脾胃虛弱,禮喪五日,不進水醬,又不禦鹽酪,不轍哭臨,今已踰月,傷毀極矣。
而每以平安下敎,此雖聖孝純至,不自知其過毀。
淸漸日久,則厥終之悔,可勝言乎?一國臣民,所以憂惶罔措者也。
聖人之禮,亦有權制,我朝列聖,不無從權。
伏願聖上,思負荷之重,念宗社大計,仰法成、明兩廟之孝,勉進肉汁,保養聖體,以副臣民之望。
」 ○上答三公等曰:「省閱未終,淚已先零,心從如割,驚慟罔極,卿等何忍爲此乎?隻念平日素行未副,緻有卿等今日之啓,徒自嗚咽而已,不知所答。
」 ○三公等再啓:「聖躬係宗社無彊之業,聖體安,則宗社安矣。
豈可膠守一節,而不爲之變乎?頃者臣等承恭懿殿敎曰:『自上以爲死生有命,不勝憂慮,莫知所以。
』夫命付於天者,乃聖人臨難果決之辭也。
至於疾病,必加愼焉。
醫藥禱祀,無不爲之。
若疾不救,傷而不恤身,話宗社而不顧曰:『命乃在天。
』豈理也哉?臣等亦知聖孝純至,何敢無端仰讀?第見自上脾胃素弱,其在平時,常患不調,當此哀疚之中,精神氣力,易爲澌毀,不若及此時,依禮權制,勉進肉汁醴酪滋味,以養元氣,則一朝形證乍見,將何以調護?此大小臣等所以日夜憂慮,不知自止者也。
伏願,聖上更加三思,勉從權制。
」上答曰:「古今天下,安有是理?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使不可從,卿等平日,輔弼寡昧,動引古禮,豈料今日,忍爲此說乎?且予本無知識,今遭大變,深恐失禮。
是以雖在創鉅之中,強爲擧頭,頃日引見近臣,冀聞古事,而不意遽發違理之說,驚慟罔極,自是以來,追悔接見,心魂不寧。
今日又見卿之啓,予之病將自此而生矣。
宜勿更言。
」三公等乃退。
2月5日 ○甲戌,三公、領府事、六卿,以啓請從權,詣闕。
○公卿啓曰:「伏念,自上脾胃素弱,不能進膳,常患氣滯。
頃日諸臣,皆覩天顔消瘦,殊異曩日。
醫入診,亦言中氣緻傷,臣等竊見世宗遺敎,丁寧反覆,深得禮經本意。
其引《禮記》曰:『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有病,則飮酒食肉。
』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
」又啓曰:「上方哭擗哀痛之時,病已入己,而不自知。
若待證候發外,則病已深矣。
雖飮酒食肉,亦無及焉。
曷若迨病未深,而預防乎?如有疾病,雖初喪,亦須食肉。
世宗誠孝,三代以後之所無,而其垂訓後嗣乃如此。
豈不以人主一人,爲宗社敎乎?」伏願,聖上體遺敎之意,行遺敎之言,以副一國臣民之望。
「上答曰:」若可從之事,則何敢不從?此決不可從。
「再啓曰:」自上方在哀疚之中,煩瀆啓達,尤爲惶恐。
臣等忝在卿相之列,目見君父戚毀日甚,憂在宗社,而悶默不言,則臣等之罪大矣。
禮經本意,先王遺敎,自上非不省之,而牢拒臣等之言,其視宗社大計,以爲餘事,而不恤乎?伏願,聖上務存遠慮,勉從權制,以全大孝。
「答曰:」宗社大計,予豈不念?然初喪食肉,是何理耶?豈敢有如此之事?三年之內,決不可從。
願勿更言。
「公卿乃退。
○黃海監司李珥上疏略曰: 殿下哀毀踰禮,不量氣力,六日飮粥,五時哭臨,以殿下淸羸之質,縱使百神扶持,日復一日,寧無積傷之漸乎?臣謹按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頭瘡有則沐,身有病則浴,有疾則飮酒食肉,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
「又曰:」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
孔子曰:「毀瘠有病,君子不爲也。
君子謂之無子。
」匹夫執喪,尙以傷生爲戒。
況人主一人,宗社所繫,百神所主者乎?安全者爲孝,毀瘠者不孝,大臣侍從,披肝瀝血者,非一非再,無乃殿下於罔極之中,偶忘聖訓,反以毀瘠爲無害於克孝者乎?輔弼左右,尙阻一侍,醫官入診,屢啓乃允。
素餌之進,猶以爲難。
至於恭懿殿之請,亦不順從,臣誠愚昧,反覆思之,終未見其允合禮意也。
伏望殿下,深惟宗社付托之重,體念新陟慈愛之情,仰遵恭懿殿懃懇之旨,俯從臣隣憫望之請,節減哭臨之數,勉進調胃之膳,使大臣侍從,出入無間,醫官亦使頻進診候,一以講論禮文,一以預防疾患,以緻聖躬克全大孝,不勝幸甚。
2月6日 ○乙亥,弘文館啓曰:「臣謹按,《禮記》曰:『父母之喪,敬爲上,哀次之,瘠爲下。
』又曰:『病則飮酒食肉,毀戚爲病,君子不爲也。
』在士庶人,猶當如此,況人主之身,居養迥異,而萬機之煩,憔悴百倍,易緻疾病者乎?世宗大王遺訓亦曰:『人君生長深宮,異於常人,雖有初喪,有疾則飮酒食肉。
』其爲後世慮至矣。
雖疾病未生之前,保攝調護,固不小忽,矧我主上脾胃素弱,平日朝夕之膳,亦多闕進。
而頃自侍疾,憂勞備至,及遭大故,摧痛又極,勺飮久廢,至於咯血,玉體羸憊,中氣甚虛。
醫官入診,亦言脈候異常,形證已著,調保實急。
若不以酒肉薑桂,滋補氣血,病日益深,後悔無及。
此公卿大臣所以遑遑矍矍,將一國臣民之至願,陳瀆不已者也。
且恭懿殿勤念聖上哀毀過禮,冀小抑節,遺使懇勸,則自上全不搖動,邈然不從,恭懿殿憂悶歎恨,至諭大臣,其懇惻眷念之意,臣等悶之,亦爲感泣。
況在聖上,豈不惕然動念乎?伏望深思負荷之重,克體禮經之旨,遵世宗遺敎之意,慰上殿眷念之懇,勉從大臣之請,以安一國臣民之心。
」上批答曰:「三年之喪,餌粥之食,天子庶人,三代共之。
卿等踐道講禮,其在平日,訓予諄諄。
及至今日,忍言違理,予實未曉其故。
此必予執喪誠薄,有以緻之也。
夫復何言?徒自切責,決不可從。
」三公率二品六曹參議以上,再啓,請從權。
上不允。
○以宋應漑爲應敎,金繼輝爲禮曹參判,崔興源爲東萊府使。
2月7日 ○丙子,玉堂啓曰:「臣等伏覩昨日聖批之辭,不勝驚悚悶迫之至。
三代帝王,委政冡宰,宅憂諒陰,故餌粥於初喪,不言於五月。
後世則不然,自初喪,庶政萬機,無不躬親聽斷。
蓋勢不得不爾。
旣以一身任萬機之煩,則居喪之禮,亦不得不隨以異,決不可膠執,而不爲之變通也。
況有疾,則飮酒食肉,明載禮經。
我先王成、明二聖,亦已行之。
臣等雖無狀,亦豈敢以違理之事,導殿下,而負夙志哉?臣等所以懇請從權者,隻欲殿下,上爲宗社,俯念臣民,節哀從中,以盡全身全孝之道已。
伏願聖明深思焉。
」上答曰:「予之終事,隻在於此,決不敢從。
非但於禮不當言,亦極耳所不忍聞。
卿等何必爲此言,以煎予心?」 2月8日 ○丁醜,大臣率二品六曹再啓,請從權。
上不從。
○玉堂啓請從權。
上答曰:「予氣雖弱,自可扶持,初喪從權,心所不忍。
宜勿更言。
」 ○再啓,不允。
○大司憲樸素立、執義柳希霖,以書吏賤隷,打宗室者,刑曹隻刑訊七次,而放送,啓請刑書等罪,而掌令安容、持平南彥經欲放之,議論不齊,俱自列於上。
諫院請遞安容等。
2月9日 ○戊寅,公卿、六曹問安,啓請從權。
○公卿再啓。
○玉堂啓曰:「有疾從權,禮固當然。
臣等擧禮經立文,陳世宗之敎,反覆懇請,而自上以爲初喪從權,寧有是理,是違聖人制禮之意,忽先王丁寧之訓也。
豈料殿下之明聖,膠守匹夫
」 ○上答三公、領府事三啓曰:「欲奪予志,不勝悶迫。
輔弼之言,旣不可不從,喪禮亦不可不盡,孤之自處,實有狼狽。
今若永爲移禦,則是不居廬次,自便退處,大虧禮節。
區區之志,自不能勝。
玆以不敢從訓,隻增未安。
」 1月23日 ○癸亥,三公率六曹二品以上,詣闕啓曰:「帝之孝,與匹夫不同。
殿下積傷已久,又有脾胃證,請移禦後,勿遽往來廬所,兼進滋味,以保聖躬。
」上答曰:「今日至於此極,無以爲諭,隻增慟悶。
昨日已副所請,不可謂不從。
此外更無可爲。
且時無疾病,何敢乃爾?願公卿等庶諒微情,使得以自盡喪禮,則其所以保護之功大,而區區之願畢矣。
○弘文館柳希春、丁胤福、李敬中、金睟詣政院,啓曰:「大臣之請移禦,隻爲調護聖躬,乞移禦之後,姑勿遠來。
徐竢玉候稍安,乃議來往。
」上答曰:「三月移禦,已爲未安。
蓋出於重大臣之言也。
況可勿爲往來耶?玆不得從矣。
」 ○大臣六卿二品更啓:「伏願聖上,能抑孝情,更加三思,勉副臣民之望。
」上答曰:「卿等啓辭至此,此必執喪之誠有所未盡故也。
不勝惶赧之心。
卿之言,不敢違,今當移禦。
至三月還來,其間道路不平,五哭勢有不能爲,當朝夕往來四哭。
」 ○上,巳時,移禦崇文堂。
○院啓:「移禦調護,勿爲頻臨殯殿,以安聖體。
」 1月24日 ○甲子,三公、領府事,請承傳色問安。
仍啓曰:「自上執喪太過,積傷於五哭,臣等之請移寓者,蓋停朝夕之哭,而保攝。
今反日詣四哭,又踰高往來之處路險,勞苦尤爲未安。
請止於一月朔望奠,無過數三。
」上從之。
○三公等啓曰:「臣等所以固請移禦,隻爲自上久於廬次,不輟哭泣,傷毀日甚,而今反哭臨如前,勞動倍昔,在庭百僚皇皇悶迫,罔知所爲。
前代帝王如晉武帝、魏孝文、宋孝宗,其處喪節,亦有所未盡者。
此非誠孝不至而然也,誠以萬機之煩、聽納之勤,勢不獲已,禮隨而變,自與士庶人逈別也。
況小有違豫之候,憂虞極大,豈可不念付托之重、宗社之計,膠守節目而已哉?我朝列聖已行之規,上亦必省閱而知之,何自輕若是之甚歟?緣臣等啓請,益增聖體往來之勞,尤爲惶恐。
伏乞聖上,更加三思,依前啓達,朔望之間,一再往來,調護飮膳,勉加於平日,以全大孝。
」上答曰:「依啓。
」 1月25日 ○乙醜,上因藥房提調問安,引見。
○上朝奠準備時刻前,往于殯殿。
上禦興政堂,引見藥房提調。
左相樸淳啓略曰:「自上執喪太過,上下皇皇,日昨啓請移禦,答以如啓,群下感而退去矣。
今聞,昨夕與今朝皆詣殯殿,臣等不勝悶望。
行素已久,脾胃異常,脾屬中氣,中氣虛,則五臟百骸,受疾尤易,極爲悶望。
」鄭宗榮亦啓爲宗社安一身之意。
都承旨柳?啓曰:「下人執喪廬墓,無可爲之事,守靜故扶持矣。
人君則萬機至煩,精神筋力,有所不及,故今仰望天顔,頓異於昔日殯殿往來時。
不用小輿,階級峻絶,勞動行步,春寒曉冷,感冒亦易,不可不愼也。
」上曰:「卿每爲問安,是不忘予之故也。
無乃有悶悶之意,故令入來也。
別無疾病,敢廢禮乎?」樸淳啓曰:「元氣淸癯,今仰瞻消瘦之氣已著。
如異功煎,進禦宜當。
」上曰:「卿等問安,因內官也,悶予起居,保護之意極矣。
但宦寺無可通之路,未穩。
如不得已,承旨入來問安可也。
」柳?曰:「此欲啓達,而不敢之事也。
親入問安,豈偶然哉?」上曰:「恭懿殿期年之服,三十日而除,何如耶?」樸淳對曰:「出於不得已也。
恭懿殿春秋旣高,再經大病,勢有所難行,故衰服則依禮文造入,而權除於三十日,別無他意。
祖宗朝有隻造入布帶之時,此則簡便,故如是爲之,而於禮文差爽矣。
○憲府啓:「恭懿殿之服,至期年乃除。
」上下允。
1月26日 ○丙寅,玉堂上箚:恭懿殿年高重病,固當進禦肉膳,至於期年之服,必行十二月而除,不可因苟簡公除之例,以三十日爲限。
請依憲府所啓。
且上頃日,因公卿大臣之啓,許以一月,隻再三往來殯殿,旋卽偸之,晨昏勞動,觸冒風霧,不特傷損玉候,殊矣。
敬任大臣之道。
伏願勉從大臣之言,以全大孝,以安群下之心。
「 ○來二十七日,上特上香于殯殿盛祭也。
○外觀象監,巳時午時日暈,白虹貫日。
○夕上答玉堂箚曰:「禮官旣爲議定三十日除服之意,已達于恭懿殿,今不敢改焉。
然更問于大臣。
且非敢不敬大臣,蓋欲守區區之禮,而累日不敢從矣。
頃依啓辭,將欲於過近日後,見氣之如何,而停行矣。
今日又爲來啓,玆以卽從其請矣。
卿等宜安心焉。
」 1月27日 ○丁卯,三公詣闕,以災異請罷免。
上答曰:「由予否德,宜勿辭。
」 ○憲府連日啓,恭懿殿期年之服,請準朔而除,勿以三十日爲公除。
上答曰:「已爲議定。
議禮之家,本同聚訟,今不可改之。
」 ○三公議:「公除之制,非古也。
今見弘文館辭,誠爲正議。
但古之議者雲,公除非全除之稱,猶自窮其本制。
且雲葬及祥除,皆宜變服,今亦畜衰終制,似合禮意。
況已達於恭懿殿,中改未安,上敎允當。
」 1月28日 ○戊辰,藥房提調問安入啓。
傳曰:「副提調引見,親承傳敎,予氣至極平安,勿爲問安。
」 ○弘文館以上,二十日引見侍從於歡慶殿後,今將一旬,而未蒙引見。
請宣召。
上箚,未幾,上答曰:「當依啓。
」傳曰:「卽刻引見入番。
」丁胤福、金睟入侍。
○憲府啓:據《大明會典》,二十七日以成服日始計。
上命禮官議啓。
1月29日 ○己巳,三公詣大殿,問安。
○三公大殿問安後,詣恭懿殿問安。
蓋請勤勸大殿進肉汁事也。
○禮曹郞廳啓曰:「昇遐日始計,前例然也。
若考《政院日記》,則卽可知矣。
考之於古,亦莫不然。
宋光堯皇帝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乙亥崩,二十日丁亥小祥,十一月己亥大祥,辛醜禫祭,此其一驗也。
請令弘文館,廣考古制。
」上答曰:「勿更相考,當日爲始。
凡公事出納可也。
」 ○三公恭懿殿問安。
傳曰:「主上,前旣勤勞之餘,近日哀疚過禮,在此別宮,尤爲慮悶之至。
」再啓曰:「自上獨禦喪次,哀毀已極。
臣觀勉酪粥,亦不從。
臣下之言,無由得請,罔知所爲。
群情惟待自殿多般懇請。
」傳曰:「主上前旣勤勞用心,而至遭大故,四五日前,不進水飮,晝夜慟哭之奇,聞來極爲悶慮。
爲作陳米飮送勸,則隻歠米飮。
成殯之後,始禦粥物小許雲。
素有胃證之中,聖候何以和平乎?今亦出臨哭位之時,內侍扶持行步,長禦喪次,哀毀過禮,予心憂悶。
哀感過度,則必傷聖候,願抑小節,以保聖躬,則全不搖動。
」乃敎之曰:「死生有命,邈然不從,極爲悶望。
唯此酪粥,自殿又當勸進,然大臣等懇勸,則豈不勉從乎?更爲懇請,是予切望也。
」 二月 2月1日 ○朔庚午,百官入明政殿陪祭,跪而哭者再。
又四拜而退,百官旣退,玉堂問安於上,以上朝奠後仍留,朝上食故也。
承傳色出傳上敎曰:「今日玉堂官員,留館中,待予命。
」 ○午初,上自殯殿側,還于崇文堂。
特召柳希春及下番金睟臣等,與承旨崔應龍、史官等入見。
上曰:「此非言談之時,予欲問前古善居喪者耳。
希春進座前啓曰:」臣等雖來往玉堂,情志不能上達。
今幸蒙引見,敢陳輿情之悶。
殿下孝誠出天,執禮過高,自侍疾時,已多憂勞。
初喪累日,勺飮不入口,至於血出於口。
且素傷脾胃,至今素食,傷敗必至,臣下莫不惶悶。
臣嘗詣大臣問之,大臣等鹹以從權肉汁啓請,而二十七日之前,難於發言,姑待其期。
今日亦欲啓請,人君之孝,異於匹夫。
殿下一身,負宗社臣民之寄,豈可不自愛惜?祖宗、先後在天之靈,亦必保祐,而欲長久也。
脾胃證人,素食累日,則以冷氣重傷,至於嘔吐,此亦不可不慮也。
「上曰:」卿何乃出此言?予不忍聞此言。
「將起而入內矣。
希春曰:」殿下雖甚惡而痛責之,臣不敢避也。
宋孝宗之居喪,爲百代之冠,而《史記》二日不進膳,是第三日食飯,十三日而小祥,二十五日而大祥,二十七日而禫祭。
禫祭進,則進肉明矣。
《禮記》明言:『父母之喪,有疾,飮酒食肉。
』《小學》亦雲:『若有疾者,暫須食飮。
疾止,復初。
必若素食,不能下咽,久而羸憊成疾者,可以肉汁脯醢或肉小許,助其滋味。
』朱子門人蔡淵,遭父喪,而不平,朱子與書雲:『蔬食,久亦不便。
聖人已有權制,勸以肉和某丸。
』蓋有肉汁之意。
夫豈非禮,聖賢強哉?「上曰:」惡,是何言也?「希春曰:」今大臣首啓肉汁之勸,則群臣隨之,至於百官立庭,必得後已。
殿下他事,則皆當盡禮,隻此一事,不可不抑情從權。
「上不答,卒問曰:」前古帝王之善居喪,元魏孝文、宋孝宗外,無他君乎?「臣對曰:」又有宇文周武帝。
「上曰:」卽名邕之主也。
「臣對曰:」然。
「上曰:」爲我言其居喪之得失。
「對曰:」晉武帝欲執喪,竟奪於裵秀、傅玄、杜預之說,遂廢衰絰。
元魏孝文,誠孝亦至,而喪中猶屢興兵征伐,此未合於禮者也。
「上曰:」兵革,以禦門庭之寇,則君子許之。
五代晉王存勗,父喪中,自禦梁人夾寨之師,綱目許之。
「對曰:」魯伯禽在喪,而禦徐戎,聖人取《魯誓編》之於《書》,固一道也。
「又問:」宇文、周武帝如何。
「對曰:」英明之主,喪中亦合禮。
但用法嚴酷,吏贓一匹,民隱一頃地,皆殺之。
非仁孝之道。
「上曰:」是武帝撥亂之主,非守成之君,故有此嚴酷之事。
隻如周世宗亦英傑之主,而未免好殺,亦撥亂之故也。
「對曰:」朱子以晉悼公、宇文、周武帝、周世宗之才爲一般,而以悼爲優,以慈爲仁故也。
「上問:」如何,而可盡喪禮?「對曰:」但當以哀敬爲主,而一依《五禮儀》,則善矣。
「上曰:」卒哭前,不得視事,相見無路,故特引見矣。
「臣起謝。
上問:」《五禮儀》議善矣。
肉汁安可從乎?「對曰:」若殿下不及於禮,脾胃不傷,而臣有此言,則臣爲有罪。
此乃迫於不得已之請,非肉汁,無以保氣體。
伏乞深念焉。
「上曰:」喪中讀書,古人不禁。
「對曰:」上敎誠當。
古人雲:『大功廢業。
』朱子以爲:『業是琴瑟音樂,非廢其學業也。
』「金睟曰:」恭懿殿期年之服,禮官以三十日而除,留衰待期年爲公事。
夫留衰待期誠善,若三十日而除,遂吉服,則吉兇相雜矣。
乃未安乎?希春所謂除者,特是變服,豈至於吉服乎?「上曰:」綾段,非但上殿不服,中宮亦不服矣。
希春曰:「華采之飾,不可爲。
」睟曰:「如甘察黑色,則可矣。
」崔應龍亦進啓進滋味補氣體之事。
入對旣良久,乃退。
○禮曹,大行大妃喪制事目內,恭懿殿仍留衰服,以終期年事,改付標入啓。
允下。
○上以備忘記傳曰:「今聞趙庭機病重,不省人事,至爲可矜。
此人自卽位以來,侍講有勞,可賜藥,以示予意。
」於是遣內醫看審。
又命賚送相當藥。
上之眷念經筵侍講官至矣。
2月2日 ○辛未,有政。
上以前朝掌令徐甄不事二姓,節義可嘉,特贈大司諫,安容爲掌令,南彥經爲持平,金添慶爲全州府尹,李陽元爲開城留守。
2月3日 ○壬申,中殿進香于殯殿。
○典籍金宇顒上疏請還盧殿,金誠一苦口乃止。
○昨日,政院抄出三品以上所薦,堪爲守令萬戶者。
2月4日 ○癸酉,三公及領府事洪暹,詣闕內問安。
仍啓曰:「自上脾胃虛弱,禮喪五日,不進水醬,又不禦鹽酪,不轍哭臨,今已踰月,傷毀極矣。
而每以平安下敎,此雖聖孝純至,不自知其過毀。
淸漸日久,則厥終之悔,可勝言乎?一國臣民,所以憂惶罔措者也。
聖人之禮,亦有權制,我朝列聖,不無從權。
伏願聖上,思負荷之重,念宗社大計,仰法成、明兩廟之孝,勉進肉汁,保養聖體,以副臣民之望。
」 ○上答三公等曰:「省閱未終,淚已先零,心從如割,驚慟罔極,卿等何忍爲此乎?隻念平日素行未副,緻有卿等今日之啓,徒自嗚咽而已,不知所答。
」 ○三公等再啓:「聖躬係宗社無彊之業,聖體安,則宗社安矣。
豈可膠守一節,而不爲之變乎?頃者臣等承恭懿殿敎曰:『自上以爲死生有命,不勝憂慮,莫知所以。
』夫命付於天者,乃聖人臨難果決之辭也。
至於疾病,必加愼焉。
醫藥禱祀,無不爲之。
若疾不救,傷而不恤身,話宗社而不顧曰:『命乃在天。
』豈理也哉?臣等亦知聖孝純至,何敢無端仰讀?第見自上脾胃素弱,其在平時,常患不調,當此哀疚之中,精神氣力,易爲澌毀,不若及此時,依禮權制,勉進肉汁醴酪滋味,以養元氣,則一朝形證乍見,將何以調護?此大小臣等所以日夜憂慮,不知自止者也。
伏願,聖上更加三思,勉從權制。
」上答曰:「古今天下,安有是理?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使不可從,卿等平日,輔弼寡昧,動引古禮,豈料今日,忍爲此說乎?且予本無知識,今遭大變,深恐失禮。
是以雖在創鉅之中,強爲擧頭,頃日引見近臣,冀聞古事,而不意遽發違理之說,驚慟罔極,自是以來,追悔接見,心魂不寧。
今日又見卿之啓,予之病將自此而生矣。
宜勿更言。
」三公等乃退。
2月5日 ○甲戌,三公、領府事、六卿,以啓請從權,詣闕。
○公卿啓曰:「伏念,自上脾胃素弱,不能進膳,常患氣滯。
頃日諸臣,皆覩天顔消瘦,殊異曩日。
醫入診,亦言中氣緻傷,臣等竊見世宗遺敎,丁寧反覆,深得禮經本意。
其引《禮記》曰:『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有病,則飮酒食肉。
』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
」又啓曰:「上方哭擗哀痛之時,病已入己,而不自知。
若待證候發外,則病已深矣。
雖飮酒食肉,亦無及焉。
曷若迨病未深,而預防乎?如有疾病,雖初喪,亦須食肉。
世宗誠孝,三代以後之所無,而其垂訓後嗣乃如此。
豈不以人主一人,爲宗社敎乎?」伏願,聖上體遺敎之意,行遺敎之言,以副一國臣民之望。
「上答曰:」若可從之事,則何敢不從?此決不可從。
「再啓曰:」自上方在哀疚之中,煩瀆啓達,尤爲惶恐。
臣等忝在卿相之列,目見君父戚毀日甚,憂在宗社,而悶默不言,則臣等之罪大矣。
禮經本意,先王遺敎,自上非不省之,而牢拒臣等之言,其視宗社大計,以爲餘事,而不恤乎?伏願,聖上務存遠慮,勉從權制,以全大孝。
「答曰:」宗社大計,予豈不念?然初喪食肉,是何理耶?豈敢有如此之事?三年之內,決不可從。
願勿更言。
「公卿乃退。
○黃海監司李珥上疏略曰: 殿下哀毀踰禮,不量氣力,六日飮粥,五時哭臨,以殿下淸羸之質,縱使百神扶持,日復一日,寧無積傷之漸乎?臣謹按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頭瘡有則沐,身有病則浴,有疾則飮酒食肉,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
「又曰:」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
孔子曰:「毀瘠有病,君子不爲也。
君子謂之無子。
」匹夫執喪,尙以傷生爲戒。
況人主一人,宗社所繫,百神所主者乎?安全者爲孝,毀瘠者不孝,大臣侍從,披肝瀝血者,非一非再,無乃殿下於罔極之中,偶忘聖訓,反以毀瘠爲無害於克孝者乎?輔弼左右,尙阻一侍,醫官入診,屢啓乃允。
素餌之進,猶以爲難。
至於恭懿殿之請,亦不順從,臣誠愚昧,反覆思之,終未見其允合禮意也。
伏望殿下,深惟宗社付托之重,體念新陟慈愛之情,仰遵恭懿殿懃懇之旨,俯從臣隣憫望之請,節減哭臨之數,勉進調胃之膳,使大臣侍從,出入無間,醫官亦使頻進診候,一以講論禮文,一以預防疾患,以緻聖躬克全大孝,不勝幸甚。
2月6日 ○乙亥,弘文館啓曰:「臣謹按,《禮記》曰:『父母之喪,敬爲上,哀次之,瘠爲下。
』又曰:『病則飮酒食肉,毀戚爲病,君子不爲也。
』在士庶人,猶當如此,況人主之身,居養迥異,而萬機之煩,憔悴百倍,易緻疾病者乎?世宗大王遺訓亦曰:『人君生長深宮,異於常人,雖有初喪,有疾則飮酒食肉。
』其爲後世慮至矣。
雖疾病未生之前,保攝調護,固不小忽,矧我主上脾胃素弱,平日朝夕之膳,亦多闕進。
而頃自侍疾,憂勞備至,及遭大故,摧痛又極,勺飮久廢,至於咯血,玉體羸憊,中氣甚虛。
醫官入診,亦言脈候異常,形證已著,調保實急。
若不以酒肉薑桂,滋補氣血,病日益深,後悔無及。
此公卿大臣所以遑遑矍矍,將一國臣民之至願,陳瀆不已者也。
且恭懿殿勤念聖上哀毀過禮,冀小抑節,遺使懇勸,則自上全不搖動,邈然不從,恭懿殿憂悶歎恨,至諭大臣,其懇惻眷念之意,臣等悶之,亦爲感泣。
況在聖上,豈不惕然動念乎?伏望深思負荷之重,克體禮經之旨,遵世宗遺敎之意,慰上殿眷念之懇,勉從大臣之請,以安一國臣民之心。
」上批答曰:「三年之喪,餌粥之食,天子庶人,三代共之。
卿等踐道講禮,其在平日,訓予諄諄。
及至今日,忍言違理,予實未曉其故。
此必予執喪誠薄,有以緻之也。
夫復何言?徒自切責,決不可從。
」三公率二品六曹參議以上,再啓,請從權。
上不允。
○以宋應漑爲應敎,金繼輝爲禮曹參判,崔興源爲東萊府使。
2月7日 ○丙子,玉堂啓曰:「臣等伏覩昨日聖批之辭,不勝驚悚悶迫之至。
三代帝王,委政冡宰,宅憂諒陰,故餌粥於初喪,不言於五月。
後世則不然,自初喪,庶政萬機,無不躬親聽斷。
蓋勢不得不爾。
旣以一身任萬機之煩,則居喪之禮,亦不得不隨以異,決不可膠執,而不爲之變通也。
況有疾,則飮酒食肉,明載禮經。
我先王成、明二聖,亦已行之。
臣等雖無狀,亦豈敢以違理之事,導殿下,而負夙志哉?臣等所以懇請從權者,隻欲殿下,上爲宗社,俯念臣民,節哀從中,以盡全身全孝之道已。
伏願聖明深思焉。
」上答曰:「予之終事,隻在於此,決不敢從。
非但於禮不當言,亦極耳所不忍聞。
卿等何必爲此言,以煎予心?」 2月8日 ○丁醜,大臣率二品六曹再啓,請從權。
上不從。
○玉堂啓請從權。
上答曰:「予氣雖弱,自可扶持,初喪從權,心所不忍。
宜勿更言。
」 ○再啓,不允。
○大司憲樸素立、執義柳希霖,以書吏賤隷,打宗室者,刑曹隻刑訊七次,而放送,啓請刑書等罪,而掌令安容、持平南彥經欲放之,議論不齊,俱自列於上。
諫院請遞安容等。
2月9日 ○戊寅,公卿、六曹問安,啓請從權。
○公卿再啓。
○玉堂啓曰:「有疾從權,禮固當然。
臣等擧禮經立文,陳世宗之敎,反覆懇請,而自上以爲初喪從權,寧有是理,是違聖人制禮之意,忽先王丁寧之訓也。
豈料殿下之明聖,膠守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