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燈火闌珊》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四年四月的《小說雜志》上。對于熟悉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爵士作品的讀者來說,對阿爾丁的真實身份不會感到驚訝。

    丁尼生與葉芝、T.S.艾略特并列為克裡斯蒂最喜愛的詩人。他的詩作《伊諾克·阿登》也為一九四八年出版的波洛系列作品《緻命遺産》提供了靈感。《燈火闌珊》中的情節後來被搬到一九三〇年出版的《撒旦的情歌》中,借以增加感染力。這是克裡斯蒂以筆名瑪麗·韋斯特馬考特發表的六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一部。盡管很多讀者認為這些作品不如她的偵探小說那麼富有吸引力,但是這些韋斯特馬考特系列小說為克裡斯蒂本人生活中的一些真實事件提供了注腳,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自傳相類似。總之,它們成為克裡斯蒂逃離偵探小說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隻是讓出版商們相當沮喪。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對于任何讓她分心于偵探小說創作的事情都不感興趣。這六本書中最有趣、最為切題的是一九三四出版的《未完成的肖像》。克裡斯蒂的第二任丈夫、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溫說這本書是“真實的人物和事件與虛構成分的融合交錯……比任何其他作品更接近阿加莎實際的肖像”。

    她本人最喜歡的是第三部韋斯特馬考特小說,出版于一九四四年的《幸福假面》。她在自傳中稱之為“一部讓我十分滿意的作品……我隻用了三天寫完這本書”。她自評道“我是懷着坦誠和真摯寫這部作品的,它忠實于我的寫作初衷,這是一個作者最引以為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