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勞,其收功遠矣。
今若不顧大計,單騎歸朝,諸将帥不明王心,必以王為敗偾,收付廷尉,按律定科,吾恐漠北諸部不複為王有也。
”超勇王感激歎曰:“君言良是,男兒一腔血,當為諾顔倒也。
”因反旆以向敵。
諾顔者,蒙古所謂君也。
直恪公複命使谒順承王,乞出師以相助,超勇王聞之,益用命。
其護衛某能日行千裡,嘗立高峰上拱手作雕立狀,賊人不覺。
王因命其潛入賊營,悉知其虛實,然後檄調諸部落蒙古兵,得三萬人。
王曰:“賊衆三十萬,以一誅十可以禦敵矣。
”乃會順承王,請其孱弱滿軍以行。
順承王簡其精銳付之,超勇王笑曰:“吾所以請王師者,欲以其餌敵也!不然,王師縱強,焉能禦彼百戰之師哉?”乃易孱弱以行,日行三百裡,至光顯寺。
王笑曰:“其險已為吾據,賊雖百萬,可成擒也。
”寺左阻河,右山,衆請王登山據險,王曰:“賊知吾據要害,若自上遊以渡,吾軍反不易成功也。
”因命諸滿軍背水而陣,諸蒙古軍于河北,而己率勁旅萬人伏于山側,且屬諸将曰:“聞胡笳聲即率以進。
”部署始定,賊衆果大至。
見我背水軍盡滿洲卒,其酋笑曰:“前日敗亡之餘,複敢與鬥,囚仆可增額矣。
”其副曰:“策淩,人傑也,今吾已破其部落,彼豈甘心于吾?而吾往來數千裡,并未見其禦敵,恐彼駐師于此以遏吾歸也。
”酋笑曰:“彼國之制,從無以外藩将滿兵者,彼烏敢在此哉?”因率衆越險以進。
滿師皆披靡,棄甲沿河而走。
虜衆适追掠間,聞陣作胡笳聲,須臾旌旗遍滿山谷間,王倏作蒙古語曰:“策淩在此阻君之行。
”因率衆從右山下,馳如風雨,王擲帽于地曰:“不破賊不複冠矣。
”其軍無不一當百,争先用命,谷中之屍可踏而行也。
賊狼狽渡河以逃,河北諸蒙古将聞笳聲結隊以進,複半渡以擊之。
虜衆大潰,其副戰死,酋帥率數百人騎白駱駝陰夜以遁。
河水盡為之赤,王從容于馬上彈琵琶唱胡曲以歸。
先是馬爾賽之師屯于烏蘭城,以為虜不複經此,因日置酒高會,置軍事于不理。
李大故馬戚,惟其言是用,及諸路捷書至,其軍士鹹欲出師立功,馬屢止之。
複聞賊哨騎至,諸将複請命,曰:“吾奉命屯戍于此,未奉命退賊也。
”諸将士銜刀斫柱,間有泣者,李大以鞭揮之曰:“守吏緊閉其關,其越出者,吾以軍令斬之。
”諸将益憤。
傅閣峰尚書鼐時以偏裨從軍,慷慨言曰:“相公奉命遏賊歸路,今逆賊天亡其魄,豕突于此,正男兒殺賊立功時,奈何緊閉其關,任其去,坐失機宜也?”因率本部斬關而出。
馬不得已始下令追賊,時虜已遠去。
适副都統達爾濟受先修王節制追至,馬誤以為虜師,因命軍士擊之,兩軍互多傷損,然後知之,乃收兵歸。
托辭為賊行速急,難以追及入告,賊竟得從容去。
奏入,世宗大怒,因斬馬爾賽于軍,李大長流塞外,超勇王等論功封賞有差。
虜帥歸告其主曰:“南朝大有人在,策淩謀勇兼備,未可撄其鋒也。
”然後虜酋始斂兵戢衆,微吐和意。
上複遣傅閣峰尚書鼐、阿文勤公克敦往谕其間,和議乃成。
事詳傅閣峰事,茲不複載。
越十年,超勇王薨于軍,純皇帝念其勳勞,命配享太廟,蒙古王公以勳勞侑享廟廷者,王一人而已。
嗟夫!當是時諸大将坐擁強兵者,不下十數,莫不養寇自重,不肯禦敵。
幸而直恪公籌畫于前,超勇王奮激于後,乃始摧挫其鋒,和議始成。
若非馬爾賽之閉關縱寇,則其酋可擒,其部可滅,不待夫日後其國内亂,自相敗亡,曆二十年之久始克收複其土也。
◎章嘉喇嘛 國家寵幸黃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
祗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藉仗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正《王制》所謂“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
然亦有聰慧之士生其間者,如章嘉國師者,西甯人,俗姓張。
少聰悟,熟悉佛教經卷,純皇帝最優待之。
性直鲠,上嘗以法司案卷令師判決,師合掌曰:“此國之大政,皇上當與大臣讨論,非方外之人所敢預也。
”又寺與某相國鄰,師惡其為人,卒不與之往來。
其尤著者,為折服哲敦番僧叛謀之事,故詳載之。
乾隆乙亥,阿逆之謀既露。
(事詳前卷)誠勇公命喀爾喀親王額林沁伴之入觐。
額中途洩其謀,故縱阿去,上震怒,賜額自缢。
故事,元太祖裔從無正法者。
諸部蠢動,曰:“成吉斯汗後從無正法之理。
”因推其兄哲敦國師為主,勢多叵測。
師時扈從木蘭,上以其事告之,師曰:“皇上勿慮,老僧請折簡以消逆謀。
”因夜作劄,備言:“國家撫綏外藩,恩為至厚。
今額自作不軌,故上不得已施之于法,乃視蒙古與内臣無異之故,非以此盡疑外藩有異心也。
如雲元裔即不宜誅,若宗室犯法又若之何?況吾侪方外之人,久已棄骨肉于膜外,安可妄動嗔相,預人家國事也?”遣其徒白姓者,日馳數百裡,旬日始達其境。
哲敦已整師刻日起事,聞白至,嚴兵以待,坐胡床上,命白匍匐而入。
白故善遊說,備陳其事颠末,哲敦已折服。
更讀師劄,乃善谕白歸,其謀乃解。
夫蒙古素稱強盛,曆代以全力禦之,尚不能克,師乃以片紙立遏其奸,亦可嘉也。
師守戒甚嚴,晚年病目,能以手扪經典盡識其字,人争異之,亦彼教中笃行之士也。
或言師有奇術,因造諸怪誕不經之事以歸之,則非餘所敢知也。
◎江陰口談之誣 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惟江陰城守推典史閻公應元為之拒守九十餘日,大兵四集然後破之。
夫以卑員末秩能于萬不可為之時,乃欲堅守臣節,誓死不降,亦可憫也。
乃近日江陰口實謂“閻公守城時,大兵屢為所敗,至于三王九将盡被所害”雲。
按國初并無親藩隕傷,即滿洲諸大将亦未有殉節于江陰者。
蓋當時偏裨之将偶為所傷,土人欲彰其功,故爾張大其詞,初不知閻公之忠在于百折不回,初不計其謀略之疏密也。
近日劉圃三《祀閻典史文》亦有雲“遂使南頓舊臣,幾傷賈複,壕梁諸将,先殒花雲”諸語,亦沿其誤,故詳辨之。
◎毛文龍之殺 袁崇煥之殺毛文龍,其事甚冤。
世儒以崇煥後死可憫,故爾掩飾其過,至謂毛文龍果有謀叛諸狀,非深知當日之事者也。
文龍守皮島多年,雖有冒饷、抗據諸狀,然其兵馬強盛,将士多出其門,本朝佟、張二将盡為彼害,使留之以拒大兵,不無少補。
崇煥乃不計其大事,冒昧誅之,自失其助。
遂使孔定南諸将陰懷二心,反為本朝所用,此明代亡國之大機。
豈可因其後日之死,乃遂掩其過也。
或曰毛文龍嘗求陳眉公繼儒作文,陳邀以重價,毛靳不與,陳深恨之,乃備告董文敏,言毛不法專擅諸狀。
董信之,崇煥為董門生;任遼撫時嘗往谒董,董以陳語告袁,袁故決意為之。
然則明代之亡,亡于善書者手也。
◎兆武毅公 徐英公選将,必用方面大耳,曰:“以彼之福,成我之功。
”史策争笑其誣。
然果有恃其福命而成功者,如耿恭終返玉門之道,渾不荷吐蕃之枷,載在史冊。
近日如兆武毅公惠果其人也。
公白氏,孝恭仁皇後族孫。
王師定伊犁時,公以偏裨從事。
會将軍策淩、玉保等先後褫職,命公權護其印。
未逾月,四衛拉特部受阿逆指揮,四部齊叛,欲擒公獻于阿逆。
公先時知,時所帥惟蒙古兵二千,官軍數百而已。
諸将震懼,永相國貴時在其軍,曰:“均之死也,與其束手待斃,何若全師以歸。
且戰且行,不過逾月可抵邊境(時以烏魯木齊為鎮邊),皇上念戰士之苦,未必盡施于法(先是永将軍常以退兵伏法)。
縱受斧钺,不昧狐死首邱之義,士卒猶可得而生也。
”公尚猶豫曰:“永将軍殷鑒不遠,不如繼班、鄂二公于地下可也。
”都統莽阿難,老将也,掀髯笑曰:“将軍休怯,若以阿難獨當殿隊,可保諸君生入玉門。
”公從其言。
莽率本部百人殿隊于後,有追兵至,辄為莽所敗,夾鋒矢間,賊争畏之,曰:“無敵修髯将軍。
”轉戰數十日,虜賊漸遠,公欲屯營休息士卒,莽曰:“我兵惟餘十日糧,而去邊境尚數千裡。
若使糧盡兵散,強敵追至,何以禦之?”因日馳數百裡,卒入内境,官兵未損一人。
上大喜雲:“介子、耿恭不過如是。
”因封公武毅伯,賞赉無算。
複命公佩定西将軍印往剿回部。
時雅将軍爾哈善以遲緩緻罪,公乃輕騎直入,至阿克蘇為賊所困,公因臨黑水而陣。
先是,鄂參贊實曾阻公曰:“我兵徑路生疏,豈可冒險直入?倘敵人夾以攻我,雖欲生還,不可得也。
”公不聽。
至是,鄂公曰:“緻使全師受困,誰之咎也?若聽實言,焉得至此。
”公慚甚,因命勇士數十人各懷羽檄,突圍而出,抵阿克蘇二人而已。
舒文襄公時屯阿克蘇,因立命諸将往救。
豆提督斌、高總兵天喜、石都統三泰先後往救,皆沒于陣。
石為賊獲,縛諸高竿命石降,石罵曰:“天朝世臣,安肯屈膝醜虜,以求旦夕之生哉?”大罵不絕。
賊因用炮擊之,猶聞其厲聲雲。
時糧已絕,鄂公實等先沖圍死,軍士鹹煮鞍革以全其生,懸伏山谷間以救其饑。
賴富将軍德率偏師自小道入,賊不為備,因得沖隊以入,殺賊無算。
公複率殘兵自内攻之,人各用命,遂解其圍,振旅而歸。
公先後兩遭危患,皆死生不容發問,竟得保全其身,歸膺高爵,非其福澤豐厚,曷以緻此也? ◎蔣生 年大将軍羹堯鎮西安時,廣求天下才士,厚養幕中。
蔣孝廉衡應聘而往,年甚愛其才,曰“下科狀頭當屬君也。
”蓋年聲勢赫濯,諸試官皆不敢違故也。
蔣見其自用威福,驕奢已極,因告同舍生曰:“年公德不勝威,其禍立至,吾侪不可久居于此。
”其友不聽,蔣因作疾發辭歸。
年以千金為赆,蔣辭不受,因減半與之,乃受而歸。
未逾時年以事誅,幕中皆罹其難。
年素奢侈,費用不及五百者不登諸簿,故蔣辭千而受百者,此也。
◎袁子才江賦 袁子才先生性聰慧,滑稽一時。
黃文襄公督兩江時,袁為屬員。
黃本惡儒者,謂先生曰:“子号子才,以才子自命欤?”先生曰:“然。
”黃曰:“然則命汝頃刻為文可乎?”先生曰:“能,請公命題。
”黃厲聲曰:“江賦。
”複請限字,曰:“一萬。
”複請限時,曰:“三時。
”先生砥墨濡毫,筆不加點,凡奇誕字盡加水旁,須臾而就。
公故武夫,因傾倒曰:“汝果名不過實也。
” ◎憲皇用鄂文端 鄂文端任内務府時,憲皇時龍潛藩邸,嘗有所請。
公拒之曰:“皇子宜毓德春華,不可交結外臣。
”上心善其言。
及即位,首召公入,其戚友以故嫌故,代為公憂。
上見公即谕曰:“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堅。
今任汝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請托也。
”因立授江蘇布政使,不十年超登首揆。
◎碩制府 碩制府色,兆文襄公侄也。
曆任四川總督,有賢聲。
色白皙寡血色,身颀而長,亭亭如玉樹,俗呼曰“泥塑天官”雲。
◎姚制府 姚制府啟聖,從先良親王平耿逆有功。
《随園文集》載其任南海令,前官有虧空數萬,公盡任之,解其囚使去,而已鑄十萬彈。
往谒先良王,王與之語,大奇之,因檄兩廣有司均其所虧雲雲。
餘聞姚氏子雲,公為虧空事已罷官,解送歸旗,抵揚州,暫寓于兩淮商程氏家。
次早公起沐面,程氏子窺其貌偉然,語其父曰:“某縣令非久在人下者。
昨聞其為前官代認虧空罷斥,吾家廣蓄赀财,何不可借彼以償國帑,使彼得複其官,他日必獲其報也。
”其父從之。
公因得複官。
會先良王南征,公與吳伯成巡撫興祚舊識,故因吳為介紹以見王,王乃重委任之。
及後大用,以十倍償程氏子,程氏因而緻富。
與袁記有所牾,因筆記之。
◎施青天 施漕帥世綸,有權術。
任京兆尹時,金吾帥托公和諾以寵幸冠一時,轎前常擁八驺,施遇諸塗,乃拱立道旁,長揖以俟之。
托驚駭下轎問之,施忽厲聲曰:“國制非王公不設驺馬,吾以為諸王至此,拱立以俟,孰意其為汝也。
”欲立劾之,托謝之乃已。
同時于襄勤公成龍二公皆名盛一時,俗呼曰“施青天”雲。
◎錢南園 乾隆中,因禦史王蓋、羅暹春先後劾大臣獲咎,故谏官皆緘默無言,轉相戒誨。
錢南園沣深惡之,曰:“國家設立谏官,原欲拾遺補阙。
今諸臣皆素餐屍位,緻使豺狼遍野而上不知,安用谏官為哉?”乃陳奏山東巡撫國泰諸貪婪不法,及國帑虧空事。
上震怒,命劉石庵相公往彼審訊,盡得其實。
乃置泰于法,立遷公官為通政副使,時謂之鳴鳳朝陽。
後以事镌級。
再補言官,時和相擅權,朝中自立私寓,不與諸公共坐。
公立劾之,謂:“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今和┞妄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即有所私弊,諸大臣不能共知,雖欲參議,無由而得,恐有自作威福攬權之漸。
請皇上命┞拆毀其寓,遇事公同辦理,無得私自處判。
”疏入,上嘉其言,即命公入軍機以監之。
逾年公暴卒,上甚悼惜之。
◎荊州炮 丙辰冬,賊犯荊州時,屯卒皆遠調,兵力甚寡,副都統勒福日夜守之,勢甚急。
尹太守乃于城中掘得大炮數十,皆康熙甲寅所鑄,銅雖澀鏽,猶可施用。
炮聲所至,賊立奔潰,其圍遂解。
按康熙中順承王勒爾錦守荊州,聞吳逆兵至,踉跄而歸,蓋當時所鑄者,恐以資吳,故埋瘗于地下。
何期百餘年後猶為我兵所得用,緻使垂破之城危而複安,亦有天意存也。
◎稗史 稗史小說雖皆委巷妄談,然時亦有所據者。
如《水浒》之王倫,《平妖傳》之多目神,已見諸歐陽公奏疏及唐介記,王漁洋皆詳載《居易錄》矣。
近有《盛世鴻圖雜劇》,演曹彬南征故事,謂南唐有妖道某,能使藥迷宋将,自相殘殺,語雖怪誕不經。
按《北史》,魏冀州沙門法慶以妖詞惑衆,與李歸僞作亂,自号“大乘王”。
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複相識,以殺害為事,後為刺史元遙所破。
然亦有所托也。
◎季教谕 韓旭亭師言,江陰有季教谕,性怪誕,語多不經。
旭亭師好遊覽山水,季謂之曰:“君何時遇虎豹,乃作其小餐也。
”其鄉有耆英會,季曰:“何所謂耆英,謂之風燭會可也。
”又戲作讨海寇檄。
或有謂非宜者,季曰:“人安得縛向菜市口,鋒刃過頸,爽如冰霜,以為快也。
”按《北史》,劉居士為千牛備身,不遵法度,每大言曰:“男兒要當辮發反縛蘧上。
”乃知古今竟有此怪誕人也。
◎謝芗泉 謝芗泉侍禦,性豪宕,嘗蓄萬金,遨遊江、浙間,抛棄殆盡。
嘗曰:“人生貴适意耳,銀錢常物,何足惜也?”與餘交最善,嘗屢戒餘之浮妄躁進,餘{執心}服之。
嘗曰:“君子之交,可疏而厚,不可傾蓋之間頓稱莫逆,其交必不久也。
”嘉慶初,和相當權時,其奴隸抗縱無禮,無敢忤者。
公巡南城,遇其妾兄某,馳車沖驺從,公立命擒之,杖以巨杖,因焚其毂,人争快之。
王給谏鐘健希和相意,劾罷公官,管禦史世銘笑曰:“今日二公各有所失。
”有問之者,答曰:“謝公失官,王公失名。
失官之患,不過一身,失名之患,緻傳千古矣。
”今上親政,複特召為祠部主事。
今若不顧大計,單騎歸朝,諸将帥不明王心,必以王為敗偾,收付廷尉,按律定科,吾恐漠北諸部不複為王有也。
”超勇王感激歎曰:“君言良是,男兒一腔血,當為諾顔倒也。
”因反旆以向敵。
諾顔者,蒙古所謂君也。
直恪公複命使谒順承王,乞出師以相助,超勇王聞之,益用命。
其護衛某能日行千裡,嘗立高峰上拱手作雕立狀,賊人不覺。
王因命其潛入賊營,悉知其虛實,然後檄調諸部落蒙古兵,得三萬人。
王曰:“賊衆三十萬,以一誅十可以禦敵矣。
”乃會順承王,請其孱弱滿軍以行。
順承王簡其精銳付之,超勇王笑曰:“吾所以請王師者,欲以其餌敵也!不然,王師縱強,焉能禦彼百戰之師哉?”乃易孱弱以行,日行三百裡,至光顯寺。
王笑曰:“其險已為吾據,賊雖百萬,可成擒也。
”寺左阻河,右山,衆請王登山據險,王曰:“賊知吾據要害,若自上遊以渡,吾軍反不易成功也。
”因命諸滿軍背水而陣,諸蒙古軍于河北,而己率勁旅萬人伏于山側,且屬諸将曰:“聞胡笳聲即率以進。
”部署始定,賊衆果大至。
見我背水軍盡滿洲卒,其酋笑曰:“前日敗亡之餘,複敢與鬥,囚仆可增額矣。
”其副曰:“策淩,人傑也,今吾已破其部落,彼豈甘心于吾?而吾往來數千裡,并未見其禦敵,恐彼駐師于此以遏吾歸也。
”酋笑曰:“彼國之制,從無以外藩将滿兵者,彼烏敢在此哉?”因率衆越險以進。
滿師皆披靡,棄甲沿河而走。
虜衆适追掠間,聞陣作胡笳聲,須臾旌旗遍滿山谷間,王倏作蒙古語曰:“策淩在此阻君之行。
”因率衆從右山下,馳如風雨,王擲帽于地曰:“不破賊不複冠矣。
”其軍無不一當百,争先用命,谷中之屍可踏而行也。
賊狼狽渡河以逃,河北諸蒙古将聞笳聲結隊以進,複半渡以擊之。
虜衆大潰,其副戰死,酋帥率數百人騎白駱駝陰夜以遁。
河水盡為之赤,王從容于馬上彈琵琶唱胡曲以歸。
先是馬爾賽之師屯于烏蘭城,以為虜不複經此,因日置酒高會,置軍事于不理。
李大故馬戚,惟其言是用,及諸路捷書至,其軍士鹹欲出師立功,馬屢止之。
複聞賊哨騎至,諸将複請命,曰:“吾奉命屯戍于此,未奉命退賊也。
”諸将士銜刀斫柱,間有泣者,李大以鞭揮之曰:“守吏緊閉其關,其越出者,吾以軍令斬之。
”諸将益憤。
傅閣峰尚書鼐時以偏裨從軍,慷慨言曰:“相公奉命遏賊歸路,今逆賊天亡其魄,豕突于此,正男兒殺賊立功時,奈何緊閉其關,任其去,坐失機宜也?”因率本部斬關而出。
馬不得已始下令追賊,時虜已遠去。
适副都統達爾濟受先修王節制追至,馬誤以為虜師,因命軍士擊之,兩軍互多傷損,然後知之,乃收兵歸。
托辭為賊行速急,難以追及入告,賊竟得從容去。
奏入,世宗大怒,因斬馬爾賽于軍,李大長流塞外,超勇王等論功封賞有差。
虜帥歸告其主曰:“南朝大有人在,策淩謀勇兼備,未可撄其鋒也。
”然後虜酋始斂兵戢衆,微吐和意。
上複遣傅閣峰尚書鼐、阿文勤公克敦往谕其間,和議乃成。
事詳傅閣峰事,茲不複載。
越十年,超勇王薨于軍,純皇帝念其勳勞,命配享太廟,蒙古王公以勳勞侑享廟廷者,王一人而已。
嗟夫!當是時諸大将坐擁強兵者,不下十數,莫不養寇自重,不肯禦敵。
幸而直恪公籌畫于前,超勇王奮激于後,乃始摧挫其鋒,和議始成。
若非馬爾賽之閉關縱寇,則其酋可擒,其部可滅,不待夫日後其國内亂,自相敗亡,曆二十年之久始克收複其土也。
◎章嘉喇嘛 國家寵幸黃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
祗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藉仗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正《王制》所謂“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
然亦有聰慧之士生其間者,如章嘉國師者,西甯人,俗姓張。
少聰悟,熟悉佛教經卷,純皇帝最優待之。
性直鲠,上嘗以法司案卷令師判決,師合掌曰:“此國之大政,皇上當與大臣讨論,非方外之人所敢預也。
”又寺與某相國鄰,師惡其為人,卒不與之往來。
其尤著者,為折服哲敦番僧叛謀之事,故詳載之。
乾隆乙亥,阿逆之謀既露。
(事詳前卷)誠勇公命喀爾喀親王額林沁伴之入觐。
額中途洩其謀,故縱阿去,上震怒,賜額自缢。
故事,元太祖裔從無正法者。
諸部蠢動,曰:“成吉斯汗後從無正法之理。
”因推其兄哲敦國師為主,勢多叵測。
師時扈從木蘭,上以其事告之,師曰:“皇上勿慮,老僧請折簡以消逆謀。
”因夜作劄,備言:“國家撫綏外藩,恩為至厚。
今額自作不軌,故上不得已施之于法,乃視蒙古與内臣無異之故,非以此盡疑外藩有異心也。
如雲元裔即不宜誅,若宗室犯法又若之何?況吾侪方外之人,久已棄骨肉于膜外,安可妄動嗔相,預人家國事也?”遣其徒白姓者,日馳數百裡,旬日始達其境。
哲敦已整師刻日起事,聞白至,嚴兵以待,坐胡床上,命白匍匐而入。
白故善遊說,備陳其事颠末,哲敦已折服。
更讀師劄,乃善谕白歸,其謀乃解。
夫蒙古素稱強盛,曆代以全力禦之,尚不能克,師乃以片紙立遏其奸,亦可嘉也。
師守戒甚嚴,晚年病目,能以手扪經典盡識其字,人争異之,亦彼教中笃行之士也。
或言師有奇術,因造諸怪誕不經之事以歸之,則非餘所敢知也。
◎江陰口談之誣 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惟江陰城守推典史閻公應元為之拒守九十餘日,大兵四集然後破之。
夫以卑員末秩能于萬不可為之時,乃欲堅守臣節,誓死不降,亦可憫也。
乃近日江陰口實謂“閻公守城時,大兵屢為所敗,至于三王九将盡被所害”雲。
按國初并無親藩隕傷,即滿洲諸大将亦未有殉節于江陰者。
蓋當時偏裨之将偶為所傷,土人欲彰其功,故爾張大其詞,初不知閻公之忠在于百折不回,初不計其謀略之疏密也。
近日劉圃三《祀閻典史文》亦有雲“遂使南頓舊臣,幾傷賈複,壕梁諸将,先殒花雲”諸語,亦沿其誤,故詳辨之。
◎毛文龍之殺 袁崇煥之殺毛文龍,其事甚冤。
世儒以崇煥後死可憫,故爾掩飾其過,至謂毛文龍果有謀叛諸狀,非深知當日之事者也。
文龍守皮島多年,雖有冒饷、抗據諸狀,然其兵馬強盛,将士多出其門,本朝佟、張二将盡為彼害,使留之以拒大兵,不無少補。
崇煥乃不計其大事,冒昧誅之,自失其助。
遂使孔定南諸将陰懷二心,反為本朝所用,此明代亡國之大機。
豈可因其後日之死,乃遂掩其過也。
或曰毛文龍嘗求陳眉公繼儒作文,陳邀以重價,毛靳不與,陳深恨之,乃備告董文敏,言毛不法專擅諸狀。
董信之,崇煥為董門生;任遼撫時嘗往谒董,董以陳語告袁,袁故決意為之。
然則明代之亡,亡于善書者手也。
◎兆武毅公 徐英公選将,必用方面大耳,曰:“以彼之福,成我之功。
”史策争笑其誣。
然果有恃其福命而成功者,如耿恭終返玉門之道,渾不荷吐蕃之枷,載在史冊。
近日如兆武毅公惠果其人也。
公白氏,孝恭仁皇後族孫。
王師定伊犁時,公以偏裨從事。
會将軍策淩、玉保等先後褫職,命公權護其印。
未逾月,四衛拉特部受阿逆指揮,四部齊叛,欲擒公獻于阿逆。
公先時知,時所帥惟蒙古兵二千,官軍數百而已。
諸将震懼,永相國貴時在其軍,曰:“均之死也,與其束手待斃,何若全師以歸。
且戰且行,不過逾月可抵邊境(時以烏魯木齊為鎮邊),皇上念戰士之苦,未必盡施于法(先是永将軍常以退兵伏法)。
縱受斧钺,不昧狐死首邱之義,士卒猶可得而生也。
”公尚猶豫曰:“永将軍殷鑒不遠,不如繼班、鄂二公于地下可也。
”都統莽阿難,老将也,掀髯笑曰:“将軍休怯,若以阿難獨當殿隊,可保諸君生入玉門。
”公從其言。
莽率本部百人殿隊于後,有追兵至,辄為莽所敗,夾鋒矢間,賊争畏之,曰:“無敵修髯将軍。
”轉戰數十日,虜賊漸遠,公欲屯營休息士卒,莽曰:“我兵惟餘十日糧,而去邊境尚數千裡。
若使糧盡兵散,強敵追至,何以禦之?”因日馳數百裡,卒入内境,官兵未損一人。
上大喜雲:“介子、耿恭不過如是。
”因封公武毅伯,賞赉無算。
複命公佩定西将軍印往剿回部。
時雅将軍爾哈善以遲緩緻罪,公乃輕騎直入,至阿克蘇為賊所困,公因臨黑水而陣。
先是,鄂參贊實曾阻公曰:“我兵徑路生疏,豈可冒險直入?倘敵人夾以攻我,雖欲生還,不可得也。
”公不聽。
至是,鄂公曰:“緻使全師受困,誰之咎也?若聽實言,焉得至此。
”公慚甚,因命勇士數十人各懷羽檄,突圍而出,抵阿克蘇二人而已。
舒文襄公時屯阿克蘇,因立命諸将往救。
豆提督斌、高總兵天喜、石都統三泰先後往救,皆沒于陣。
石為賊獲,縛諸高竿命石降,石罵曰:“天朝世臣,安肯屈膝醜虜,以求旦夕之生哉?”大罵不絕。
賊因用炮擊之,猶聞其厲聲雲。
時糧已絕,鄂公實等先沖圍死,軍士鹹煮鞍革以全其生,懸伏山谷間以救其饑。
賴富将軍德率偏師自小道入,賊不為備,因得沖隊以入,殺賊無算。
公複率殘兵自内攻之,人各用命,遂解其圍,振旅而歸。
公先後兩遭危患,皆死生不容發問,竟得保全其身,歸膺高爵,非其福澤豐厚,曷以緻此也? ◎蔣生 年大将軍羹堯鎮西安時,廣求天下才士,厚養幕中。
蔣孝廉衡應聘而往,年甚愛其才,曰“下科狀頭當屬君也。
”蓋年聲勢赫濯,諸試官皆不敢違故也。
蔣見其自用威福,驕奢已極,因告同舍生曰:“年公德不勝威,其禍立至,吾侪不可久居于此。
”其友不聽,蔣因作疾發辭歸。
年以千金為赆,蔣辭不受,因減半與之,乃受而歸。
未逾時年以事誅,幕中皆罹其難。
年素奢侈,費用不及五百者不登諸簿,故蔣辭千而受百者,此也。
◎袁子才江賦 袁子才先生性聰慧,滑稽一時。
黃文襄公督兩江時,袁為屬員。
黃本惡儒者,謂先生曰:“子号子才,以才子自命欤?”先生曰:“然。
”黃曰:“然則命汝頃刻為文可乎?”先生曰:“能,請公命題。
”黃厲聲曰:“江賦。
”複請限字,曰:“一萬。
”複請限時,曰:“三時。
”先生砥墨濡毫,筆不加點,凡奇誕字盡加水旁,須臾而就。
公故武夫,因傾倒曰:“汝果名不過實也。
” ◎憲皇用鄂文端 鄂文端任内務府時,憲皇時龍潛藩邸,嘗有所請。
公拒之曰:“皇子宜毓德春華,不可交結外臣。
”上心善其言。
及即位,首召公入,其戚友以故嫌故,代為公憂。
上見公即谕曰:“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堅。
今任汝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請托也。
”因立授江蘇布政使,不十年超登首揆。
◎碩制府 碩制府色,兆文襄公侄也。
曆任四川總督,有賢聲。
色白皙寡血色,身颀而長,亭亭如玉樹,俗呼曰“泥塑天官”雲。
◎姚制府 姚制府啟聖,從先良親王平耿逆有功。
《随園文集》載其任南海令,前官有虧空數萬,公盡任之,解其囚使去,而已鑄十萬彈。
往谒先良王,王與之語,大奇之,因檄兩廣有司均其所虧雲雲。
餘聞姚氏子雲,公為虧空事已罷官,解送歸旗,抵揚州,暫寓于兩淮商程氏家。
次早公起沐面,程氏子窺其貌偉然,語其父曰:“某縣令非久在人下者。
昨聞其為前官代認虧空罷斥,吾家廣蓄赀财,何不可借彼以償國帑,使彼得複其官,他日必獲其報也。
”其父從之。
公因得複官。
會先良王南征,公與吳伯成巡撫興祚舊識,故因吳為介紹以見王,王乃重委任之。
及後大用,以十倍償程氏子,程氏因而緻富。
與袁記有所牾,因筆記之。
◎施青天 施漕帥世綸,有權術。
任京兆尹時,金吾帥托公和諾以寵幸冠一時,轎前常擁八驺,施遇諸塗,乃拱立道旁,長揖以俟之。
托驚駭下轎問之,施忽厲聲曰:“國制非王公不設驺馬,吾以為諸王至此,拱立以俟,孰意其為汝也。
”欲立劾之,托謝之乃已。
同時于襄勤公成龍二公皆名盛一時,俗呼曰“施青天”雲。
◎錢南園 乾隆中,因禦史王蓋、羅暹春先後劾大臣獲咎,故谏官皆緘默無言,轉相戒誨。
錢南園沣深惡之,曰:“國家設立谏官,原欲拾遺補阙。
今諸臣皆素餐屍位,緻使豺狼遍野而上不知,安用谏官為哉?”乃陳奏山東巡撫國泰諸貪婪不法,及國帑虧空事。
上震怒,命劉石庵相公往彼審訊,盡得其實。
乃置泰于法,立遷公官為通政副使,時謂之鳴鳳朝陽。
後以事镌級。
再補言官,時和相擅權,朝中自立私寓,不與諸公共坐。
公立劾之,謂:“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今和┞妄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即有所私弊,諸大臣不能共知,雖欲參議,無由而得,恐有自作威福攬權之漸。
請皇上命┞拆毀其寓,遇事公同辦理,無得私自處判。
”疏入,上嘉其言,即命公入軍機以監之。
逾年公暴卒,上甚悼惜之。
◎荊州炮 丙辰冬,賊犯荊州時,屯卒皆遠調,兵力甚寡,副都統勒福日夜守之,勢甚急。
尹太守乃于城中掘得大炮數十,皆康熙甲寅所鑄,銅雖澀鏽,猶可施用。
炮聲所至,賊立奔潰,其圍遂解。
按康熙中順承王勒爾錦守荊州,聞吳逆兵至,踉跄而歸,蓋當時所鑄者,恐以資吳,故埋瘗于地下。
何期百餘年後猶為我兵所得用,緻使垂破之城危而複安,亦有天意存也。
◎稗史 稗史小說雖皆委巷妄談,然時亦有所據者。
如《水浒》之王倫,《平妖傳》之多目神,已見諸歐陽公奏疏及唐介記,王漁洋皆詳載《居易錄》矣。
近有《盛世鴻圖雜劇》,演曹彬南征故事,謂南唐有妖道某,能使藥迷宋将,自相殘殺,語雖怪誕不經。
按《北史》,魏冀州沙門法慶以妖詞惑衆,與李歸僞作亂,自号“大乘王”。
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複相識,以殺害為事,後為刺史元遙所破。
然亦有所托也。
◎季教谕 韓旭亭師言,江陰有季教谕,性怪誕,語多不經。
旭亭師好遊覽山水,季謂之曰:“君何時遇虎豹,乃作其小餐也。
”其鄉有耆英會,季曰:“何所謂耆英,謂之風燭會可也。
”又戲作讨海寇檄。
或有謂非宜者,季曰:“人安得縛向菜市口,鋒刃過頸,爽如冰霜,以為快也。
”按《北史》,劉居士為千牛備身,不遵法度,每大言曰:“男兒要當辮發反縛蘧上。
”乃知古今竟有此怪誕人也。
◎謝芗泉 謝芗泉侍禦,性豪宕,嘗蓄萬金,遨遊江、浙間,抛棄殆盡。
嘗曰:“人生貴适意耳,銀錢常物,何足惜也?”與餘交最善,嘗屢戒餘之浮妄躁進,餘{執心}服之。
嘗曰:“君子之交,可疏而厚,不可傾蓋之間頓稱莫逆,其交必不久也。
”嘉慶初,和相當權時,其奴隸抗縱無禮,無敢忤者。
公巡南城,遇其妾兄某,馳車沖驺從,公立命擒之,杖以巨杖,因焚其毂,人争快之。
王給谏鐘健希和相意,劾罷公官,管禦史世銘笑曰:“今日二公各有所失。
”有問之者,答曰:“謝公失官,王公失名。
失官之患,不過一身,失名之患,緻傳千古矣。
”今上親政,複特召為祠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