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洧 濱
關燈
小
中
大
子胥到了鄭國的首都,太子建剛從晉國回來。
興奮的精神支持着疲憊不堪的身體,他見了太子建的面&mdash&mdash未見面時,他的心強烈地跳着,這該是怎樣的一個會面!他想,太子建一定是和他一樣曆盡憂患,如今相見,怕是誰也從誰的面上認不出往日的神情,二人都在辛苦的海裡洗過澡,會同樣以一個另外的身軀又從這海裡出來。
他要和他手攜着手共同商議此後所要做的事,在這事的前邊,他們必須捧出他們整個的生命&hellip&hellip但是見面時的第一個瞬間,他一望見太子建的舉止,他滿心所想的,不知怎麼都煙一般地幻散了。
太子建,和他想像的完全兩樣,他對于子胥的到來,既不覺得驚奇,也不以為是必然的事,隻表露出一種比路人還生疏的淡漠。
他和子胥的談話有些恍惚,有些支吾,好像心裡有些難以告人的事。
子胥盡想使二人的談話深入一層,但是無隙可乘,有如油永久在水面上漂浮着。
他從太子建四圍的氣氛裡感到,這是一個望死裡邊走去的人,而這死既不是為了什麼遠大的理想,也不是為了報仇雪恨,卻是由于貪圖一些小便宜在作些鬼祟的計劃,這計劃對不住人,也對不住自己,就是對着子胥也不好意思說出;縱使這個死不從外邊來,它也會由于心的凋零而漸漸在他的身内生長。
他從太子建的言談間推測出晉國是給予他怎樣的一個使命;這使命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是十分可恥的。
他面對着一個可憐的、渺小的太子建,他想像中的太子建早已在這個世界裡尋不到一些蹤影。
子胥鄙棄着他的主人,滿懷失望走出太子建的家門。
在他看來,從這裡再也燃不起複仇的火焰,他冒着最大的危險,辛辛苦苦地到了鄭國,想不到是這麼一個結束。
他這時感到的孤單,既不是三年城父、也不是風沙的旅途中所能想像得到的。
他回想起林澤中的那一夜,與申包胥對坐,兩個朋友好像每人坐在天平的一端,不分輕重,如今自己的這一端卻忽然失去重量:内心裡充滿慚愧。
他需要把他從城父到鄭國的一路的熱情放在一邊,冷靜地想一想此後的途程。
他站立在太子建的家門前,正在不知往哪裡走去時,幾個齊國的商人正圍着太子建不過四五歲的兒子公子勝在巷子裡遊戲,那男孩用鄭國的方言唱着當時最流行的歌曲: 洧之外,洵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谑, 贈之以芍藥。
這樣的歌從一個四五歲的兒童口裡唱出來,是多麼不調和!那些齊國的商人因為是太子建夫人的同鄉,終日在這巷子裡出入,把一簍簍的海鹽囤積在太子建的家裡,不肯出售,弄得鄭國人常常幾個月沒有鹽吃。
子胥極力要走出這條巷子,逃脫開這狹隘的氣氛,他要走到人煙稀少的地方,重新想一想過去和将來。
他從城父到鄭國的這段路程,是白白地浪費了。
他走出門時,面前展開一片山水。
這裡,他昨天走過時,一切都好像沒有見過,如今眼前的雲霧忽然撥開了,沒有一草一木不明顯地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淺淺的洧水明如平鏡,看不出它是在流,秋日的天空也明透得像結晶體一般。
子胥逡巡在水濱,覺得在這樣明朗的宇宙中,無法安排他的身體。
他在城父時,早已聽人說過,鄭國在子産的治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田器不歸,人民雖然貧乏,卻都熙熙攘攘,各自守着自己井邊的土地耕耘。
如今他目睹現在的情形,與當時傳說的并沒有兩樣,想不到一個被晉、楚兩國欺侮得無以自存的鄭國竟會暫時達到這種平安的境地。
但是他忘不了昨天路上一個老人向他談過的話: &ldquo如今,我們的厄運又到臨了。
前年火宿出現,城裡起了一場大火;去年又是水災,城裡出現了一條龍,城外也出現了一條龍,兩條龍乘着水勢戰鬥了幾個晝夜,歸終城裡的龍被城外的龍咬死了。
這不都是不幸的征兆嗎?果然,今年我們的執政死了。
咳,他死了,我也快死了,可是一向被壓迫的鄭
興奮的精神支持着疲憊不堪的身體,他見了太子建的面&mdash&mdash未見面時,他的心強烈地跳着,這該是怎樣的一個會面!他想,太子建一定是和他一樣曆盡憂患,如今相見,怕是誰也從誰的面上認不出往日的神情,二人都在辛苦的海裡洗過澡,會同樣以一個另外的身軀又從這海裡出來。
他要和他手攜着手共同商議此後所要做的事,在這事的前邊,他們必須捧出他們整個的生命&hellip&hellip但是見面時的第一個瞬間,他一望見太子建的舉止,他滿心所想的,不知怎麼都煙一般地幻散了。
太子建,和他想像的完全兩樣,他對于子胥的到來,既不覺得驚奇,也不以為是必然的事,隻表露出一種比路人還生疏的淡漠。
他和子胥的談話有些恍惚,有些支吾,好像心裡有些難以告人的事。
子胥盡想使二人的談話深入一層,但是無隙可乘,有如油永久在水面上漂浮着。
他從太子建四圍的氣氛裡感到,這是一個望死裡邊走去的人,而這死既不是為了什麼遠大的理想,也不是為了報仇雪恨,卻是由于貪圖一些小便宜在作些鬼祟的計劃,這計劃對不住人,也對不住自己,就是對着子胥也不好意思說出;縱使這個死不從外邊來,它也會由于心的凋零而漸漸在他的身内生長。
他從太子建的言談間推測出晉國是給予他怎樣的一個使命;這使命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是十分可恥的。
他面對着一個可憐的、渺小的太子建,他想像中的太子建早已在這個世界裡尋不到一些蹤影。
子胥鄙棄着他的主人,滿懷失望走出太子建的家門。
在他看來,從這裡再也燃不起複仇的火焰,他冒着最大的危險,辛辛苦苦地到了鄭國,想不到是這麼一個結束。
他這時感到的孤單,既不是三年城父、也不是風沙的旅途中所能想像得到的。
他回想起林澤中的那一夜,與申包胥對坐,兩個朋友好像每人坐在天平的一端,不分輕重,如今自己的這一端卻忽然失去重量:内心裡充滿慚愧。
他需要把他從城父到鄭國的一路的熱情放在一邊,冷靜地想一想此後的途程。
他站立在太子建的家門前,正在不知往哪裡走去時,幾個齊國的商人正圍着太子建不過四五歲的兒子公子勝在巷子裡遊戲,那男孩用鄭國的方言唱着當時最流行的歌曲: 洧之外,洵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谑, 贈之以芍藥。
這樣的歌從一個四五歲的兒童口裡唱出來,是多麼不調和!那些齊國的商人因為是太子建夫人的同鄉,終日在這巷子裡出入,把一簍簍的海鹽囤積在太子建的家裡,不肯出售,弄得鄭國人常常幾個月沒有鹽吃。
子胥極力要走出這條巷子,逃脫開這狹隘的氣氛,他要走到人煙稀少的地方,重新想一想過去和将來。
他從城父到鄭國的這段路程,是白白地浪費了。
他走出門時,面前展開一片山水。
這裡,他昨天走過時,一切都好像沒有見過,如今眼前的雲霧忽然撥開了,沒有一草一木不明顯地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淺淺的洧水明如平鏡,看不出它是在流,秋日的天空也明透得像結晶體一般。
子胥逡巡在水濱,覺得在這樣明朗的宇宙中,無法安排他的身體。
他在城父時,早已聽人說過,鄭國在子産的治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田器不歸,人民雖然貧乏,卻都熙熙攘攘,各自守着自己井邊的土地耕耘。
如今他目睹現在的情形,與當時傳說的并沒有兩樣,想不到一個被晉、楚兩國欺侮得無以自存的鄭國竟會暫時達到這種平安的境地。
但是他忘不了昨天路上一個老人向他談過的話: &ldquo如今,我們的厄運又到臨了。
前年火宿出現,城裡起了一場大火;去年又是水災,城裡出現了一條龍,城外也出現了一條龍,兩條龍乘着水勢戰鬥了幾個晝夜,歸終城裡的龍被城外的龍咬死了。
這不都是不幸的征兆嗎?果然,今年我們的執政死了。
咳,他死了,我也快死了,可是一向被壓迫的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