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

關燈
閏6月4日 ○丙午,臺諫啓曰:「頃在先王朝,國運不幸,權姦繼起,竊弄國柄,專擅威福。

    憸邪之徒,風附影從,作爲羽翼,張皇氣焰,肆行胸臆。

    脅朝廷之命,箝士林之口,使人主孤立,國勢日蹙,危亡之禍,迫在朝夕。

    幸賴先王洞燭於末年,明示好惡,屛斥殆盡。

    逮至聖明臨禦,如日中天,餘孽盡去,群賢拔茅。

    或至于今,陰慝日消,陽明漸長,朝野拭目,想望太平。

    國家之有今日,豈不幸哉?不意今者,給牒敍用之命,亦及於罪關國家之人,使姦賊之輩,復生覬覦之心。

    人情駭懼,中外洶洶,有甚於前日定厥罪之時,決不可遲回,失人心,而招禍亂也。

    請尹仁恕、鄭惕、沈鐳、沈銓、李艤,竝還收給牒敍用之命。

    」答曰:「沈銓、沈鐳,竝如啓,尹仁恕等,不允。

    」 閏6月5日 ○丁未,兩司更啓尹仁恕、鄭惕、李艤還收給牒之命,上從之。

     ○以閔起文爲右副承旨,李元祿爲永興府使,洪淵爲尙州牧使,邊協爲安邊府使,沈守慶爲鹹鏡監司,申湛爲掌令。

     閏6月6日 ○戊申,上禦晝講于文政殿,講《論語》《陽貨》篇。

    上曰:「頃日以爲:『尹元衡時,無一直言之人。

    』我國之人,本不如中朝,〈六月初七日,沈義謙啓於經席曰:」我國之人疲弱,中朝有嚴嵩者,方得志肆惡之時,鄒應龍目見殺戮諫臣,而直言不避。

    先王朝,則二十年間,無一人言者。

    「鄭琢曰:」此言是矣。

    「尹根壽曰:」我國處于偏方,賦往不厚。

    中原之人,則每當衰亂之世,多有可稱之士。

    嚴嵩專權,給事中楊繼盛論嵩罪,而見殺,王崇武被竄,其終有鄒應龍者,劾奏逐之。

    方尹元衡之執國,其時臣子無人言其罪者,其貪生畏死極矣。

    「雲雲。

    上之所敎,蓋指此也。

    〉此言,予更思之,非但其議不正,後弊無窮矣。

    」奇大升啓曰:「所啓曲折之意,不可知,而其言之激,則有之矣。

    天之稟賦,固無豐嗇,謂我國必不如中朝,似乎有弊。

    而泛然公言,則亦不可不謂之偏也。

    所謂元衡時不言雲雲者,憤激而言之也。

    中原,則方嚴嵩得志之,日直言被罪者,相繼而不避。

    我國則權姦當國之時,不但草野之士含默不言,朝廷之上蒙遇國恩者,或不知其姦,與或爲鷹犬爪牙者,不須說也。

    一時稍稱善人者,亦不能言,身且不退,苟持富貴,可謂非矣。

    近來風俗頓誤,祖宗朝,則激濁揚淸,故年少人亦多過當之事。

    成廟培養士氣,故經廢朝戊午甲子之禍,士林之斬伐極矣。

    而中廟反正之後十餘年間,勉爲國事,士氣綿綿。

    後元衡當國,人心大誤。

    今則聖明在上,有懷畢陳矣。

    但自二十餘年來,朋輩閭巷之間,罕見直氣之士。

    雖見事之非者,亦不言之人。

    或議之,則又謂之騷擾,凡事皆欲不爲,故悶時習之誤,而激言之也。

    」又啓曰:「自上當知時習之誤,而培養剛大直方之氣也。

    漢末剛大直方之氣,折於兇虐之餘。

    荀淑言遜,故其子孫反爲曹氏之臣。

    中庸之道,惟聖人爲之,其下則當務氣節牢落,不畏強禦也。

    平居正色正言,然後臨難可以伏節死義。

    小臣常言于朋輩間曰:『儕輩中,不能直言正色,則又何望到君前,而能言之乎?時世之習旣誤,伏節死義之臣,豈能多得乎?」上曰:「祖宗朝事,則不知,而前朝衰亂危亡之際,不無甚於元衡之奸,而亦有正直之士,則以此可知人性之不牿。

    」大升曰:「以前之事傳敎,至爲感激。

    小臣迷劣之意,每懷如此。

    方前朝紀綱闆蕩之時,我太祖東征北伐,大濟生民,天命人歸,理當主國,而麗氏之臣,欲扶持而竟不能,終有死節之人;爲臺諫者,或有不計其身,彼罪而死者。

    革命之後,或有退去不仕者,或有仕于我朝,而一時氣節,不爲偶然者。

    至于我朝,名士多被竄戮,而後來之人,不爲懲創,皆思興起。

    近來甚有悶慮之事,風俗頓歸大誤,一時所尙,皆以不言爲賢,幾二十餘年。

    士大夫間,不言自守者,則交相推薦,多占美官,故近來國家大事,固無之矣。

    雖小小朋輩間彈駁之事,亦不爲之,得聞祖宗朝事,雖以素相交厚者,彈駁不避,故世宗朝,河演爲領相兼吏曹判書,崔府爲吏曹判書,以政事間事非之。

    臺諫至入上前論劾曰:『崔府不足道,河演竝誤。

    』演與崔府,方在上前,惶懼屛息,出外顔色舒展雲。

    今者,若有小駁,則必曰:『有何狹心,而如此乎?此人必有異心也。

    』風俗之歸誤如此,自上何以知其曲折乎?元衡當國,一時爲相者,亦莫敢言,兩司長官,皆以門下人爲之。

    非但公事,間,事不能可否而已,稍有意向,人皆逢迎成之。

    故妾子許通之事,元衡稍有意向,而他人奔走成之。

    稔惡旣久,明宗洞知兇邪,不無厭苦之意,人知上意,故論啓而罪之。

    明宗不以爲惡,則至今豈能去之乎?近日之事,甚爲不詳,所啓之言〈指我國人不如中朝之言也。

    〉無乃有意乎?以此留念可也。

    主上臨禦,今且三年,群臣之間,在外疏遠者,則不可知也。

    或以特進官入侍,宰相與臺諫侍從之人,自上何事不知乎?大槪時習,皆以不言爲貴矣。

    人誰無過,過則可論。

    若公言之,則聞之者不怒,言之者不嫌,可也。

    而言之者嫌,聞之者怒,雖有過失,含默不言。

    至於大誤,然後責罰隨之,故朝廷不爲安靜也。

    九重之上,何以知之乎?必入侍之臣啓達,然後可知也。

    自上必知之,然後政化可行也。

    各別留念,訪問治道,則可知時事,而臣之賢否,亦可辨也。

    宋時,富弼賢相也。

    弼之言曰:『人君無職任,惟以分別君子小人爲職。

    』君子與小人幷處,其勢君子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

    小人不勝,則交扇搆結,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

    迨其得志,遂肆毒於善良,求天下不亂,不可得也。

    後世人主,當戒于此也。

    君子小人無別,則是大不平也。

    君子小人之間,當明辨而嚴別,然後治化從玆而出。

    薰臭同處,則無薰而有臭;苗不去莠,則有害於嘉穀。

    是以爲國,必扶君子而沮小人,然後國事是矣。

    昔者陸贄論上下情義之不通,而言其九弊之不去。

    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

    好勝人、恥聞過、騁辨給、衒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諂諛、顧望、畏愞,此三者,臣下之弊也。

    上好勝,必甘於佞辭。

    上恥過,必忌於直諫。

    如是,則諛者順旨。

    上騁辨,必折人以言;上衒聰明,必虞人以詐。

    如是,則顧望者自便。

    上厲威,必不降情接物;上恣愎,必不引咎受規。

    如是,則畏愞者避辜。

    恥聞過、衒聰明,自古英明之主,尤不能免。

    」應時曰:「辛盹擅恣,滿朝靡然。

    獨有鄭樞、李存吾上疏論之。

    尹元衡之時,則人主孤立,滿朝群臣無一人言者。

    」上曰:「鄭樞、李存吾非他國人,亦我國人也。

    不但上疏,至於庭辱,辛盹不覺下床。

    我國之人,安有不及中原之理乎?此議一偏,故言之耳。

    」大升曰:「聖念及此,至矣至矣。

    我國之人,何有不及於古?自上能以堯、舜、湯、武爲可爲,而臣下亦以聖賢自期,克去氣質之偏,則世道好矣。

    所啓之言,激言而誤論。

    自上深知其病,誠東方萬世之福也。

    」又啓曰:「金宗直作《弔義帝江中文》,而身被大罪。

    其文曰:『非華豐而夷嗇,曷古有而今亡?』此甚正論也。

    」上曰:「尹元衡時,所以然者何故也?」大升曰:「無他事也。

    元衡之事,臣不能細知,當以所聞見啓之。

    自少邪毒,不容士類,出身之後,凡薦望之職,皆不許之,故含憤入骨。

    仁廟在東宮,而無元孫,明宗在君,有宗社終歸之理。

    元衡多懷此意,而不容公論者,又往而結之。

    仁廟方在東宮,有他心者,非人臣也。

    朝廷善類,孰懷此意乎?尹元衡創造大小尹之說,以賢士屬望於東宮,謂之大尹之類。

    中廟末年,經席之上,亦發此論。

    中廟聞之大怒,命竄尹任,而罷元衡。

    中廟至聖至明,可謂善處。

    其時臣下不達時宜,以爲:『今若無端罪之,則恐有後弊,外間亦無此事。

    』雲雲。

    中廟止之。

    元衡,後以都承旨,陞拜參判,被駁懷憤矣。

    元老邪毒無狀,明宗卽位之初,文定以朝廷和平爲敎,大臣啓達放黜元老,因成乙巳之禍。

    尹任惡積,死有餘罪。

    若隻罪此人,則可也。

    李芑、林百齡、鄭順朋輩,至幷柳灌、柳仁淑竄逐,尋卽賜死。

    其後又因告變,終以謀叛罪之。

    一時學問之人,如李彥迪、權橃,安有一毫附任之理乎?柳仁淑亦善士雲,而其時之人,因平昔之憾恨,遂緻大罪,以至於此。

    見《制定寶鑑》,則可知也。

    厥後少有非議,輒搆大罪。

    故參奉成遇,無罪而被戮;許忠眞以儒生,至於受刑被禍,而見放。

    被罪者相繼不絶,人孰忘身而敢言哉?臺諫侍從,每以尹春年、尹仁恕、陳復昌爲之,故少有不合於意,則緻大禍。

    其間雖有忠臣義士憤嘆于心,而天門九重,顧身不言。

    全羅道有安瑞順者,上疏言:『宋麟壽賢士,而被罪冤枉之狀,拿來于家,訊于大庭,受刑而死,辭連者亦被重罪。

    國家之有今日,亦雲幸矣。

    』秦二世時,有正先者,非議時事而被罪。

    其後趙高之勢益盛,故議者曰:『秦之亡,正先促之也。

    當此之時。

    』雖有一二人之言,徒殺而已,亦何益哉?後因林百齡之諡,自謂得其釁端,請訊殿庭,明宗及知其奸。

    樸淳、樸謹元以議諡官,隻命罷黜,故氣勢沮抑矣。

    」上曰:「議諡之年,何時?」大升曰:「辛酉年也。

    淳爲應敎,謹元爲副應敎,定諡于奉常寺,百齡無他可稱之事,故以恭昭名之。

    後聞有議,改以忠憲,政府改望啓聞時,幷以恭昭書入,自上下問,故欲乘間隙,以非議元勳,將緻大罪也。

    」上曰:「諡號事,自上酌斟之意,以先定恭昭矣。

    若卽改以忠憲,則自上何事下問乎?」大升曰:「常例,奉常寺定諡後,政府磨勘轉啓,故政府知元衡微意,以爲可改,遂改忠憲。

    入啓時,幷以恭昭書入,故自上下問雲。

    」又啓曰:「元衡以妾爲妻之後,明宗一日泛問曰:『古有以妾爲妻之時乎?』入侍諸臣不能出一辭雲。

    自上已知罪惡而問之,臣下畏禍以不能言也。

    」上曰:「此言,今始聞之。

    然則當初亦無爭論者乎?」大升曰:「安有爭論者乎?辛亥年元衡爲右相,文定亦以爲年少,而元衡又不敢自當,辭退不居。

    三司論啓,以爲賢者不可不置此位。

    小臣在玉堂時,取見其疏,果在疏箚謄錄。

    」上曰:「其人,今亦有之乎?」大升曰:「小臣與同僚,共見此疏,以爲時世難,則不可仕宦,恐有遺臭萬年。

    儕輩年少者亦笑之。

    」上曰:「雖或有見在之人,而一二人承順唱言,其餘則畏禍而從之。

    士氣當可培養。

    」大升曰:「至今共傳,金安老時,許沆,若欲駁人,必請一會而爲之。

    其時副提學,不知某事,以爲今日有何事雲,時世誤,則事皆如此。

    」上曰:「金安老敗時,孰主張耶?大升曰:」安老憸邪,不容士類。

    己卯年間,出爲慶州府尹,其後入爲吏曹判書。

    爲人邪毒,南袞亦懼而逐之。

    及其復入,欲殺善良,至遷禧陵,而文定方爲國母,又有廢立之議?其禍逼於人主,中廟不知何以處之之道。

    戚裡之人知其意,言于臺諫而啓之,中廟卽命禁府拿出矣。

    「應時曰:」凡罪大奸,假手於戚裡,故戚裡之勢自重。

    「上曰:」此事,如古人所謂盜跖在家,呼陽虎去之。

    狐狸雖去,虎狼入來矣。

    「大升曰:」梁淵旣去安老之後,中廟過於委任,將有專擅之事,而身死雲。

    其時處置,雖不能正大,而旣罪安老,引進己卯之人,鄭光弼亦登庸。

    此則終爲善處也。

    安老以其子禧尙公主,豈無攀緣之事乎?李荇爲相,引入安老,薦爲大提學,羽翼已成。

    許沆、蔡無擇乃其腹心也。

    安老見敗時,此人皆在喪中,故得以圖去。

    人君防小人,當謹于初,國事旣誤之後,亦無如之何矣。

    「又啓曰:」假手戚裡,因成後弊。

    乙巳年文定有密貞,故亦因戚裡之人指揮,遂爲中學一會,欲傾陷一世。

    其時臺諫年少有氣節之人,以爲不可,遂被大罪。

    柳希春、金鸞祥,則其時正言,白仁傑則其時獻納,雖幸不死,竝謂賊黨而罪之。

    「上曰:」仁傑亦欲推考元衡,而竝遞兩司,竟至繫獄。

    「大升曰:」自上知無情,故其罪止此。

    「應時曰:」在漢時,竇武賢,故陳蕃同力,欲除宦官。

    戚裡有賢士,則可與共事也。

    大升曰:「竇武則賢矣。

    故與之同事,如其賢,則可與爲也。

    」上曰:「不但戚裡,東漢時,欲除去竇憲,而與鄭衆謀之。

    此則雖被罪,而東漢亦以此亡也。

    」大升曰:「始之不謹,終必難圖。

    漢章帝時,竇憲至奪公主之田,知憲之有罪,而不能去,故至和帝時如此也。

    天位惟艱,當臨深履薄,不可小放,故君子在朝,則小人斯遠。

    但知小人,亦難也。

    又啓曰:」人之承順,甚可畏也。

    昔唐太宗,嘗止樹下愛之,宇文士及從而譽之不已。

    上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知侫人爲誰,意疑是汝,今果不謬。

    』士及叩頭謝之。

    仍以微言婉辭對之。

    太宗悅其言,而不以爲非。

    自古英明特達之君,亦陷於小人術中。

    「又啓曰:」今時之弊,苟安無事,欲受祿俸,納騶直、食苞苴,以過一生者甚多。

    其人,近來旌別淑慝,善者厚之,不善者薄之。

    如此尋常之輩,孰肯喜於其心哉?善人之心公,故欲尊榮吾主,安平吾民,而尋常之輩,隻欲保全其身,而無意於君民。

    故議論是非之相激,自古不能無。

    今時,果不知何如,而亦恐不能無如此事也,頃日邪論之發,根於此也。

    朝廷之上,如非大奸,則前日任使之人,不可盡卻。

    然其間有用之于腹心者,有用之于爪牙者,又有用之于外處者。

    自上能知此意,必先親賢,則君子氣勢堂堂,尋常雜談之人,亦不能言矣。

    一時治亂興亡,皆係于此。

    頃日準期不敍事,三公啓達,而聖答至極是矣。

    三公非不知其未安,人情溺於苟安,故以人情啓之也。

    聖敎旣下,其言如天,人皆望絶而心服。

    若其下人所爲,則衆怨叢歸矣。

    君子小人之間,抑揚之道,不可少忽。

    君子道長,則少人道消。

    陸贄之言曰:『陛下有善志,而不能善治,故臣每中夜靜思,竊嘆深惜。

    向若陛下有位而無志,有志而無資,則臣固已從俗浮沈,何苦汲汲如是?』陸贄賢者,而其言如此,況其下乎?自上不爲主張,則下人何所恃乎?上若勉爲學問,以聖賢自任,則有志之士,孰不忘身徇國乎?「應時曰:」準期之法,傳敎至矣。

    《大典》本意,必因窺避托病,而設此法也。

    若欲分辨,則似拘人情,故一切繩之以法,若至公無私,則猶可分辨。

    《大典》本意,必不如此也。

    「大升曰:」此言亦是。

    然此法非不申明,丙寅年爲之,又於前年爲之矣。

    六期之法,當初設立時,人皆不便,而世宗之心,獨與許稠合而成之。

    今者初卽樂赴,旋卽棄來。

    棄來而亦無罰,故人無忌憚。

    雖果眞病,而必有畫一之法,然後可也。

    此法旣立,欲棄官上來者,畏憚中沮雲。

    紀綱若立,則事無苟且。

    若先欲分辨一二人,則政歸姑息矣。

    守令若眞有病,不可在官,則監司自當以公論啓聞,而今則百般圖囑,必售其計,豈不未便?「又啓曰:」成宗朝,有駙馬洪常叔父爲長興府使,以病不去,臺諫論之,竟置於罪矣。

    近者會寧府使金啓事,憲府論啓已久,自上不爲允兪。

    聖意以爲:『啓雖驟陞,而合當則可遣也。

    其意亦當。

    』但臺諫將公論啓達,自上當可勉從也。

    金啓處心,欲善朝廷,亦不以人物爲非,隻以濫陞論之。

    臺諫竟不得請,而止之,則金啓豈不慊然於心乎?徐過數三年後,命爲此任,則合於聽諫之道,而得於待下之事矣。

    「上曰:」此則有不然者。

    金啓以不善論之,而止之。

    而往焉則果如是矣。

    此則隻以驟陞論之,而止之,則是公論許之也。

    以此而往,有何慙愧?「大升曰:傳敎則至矣。

    但公論旣以驟陞論之,物情少有不釋然者,則於啓有何光乎?士大夫,當以廉恥培養也。

    」上曰:「朝廷間驟陞者,豈無其人乎?金啓,雖於前年始陞堂上,而出身旣久,非不可爲此任也。

    」大升曰:「聖敎至矣。

    該曹與相臣之意亦如是,故擬望矣。

    然若年高之人,則猶可爲也。

    金啓年纔四十餘,驟陞嘉善,於啓豈不未安乎?況公論不行,而苟且行公,豈不慙愧乎?」 閏6月7日 ○己酉,上召對于文政殿,講《論語》《陽貨》篇,自子之武誠,止知其必不能改也。

    奇大升臨文啓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禮樂失序,萬事顚倒。

    古禮、古樂,今雖不可復見,學其心,而尋其聲器,則可也。

    」又曰:「十室之邑,敎以禮樂,則相爲揖讓,近來二十年前,分憂一道者,或爲謁聖之禮。

    自乙卯倭變之後,專意於軍器摘奸,而不復爲興起勸奬之道。

    雖號爲盡心者,不過補葺書院,供饋儒生而已。

    敎導就善之方,絶少未聞矣。

    欲興治化,必有敎化,然後有觀感之美。

    人性雖曰本善,非敎,則不能成就。

    前朝恭愍王時,李穡聚士敎之,故多有忠臣義士。

    近來未見興起之士,然必留念于此,毋曰無人,而悠久行之以誠,則敎化漸可興也。

    」上曰:「前朝李穡,善人耶?」大升進對曰:「李穡人論甚多,而大槪不爲偶然。

    穡少時入中原,擢制科,仕于元。

    博學高才,所學雖主於文章,而其於禮文儒者之學,所見亦多,而敎誨之事,甚有功力。

    鄭夢周,非全學於李穡,而亦以奬勸興起,而有成。

    高麗將亡,流竄在外。

    太宗卽位,卽命擇之,迎見禮遇。

    又使之仕,不屈而死。

    高麗崇佛,而此人文章甚高,故如守宇之記、佛經之序,皆出此人之手,故年少之儒,以爲崇佛而詆毀。

    此人雖非學問中人,氣節甚高,實東方學問之源流也。

    」尹根壽、鄭琢等亦陳穡不虧大節之義。

    大升曰:「所啓盡是。

    不事我朝,意思甚高,而立朝之時,不能壁立千仞,不無浮沈之病,故前朝史記,以此少之。

    不知其論果出於公,而尙論則可知其長短。

    」尹根壽啓曰:「伏聞昨日經席傳敎之辭,至爲惶恐。

    〈根壽,前日經席,論我國人心本不如中原,而昨日上敎以爲不正,而有弊,故根壽有是啓。

    〉小臣之意以爲,二十餘年,人畏元衡虐焰,莫敢一言,尋常憤嘆于心,故啓之。

    其言思之,則有弊矣。

    」上曰:「昨日予所言者,以頃日所啓不無後弊,故欲救其失,非所以非之也。

    」大升曰:「一時所啓之偏,自上留念,思憶如此,凡事每加睿念,則聖學益就高明矣。

    我國學問,箕子時事,無書籍難考。

    三國時,天性雖有粹美,而未有學問之功。

    高麗雖爲學問,隻主詞章。

    至麗末,禹倬、鄭夢周後,始知性理之學。

    及至我世宗朝,禮樂文物,燠然一新。

    以東方學問相傳之次言之,則以夢周爲東方理學之祖,吉再學於夢周,金叔滋學於再吉,金宗直學於淑滋,金宏弼學於宗直,趙光祖學於宏弼,自有源流也。

    邇來,儒士欲爲聖賢之學,自上能主敎化,則此其復古之機會也。

    勉力學問之人,雖似不多,今聞議論,長者之知學問,視己卯爲多雲。

    」尹根壽曰:「己卯之後,人懷向善,蓋出於趙光祖之功也。

    」大升曰:「近來閭巷間,下賤之輩莫不修擧喪禮,或有靑年寡婦不之他適,皆己卯振作之餘效也。

    但光祖年止三十八,而一時仕宦于朝,未暇著書傳後,故不知學問深淺,而其所爲之事,則人皆欽仰。

    」根壽曰:「小臣傳聞,則一日明廟有敎曰:『閭巷間當讀《小學》。

    』尹漑爲政丞,聞此傳敎而贊襄。

    尹元衡以爲:『人當爲善於心。

    己卯年,崇尙《小學》,而辛巳年生亂,乙巳年又生亂逆,《小學》亂逆之書。

    』尹漑聞之震慄。

    元衡心術,此可知也。

    」上曰:「尹元衡作罪我國,不可勝言,而此言則予固不知。

    今聞此言,盡詆先儒,眞得罪萬世者也。

    」大升曰:「韓侂冑譏朱子以僞學,古今無異也。

    觀尹元衡當日所爲之事,此固常事,不足怪也。

    元衡之惡,昨日大槪啓之。

    元老、元衡乃兄弟,而皆邪毒。

    明宗卽位之初,亟黜元老,故元老不得參勳,以尤元衡。

    元衡敎誘春年,上疏竄逐而殺之。

    元老之罪可誅,殺之者元衡也。

    以兄弟之至親,而猶若是,國人之畏怯,寧有極哉?自古小人,熟如元衡之甚者乎?」上曰:「頃日儒生,上疏以爲:『方威稜震疊之時雲。

    』如此,故莫敢言也。

    」大升曰:「傳敎至矣。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小人如尹元衡者,固稀罕矣。

    雖以小小小人,乘間抵隙,亦足以累聖治。

    克己從善,親近賢士,則時世好矣。

    」根壽曰:「宋麟壽從事學問,孝行超卓,正色立朝,見忤於李芑、尹元衡,被罪而死。

    此人之賢,可與權橃、李彥迪竝論也。

    」大升曰:「初以浮薄徒之領袖而罷之,後因良才驛壁書之變,至於賜死。

    自上旣已伸雪,而深恐此人之賢,自上不能洞知,士林怨痛之矣。

    」又各曰:「會盟文,至以謀反名之。

    」又啓曰:「麟壽一生,欽慕己卯之人。

    癸卯、甲辰年間,爲全羅監司,勸勉《小學》,引接後生。

    其時讀《小學》,皆麟壽之功也。

    今午雷動,此雖時節,聖敎以爲未安,可謂至矣。

    夏月雖曰雷雨之時,而雨聲過澇,兩南水災,極爲慘酷。

    春而旱,夏而水,禾穀之傷,民命誰賴。

    此其天地乖戾之氣,自上各別省念,可也。

    人君一念,可以贊成天地造化,故《中庸》曰:『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自戒謹恐懼,而精之約之,以至吾心正,而天地之心正,吾氣順,而天地之氣順,則雨暘以時,天地位矣。

    三代盛時,曁鳥獸魚鼈,鹹若天地之氣和,故以緻此也。

    唐太宗有水旱,而民無差怨者,以其憂勤撫綏也。

    終緻鬥米三錢之効,雖曰假仁義,而亦其魏澂勸行之緻也。

    卽祚之後,當春夏之交,風雨和順,皆望大有爲之慶。

    至秋風,災不絶,田卒汚萊,水田差有所收,故僅免餓莩之憂。

    今年則粵自春節,雨水不中,到夏益甚,民生之事,極爲艱苦。

    各別省念,如有未盡之事,務極修省,回天心可也。

    天生萬民,不能自治,立之君以主萬民,君不能獨治,又分憂於守令,守令治民不善,而民有嗟怨,則君必罪之。

    以此推之,人君愛民之心,不能誠實,至於流離失所,則天心豈不震怒乎?人主在億兆之上,無他可畏,而上有皇天之赫臨,一念之差,每恐上帝之震怒,則天心悅豫矣。

    」上曰:「此言至當。

    」大升曰:「小臣偶思而啓達,聖敎如此,不勝感激。

    燕間之中,無少間斷,則與聖人同也。

    」 閏6月9日 ○辛亥,以樸好元、許曄、樸素立爲承旨。

     閏6月15日 ○丁巳,傳曰:「韓胤明身死後,其妻子窮困雲,至爲矜惻。

    特賜米太幷四十石事,言于該曹。

    」 閏6月16日 ○戊午,王大妃殿尊號,以懿聖爲定。

    又議明宗配享,尹仁鏡、安玹、尙震,皆無分。

    尹漑、沈連源、李彥迪,俱以十一分,入參廟廷配享。

     ○慈殿傳敎曰:「處女單子,則盡捧。

    廣擇有德之門賢女,何如?」大臣回啓曰:「玆敎至當。

    」 ○大臣以慈殿已過大祥羸瘁,請開素,至再至三,慈殿不從。

     閏6月18日 ○庚申,以王大妃殿開素事,東西班二品以上,兩司全數詣闕。

     閏6月20日 ○壬戌,諫院啓曰:「殿下宅憂,一遵禮法,凡在見聞,莫不大悅。

    而今者處女單子之捧,預在未禫之前,請勿以慈殿所爲,而留難。

    」上卽命勿爲。

     閏6月24日 ○丙寅,上禦晝講于文政殿,講《論語》《陽貨》篇,自子曰絶食終日,止不知其爲誰也。

    奇大升臨文啓曰:〈因上章宰我問喪,而啓之也。

    〉「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

    人子爲親之情,昊天罔極,而聖人必爲之中制,爲父而斬衰三年,爲母而齊衰三年,父在則降爲期年。

    此非罔極之恩,獨嗇於母而然也。

    天無二日,家無二尊,不可以此隆故也。

    周公制禮,作爲人後之條,而所生父母,屈義降服,豈不知情之罔極,而必欲有所降殺哉?此其聖人節文精微之蘊,而立天地古今之大經大法也。

    體念聖賢之遺意,深究降殺之當然,則必有益於學問,而更無礙於裁事矣。

    」仍又進啓曰:「人君摠攬萬事,何事不爲要切,而納諫爲切,經席之上,大小臣僚已盡啓達矣。

    但自頃年,風俗大誤,人皆以不言爲貴,今雖納諫,而隻從循例之言,不能丕變時習,又不能大益聖德矣。

    人情勉強爲善者少,姑息偸安者多。

    犯雷霆之威,抗骨鯁之辭,豈人人所可能哉?必須優容虛受,嘉悅勸奬,言雖不中,亦不爲非,而有所優納,然後始可以集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