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明為郭制府所劾罷,天下快之。
然二相皆有絕技,索好古玩,凡漢、唐以來鼎镬盤盂,索相見之,無不立辨真赝,無敢欺者。
明相好書畫,凡其居處,無不錦卷牙簽,充滿庭宇,時人有比以邺架者,亦一時之盛也。
◎宋人後裔 兩漢以下惟宋室最為悠久。
雖屢遭變遷,其業猶存,即亡國後,其後裔亦未有遭酷毒者。
按野史謂元順帝為天水苗裔,事雖暗昧未必無因也。
近日董鄂冶亭制府考其宗譜,乃知其先為宋英宗越王之裔,後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
數百年之後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
◎三年喪 自漢文帝短喪後,曆代帝王皆蹈其陋,惟晉武帝、魏孝文、唐德宗、宋孝宗四君絕意行之。
然武帝終惑杜預之議,孝文妄尊篡逆之婦,唐德宗空骛虛名,宋孝宗感慕私恩,皆未得其正,故後世亦無述者。
惟我純皇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于一旦。
今上複能繼述前美,恪遵先志,實為三代後之第一美談也。
◎四布衣 乾隆中,上特開四庫全書館,延置群儒。
劉文正公薦邵學士晉涵,于文襄公薦餘學士集、周編修永年、戴東原檢讨震于朝。
上特授邵等三人編修,戴為庶吉士,皆監修四庫書,時人謂之“四布衣”雲。
◎本朝從祀 自明嘉靖間增祀孔廟,漢、唐諸儒及宋、元、明三代無不具列。
本朝罕有繼者,惟乾隆初增祀陸稼書閣學一人而已。
按國家右文之代,名儒輩出,如名臣湯文正公、李文貞公、孫文定公、楊文定公、朱文端公之崇尚儒道,下者之如李绂、方苞之于理學,顧炎武、胡渭、毛奇齡、朱彜尊、惠棟、任啟運、江永、顧棟高等之于窮經,極一時之盛。
乃有言職者從未議及,何也? ◎明非亡于黨人 近日訾議理學者,皆雲明人徒知講學,不知大體,以緻亡國,何不察之甚也。
按明末君主昏庸,貂擅政,其國之勢,已岌岌不保者數矣。
賴臣下克明大義,遇事敢言,以彌縫其過失。
不然,如英宗之被虜,武宗之遊蕩,神宗之昏昧,其政皆足以亡國。
而國未遽亡者,未必非諸君子保障之功。
迨至魏閹擅政,誅戮賢臣,殆無免者。
然後寇勢日熾,中原土崩,與東林諸君子何與焉?及夫唐、桂諸王奔竄海上,其勢萬無可救者,而諸臣日謀恢複,蹈死如饴,是明人之報主,亦雲至矣。
而今猶噢咻不已者,何哉? ◎三分書 乾隆中,上既開四庫全書館,分發京師諸處。
甲辰春,翠華南幸,念江、浙為藝林之薮,其天府秘本,多有貧士難購辦者,因命續錄三部,分置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鎮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之文瀾閣,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
實藝林之盛事也。
◎折子 自明太祖後,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須于其司挂号後,始能達入九重。
故權相多以其私人專主其任,凡言路稍有動作,無不先知。
故使谠言正論多有洩漏,以緻被罪者,如嚴嵩之于趙文華是也。
憲皇帝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諸臣,凡有緊密事務,改用折奏,專命奏事人員若幹,以通喉舌,無不立達禦前。
初無葛,數百年之弊政于是始革。
通政司惟掌文書而已,無曩日之權也。
◎圖爾泰 康熙中,有滿洲科臣圖爾泰者,葉赫巨族也,與明珠同族,初不善其所為。
嘗劾奏滿臣權重,漢之六部九卿奉行文書而已。
滿人謦之下,無敢違者,殊非立政之體。
以忤當日權臣,谪黑龍江。
公素尚理學,于戍所自置周、程四先生祠,朝夕禮拜,人争笑其迂,亦可以觇其行矣。
◎朝鮮廢君 明人《十六朝小紀》中,曾紀朝鮮王李琮篡弑其叔恽事,朝鮮嗣王力辯其誣,具載于《池北偶談》中。
今《明史》依違其詞,亦無明文。
然吾邸屬有韓氏者,其譜言先世明琏,為朝鮮武臣,為恽所任用。
後李因淫于宮阃,據奪大位,囚恽于某島中,以石灰霍其目。
韓氏盡被族誅,惟其始祖雲與其弟霓星夜逃竄,幾被擒獲。
凡三月始至盛京投誠,太宗義其忠于所事,因授輕車都尉世襲雲雲。
則是《小紀》所載,未必盡誣也。
◎将軍 古有“伏波”、“樓船”諸将軍名号,未有以将軍為官名者。
國初四方未定,多有以重臣佩諸将軍印将勁旅屯戍者,後遂沿為滿人總兵之名号。
惟察哈爾、烏魯木齊及天津水師稱都統,餘皆稱為某處将軍,秩一品視提督上。
盛京初名内大臣,後亦改今名雲。
◎世祿品級祿米 本朝沿三代之制,設立勳爵,以待有功。
有古世祿之寵,而不畀以權,使功臣之後安享太平,而無敗壞決裂之患,實法三代而有勝者焉。
初定公、侯、伯名位,曆級有九,子、男以下以國語稱之。
乾隆初,允禦史舒赫德請,改子、男等名号。
公位視三公,冠珊瑚,服鬥牛補,襲次二十有四,祿米六百石。
侯、伯服與公同,侯次二十,伯次十八,祿米四百石。
子位視正一品,服麒麟,歲祿三百石,次十六。
男位視正二品,次十,祿米二百石。
輕車都尉位視正三品,次八,祿米百石。
騎都尉位視正四品,次五,祿米五十石。
雲騎尉位視正五品,次三,祿米六十石。
凡位八,級二十有一,品位厘然,使功臣之胄有所贍養,較邁漢、唐之制遠矣。
國初以開創勳者,不論階次,鹹世襲罔替。
其順治九年後封者,始以次為沿革,其間有功業偉然,上特命視開國元臣世襲罔替者,蓋異數焉。
乾隆中,純皇特念陣殁殉難諸臣,其後裔官一人,賜曰恩騎尉,位視正七品,世襲罔替,亦曠古未有之澤也。
◎三诏 國初世爵,與職任官員無異。
每逢恩诏,辄晉其秩,故有以子、男而躐至公、侯者,爵位未免濫觞。
康熙中,議準凡三诏所加者,皆遞減至其本封,故近日檔案,皆有三诏遞減之語,即此者也。
三诏者,謂入關、定都、及世祖親政诏也。
◎嶽威信始末 嶽威信公佩撫遠大将軍印以入觐,命提督紀公成斌權其篆。
會準夷入寇,擄馬駝萬餘,紀不時奏,乃為總督查郎阿所發,遂褫嶽公爵,置紀于法。
然嘗聞老卒有雲:“嶽既入朝也,紀以滿人強勁,因以駝馬命副參領查廪領卒萬人驅牧。
廪性懦葸,畏邊地寒,因以馬駝付偏裨,以五十人放牧而已。
率衆避寒山谷間,日置酒高會,挾娼妓以為樂。
會準夷入寇,偏裨報廪,廪笑曰:‘鼠盜之輩,不久自散。
’因按兵不往。
及馬駝被擄,廪聞信,乃先棄軍去,過曹總兵壘,呼曹救之。
曹性卡急,因率兵往,為其所敗,單騎而奔,賴樊提督建率本标卒追之,轉戰七晝夜始卻其敵。
廪見紀公,皆委罪于曹,紀笑曰:‘滿人之勇固如是耶!’将收縛斬之。
會嶽公至,紀告其故,嶽公驚曰:‘君今族矣!滿人為國舊人,黨類甚衆,吾侪漢臣,豈可與之相抗,以幹其怒也?’因解廪縛,以善谕之,因皆委罪于曹,斬之以徇,而以捷聞。
廪乃恨公入次骨,會查郎阿巡邊,故廪戚也,廪因矯控嶽公諸不法事,以及紀公掩敗為功諸狀。
查故怒嶽公,因誣實其言以聞。
上大怒,斬紀公于營,置嶽公于诏獄,而廪官固如故也。
”嗚呼!世宗之于嶽公,君臣之際可謂至矣,因誣一滿人卑賤者,乃使青蠅之讒為禍若爾,持國柄者可不省欤? ◎阿文成公用兵 乾隆辛醜夏,撒爾回民叛,上命阿文成公征之。
時阿文成公視中牟決口工,未即趨赴,上命和相往攝其篆。
和固自負其才,欲于公至前先時驅滅,乃刻期進師,卒為所敗。
又所調至将帥俱不為所用,和每發一議,衆辄沮之,亦不能難也。
及公至,和出迎,公問其失機狀,和赧然曰:“将帥皆傲慢不為吾用,公請試之。
”公曰:“然則斬耳。
”和複問進兵狀,公笑不答,令諸将帥于次日晨集轅前。
公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側,公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辄應如響。
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憤。
公部署畢,問和曰:“諸将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也。
”和戰栗無人色。
公乃命和即日銜命歸,和于是恨公入次骨,故終身與之龃龉,蓋構釁于此也。
◎義仆 乾隆乙卯,宜制府綿總督陝、甘時,好盤诘私販,凡回疆屯戍官吏私往來販,至者盡被所獲,立正典刑。
有故巡撫某,貪吏也,以罪戍邊,使其仆李七往來販玉。
事發,李挺身自認,謂主人初不知情。
大吏脅以三木,李執辭如初,因論李大辟,罪某奪俸而已。
及被刑日,李尚謂人曰:“奴代主戮,是其分也。
”初無悔心。
嗚呼!公以宗戚之近而為商賈之行,乃使其仆銜冤地下,今雖華衮顯然,不及死者多矣。
◎衣衣道人 乾隆初,宗室杜公某任安徽按察使時,有畫士年九十餘,相貌偉然,自号衣衣道人,杜公善遇之。
嘗談及京都,道人言之井井,杜怪問之。
道人泫然淚下曰:“某本滿人,初屬某滿洲将軍,從征吳逆。
某将軍以軍降,某恥為其下,故乘夜潛出,遂流落江湖間,以賣畫為活。
”因言當日滿洲諸将自尚善貝勒一路外,皆懷二心,有欲舉襄陽以北降者,賴蔡制府毓榮持之以免。
故屯兵嶽州城下,八年不戰,諸将皆閉營壘擁諸婦女逸樂而已。
後幸吳逆冥誅,其黨自潰,又聞東西兩路屢次奏捷,始不得已進兵(按東路為先良親王,西路為馬文襄公)。
及賊平後,渚将皆蒙上賞,而東西兩路反有以敗亡緻罪者,良可慨也。
杜亦憤懑,故入都後屢舉以告人雲。
◎清甯宮 國初列聖,皆以儉樸開基。
天聰間,雖蔔都盛京,然其宮殿制度率皆草創。
清甯宮為列聖後燕寝處,其壁間懸以篝燈,純皇曾紀以詩。
仰見祖宗勤儉之風,譬夫陶複陶穴,可并駕而驅矣。
◎純皇愛民 純皇憂勤稼穑,體恤蒼黎,每歲分命大吏報其水旱,無不見于翰墨。
地方偶有偏災,即命開啟倉廪,蠲免租稅,六十年如一日。
甘肅大吏以冒赈緻罪,後甘省複災,近臣有以前事言者,上曰:“朕甯可冒赈,不使子民有所枵腹也。
”後諸詞臣有以禦制詩錄為簡冊進者,今朱相國祗錄上紀詠水旱豐歉之作,名《孚惠全書》以進。
上大喜,賜以詩扇,告近臣曰:“儒者之為,固不同于衆也。
” ◎理藩院 理藩院,古典屬國官也,國初建置故上林舊址。
初置蒙古尚書一人,侍郎二人,秩視六部同。
漢院判一人,秩三品。
滿、蒙郎中、員外、主事若幹人,漢知事四人、主事二人、經曆二人。
故朱竹集中有贈宋院判雲雲,蓋漫堂尚書曾任是官也。
後康熙中,漢員盡裁去,惟滿員獨存。
司蒙古内、外部落諸務,分司五,曰旗籍前、後司,錄勳,賓客,理刑。
後改旗籍後司曰柔遠,賓客曰王會,錄勳曰典屬,又特設徕遠以司回部,遂析為六。
旗籍專掌内四十八部落疆域、襲封、譜族、旗制諸典。
故各析部族畛域,勿使侵占,其台吉有分析者,以加其賦,人丁滋蕃滿百者,許改官屬以督之。
其滋畜牛羊諸物,視其土之寒暖可種植者,許其自率蒙古人丁以耕。
容留漢人,及以貨易土者戒之。
凡諸侯有襲封者,先許以辨其嫡庶,考其德行,然後授以印绶。
其弱小者,擇族人之忠正者護其印,既冠而後納之。
三歲修其譜牒,辨其貴賤,勿許冒賤為貴,以良為莠。
每旗設都統一人,秩二品,副軍二人,秩三品。
命諸侯自選其宰之良者授之,而部臣歲課其政令,有不職者易,暴戾者罪之,并饬其諸侯焉。
王會司掌朝貢、會盟、聘享、武備諸政。
令藩王凡充補近侍者歲一朝,餘則三歲一朝,各于歲終分班入觐,分其名位,給以廪膳。
凡朝,郎官領入大内,位宗室王公下,朝見如儀,元旦、上元複如之。
歲朝上宴諸藩于紫光閣,郎官領進,自陽澤門入,宴于階次,奏樂,拜謝如儀。
翌日,宗室王公序以享之。
将歸,辭謝于乾清門,禮臣宴享如儀,賞赉有差。
貢則視其土之所宜,黍禾皮币以及牛羊諸物,部臣受貢。
翌日,寓其使于署中。
俸币則視宗室王公之半,有勳業者加之。
各部落有荒馑者,部長捐金以救,乏則告于方伯,請赈于朝。
凡使入,許以驿傳,視其途而赉之。
國有大喪,則集諸藩王奔訃入次,舉哀如儀。
典屬司掌外尼堪四部落,北入瀚海,西絕羌、戎,凡青海、西藏諸土屬焉。
各分視其畛域,奠其土宇,教以德化,理其政績,旗制會盟,鹹如内藩。
屯戍将帥士卒,食其屯用,乏則請饷濟之。
每歲閱武,本司員二人往視之,其技良者,赉其部長,兵仗弱者,示以罰焉。
柔遠司掌外盟諸部朝觐、宴享、聘納諸儀。
尼堪諸長四歲一朝,薄海諸長三歲一朝,笃本、西藏諸部長不限以年,五歲請命于朝,許則觐之。
貢期,尼堪三歲一貢,西藏間歲一貢。
各視土之所宜,尼堪貢馬、駝、羊、羯諸物,西藏、青海貢藏香、<登毛>、馬、駝,其享使頒赉如内藩焉。
徕遠司掌回部疆土分封、朝會、聘享諸政。
嘉峪關外回部有十,曰吐蕃,曰丕占,曰沙蘭,曰昆辰,曰鄯顔,曰班,曰武始,曰韓幹,曰葉羌,曰和阗,盡統屬之。
其舊疆建諸王二,鹹如蒙古諸藩,餘則置伯克司之。
伯克者,回中長吏也,各視秩有差。
三年考其政績,優者褒以币赉,劣者付屯戍大吏治之。
戶口丁數皆藏其籍,三載更之。
回俗以十為數,計一帕得中土五石有奇。
錢曰普兒,皆委伯克以司鑄焉;田賦以種為則,官田什取其五,次者什二,民田十一有常賦焉。
關稅三十取一,皮币二十取一,共畜産餘物各視其多寡以征之。
歲貢各視土之所宜,厥貢皮币、果、金刀、毛毯以歲終納焉。
俸币視秩授以田土以代俸薪,長吏三百畝,中士百畝,下士八十畝,丁二十五畝,有其屯戍伯克均其糧以差之。
外藩如布特、韓薩、安集延、愛烏罕諸屬國,皆置譯使以通其語,朝聘宴享,悉如朝鮮、琉球儀制。
理刑司掌蒙古諸刑名,自斬絞外,罪止鞭樸,不及流徙,而以牛馬作贖刑焉。
罰數維九,牛三馬六,遞以加之,窮者贳之,富者倍之。
猗欤!北人,自秦、漢後匈奴、突厥遞雄其部,漢、唐主不能與抗,乃至和親納币,含垢忍辱,以求旦夕之安,而寇警邊烽,又環然至矣。
至若本朝,威德偉然,氈廬月窟之長,無不匍匐庭除,争為臣仆。
故列聖裂土封之,世畀其守,作我藩服,朝聘宴享,比隆三代,王者守四夷固如是也,豈漢、唐孱弱之主所能及哉。
◎八旗之制 我國家以神武開基,龍興之初,建旗辨色,用饬戎行。
始建兩翼,其後歸附日衆,乃析為八。
以本部所屬者為滿洲,蒙古部落而遷入者為蒙古,明人為漢軍,合為二十四旗,制度備焉。
每旗制,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參領五人,佐領以百丁為率,無定官,而每以骁騎校一人隸之。
鑲黃、正黃居都北址,次兩白,次兩紅,次兩藍,皆四周星拱以環禁城。
凡城池、衙署、倉庫皆以骁騎馬兵守之,各于禁門外置公廳,都統、副都統更番直夜,以備不虞。
火災則各往救之,出境者不預焉。
禁城災則并往視,怠者绌之。
皇上巡狩則增街衢之守(俗名街堆子),歸則撤之。
每三歲編審戶口,稽其幼壯,除其逃亡,書版藏于戶部,其有冒充濫入,以及隐匿不報者,罪其有司焉。
閱選秀女,以三年為率,屆期,戶部移文造籍申選,有隐匿不報者罪之。
旗人有所逃亡,遞申刑部以督捕焉。
大閱士卒,皇上親禦甲胄,巡閱營隊
然二相皆有絕技,索好古玩,凡漢、唐以來鼎镬盤盂,索相見之,無不立辨真赝,無敢欺者。
明相好書畫,凡其居處,無不錦卷牙簽,充滿庭宇,時人有比以邺架者,亦一時之盛也。
◎宋人後裔 兩漢以下惟宋室最為悠久。
雖屢遭變遷,其業猶存,即亡國後,其後裔亦未有遭酷毒者。
按野史謂元順帝為天水苗裔,事雖暗昧未必無因也。
近日董鄂冶亭制府考其宗譜,乃知其先為宋英宗越王之裔,後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
數百年之後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
◎三年喪 自漢文帝短喪後,曆代帝王皆蹈其陋,惟晉武帝、魏孝文、唐德宗、宋孝宗四君絕意行之。
然武帝終惑杜預之議,孝文妄尊篡逆之婦,唐德宗空骛虛名,宋孝宗感慕私恩,皆未得其正,故後世亦無述者。
惟我純皇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于一旦。
今上複能繼述前美,恪遵先志,實為三代後之第一美談也。
◎四布衣 乾隆中,上特開四庫全書館,延置群儒。
劉文正公薦邵學士晉涵,于文襄公薦餘學士集、周編修永年、戴東原檢讨震于朝。
上特授邵等三人編修,戴為庶吉士,皆監修四庫書,時人謂之“四布衣”雲。
◎本朝從祀 自明嘉靖間增祀孔廟,漢、唐諸儒及宋、元、明三代無不具列。
本朝罕有繼者,惟乾隆初增祀陸稼書閣學一人而已。
按國家右文之代,名儒輩出,如名臣湯文正公、李文貞公、孫文定公、楊文定公、朱文端公之崇尚儒道,下者之如李绂、方苞之于理學,顧炎武、胡渭、毛奇齡、朱彜尊、惠棟、任啟運、江永、顧棟高等之于窮經,極一時之盛。
乃有言職者從未議及,何也? ◎明非亡于黨人 近日訾議理學者,皆雲明人徒知講學,不知大體,以緻亡國,何不察之甚也。
按明末君主昏庸,貂擅政,其國之勢,已岌岌不保者數矣。
賴臣下克明大義,遇事敢言,以彌縫其過失。
不然,如英宗之被虜,武宗之遊蕩,神宗之昏昧,其政皆足以亡國。
而國未遽亡者,未必非諸君子保障之功。
迨至魏閹擅政,誅戮賢臣,殆無免者。
然後寇勢日熾,中原土崩,與東林諸君子何與焉?及夫唐、桂諸王奔竄海上,其勢萬無可救者,而諸臣日謀恢複,蹈死如饴,是明人之報主,亦雲至矣。
而今猶噢咻不已者,何哉? ◎三分書 乾隆中,上既開四庫全書館,分發京師諸處。
甲辰春,翠華南幸,念江、浙為藝林之薮,其天府秘本,多有貧士難購辦者,因命續錄三部,分置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鎮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之文瀾閣,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
實藝林之盛事也。
◎折子 自明太祖後,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須于其司挂号後,始能達入九重。
故權相多以其私人專主其任,凡言路稍有動作,無不先知。
故使谠言正論多有洩漏,以緻被罪者,如嚴嵩之于趙文華是也。
憲皇帝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諸臣,凡有緊密事務,改用折奏,專命奏事人員若幹,以通喉舌,無不立達禦前。
初無葛,數百年之弊政于是始革。
通政司惟掌文書而已,無曩日之權也。
◎圖爾泰 康熙中,有滿洲科臣圖爾泰者,葉赫巨族也,與明珠同族,初不善其所為。
嘗劾奏滿臣權重,漢之六部九卿奉行文書而已。
滿人謦之下,無敢違者,殊非立政之體。
以忤當日權臣,谪黑龍江。
公素尚理學,于戍所自置周、程四先生祠,朝夕禮拜,人争笑其迂,亦可以觇其行矣。
◎朝鮮廢君 明人《十六朝小紀》中,曾紀朝鮮王李琮篡弑其叔恽事,朝鮮嗣王力辯其誣,具載于《池北偶談》中。
今《明史》依違其詞,亦無明文。
然吾邸屬有韓氏者,其譜言先世明琏,為朝鮮武臣,為恽所任用。
後李因淫于宮阃,據奪大位,囚恽于某島中,以石灰霍其目。
韓氏盡被族誅,惟其始祖雲與其弟霓星夜逃竄,幾被擒獲。
凡三月始至盛京投誠,太宗義其忠于所事,因授輕車都尉世襲雲雲。
則是《小紀》所載,未必盡誣也。
◎将軍 古有“伏波”、“樓船”諸将軍名号,未有以将軍為官名者。
國初四方未定,多有以重臣佩諸将軍印将勁旅屯戍者,後遂沿為滿人總兵之名号。
惟察哈爾、烏魯木齊及天津水師稱都統,餘皆稱為某處将軍,秩一品視提督上。
盛京初名内大臣,後亦改今名雲。
◎世祿品級祿米 本朝沿三代之制,設立勳爵,以待有功。
有古世祿之寵,而不畀以權,使功臣之後安享太平,而無敗壞決裂之患,實法三代而有勝者焉。
初定公、侯、伯名位,曆級有九,子、男以下以國語稱之。
乾隆初,允禦史舒赫德請,改子、男等名号。
公位視三公,冠珊瑚,服鬥牛補,襲次二十有四,祿米六百石。
侯、伯服與公同,侯次二十,伯次十八,祿米四百石。
子位視正一品,服麒麟,歲祿三百石,次十六。
男位視正二品,次十,祿米二百石。
輕車都尉位視正三品,次八,祿米百石。
騎都尉位視正四品,次五,祿米五十石。
雲騎尉位視正五品,次三,祿米六十石。
凡位八,級二十有一,品位厘然,使功臣之胄有所贍養,較邁漢、唐之制遠矣。
國初以開創勳者,不論階次,鹹世襲罔替。
其順治九年後封者,始以次為沿革,其間有功業偉然,上特命視開國元臣世襲罔替者,蓋異數焉。
乾隆中,純皇特念陣殁殉難諸臣,其後裔官一人,賜曰恩騎尉,位視正七品,世襲罔替,亦曠古未有之澤也。
◎三诏 國初世爵,與職任官員無異。
每逢恩诏,辄晉其秩,故有以子、男而躐至公、侯者,爵位未免濫觞。
康熙中,議準凡三诏所加者,皆遞減至其本封,故近日檔案,皆有三诏遞減之語,即此者也。
三诏者,謂入關、定都、及世祖親政诏也。
◎嶽威信始末 嶽威信公佩撫遠大将軍印以入觐,命提督紀公成斌權其篆。
會準夷入寇,擄馬駝萬餘,紀不時奏,乃為總督查郎阿所發,遂褫嶽公爵,置紀于法。
然嘗聞老卒有雲:“嶽既入朝也,紀以滿人強勁,因以駝馬命副參領查廪領卒萬人驅牧。
廪性懦葸,畏邊地寒,因以馬駝付偏裨,以五十人放牧而已。
率衆避寒山谷間,日置酒高會,挾娼妓以為樂。
會準夷入寇,偏裨報廪,廪笑曰:‘鼠盜之輩,不久自散。
’因按兵不往。
及馬駝被擄,廪聞信,乃先棄軍去,過曹總兵壘,呼曹救之。
曹性卡急,因率兵往,為其所敗,單騎而奔,賴樊提督建率本标卒追之,轉戰七晝夜始卻其敵。
廪見紀公,皆委罪于曹,紀笑曰:‘滿人之勇固如是耶!’将收縛斬之。
會嶽公至,紀告其故,嶽公驚曰:‘君今族矣!滿人為國舊人,黨類甚衆,吾侪漢臣,豈可與之相抗,以幹其怒也?’因解廪縛,以善谕之,因皆委罪于曹,斬之以徇,而以捷聞。
廪乃恨公入次骨,會查郎阿巡邊,故廪戚也,廪因矯控嶽公諸不法事,以及紀公掩敗為功諸狀。
查故怒嶽公,因誣實其言以聞。
上大怒,斬紀公于營,置嶽公于诏獄,而廪官固如故也。
”嗚呼!世宗之于嶽公,君臣之際可謂至矣,因誣一滿人卑賤者,乃使青蠅之讒為禍若爾,持國柄者可不省欤? ◎阿文成公用兵 乾隆辛醜夏,撒爾回民叛,上命阿文成公征之。
時阿文成公視中牟決口工,未即趨赴,上命和相往攝其篆。
和固自負其才,欲于公至前先時驅滅,乃刻期進師,卒為所敗。
又所調至将帥俱不為所用,和每發一議,衆辄沮之,亦不能難也。
及公至,和出迎,公問其失機狀,和赧然曰:“将帥皆傲慢不為吾用,公請試之。
”公曰:“然則斬耳。
”和複問進兵狀,公笑不答,令諸将帥于次日晨集轅前。
公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側,公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辄應如響。
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憤。
公部署畢,問和曰:“諸将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也。
”和戰栗無人色。
公乃命和即日銜命歸,和于是恨公入次骨,故終身與之龃龉,蓋構釁于此也。
◎義仆 乾隆乙卯,宜制府綿總督陝、甘時,好盤诘私販,凡回疆屯戍官吏私往來販,至者盡被所獲,立正典刑。
有故巡撫某,貪吏也,以罪戍邊,使其仆李七往來販玉。
事發,李挺身自認,謂主人初不知情。
大吏脅以三木,李執辭如初,因論李大辟,罪某奪俸而已。
及被刑日,李尚謂人曰:“奴代主戮,是其分也。
”初無悔心。
嗚呼!公以宗戚之近而為商賈之行,乃使其仆銜冤地下,今雖華衮顯然,不及死者多矣。
◎衣衣道人 乾隆初,宗室杜公某任安徽按察使時,有畫士年九十餘,相貌偉然,自号衣衣道人,杜公善遇之。
嘗談及京都,道人言之井井,杜怪問之。
道人泫然淚下曰:“某本滿人,初屬某滿洲将軍,從征吳逆。
某将軍以軍降,某恥為其下,故乘夜潛出,遂流落江湖間,以賣畫為活。
”因言當日滿洲諸将自尚善貝勒一路外,皆懷二心,有欲舉襄陽以北降者,賴蔡制府毓榮持之以免。
故屯兵嶽州城下,八年不戰,諸将皆閉營壘擁諸婦女逸樂而已。
後幸吳逆冥誅,其黨自潰,又聞東西兩路屢次奏捷,始不得已進兵(按東路為先良親王,西路為馬文襄公)。
及賊平後,渚将皆蒙上賞,而東西兩路反有以敗亡緻罪者,良可慨也。
杜亦憤懑,故入都後屢舉以告人雲。
◎清甯宮 國初列聖,皆以儉樸開基。
天聰間,雖蔔都盛京,然其宮殿制度率皆草創。
清甯宮為列聖後燕寝處,其壁間懸以篝燈,純皇曾紀以詩。
仰見祖宗勤儉之風,譬夫陶複陶穴,可并駕而驅矣。
◎純皇愛民 純皇憂勤稼穑,體恤蒼黎,每歲分命大吏報其水旱,無不見于翰墨。
地方偶有偏災,即命開啟倉廪,蠲免租稅,六十年如一日。
甘肅大吏以冒赈緻罪,後甘省複災,近臣有以前事言者,上曰:“朕甯可冒赈,不使子民有所枵腹也。
”後諸詞臣有以禦制詩錄為簡冊進者,今朱相國祗錄上紀詠水旱豐歉之作,名《孚惠全書》以進。
上大喜,賜以詩扇,告近臣曰:“儒者之為,固不同于衆也。
” ◎理藩院 理藩院,古典屬國官也,國初建置故上林舊址。
初置蒙古尚書一人,侍郎二人,秩視六部同。
漢院判一人,秩三品。
滿、蒙郎中、員外、主事若幹人,漢知事四人、主事二人、經曆二人。
故朱竹集中有贈宋院判雲雲,蓋漫堂尚書曾任是官也。
後康熙中,漢員盡裁去,惟滿員獨存。
司蒙古内、外部落諸務,分司五,曰旗籍前、後司,錄勳,賓客,理刑。
後改旗籍後司曰柔遠,賓客曰王會,錄勳曰典屬,又特設徕遠以司回部,遂析為六。
旗籍專掌内四十八部落疆域、襲封、譜族、旗制諸典。
故各析部族畛域,勿使侵占,其台吉有分析者,以加其賦,人丁滋蕃滿百者,許改官屬以督之。
其滋畜牛羊諸物,視其土之寒暖可種植者,許其自率蒙古人丁以耕。
容留漢人,及以貨易土者戒之。
凡諸侯有襲封者,先許以辨其嫡庶,考其德行,然後授以印绶。
其弱小者,擇族人之忠正者護其印,既冠而後納之。
三歲修其譜牒,辨其貴賤,勿許冒賤為貴,以良為莠。
每旗設都統一人,秩二品,副軍二人,秩三品。
命諸侯自選其宰之良者授之,而部臣歲課其政令,有不職者易,暴戾者罪之,并饬其諸侯焉。
王會司掌朝貢、會盟、聘享、武備諸政。
令藩王凡充補近侍者歲一朝,餘則三歲一朝,各于歲終分班入觐,分其名位,給以廪膳。
凡朝,郎官領入大内,位宗室王公下,朝見如儀,元旦、上元複如之。
歲朝上宴諸藩于紫光閣,郎官領進,自陽澤門入,宴于階次,奏樂,拜謝如儀。
翌日,宗室王公序以享之。
将歸,辭謝于乾清門,禮臣宴享如儀,賞赉有差。
貢則視其土之所宜,黍禾皮币以及牛羊諸物,部臣受貢。
翌日,寓其使于署中。
俸币則視宗室王公之半,有勳業者加之。
各部落有荒馑者,部長捐金以救,乏則告于方伯,請赈于朝。
凡使入,許以驿傳,視其途而赉之。
國有大喪,則集諸藩王奔訃入次,舉哀如儀。
典屬司掌外尼堪四部落,北入瀚海,西絕羌、戎,凡青海、西藏諸土屬焉。
各分視其畛域,奠其土宇,教以德化,理其政績,旗制會盟,鹹如内藩。
屯戍将帥士卒,食其屯用,乏則請饷濟之。
每歲閱武,本司員二人往視之,其技良者,赉其部長,兵仗弱者,示以罰焉。
柔遠司掌外盟諸部朝觐、宴享、聘納諸儀。
尼堪諸長四歲一朝,薄海諸長三歲一朝,笃本、西藏諸部長不限以年,五歲請命于朝,許則觐之。
貢期,尼堪三歲一貢,西藏間歲一貢。
各視土之所宜,尼堪貢馬、駝、羊、羯諸物,西藏、青海貢藏香、<登毛>、馬、駝,其享使頒赉如内藩焉。
徕遠司掌回部疆土分封、朝會、聘享諸政。
嘉峪關外回部有十,曰吐蕃,曰丕占,曰沙蘭,曰昆辰,曰鄯顔,曰班,曰武始,曰韓幹,曰葉羌,曰和阗,盡統屬之。
其舊疆建諸王二,鹹如蒙古諸藩,餘則置伯克司之。
伯克者,回中長吏也,各視秩有差。
三年考其政績,優者褒以币赉,劣者付屯戍大吏治之。
戶口丁數皆藏其籍,三載更之。
回俗以十為數,計一帕得中土五石有奇。
錢曰普兒,皆委伯克以司鑄焉;田賦以種為則,官田什取其五,次者什二,民田十一有常賦焉。
關稅三十取一,皮币二十取一,共畜産餘物各視其多寡以征之。
歲貢各視土之所宜,厥貢皮币、果、金刀、毛毯以歲終納焉。
俸币視秩授以田土以代俸薪,長吏三百畝,中士百畝,下士八十畝,丁二十五畝,有其屯戍伯克均其糧以差之。
外藩如布特、韓薩、安集延、愛烏罕諸屬國,皆置譯使以通其語,朝聘宴享,悉如朝鮮、琉球儀制。
理刑司掌蒙古諸刑名,自斬絞外,罪止鞭樸,不及流徙,而以牛馬作贖刑焉。
罰數維九,牛三馬六,遞以加之,窮者贳之,富者倍之。
猗欤!北人,自秦、漢後匈奴、突厥遞雄其部,漢、唐主不能與抗,乃至和親納币,含垢忍辱,以求旦夕之安,而寇警邊烽,又環然至矣。
至若本朝,威德偉然,氈廬月窟之長,無不匍匐庭除,争為臣仆。
故列聖裂土封之,世畀其守,作我藩服,朝聘宴享,比隆三代,王者守四夷固如是也,豈漢、唐孱弱之主所能及哉。
◎八旗之制 我國家以神武開基,龍興之初,建旗辨色,用饬戎行。
始建兩翼,其後歸附日衆,乃析為八。
以本部所屬者為滿洲,蒙古部落而遷入者為蒙古,明人為漢軍,合為二十四旗,制度備焉。
每旗制,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參領五人,佐領以百丁為率,無定官,而每以骁騎校一人隸之。
鑲黃、正黃居都北址,次兩白,次兩紅,次兩藍,皆四周星拱以環禁城。
凡城池、衙署、倉庫皆以骁騎馬兵守之,各于禁門外置公廳,都統、副都統更番直夜,以備不虞。
火災則各往救之,出境者不預焉。
禁城災則并往視,怠者绌之。
皇上巡狩則增街衢之守(俗名街堆子),歸則撤之。
每三歲編審戶口,稽其幼壯,除其逃亡,書版藏于戶部,其有冒充濫入,以及隐匿不報者,罪其有司焉。
閱選秀女,以三年為率,屆期,戶部移文造籍申選,有隐匿不報者罪之。
旗人有所逃亡,遞申刑部以督捕焉。
大閱士卒,皇上親禦甲胄,巡閱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