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因李悰之事,以臺諫之啓爲浮言不實,故三司論執請改,而上不聽。
〉一切加之以峻切之敎,似乖君德含弘之道,而一切以臺諫之言,謂之不實,則甚多妨害。
卽今領相所啓甚當。
〈是日,李俊慶入侍,極陳臺諫之言,不可不虛懷聽納之意,反覆丁寧。
〉人君之德,與天地相同,法天含容,然後德益弘大。
如是是非分明,則所謂道竝行,而不相悖也。
大抵隻務含容,而不有非之之意,則近於無所可否之地;察於細務,而又無含容之道,則大有根本未盡之病。
能知此意,而不爲偏廢,則可以盡善盡美也。
下人所望,欲聖上主於含弘,而或有臣下未盡之事,亦必分明昭釋,而言之之可也。
」又啓曰:「敎以不實,亦是矣。
近來言事之不實,何可謂盡無?風聞之誤,辨察甚難。
風聞之法,出於唐武後之時,武後臨朝,欲箝制天下,而始開告密之門。
宋朝優待言官,許以風聞,用之於暴則僞,用之於公則正也。
惟我祖宗朝,亦以風聞爲主。
謂之風聞者,猶有風聲,而人聞之也。
下人所當詳審所聞,而啓之也。
然臺諫所謂貪汚之人,亦不必受贓罪,而亦不過罷職而已。
故祖宗朝規矩,亦如是也,若以風聞,每謂不實,則怯懦之人,苟且無事,不欲論執者,不無其弊。
不實之言,著則非之,而苟有所聞,使之盡言可也。
若曰:『前日旣言不實,而今亦何以言之?』雲,則豈不未安?臣近見風聞之誤者,亦有之矣。
晉州獄事,亦豈曰非不實乎?其言傳播已久,監司聞之囚禁,旣釋之後,物議憤鬱,故論啓,而及其覈實,則又無形迹。
自上必以爲:『將此虛事,而論啓也。
』李悰之事,今又如此,此甚未安。
自上當知此意,斟酌可也。
風聞不可謂盡是,亦不可謂盡非,自上平心察理,事物之來,應之以大公至正,則是是非非,各得其宜矣。
若一偏指向,則不無後弊,故啓之。
」 6月5日 ○丁醜,未時,太白與日月竝行。
6月6日 ○戊寅,以慶尙兵使蘇潝爲北兵使,李善源爲慶尙兵使。
○太白經天。
6月7日 ○己卯,司諫院啓曰:「慶尙兵使李善源,性本貪虐邪諂,請罷。
」上不允。
○未時,太白經天。
6月8日 ○庚辰,備忘記曰:「自頃以來,太白晝見。
乃於今日,以至經天,此實非常之變,而經天尤變之大者也。
不勝驚懼之至。
」 ○臺諫請蘇潝、李善源罷職。
上從之。
6月9日 ○辛巳,朝講。
特進官金鎧以知事入侍,又發不正之論。
臺諫合司,啓請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弘文館亦上箚論之。
政院啓曰:「金鎧前日所啓,極爲疑怪。
今又見啓辭,極爲包藏禍心,陷君亡國之言也。
前日臣等之意,以謂老妄之言,莫若鎭而靜之矣。
臣等之啓,未免有姦邪之罪,至爲惶恐,待罪。
」上答曰:「老臣豈有他意?靜而鎭之。
朝廷和平,莫此爲善也。
勿待罪。
」 ○政院全數啓曰:「金鎧所啓,存亡關係之事,筆劄不得啓,請臣等全數面對。
」上從之。
遂引見,承旨等極陳之。
○朝講時,金鎧啓曰:「小臣性本庸拙,妄事亦多。
頃冒大憲,而其前聞之,則有雜議,不尊三公,而歷詆之,三公未安,至於領相,則尤爲非矣。
及爲大憲,似若不知而行,則不當時未顯發之事。
擧而論之,則亦不當,故泛而啓之。
使年少雜議者,自知而謹愼,則時事可至於好矣。
且己卯年之事,則小臣以謂:『趙光祖學問用心,誠不偶然。
』但信人太過,雖徒能言者,亦以爲善人,遂皆引進,終緻生事。
其時小臣年十六,不知是非,厥後見其傳旨,則附己者進之;異己者斥之雲雲。
其時必不和平,故傳旨之辭如此。
以是啓之,而安自裕以爲:『此小人治君子之言也。
』雲。
其言亦好。
此小人治君子之言,而人心不能和平,故亦有此言。
己卯之人亦多,豈皆盡善乎?善人之中,豈無或誤思,而有失之者乎?後世不忘己卯人者,隻以其大綱是也。
但年少人輩,如有不善者,則非之太過,豈有一人以其身爲不善,而自服者哉?由此而緻人心之不和矣。
臺諫論大臣之失,則可也。
如私議於家,則人心不無擾亂。
此不可爲之事也。
是以小臣啓之,豈有雜心哉?小臣得罪議論,心不保全,自當退去。
今入經席,非有他意,而如是啓之;亦非以爲有益於吾身,而如是啓之,隻欲自上知之,朝廷知之而已。
同爲王臣,有兄弟之義,各有相愛可也。
若至於交相疑畏,則夫豈好哉?幸聞議論之多,欲其防微而啓之,安有害人之心哉?臣雖無狀,自少無忮害之心,每以相愛爲好矣。
且己卯年趙光祖,則雖純善之人,而但年少輩多有誤事,光祖反爲憂慮雲。
李滉所撰趙光祖行狀中,詳載其事。
觀此則可知矣。
但趙光祖欲爲國事,而死諸非命,此至今人心之所以哀痛,而不忘者也。
小臣若至推考鞫問,則公緘侤音,或不無虛言,故今欲盡達於上前,而退去矣。
」 ○奇大升以院意啓曰:「朝講金鎧所啓,關於存亡。
臣等有啓達之事,以筆劄言語,不可盡陳。
請面對。
」傳曰:「可入。
」 ○上禦文政殿。
左承旨奇大升、右承旨沈義謙、左副承旨金就文、右副承旨李湛、同副承旨宋賀、注書尹承吉、翰林鄭以周、李山甫入對。
奇大升進啓曰:「今日朝講,金鎧所啓之言,極爲包藏,皆古小人惑君之言也。
臣等在近密之地,不可不達,故請爲面對矣。
金鎧前於經席,泛引已爲之事,而言之,非徒無端,是非亦顚倒,人皆疑怪。
但以爲老妄之人,不思妄發而置之。
及見今日啓辭,其言極爲有意,所謂年少人歷詆三公雲者,此實無形之言,而創造發說,欲陷士林,安有如此事乎?自古小人之治君子,或以爲謗訕朝政,或以爲淩侮大臣,人主不能詳知由此而禍起者多矣。
方今聖明在上,大臣亦皆可稱者也。
然其間豈無可否是非之事乎?自上有未盡之事,諫官猶且力爭,況大臣乎?外間私議,則不可使之無也。
此非以大臣爲毀也。
蓋是非之事,自有之故也。
由此媒孽,以爲歷詆卿相雲爾,則是將欲一網打盡之計也。
此豈一朝一夕之故哉?不無其間所以然矣。
極爲未安。
自上何以知之乎?朝廷之上,是則以爲是,非則以爲非,可也。
而鎧欲使人不言人過,是如李林甫戒朝士比仗馬之言也。
鎧欲使人不得私議,是卽奈二世時,趙高箝人口,而不敢言之意也。
孔子以唯其言,而莫予違,爲一言,喪邦。
此則似乎泛然,若金鎧之言,則終必至於喪邦矣。
今日臺諫侍從,大槪啓達,自上以爲年老之人,似有愛惜之意,極爲未安。
沈義謙、金就文、宋賀等,各進前力陳金鎧變亂是非,嫁禍士林之狀。
大升啓曰:」今所啓,大槪已盡矣。
鎧之人物輕淺,本無識見之言,亦是矣。
但己卯是非,兒童走卒,亦皆知之。
鎧在六卿之列,不可謂專不知是非也。
伏見今日啓辭,非持爲己卯而發也。
近來,年少人欲其明辨是非,故以此非之,謀爲構陷,而不能直言。
乃擧己卯之事,陰試上意,安有如此包藏之事乎?常時以其人爲輕淺,而謂之無心矣。
至於今日之啓,情狀著顯矣。
夫小人一時有所作爲,而其情狀終至於敗露,鎧之情狀,亦露於今日之言矣。
己卯是非,今旣有定,而敢以趙光祖爲非罪,南袞爲未便,而陳達於經席之上,熒惑上聽,人皆驚駭。
小臣爲諫長時,公論憤鬱,鹹欲擧劾,而小臣之意以爲:『妄人無情之啓,論之不當,靜以鎭之,則好矣雲雲。
』未幾輒授本職,而其是非,則臺諫侍從旣已陳啓,故敢以因無情之事,深治未安之意啓達矣。
到今見之,小臣妄啓,罪當萬死。
鎧之所謂,使人不得私議之言,自上所當洞照,是誠不祥之言也。
伏見古書,周厲王立監謗之法,謗者殺之,時人言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水壅而潰,傷人心多。
』雲。
厲王不聽,國人叛之,王流于彘而死。
秦始皇罪誹謗、誅偶語。
蓋三代以前,三代以後,未有若此不祥之事也。
秦亦由是而亡矣。
東漢之末,黨禍起,諸賢皆死。
其時昏亂,公論在於草野,而一擧盡陷,東漢亦因而亡矣。
唐家之末,未聞有淸議之盛,而朱全忠目爲淸流,殺於白馬驛,投諸黃河,唐亦亡矣。
自古如此者,非止一二,而謂使人不得私議之言,聖明之下,不可出諸口也。
而鎧之所啓如此,其情雖不如已甚之小人,而其罪則前古姦邪之惡,鹹叢厥身矣。
如此之言,雖或有之,爲臣子者,則所當盡誠渴力,開悟天聽,而無端上達,以亂人心,極爲未安。
所謂防微杜漸者,此亦姦邪之言也。
防微者,有某機關之事,而防之於未然之謂也。
年少人以大臣爲非雲者,幸有飛語,而此實無形之言也。
所當靜以鎭之,反假此說,欲陷士林,極爲非矣,自古,是非不可無也。
世俗或以爲包容可也;或以爲靜以鎭之可也。
此皆不然。
夫是非邪正,不能相容,如陰陽晝夜之相反,彼勝則此衰,此勝則彼衰矣。
自上不得已定其是非可也。
水火氷炭,同器而在,則終有其害矣。
一二人之過,言之猶不可,況欲陷擧世之人乎?「上曰:」今聞啓辭,非徒以金鎧爲非也,將欲動搖朝廷,極爲過越,而亦可畏也。
己卯之事,是非已定,而金鎧今乃言之,極爲非矣。
然此豈有意而言哉?且雖有誤事,而國之是非,自有臺諫與大臣,自上與大臣論議處之可也。
「大升起而更伏曰:」極爲惶恐。
「沈義謙起而更伏曰:」伏承上敎,不勝惶恐。
金鎧乃動搖朝廷也。
臣等何敢動搖朝廷乎?「上曰:」金鎧之如寸陰點日,何損於明?但非徒以金鎧爲非,而亦以銓曹爲非,至極未安。
「大升起而更伏曰:『極爲惶恐。
」因啓曰:「今也,敎以自有臺諫大臣雲,可謂至矣。
但事有曲折,心欲親達而請對。
今若不盡素懷,則死有餘罪。
凡是非邪正之事,莫不畢陳其曲折,然後自上聽察而辨別,則好矣。
且言端旣發,故敢啓。
小臣性本虛妄,不識事理,長於鄕曲,粗習文字,濫得虛名,蒙恩通顯,極爲惶恐。
今者以當於小臣之言啓之,尤爲惶恐。
然旣當於此,不可不啓聖上卽祚,事皆淸明,前日爲物議所棄者,皆不見容於時。
或如小臣者,連爲臺諫侍從。
卽位以來,屢侍經筵,若有懷抱,則雖重大之事,亦莫不陳達,或至施行,爲人指目多矣。
所謂年少輩雲者,亦小臣之身所當之言也。
臣若避嫌,則金鎧之事,不可得以言也。
然上恩罔極,雖當死之言,固宜悉陳。
豈可避嫌,而不言乎?頃者文昭殿事,議論已發而不能卽定。
其間是非甚多,與大臣爭辨,至於五六朔之久。
姦邪之人乘此機會,捏成虛言,以爲:『年少人,以大臣爲未便。
』雲。
蓋事之是非雖小,小心言之,然後可以定之。
若皆含默,則胡能有定乎?其間不得志者,胥動浮言,往大臣之家,則以謂:『其人,今將駁汝。
』雲,而激怒大臣。
及出外間,又以謂大臣之言如此雲,而動搖人心。
金鎧之言,亦非無心,故入對而欲其盡達矣。
小臣狂疎之事亦多。
往在癸亥,爲翰林,而遞授司正,出仕未久,與人結怨之事,亦似無之,而乃被重罪,以爲假托爲善,謗訕朝政,而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纔過數三日,輒蒙復職,聖恩罔極。
而近來恩數尤多,不能退去,所謂年少輩之言,小臣亦入其中雲,惶恐無已。
夫是非邪正,自然有之。
若詢于大臣,詢于臺諫,則聖明之下,何有隱遁之事乎?且左右之人,大槪知之,傳聞則有訴於政丞家者,以謂小臣言領相,則當罷職,左相則當打腮雲。
安有如此駭愕之事乎?」義謙曰:「小臣亦聞之矣。
往權轍家,則轍言:『或以謂:『奇大升與權轍昏夜相從,謀陷領相。
』雲。
吾與領相,志同氣合,豈有如此事乎?且宰相來言,奇大升以爲:『領相則當罷職,左相則當打腮雲。
』此明非大升之言也。
雖丘史,亦不可打腮,況吾在大臣之列,大升安能打吾。
』雲雲。
且轍語其彼言於領相,領相以謂:『我等在,則其何以如是乎?』雲雲。
此心姦人,欲陷士林而造言也。
雖常人,何可打腮乎?」大升曰:「大臣與年少人有間之言,不知出於何處,此必流言也。
若聽者公平其心,則當曰豈有如此言乎?使之鎭定可也。
而鎧之所啓,欲爲防微雲。
其意有在此,亦傳聞,而金鎧將陷五六人矣。
」上曰:「五六者,誰耶?」義謙曰:「李鐸、樸淳、奇大升、尹鬥壽、尹根壽、鄭澈雲。
此言似誣,然其所言,則若是矣。
上曰:」左承旨聞諸何處耶?「大升對曰:」今者沈義謙所啓,則指其名矣。
然或雲李後白,或雲尹鬥壽,流傳之言,不能詳知。
但鎧之子言於人曰:『父聞彼奇,每常憂慮,欲爲鎭定。
』雲,而其名則不言某某,此言漏洩,人皆知之,似若不聞,而置之可也。
但虛言之出,自上當知,故敢啓。
「上曰:」聞之於何處耶?「大升曰:」小臣非因沈義謙之言,而知之也。
朋輩間傳傳聞之,而其人亦傳聞,不可以謂某人之言也。
若尋其言根,則小臣之罪亦大矣。
或不實,則臣當服其罪矣。
「上曰:」非欲尋其言根,而問之也。
但左承旨非靈而自知,必有聞處矣。
「大升曰:」小臣當於此,不可不啓。
鄭惟一大槪聞之,鄭澈亦聞而言之,沈義謙亦聞而言之矣。
「義謙曰:」小臣不避鈇鉞,何不盡違乎?小臣則聞之於可信宰相,若命言之,則當陳達矣。
「上曰:」何人言之耶?「義謙曰:臣見大提學樸淳,則以聞諸李鐸,而言之矣。
因語臣曰:『金鎧將欲陷害吾及李鐸、尹根壽兄弟、李後白、奇大升。
』雲雲,而擾亂言之,似乎不關雲。
參知樸謹元亦聞此言,而語臣曰:『如此之言,有之可笑。
』雲。
且李鐸則聞於實處雲矣。
李湛亦聞此言。
」大升曰:「李鐸、樸淳不無時望,故姦人忌嫉,小臣無狀,而濫得虛名,爲外間題目,極爲惶恐。
」上曰:「金鎧之所欲陷害宰相,非止一二雲。
此則不然,鎧以匹夫,安得以陷其多人乎?」大升曰:「金鎧之所啓,極爲荒唐,而又有如彼之言,觀其今日所啓,所謂年少人,歷詆三公雲者,不無其意矣。
」義謙曰:「彼言若虛誣,則金鎧之啓,亦徒言而已。
不然則必與數三人締結,將欲告變,如鄭順朋、南袞之爲矣。
」金就文曰:「姦邪在朝,則自不得和平矣。
」上曰:「金鎧數三締結雲。
所謂締結者,何人耶?」大升曰:「其將所爲之事,則不之知矣。
但觀其言,則似有締結者矣。
今以形狀未著之言,而非欲加罪也。
但其言極非,自上所當知之。
人臣邪正是非,何盡識乎?臣等所啓之言,與他人所啓之言,參酌決斷,則自當知其某也是,某也非矣。
臣等非敢自以爲是也。
苦聞大臣臺諫之言,則可知矣。
但是非邪正,自古不得竝容,故今欲盡達曲折矣。
夫小人之害善類,或以爲謗訕,或以爲朋黨,千古一轍,自上觀其前史,昭然可知。
不幸今日有之,安有如此事乎?金鎧本無知識,明宗於末年,有心熱,常患疾恙。
乙醜年,文定王後昇遐後,方在喪中,尤爲不寧。
臣子悶迫之情,則誠不偶然矣。
但金鎧其時上疏,言調病之道,而又以爲委政冡宰雲。
尹元衡時爲領相,鎧非不知元衡之爲人,而請爲委政冡宰,當時之人,莫不痛憤矣。
」上曰:「若以爲非,則金鎧之言旣已著顯,當以此爲非可也。
但數三人締結,及以銓曹爲非之言,則時無顯發之事,而言之若是,似乎易言矣。
金鎧事,當與大臣議處矣。
」大升曰:「敎以與大臣議處,且當以顯者爲非雲。
此天地度量,不勝感激。
又敎以數三人締結之言,似乎易發雲,此亦至矣。
但以銓曹爲非者,是實公言也。
銓曹操一國用人之柄,所當其難其愼,博採群議,而用之可也。
若自用立己意,則不亦非乎?今者銓曹,豈無顯著之失哉?大臣不許,公論不許而不意以鎧爲大司憲,擾亂朝廷,基禍士林,不可不以銓曹爲罪也。
如此之事,自上當知其非,可矣。
」又啓曰:「政院非諫官非大臣,而隻掌出納王言,故謂之喉舌之任。
蓋喉舌乃一身之最關者也。
大臣、臺諫之不得言者,亦言之,古人稱爲內相矣。
隨事規正,有懷輒達,故經筵春秋,亦皆兼帶。
今則不能盡其職任,世俗謂之吏隱矣。
然臣等遭逢聖明之時,忝冒是職,徒爲貪戀官爵,而不達素懷,則平日以儒者爲志,而今焉用之乎?是以欲盡達於面對矣。
自上幸以爲此臺諫、大臣之所爲,政院何以如是乎雲爾,則豈不未安乎?臣等遞去,他人來此,而如有所當言之事,則必皆言之可也。
近臣不言,則疎遠之臣,安得以言乎?近臣必得盡言,然後如人之一身,血脈流通,凡事可得爲也。
或有機關重大之事,而政院不言,他日自上覺悟,而以爲近密之臣,何以不言乎雲爾,則死有餘罪矣。
如是啓之外,則結怨於人旣多,而上則觸犯天威亦多,惶恐罔極,而但不言,則非徒一身有罪,亦至於汚辱朝廷,故敢啓。
小臣有悶迫之情,曾欲上達,而以一己之私,煩瀆天聽,極爲惶恐,故不敢矣。
小臣別無知識,氣稟之病亦多,而妄事有之,不幸粗習文字,濫得虛名。
頃日李滉退去時,自上引見,詢訪知文之人,李滉遂擧小臣之名,而啓達,不勝惶恐。
李滉歸時,出宿漢江。
小臣往見言之曰:『竊聞啓達之言,至爲悶迫。
何以煩瀆天聽乎?』滉曰:『吾常在外,遠來京師,亦不往還,未嘗有所知者矣。
汝則前日相通簡書而論學,我之所知者,惟汝而已。
非以汝爲勝於人也。
但主上下問,不可不達,故啓之。
古人亦擧爾所知,汝何嫌乎?』雲雲。
聞此言,小臣之心稍降矣。
厥後指目甚多,以謂李滉薦某人雲。
擧顔而行亦難。
自上又以小臣,幸意其知文,則此乃欺之也。
惶恐罔極.欲其呈病,以避毀謗,而親舊相愛之人亦曰:『汝得虛名,厥終何以爲之乎?』警戒者多有之。
而連續近侍,不得退去。
不幸又逢此事,小臣之名,亦參其中。
小臣若能謹愼乎身,則豈至於此乎?尤爲惶恐,不知何以爲之,欲盡達其悶迫之情於榻前矣。
小臣狂疎,不識世事,如此淸朝,爲人指目,豈不悶迫乎?」 6月10日 ○壬午,兩司合啓,論金鎧於經席上,敢發邪議,謀陷士林之罪。
上不允。
6月20日 ○壬辰,上禦夕講于文政殿,進講《近思錄》第二卷。
奇大升進啓曰:「頃日張弼武引見時傳敎內,張飛一聲,走萬軍之語,未見正史,聞在三國志衍義雲。
此書出來未久,小臣未見之,而或因朋輩間聞之,則甚多妄誕。
如天文地理之書,則或有前隱而後著,史記則初失其傳,後難臆度,而敷衍增益,極其怪誕。
臣後見其冊,定是無賴者裒集雜言,如成古談。
非但雜駁無益,甚害義理,自上偶爾一見,甚爲未安。
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帶中詔及赤壁之戰勝處,各以怪誕之事,衍成無稽之言。
自上幸恐不知其冊根本,故敢啓。
非但此書如楚、漢衍義等書,如此類不一,無非害理之甚者也。
詩文詞華,尙且不關,況《剪燈新話》、《大平廣記》等書,皆足以誤人心志者乎?自上知其誣而戒之,則可以切實於學問之功也。
」又啓曰:「正史,則治亂存亡俱載,不可不見也。
然若徒觀文字,而不觀事迹,則亦有害也。
經書則深奧難解,《史記》則事迹不明,人之厭經而喜史,擧世皆然。
故自古儒士,雜博則易,精微則難矣。
《剪燈新話》,鄙褻可愕之甚者。
校書館私給材料,至於刻闆,有識之人莫不痛心。
或欲去其闆本,而因循至今,閭巷之間,爭相印見,其間男女會淫、神怪不經之說,亦多有之矣。
《三國志衍義》,則怪誕如是,而至於印出,其時之人,豈不無識?觀其文字,亦皆常談,隻見怪僻而已。
古人曰一道德,又曰一大統,董子亦謂諸不在六經之科者,請皆絶之雲。
王者導民,當禁不正之書,此其爲害,與小人無異也。
古之人君,間有嗜詞華,而崇艶麗,故英明之主,天分甚高,則後世或有流傳之升,而如隋煬帝、陳後主者,偏着留意,終緻亡國。
人主之專意詞華,言之亦可愧也。
詩家中,或有古人吟詠性情之文,而亦有浮誇雜亂之言,自上亦可知之也。
吾儒學問中,程、朱之論甚是,而近來自中原流布之書不一,《薛文淸讀書錄》,亦其一也。
今方印出,議論亦不能無疪。
學者以爲考見之資可也。
近來學者,以程、朱之書爲尋常,而喜見新出之書,此亦多害。
自上亦可知之也。
」尹根壽啓曰:「《讀書錄》,乃薛文淸所著,其人於天順年間入閣,出處甚正,眞從事學問之人也。
其於議論間,不知何如,而其書則不爲偶然也。
然程、朱之外,有何益明之論哉?《四書章圖》,文淸以爲破碎,尤令學者生疑,而所論太極,亦以氣爲先,故文淸亦以爲老氏之說。
《四書章圖》,今雖印出,而此意當可知也。
近來印出者,又有《皇明通紀》。
凡作史者,必見一國終始而成之,乃爲正史。
而此則因一時聞見而爲之,取舍議論,烏得正乎?見其議論,亦多不正之處,我國至誠事大,視如一家,若在家僭見則可也。
當代史記,至於頒布百官,極爲未安。
」大升曰:「程復心《四書章圖》,有唐闆一卷,與今所謂《四書章圖》有異,必因此而增益也。
《心統性情圖》,程復心所作也。
李滉倣此爲之,而中圖下圖,則有未安處,故改之。
《西銘心學圖》亦復心所作,滉專依此而爲之也。
李滉得其冊,欲啓達印布,而其論太極處,根本大誤,恐誤學者,竟不果也。
自上先知此意,則後日必有斟酌矣。
《皇明通紀》,多有好語,一代之事,人無不知,至於印頒,則似乎未安,而以史見之,取舍在我,則亦非大害也。
然其是非去就之間,或多謬誤之處,陳建之爲人,不可知也,而大槪成敗利鈍,皆歸之天,而禮樂刑政,無所用其道。
至以太宗之革除,與凡勝敗之迹,幷歸之天。
此亦不正也。
」 閏六月 閏6月3日 ○乙巳,司憲府啓曰:「國家之安危興喪,係於君子小人之進退。
故自古人君,莫不愼重於此,不敢小忽。
蓋衆君子之進,未必能成國家之治,一小人之進,亂亡輒至,其機豈不大可畏哉?自先王末年,大奸相繼罷黜,朝憲淸明。
及聖上臨禦,餘孽之未服其辜者,廓然逬去;群賢之流落者,拔茅彙進,朝野寧靜,大平之期有日。
而不意,今者,給牒敍用之命,濫及於罪關國家之人,使奸賊之輩,復生覬覦之心,人情洶洶,莫不駭怪。
尹仁恕,本以諂邪陰回之小人,濟之以狡猾,其平生用心行事,極爲無狀。
遞事權姦,作爲鷹犬,流毒搢紳,釀禍朝廷,使邦國殄瘁。
其爲罪惡極矣。
前牧使鄭惕賦性奸貪,處心毒害。
父子兄弟之間多有悖戾之事。
朋附李樑,極其邪媚,傷人害物之心,遇事輒發。
凡在朝列,莫不側足。
至於屬經,臨民之官,殘虐剝割,無所不至。
人臣負罪如此,隻被削奪之罪,已爲寬典,而今蒙恩命,則不但黨奸肆毒之罪,將無所懲,而竊恐他日,搆禍士林,貽亂邦家者,未必不自今日始也。
前都正沈鐳,本以兇慝悖妄之人,多行不義,惟意所欲。
登第之初,已有詐濫之術,庸惡之稱,大播於筮仕之後,貪婪縱肆,略無畏憚。
至於朝廷政事之間,人物彈論之際,莫不幹與。
甚至簡通姦兇之輩,助其傾陷士林之謀,幾成不測之禍,其爲陰慘,有不可言。
至於其父濁亂朝政之惡,皆出於此人之縱臾,輿情之憤,久而益深。
前虞候李艤,本以無賴悖戾之人,居家行事,有同狗彘,奪人軍功,濫乘頂玉。
至於遷陵時,以差使員進於陵所,偃然寢處禦床,略無忌憚,其僭妄無狀極矣。
不特此也,風附李樑,諂媚奴事,雖在宰相之人,陵轢無所不至。
其他罪惡,難以枚擧。
如此之人,若蒙恩命,則不但無以懲惡,奸黨窺望之路,恐或因此漸開,以階後日患亂之禍也。
前同知沈銓,稟性陰邪,加以貪毒,夤緣乘勢,濫蹲二品。
國恩罔極,而無意圖報,隻肆其惡.人有第宅,百計抑占;民有良田,公然怯奪;多占膏饒之地,聚爲農莊。
招納良賤,萃爲淵藪。
爲全州府尹時,盡傾官儲,買人奴婢,不知其數;竭用民力,廣築官堰,因自取之;多肆官婢,爻案率來。
甚至托捕盜賊,屠殲一村之民,沒其田土,掠爲己物。
其蠧國病民,縱恣無忌之狀,兼發於前日被罪之時。
如此之人,雖置重典,固不足惜。
削奪之罪,亦爲輕典,豈可遽爲給牒,使姦貪之人,無所懲惡哉?尹仁恕、鄭惕、沈鐳、李艤、沈銓,竝還收給牒收用之命。
」諫院竝啓趙光彥,上幷不允。
〉一切加之以峻切之敎,似乖君德含弘之道,而一切以臺諫之言,謂之不實,則甚多妨害。
卽今領相所啓甚當。
〈是日,李俊慶入侍,極陳臺諫之言,不可不虛懷聽納之意,反覆丁寧。
〉人君之德,與天地相同,法天含容,然後德益弘大。
如是是非分明,則所謂道竝行,而不相悖也。
大抵隻務含容,而不有非之之意,則近於無所可否之地;察於細務,而又無含容之道,則大有根本未盡之病。
能知此意,而不爲偏廢,則可以盡善盡美也。
下人所望,欲聖上主於含弘,而或有臣下未盡之事,亦必分明昭釋,而言之之可也。
」又啓曰:「敎以不實,亦是矣。
近來言事之不實,何可謂盡無?風聞之誤,辨察甚難。
風聞之法,出於唐武後之時,武後臨朝,欲箝制天下,而始開告密之門。
宋朝優待言官,許以風聞,用之於暴則僞,用之於公則正也。
惟我祖宗朝,亦以風聞爲主。
謂之風聞者,猶有風聲,而人聞之也。
下人所當詳審所聞,而啓之也。
然臺諫所謂貪汚之人,亦不必受贓罪,而亦不過罷職而已。
故祖宗朝規矩,亦如是也,若以風聞,每謂不實,則怯懦之人,苟且無事,不欲論執者,不無其弊。
不實之言,著則非之,而苟有所聞,使之盡言可也。
若曰:『前日旣言不實,而今亦何以言之?』雲,則豈不未安?臣近見風聞之誤者,亦有之矣。
晉州獄事,亦豈曰非不實乎?其言傳播已久,監司聞之囚禁,旣釋之後,物議憤鬱,故論啓,而及其覈實,則又無形迹。
自上必以爲:『將此虛事,而論啓也。
』李悰之事,今又如此,此甚未安。
自上當知此意,斟酌可也。
風聞不可謂盡是,亦不可謂盡非,自上平心察理,事物之來,應之以大公至正,則是是非非,各得其宜矣。
若一偏指向,則不無後弊,故啓之。
」 6月5日 ○丁醜,未時,太白與日月竝行。
6月6日 ○戊寅,以慶尙兵使蘇潝爲北兵使,李善源爲慶尙兵使。
○太白經天。
6月7日 ○己卯,司諫院啓曰:「慶尙兵使李善源,性本貪虐邪諂,請罷。
」上不允。
○未時,太白經天。
6月8日 ○庚辰,備忘記曰:「自頃以來,太白晝見。
乃於今日,以至經天,此實非常之變,而經天尤變之大者也。
不勝驚懼之至。
」 ○臺諫請蘇潝、李善源罷職。
上從之。
6月9日 ○辛巳,朝講。
特進官金鎧以知事入侍,又發不正之論。
臺諫合司,啓請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弘文館亦上箚論之。
政院啓曰:「金鎧前日所啓,極爲疑怪。
今又見啓辭,極爲包藏禍心,陷君亡國之言也。
前日臣等之意,以謂老妄之言,莫若鎭而靜之矣。
臣等之啓,未免有姦邪之罪,至爲惶恐,待罪。
」上答曰:「老臣豈有他意?靜而鎭之。
朝廷和平,莫此爲善也。
勿待罪。
」 ○政院全數啓曰:「金鎧所啓,存亡關係之事,筆劄不得啓,請臣等全數面對。
」上從之。
遂引見,承旨等極陳之。
○朝講時,金鎧啓曰:「小臣性本庸拙,妄事亦多。
頃冒大憲,而其前聞之,則有雜議,不尊三公,而歷詆之,三公未安,至於領相,則尤爲非矣。
及爲大憲,似若不知而行,則不當時未顯發之事。
擧而論之,則亦不當,故泛而啓之。
使年少雜議者,自知而謹愼,則時事可至於好矣。
且己卯年之事,則小臣以謂:『趙光祖學問用心,誠不偶然。
』但信人太過,雖徒能言者,亦以爲善人,遂皆引進,終緻生事。
其時小臣年十六,不知是非,厥後見其傳旨,則附己者進之;異己者斥之雲雲。
其時必不和平,故傳旨之辭如此。
以是啓之,而安自裕以爲:『此小人治君子之言也。
』雲。
其言亦好。
此小人治君子之言,而人心不能和平,故亦有此言。
己卯之人亦多,豈皆盡善乎?善人之中,豈無或誤思,而有失之者乎?後世不忘己卯人者,隻以其大綱是也。
但年少人輩,如有不善者,則非之太過,豈有一人以其身爲不善,而自服者哉?由此而緻人心之不和矣。
臺諫論大臣之失,則可也。
如私議於家,則人心不無擾亂。
此不可爲之事也。
是以小臣啓之,豈有雜心哉?小臣得罪議論,心不保全,自當退去。
今入經席,非有他意,而如是啓之;亦非以爲有益於吾身,而如是啓之,隻欲自上知之,朝廷知之而已。
同爲王臣,有兄弟之義,各有相愛可也。
若至於交相疑畏,則夫豈好哉?幸聞議論之多,欲其防微而啓之,安有害人之心哉?臣雖無狀,自少無忮害之心,每以相愛爲好矣。
且己卯年趙光祖,則雖純善之人,而但年少輩多有誤事,光祖反爲憂慮雲。
李滉所撰趙光祖行狀中,詳載其事。
觀此則可知矣。
但趙光祖欲爲國事,而死諸非命,此至今人心之所以哀痛,而不忘者也。
小臣若至推考鞫問,則公緘侤音,或不無虛言,故今欲盡達於上前,而退去矣。
」 ○奇大升以院意啓曰:「朝講金鎧所啓,關於存亡。
臣等有啓達之事,以筆劄言語,不可盡陳。
請面對。
」傳曰:「可入。
」 ○上禦文政殿。
左承旨奇大升、右承旨沈義謙、左副承旨金就文、右副承旨李湛、同副承旨宋賀、注書尹承吉、翰林鄭以周、李山甫入對。
奇大升進啓曰:「今日朝講,金鎧所啓之言,極爲包藏,皆古小人惑君之言也。
臣等在近密之地,不可不達,故請爲面對矣。
金鎧前於經席,泛引已爲之事,而言之,非徒無端,是非亦顚倒,人皆疑怪。
但以爲老妄之人,不思妄發而置之。
及見今日啓辭,其言極爲有意,所謂年少人歷詆三公雲者,此實無形之言,而創造發說,欲陷士林,安有如此事乎?自古小人之治君子,或以爲謗訕朝政,或以爲淩侮大臣,人主不能詳知由此而禍起者多矣。
方今聖明在上,大臣亦皆可稱者也。
然其間豈無可否是非之事乎?自上有未盡之事,諫官猶且力爭,況大臣乎?外間私議,則不可使之無也。
此非以大臣爲毀也。
蓋是非之事,自有之故也。
由此媒孽,以爲歷詆卿相雲爾,則是將欲一網打盡之計也。
此豈一朝一夕之故哉?不無其間所以然矣。
極爲未安。
自上何以知之乎?朝廷之上,是則以爲是,非則以爲非,可也。
而鎧欲使人不言人過,是如李林甫戒朝士比仗馬之言也。
鎧欲使人不得私議,是卽奈二世時,趙高箝人口,而不敢言之意也。
孔子以唯其言,而莫予違,爲一言,喪邦。
此則似乎泛然,若金鎧之言,則終必至於喪邦矣。
今日臺諫侍從,大槪啓達,自上以爲年老之人,似有愛惜之意,極爲未安。
沈義謙、金就文、宋賀等,各進前力陳金鎧變亂是非,嫁禍士林之狀。
大升啓曰:」今所啓,大槪已盡矣。
鎧之人物輕淺,本無識見之言,亦是矣。
但己卯是非,兒童走卒,亦皆知之。
鎧在六卿之列,不可謂專不知是非也。
伏見今日啓辭,非持爲己卯而發也。
近來,年少人欲其明辨是非,故以此非之,謀爲構陷,而不能直言。
乃擧己卯之事,陰試上意,安有如此包藏之事乎?常時以其人爲輕淺,而謂之無心矣。
至於今日之啓,情狀著顯矣。
夫小人一時有所作爲,而其情狀終至於敗露,鎧之情狀,亦露於今日之言矣。
己卯是非,今旣有定,而敢以趙光祖爲非罪,南袞爲未便,而陳達於經席之上,熒惑上聽,人皆驚駭。
小臣爲諫長時,公論憤鬱,鹹欲擧劾,而小臣之意以爲:『妄人無情之啓,論之不當,靜以鎭之,則好矣雲雲。
』未幾輒授本職,而其是非,則臺諫侍從旣已陳啓,故敢以因無情之事,深治未安之意啓達矣。
到今見之,小臣妄啓,罪當萬死。
鎧之所謂,使人不得私議之言,自上所當洞照,是誠不祥之言也。
伏見古書,周厲王立監謗之法,謗者殺之,時人言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水壅而潰,傷人心多。
』雲。
厲王不聽,國人叛之,王流于彘而死。
秦始皇罪誹謗、誅偶語。
蓋三代以前,三代以後,未有若此不祥之事也。
秦亦由是而亡矣。
東漢之末,黨禍起,諸賢皆死。
其時昏亂,公論在於草野,而一擧盡陷,東漢亦因而亡矣。
唐家之末,未聞有淸議之盛,而朱全忠目爲淸流,殺於白馬驛,投諸黃河,唐亦亡矣。
自古如此者,非止一二,而謂使人不得私議之言,聖明之下,不可出諸口也。
而鎧之所啓如此,其情雖不如已甚之小人,而其罪則前古姦邪之惡,鹹叢厥身矣。
如此之言,雖或有之,爲臣子者,則所當盡誠渴力,開悟天聽,而無端上達,以亂人心,極爲未安。
所謂防微杜漸者,此亦姦邪之言也。
防微者,有某機關之事,而防之於未然之謂也。
年少人以大臣爲非雲者,幸有飛語,而此實無形之言也。
所當靜以鎭之,反假此說,欲陷士林,極爲非矣,自古,是非不可無也。
世俗或以爲包容可也;或以爲靜以鎭之可也。
此皆不然。
夫是非邪正,不能相容,如陰陽晝夜之相反,彼勝則此衰,此勝則彼衰矣。
自上不得已定其是非可也。
水火氷炭,同器而在,則終有其害矣。
一二人之過,言之猶不可,況欲陷擧世之人乎?「上曰:」今聞啓辭,非徒以金鎧爲非也,將欲動搖朝廷,極爲過越,而亦可畏也。
己卯之事,是非已定,而金鎧今乃言之,極爲非矣。
然此豈有意而言哉?且雖有誤事,而國之是非,自有臺諫與大臣,自上與大臣論議處之可也。
「大升起而更伏曰:」極爲惶恐。
「沈義謙起而更伏曰:」伏承上敎,不勝惶恐。
金鎧乃動搖朝廷也。
臣等何敢動搖朝廷乎?「上曰:」金鎧之如寸陰點日,何損於明?但非徒以金鎧爲非,而亦以銓曹爲非,至極未安。
「大升起而更伏曰:『極爲惶恐。
」因啓曰:「今也,敎以自有臺諫大臣雲,可謂至矣。
但事有曲折,心欲親達而請對。
今若不盡素懷,則死有餘罪。
凡是非邪正之事,莫不畢陳其曲折,然後自上聽察而辨別,則好矣。
且言端旣發,故敢啓。
小臣性本虛妄,不識事理,長於鄕曲,粗習文字,濫得虛名,蒙恩通顯,極爲惶恐。
今者以當於小臣之言啓之,尤爲惶恐。
然旣當於此,不可不啓聖上卽祚,事皆淸明,前日爲物議所棄者,皆不見容於時。
或如小臣者,連爲臺諫侍從。
卽位以來,屢侍經筵,若有懷抱,則雖重大之事,亦莫不陳達,或至施行,爲人指目多矣。
所謂年少輩雲者,亦小臣之身所當之言也。
臣若避嫌,則金鎧之事,不可得以言也。
然上恩罔極,雖當死之言,固宜悉陳。
豈可避嫌,而不言乎?頃者文昭殿事,議論已發而不能卽定。
其間是非甚多,與大臣爭辨,至於五六朔之久。
姦邪之人乘此機會,捏成虛言,以爲:『年少人,以大臣爲未便。
』雲。
蓋事之是非雖小,小心言之,然後可以定之。
若皆含默,則胡能有定乎?其間不得志者,胥動浮言,往大臣之家,則以謂:『其人,今將駁汝。
』雲,而激怒大臣。
及出外間,又以謂大臣之言如此雲,而動搖人心。
金鎧之言,亦非無心,故入對而欲其盡達矣。
小臣狂疎之事亦多。
往在癸亥,爲翰林,而遞授司正,出仕未久,與人結怨之事,亦似無之,而乃被重罪,以爲假托爲善,謗訕朝政,而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纔過數三日,輒蒙復職,聖恩罔極。
而近來恩數尤多,不能退去,所謂年少輩之言,小臣亦入其中雲,惶恐無已。
夫是非邪正,自然有之。
若詢于大臣,詢于臺諫,則聖明之下,何有隱遁之事乎?且左右之人,大槪知之,傳聞則有訴於政丞家者,以謂小臣言領相,則當罷職,左相則當打腮雲。
安有如此駭愕之事乎?」義謙曰:「小臣亦聞之矣。
往權轍家,則轍言:『或以謂:『奇大升與權轍昏夜相從,謀陷領相。
』雲。
吾與領相,志同氣合,豈有如此事乎?且宰相來言,奇大升以爲:『領相則當罷職,左相則當打腮雲。
』此明非大升之言也。
雖丘史,亦不可打腮,況吾在大臣之列,大升安能打吾。
』雲雲。
且轍語其彼言於領相,領相以謂:『我等在,則其何以如是乎?』雲雲。
此心姦人,欲陷士林而造言也。
雖常人,何可打腮乎?」大升曰:「大臣與年少人有間之言,不知出於何處,此必流言也。
若聽者公平其心,則當曰豈有如此言乎?使之鎭定可也。
而鎧之所啓,欲爲防微雲。
其意有在此,亦傳聞,而金鎧將陷五六人矣。
」上曰:「五六者,誰耶?」義謙曰:「李鐸、樸淳、奇大升、尹鬥壽、尹根壽、鄭澈雲。
此言似誣,然其所言,則若是矣。
上曰:」左承旨聞諸何處耶?「大升對曰:」今者沈義謙所啓,則指其名矣。
然或雲李後白,或雲尹鬥壽,流傳之言,不能詳知。
但鎧之子言於人曰:『父聞彼奇,每常憂慮,欲爲鎭定。
』雲,而其名則不言某某,此言漏洩,人皆知之,似若不聞,而置之可也。
但虛言之出,自上當知,故敢啓。
「上曰:」聞之於何處耶?「大升曰:」小臣非因沈義謙之言,而知之也。
朋輩間傳傳聞之,而其人亦傳聞,不可以謂某人之言也。
若尋其言根,則小臣之罪亦大矣。
或不實,則臣當服其罪矣。
「上曰:」非欲尋其言根,而問之也。
但左承旨非靈而自知,必有聞處矣。
「大升曰:」小臣當於此,不可不啓。
鄭惟一大槪聞之,鄭澈亦聞而言之,沈義謙亦聞而言之矣。
「義謙曰:」小臣不避鈇鉞,何不盡違乎?小臣則聞之於可信宰相,若命言之,則當陳達矣。
「上曰:」何人言之耶?「義謙曰:臣見大提學樸淳,則以聞諸李鐸,而言之矣。
因語臣曰:『金鎧將欲陷害吾及李鐸、尹根壽兄弟、李後白、奇大升。
』雲雲,而擾亂言之,似乎不關雲。
參知樸謹元亦聞此言,而語臣曰:『如此之言,有之可笑。
』雲。
且李鐸則聞於實處雲矣。
李湛亦聞此言。
」大升曰:「李鐸、樸淳不無時望,故姦人忌嫉,小臣無狀,而濫得虛名,爲外間題目,極爲惶恐。
」上曰:「金鎧之所欲陷害宰相,非止一二雲。
此則不然,鎧以匹夫,安得以陷其多人乎?」大升曰:「金鎧之所啓,極爲荒唐,而又有如彼之言,觀其今日所啓,所謂年少人,歷詆三公雲者,不無其意矣。
」義謙曰:「彼言若虛誣,則金鎧之啓,亦徒言而已。
不然則必與數三人締結,將欲告變,如鄭順朋、南袞之爲矣。
」金就文曰:「姦邪在朝,則自不得和平矣。
」上曰:「金鎧數三締結雲。
所謂締結者,何人耶?」大升曰:「其將所爲之事,則不之知矣。
但觀其言,則似有締結者矣。
今以形狀未著之言,而非欲加罪也。
但其言極非,自上所當知之。
人臣邪正是非,何盡識乎?臣等所啓之言,與他人所啓之言,參酌決斷,則自當知其某也是,某也非矣。
臣等非敢自以爲是也。
苦聞大臣臺諫之言,則可知矣。
但是非邪正,自古不得竝容,故今欲盡達曲折矣。
夫小人之害善類,或以爲謗訕,或以爲朋黨,千古一轍,自上觀其前史,昭然可知。
不幸今日有之,安有如此事乎?金鎧本無知識,明宗於末年,有心熱,常患疾恙。
乙醜年,文定王後昇遐後,方在喪中,尤爲不寧。
臣子悶迫之情,則誠不偶然矣。
但金鎧其時上疏,言調病之道,而又以爲委政冡宰雲。
尹元衡時爲領相,鎧非不知元衡之爲人,而請爲委政冡宰,當時之人,莫不痛憤矣。
」上曰:「若以爲非,則金鎧之言旣已著顯,當以此爲非可也。
但數三人締結,及以銓曹爲非之言,則時無顯發之事,而言之若是,似乎易言矣。
金鎧事,當與大臣議處矣。
」大升曰:「敎以與大臣議處,且當以顯者爲非雲。
此天地度量,不勝感激。
又敎以數三人締結之言,似乎易發雲,此亦至矣。
但以銓曹爲非者,是實公言也。
銓曹操一國用人之柄,所當其難其愼,博採群議,而用之可也。
若自用立己意,則不亦非乎?今者銓曹,豈無顯著之失哉?大臣不許,公論不許而不意以鎧爲大司憲,擾亂朝廷,基禍士林,不可不以銓曹爲罪也。
如此之事,自上當知其非,可矣。
」又啓曰:「政院非諫官非大臣,而隻掌出納王言,故謂之喉舌之任。
蓋喉舌乃一身之最關者也。
大臣、臺諫之不得言者,亦言之,古人稱爲內相矣。
隨事規正,有懷輒達,故經筵春秋,亦皆兼帶。
今則不能盡其職任,世俗謂之吏隱矣。
然臣等遭逢聖明之時,忝冒是職,徒爲貪戀官爵,而不達素懷,則平日以儒者爲志,而今焉用之乎?是以欲盡達於面對矣。
自上幸以爲此臺諫、大臣之所爲,政院何以如是乎雲爾,則豈不未安乎?臣等遞去,他人來此,而如有所當言之事,則必皆言之可也。
近臣不言,則疎遠之臣,安得以言乎?近臣必得盡言,然後如人之一身,血脈流通,凡事可得爲也。
或有機關重大之事,而政院不言,他日自上覺悟,而以爲近密之臣,何以不言乎雲爾,則死有餘罪矣。
如是啓之外,則結怨於人旣多,而上則觸犯天威亦多,惶恐罔極,而但不言,則非徒一身有罪,亦至於汚辱朝廷,故敢啓。
小臣有悶迫之情,曾欲上達,而以一己之私,煩瀆天聽,極爲惶恐,故不敢矣。
小臣別無知識,氣稟之病亦多,而妄事有之,不幸粗習文字,濫得虛名。
頃日李滉退去時,自上引見,詢訪知文之人,李滉遂擧小臣之名,而啓達,不勝惶恐。
李滉歸時,出宿漢江。
小臣往見言之曰:『竊聞啓達之言,至爲悶迫。
何以煩瀆天聽乎?』滉曰:『吾常在外,遠來京師,亦不往還,未嘗有所知者矣。
汝則前日相通簡書而論學,我之所知者,惟汝而已。
非以汝爲勝於人也。
但主上下問,不可不達,故啓之。
古人亦擧爾所知,汝何嫌乎?』雲雲。
聞此言,小臣之心稍降矣。
厥後指目甚多,以謂李滉薦某人雲。
擧顔而行亦難。
自上又以小臣,幸意其知文,則此乃欺之也。
惶恐罔極.欲其呈病,以避毀謗,而親舊相愛之人亦曰:『汝得虛名,厥終何以爲之乎?』警戒者多有之。
而連續近侍,不得退去。
不幸又逢此事,小臣之名,亦參其中。
小臣若能謹愼乎身,則豈至於此乎?尤爲惶恐,不知何以爲之,欲盡達其悶迫之情於榻前矣。
小臣狂疎,不識世事,如此淸朝,爲人指目,豈不悶迫乎?」 6月10日 ○壬午,兩司合啓,論金鎧於經席上,敢發邪議,謀陷士林之罪。
上不允。
6月20日 ○壬辰,上禦夕講于文政殿,進講《近思錄》第二卷。
奇大升進啓曰:「頃日張弼武引見時傳敎內,張飛一聲,走萬軍之語,未見正史,聞在三國志衍義雲。
此書出來未久,小臣未見之,而或因朋輩間聞之,則甚多妄誕。
如天文地理之書,則或有前隱而後著,史記則初失其傳,後難臆度,而敷衍增益,極其怪誕。
臣後見其冊,定是無賴者裒集雜言,如成古談。
非但雜駁無益,甚害義理,自上偶爾一見,甚爲未安。
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帶中詔及赤壁之戰勝處,各以怪誕之事,衍成無稽之言。
自上幸恐不知其冊根本,故敢啓。
非但此書如楚、漢衍義等書,如此類不一,無非害理之甚者也。
詩文詞華,尙且不關,況《剪燈新話》、《大平廣記》等書,皆足以誤人心志者乎?自上知其誣而戒之,則可以切實於學問之功也。
」又啓曰:「正史,則治亂存亡俱載,不可不見也。
然若徒觀文字,而不觀事迹,則亦有害也。
經書則深奧難解,《史記》則事迹不明,人之厭經而喜史,擧世皆然。
故自古儒士,雜博則易,精微則難矣。
《剪燈新話》,鄙褻可愕之甚者。
校書館私給材料,至於刻闆,有識之人莫不痛心。
或欲去其闆本,而因循至今,閭巷之間,爭相印見,其間男女會淫、神怪不經之說,亦多有之矣。
《三國志衍義》,則怪誕如是,而至於印出,其時之人,豈不無識?觀其文字,亦皆常談,隻見怪僻而已。
古人曰一道德,又曰一大統,董子亦謂諸不在六經之科者,請皆絶之雲。
王者導民,當禁不正之書,此其爲害,與小人無異也。
古之人君,間有嗜詞華,而崇艶麗,故英明之主,天分甚高,則後世或有流傳之升,而如隋煬帝、陳後主者,偏着留意,終緻亡國。
人主之專意詞華,言之亦可愧也。
詩家中,或有古人吟詠性情之文,而亦有浮誇雜亂之言,自上亦可知之也。
吾儒學問中,程、朱之論甚是,而近來自中原流布之書不一,《薛文淸讀書錄》,亦其一也。
今方印出,議論亦不能無疪。
學者以爲考見之資可也。
近來學者,以程、朱之書爲尋常,而喜見新出之書,此亦多害。
自上亦可知之也。
」尹根壽啓曰:「《讀書錄》,乃薛文淸所著,其人於天順年間入閣,出處甚正,眞從事學問之人也。
其於議論間,不知何如,而其書則不爲偶然也。
然程、朱之外,有何益明之論哉?《四書章圖》,文淸以爲破碎,尤令學者生疑,而所論太極,亦以氣爲先,故文淸亦以爲老氏之說。
《四書章圖》,今雖印出,而此意當可知也。
近來印出者,又有《皇明通紀》。
凡作史者,必見一國終始而成之,乃爲正史。
而此則因一時聞見而爲之,取舍議論,烏得正乎?見其議論,亦多不正之處,我國至誠事大,視如一家,若在家僭見則可也。
當代史記,至於頒布百官,極爲未安。
」大升曰:「程復心《四書章圖》,有唐闆一卷,與今所謂《四書章圖》有異,必因此而增益也。
《心統性情圖》,程復心所作也。
李滉倣此爲之,而中圖下圖,則有未安處,故改之。
《西銘心學圖》亦復心所作,滉專依此而爲之也。
李滉得其冊,欲啓達印布,而其論太極處,根本大誤,恐誤學者,竟不果也。
自上先知此意,則後日必有斟酌矣。
《皇明通紀》,多有好語,一代之事,人無不知,至於印頒,則似乎未安,而以史見之,取舍在我,則亦非大害也。
然其是非去就之間,或多謬誤之處,陳建之爲人,不可知也,而大槪成敗利鈍,皆歸之天,而禮樂刑政,無所用其道。
至以太宗之革除,與凡勝敗之迹,幷歸之天。
此亦不正也。
」 閏六月 閏6月3日 ○乙巳,司憲府啓曰:「國家之安危興喪,係於君子小人之進退。
故自古人君,莫不愼重於此,不敢小忽。
蓋衆君子之進,未必能成國家之治,一小人之進,亂亡輒至,其機豈不大可畏哉?自先王末年,大奸相繼罷黜,朝憲淸明。
及聖上臨禦,餘孽之未服其辜者,廓然逬去;群賢之流落者,拔茅彙進,朝野寧靜,大平之期有日。
而不意,今者,給牒敍用之命,濫及於罪關國家之人,使奸賊之輩,復生覬覦之心,人情洶洶,莫不駭怪。
尹仁恕,本以諂邪陰回之小人,濟之以狡猾,其平生用心行事,極爲無狀。
遞事權姦,作爲鷹犬,流毒搢紳,釀禍朝廷,使邦國殄瘁。
其爲罪惡極矣。
前牧使鄭惕賦性奸貪,處心毒害。
父子兄弟之間多有悖戾之事。
朋附李樑,極其邪媚,傷人害物之心,遇事輒發。
凡在朝列,莫不側足。
至於屬經,臨民之官,殘虐剝割,無所不至。
人臣負罪如此,隻被削奪之罪,已爲寬典,而今蒙恩命,則不但黨奸肆毒之罪,將無所懲,而竊恐他日,搆禍士林,貽亂邦家者,未必不自今日始也。
前都正沈鐳,本以兇慝悖妄之人,多行不義,惟意所欲。
登第之初,已有詐濫之術,庸惡之稱,大播於筮仕之後,貪婪縱肆,略無畏憚。
至於朝廷政事之間,人物彈論之際,莫不幹與。
甚至簡通姦兇之輩,助其傾陷士林之謀,幾成不測之禍,其爲陰慘,有不可言。
至於其父濁亂朝政之惡,皆出於此人之縱臾,輿情之憤,久而益深。
前虞候李艤,本以無賴悖戾之人,居家行事,有同狗彘,奪人軍功,濫乘頂玉。
至於遷陵時,以差使員進於陵所,偃然寢處禦床,略無忌憚,其僭妄無狀極矣。
不特此也,風附李樑,諂媚奴事,雖在宰相之人,陵轢無所不至。
其他罪惡,難以枚擧。
如此之人,若蒙恩命,則不但無以懲惡,奸黨窺望之路,恐或因此漸開,以階後日患亂之禍也。
前同知沈銓,稟性陰邪,加以貪毒,夤緣乘勢,濫蹲二品。
國恩罔極,而無意圖報,隻肆其惡.人有第宅,百計抑占;民有良田,公然怯奪;多占膏饒之地,聚爲農莊。
招納良賤,萃爲淵藪。
爲全州府尹時,盡傾官儲,買人奴婢,不知其數;竭用民力,廣築官堰,因自取之;多肆官婢,爻案率來。
甚至托捕盜賊,屠殲一村之民,沒其田土,掠爲己物。
其蠧國病民,縱恣無忌之狀,兼發於前日被罪之時。
如此之人,雖置重典,固不足惜。
削奪之罪,亦爲輕典,豈可遽爲給牒,使姦貪之人,無所懲惡哉?尹仁恕、鄭惕、沈鐳、李艤、沈銓,竝還收給牒收用之命。
」諫院竝啓趙光彥,上幷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