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錄卷五

關燈
匪不靖,勳運糧糈,乃幹沒其赀,廣結交上遊,薦牍屢上,未期年已至方面。

    嘗運饷至南山中,猝遇教匪,勳惟戰栗哭泣而已,賴楊時齋救之乃免。

    後遊至開府,撫陝十載,惟以賄聞,百姓恨之切齒。

    癸酉秋,南山木工木植匮乏,而勳征稅如常時,因之激變。

    楊時齋軍門撫之,衆曰:“惟有屠老朱後,我輩方解甲歸農也。

    ”其怨毒于人若此。

    道光壬午,以柳全璧案降黜,上命休緻。

    而勳猶依戀京邸,更結要人,每自詫曰:“若許時何尚未起複也!”癸未秋,接駕良鄉,上立逐其還鄉,士論快之。

    勳性豪奢,所幹沒者不足供其揮霍,出都之日,債卷如山,行李蕭條,無異寒素也。

    然聞其教子弟雲:“無論亢卑奢儉,惟有一色待人,毫不改異,終不至獲罪于衆。

    ”其言雖鄙,亦保身之秘術也。

     ◎食幹臘 近讀《金世宗本紀》有遼海濱王不知世事,見有饑者,雲:“幹臘食之定解饑也。

    ”其與晉惠帝肉糜之言絕對,故錄出之。

     ◎近代詩人 詩之正宗,自沈歸愚尚書沒後,日見其衰,嗜學之士,皆以考據見長,無複為騷壇祭酒。

    袁子才、蔣心餘、趙瓯北三家,恃其淵博,矜才騁辯,不遵正軌。

    毗陵諸家,自立旗幟,殊少剪裁。

    惟吳谷人株守浙西故調,不失查、朱風範。

    其餘皆人各為學,正變雜陳,不相統一。

    近日惟吳蘭雪舍人詩才清隽,落筆超脫,古詩原本道淵,近體取裁範、陸,實為一時獨步□。

    他若鮑雙五之繼躅七子,陳雲伯之接踵西昆,法時帆之規摹王、孟,翁覃溪之瓣香蘇氏,非不各有所長,然于正宗法眼,殊無取焉。

     ◎甲馬 《水浒》小說言戴宗善使甲馬,日行千裡之語,固屬妄誕。

    然《金史》載金将烏谷與突合補征宋,遇步軍轉戰,突合補欲令軍士下馬,烏谷雲“聞宋人有妖術,畫馬縛于足下,疾甚奔馬,我軍豈可步戰”之語。

    是當時有此術,非耐庵之妄造也。

     ◎秦桧主和 世人謂秦桧主和,乃系受宗弼之托,故甘心為其所用。

    趙瓯北以為桧所勾通,乃系達覽,并非兀術之語。

    按:金之縱桧主和,固主完顔昌之謀,然業為宗幹等識破,敗壞和局。

    當時桧與趙構已定和議,而敵國遽變其局,出于意料之外,亦不得不更出計算,以實己言,固其寵位。

    蓋暗使間諜入金,結好宗弼,蠟丸傳書,亦其勢所必有。

    故梁王于熙宗前揚言伐宋,而渡淮後,按兵不動,以待和議,顯與桧有成約者。

    不可因昌已被誅,即謂桧與金無所交通也。

     ◎放翁詩 陸放翁詩有《聞官軍入華州》之作,編于開禧乙醜。

    趙瓯北謂當時安丙誅吳曦後,出師僅至興元,即為完顔綱所敗,何得恢複關中,其為訛傳無疑。

    按:其年宋兵雖未入關,然于紹興壬午,吳乘勝恢複隴上十六州中,固有商、虢、同、華,亦見《金史徒單合喜傳》中。

    或放翁少時原有是作,未及編葺,晚年适有安丙之捷,補錄于此,以為祝禱之詞,未可知也。

     ◎宋金形勢 宋、金之不敵,人盡知之。

    紹興庚申之役,雖雲嶽少保、劉太尉等屢有勝獲,然其時金兵強盛,人心堅固,即無十二金牌之召,其果直搗黃龍與否,尚難操定。

    惟壬午海陵被弑時,金兵倉卒北歸,世宗初立,人心未一,北邊窩斡等稱兵犯塞,為其腹心大患,當時宋将趙樽恢複唐、蔡、汝、壽諸州,其鋒甚銳,實有中興之望。

    若高宗親率諸将,指日北征,大河以南,可傳檄而定。

    奈何固守私議,返駕臨安,坐失機宜,良可惜也。

     ◎薛國觀 史稱薛國觀陰鸷狠才,情性剛愎,繼烏程之後,忮刻相同,而操守遜之,故及于法。

    近觀梁清遠《玉劍尊聞》言:“國觀任推官時,奉職守法,為台谏,忠清剛介,存心中正,不以察察為明。

    任佥都,則随時匡救,為莊烈帝所心重,緻登台輔。

    終剛正緻怒中官,死于非罪,為一代之賢相。

    ”與《明史》大相徑庭。

    然史稱王陛彥為其舅吳昌時所陷,死不肯言,是國觀之獄,原由錢謙益等誣害,以為援召宜興地步。

    莊烈不知,誤為所绐,其為羅織冤抑,豪無疑義矣。

    清遠之言雖未可盡信,其去國觀死時不遠,或确有見聞,未可知也。

     ◎信王榛 《宋史》稱信王榛從二帝北行,中途逃至真定,據五馬山,招聚義兵,自稱大元帥,使馬擴南奔求援。

    高宗識其筆迹,欲發兵救之,為汪、黃所阻,後不知所終雲。

    按:《金史完顔杲傳》,睿宗南征,留呆鎮河北真定。

    有聚衆自稱秦王者,杲擊敗其衆,擒捕斬之。

    蓋即信王,訛其名為封号,轉為秦耳。

    然則信王所遇,亦可傷也。

     ◎元史失實 《元史》修自明初,匆匆竣事,實為草率。

    國初諸将傳,相沿虞、揭輩舊稿,文筆尚屬遒勁。

    其後諸文臣傳,皆剿襲神道、墓志諸文,未加删正,非惟事多溢美,抑且稱謂尚未改合體例。

    又武将如王義、鞏彥晖、孟德,文臣如劉正、王壽輩,皆不必立傳之人,濫竽盈帙;而名臣如和禮霍孫、旭邁傑等,轉多遺佚。

    順帝一朝本紀,惟載災異,與五行、天文志重複,立傳之人寥寥無幾,名将如王宣、關保、貊高輩,皆莫能詳其始末。

    不謂宋濂、王等文名夙著之人,而著述鄙猥至此,亦可哂矣。

     ◎納蘭太傅妻 納蘭太傅明珠,康熙時煊赫一時。

    其夫人和舍裡氏與公起自微賤,甚相和睦。

    性妒忌,所使侍婢,不許與太傅交談。

    一日太傅偶言某婢眸子甚俊,次晨夫人命侍者捧盒置太傅前,即某婢雙目也。

    婢父某恨甚,伺太傅他出,夫人獨處房中時,突入,以刃事刂夫人腹,立斃。

    事聞,置奴于法,時謂奴殺宰相妻雲。

     ◎恭順香 今京都合香樓配合恭順香料,言系由明恭順侯吳宅所傳方。

    按:明恭順侯吳允誠,本元部将,降明,改今名。

    從成祖北征,屢有功,賜今爵。

    其孫瑾死于曹欽之難,贈涼國公,事見《明史》。

    今已數百年,猶賴其香名于世間,良可慨也。

     ◎汪如淵 汪布政如淵,秀水人,殿元雲壑之堂弟也。

    中己未進士。

    散館日同吳侍禦赓枚、史詩郎俨借寓澄懷園中,時庭有榴花二株,公戲言曰:“豈留二黜一之兆耶?”次日,公與史留館,吳公改禮曹,時人傳為佳話。

    任侍禦,同年楊侍禦世英與滿禦史某互劾,楊語頗直,上命兩黜之,公以上疏救楊,上以蹈明台谏陋習,改公刑曹。

    累遷順天府尹。

    時遭林清變後,事如猬集,公初不延幕客,危坐堂上,然燭理文書,四鼓乃寝。

    餘暇獨處陋室,足不逾阈,劉之遇訪,歎曰:“此去桔寂禅師有幾?為官如此,有何樂境?”公笑曰:“此乃汪某報國之始念也。

    ”劉笑謝之,京兆為之大治。

    今上即位,首簡廣東布政使。

    公清惠如昔,制府某頗不喜,遇事裁抑,公憤郁抱疾終,抵任未兩月也。

    貧無以葬,粵人感激,為之助赙衤遂焉。

     ◎倭什布 予聞費莫威勤侯英惠言,其父文襄公勒保于嘉慶己未初膺經略時,兵勢猛勇,率朱射鬥、施缙諸将,擒冷天祿于道士觀,蹴徐天德于綏定,其功指日可成。

    聞有餘匪流入湖北者,楚督倭什布乃張大其詞,以川賊十萬窺境入告。

    睿皇帝大怒,因置文襄于理,命繼勇侯德楞泰率勁旅入楚剿之,實無一二賊也。

    緻使事機變易,流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