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即位也。
那木紮爾殺莫克什,喇嘛達爾紮自危,乃弑阿紮而自立。
烏蘭巴雅爾與其夫擁戴有功,因其委任疏遠叛去,達又擒而殺之。
當是時,大策零(事見上卷)。
王孫達瓦齊與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另居雅爾地方,各有阿拉巴圖數千戶(華言奴也)。
達瓦齊于達爾紮為近族,貴而無位;阿逆出身微賤,而狡黠兇狠迥異。
諸酋亦皆不平達爾紮之所為,與之相抗,不奉教令。
達爾紮命衆讨之,達瓦齊等兵敗,竄入哈薩克。
達爾紮以二人不除,終為禍害,遂遣心腹人率兵六萬追之,期于必獲。
達瓦齊計無所出,日夜涕泣而已。
阿逆曰:“與其束以待擒,何若铤而走險,兵法所謂往呃其吭者也。
”因率精銳卒一千五百人,裹糧懷刃,于山嶺僻境繞道入伊犁,乘其不備,夤夜突入其幕。
達爾紮方圍爐擁妾飲酒,阿逆趨而斬之,撫定其部落,迎達瓦齊入,立之。
初,策零拉布坦欲叛中國也,以衛、藏據其右臂,欲與之和,使無後顧之患,因以其女妻拉藏王子,入贅其國。
陰說拉藏王頗羅鼐叛中國,頗感仁皇帝之恩,固守臣節,策逆怒,遂親率師由回部之沙雅爾潛襲衛、藏。
近星宿海,為導者誤入大澤中,沮洳難行,人馬多死,窮蹙而歸,遂斬其贅婿。
其妻有遺腹女,長而适阿逆父,阿逆初生時,滿身鮮血,或謂其複仇而來也。
達瓦齊既立,不能統馭其屬,歲多叛亡,每遇急難,必檄阿逆至,與之調停。
阿逆诮讓之,達瓦齊不甘,曰:“彼雖才能,終為我之臣仆,何敢以臣淩君,而忘其己為所立也。
”其後,達部署漸定,因曰:“不誅阿某,禍終未艾。
”因統傾國兵讨之。
阿逆不敵,十九年,遂率所部二萬餘人來降,且乞師往靖亂,欲藉我兵力滅達瓦齊而己得據其位也。
純皇帝實知其國内亂之可乘,足以竟先朝數十年未竟之緒,今事會适至,乃天以其國畀我大清,時不可失,遂決意用兵。
時舉朝不知準噶爾内亂,狃于辛亥敗兵之事,不願勞師動衆,惟傅文忠公一人力贊成之。
上曰:“卿朕之張華、裴度也。
”阿逆入觐,上以撫綏事急,乘馬三日而至熱河,命王公大臣皆從往陪宴。
阿逆行抱見禮,上從容撫慰,并賜上驷與之乘,親與其分較馬射,并以蒙古語詢其變亂始末,賜宴而退。
阿悚然,時冬月嚴寒,阿逆汗下如雨,退告其下曰:“真天人也,敢不服!”傅文忠退曰:“餘今日膽裂,自不知生死矣!”乙亥春,遂兩路進兵:北路以班直義公第為定北将軍,阿逆為定邊左副将軍副之;西路以陝督董鄂公永常為定西将軍,薩賴爾為定邊右副将副之,盡簡八旗子弟,吉林、索倫諸精銳士卒從之。
所至準夷各部落,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無不攜酒牽羊以降,兵行數千裡,無一人敢抗者。
五月五日,齊抵伊犁,達瓦齊阻淖為營,衆尚萬餘。
我兵追及之,侍衛阿玉錫以二十二騎直薄其營,呼噪突入,賊衆驚潰。
達瓦齊竄走,陰計阿克蘇回人伯克霍迪斯為己所立,必不負之,因率親丁百餘騎逃至回疆。
去阿克蘇四十裡,霍迪斯已遣人具牛酒以迎。
達瓦齊之黨以為不可信,而達以為與其有恩,遂殺牛酌酒,與衆酣醉後,霍迪斯盡縛之入城。
後承班公檄,獻諸軍門,并獲青海叛賊羅蔔藏丹律,先後檻入,行獻俘禮。
上禦午門樓受之。
以達瓦齊人固庸悫可憫,特赦之,封以親王,賜第寶禅寺街,擇誠隐郡王孫女配之。
然不耐中國風俗,日惟向大池驅鵝鴨浴其中,以為樂而已。
體極肥,面大于盤,腰腹十圍,膻氣不可近。
上命為禦前侍衛,終優容之。
準夷之先,故有四衛拉特,華言四部落也。
部各有汗,上初用兵,欲俟平定後,仍其舊設四汗,衆建之而分其力,如喀爾喀之編七旗;至今長享太平。
而阿逆志不在此,上預燭其情,甫出兵,即密谕班公,示以分封四汗之意,以消其妄念。
又以額驸色布騰巴爾珠爾為科爾沁親王,與阿逆言語相通,氣類相近,令與之偕行,俾耦居無猜,實陰伺之。
乃額驸為其所绐,反與之昵,阿逆遂恃為奧援。
既平伊犁,阿逆處事多不禀承将軍,生殺自專,置副将軍印不用,用其國汗舊用小紅钤記。
發書鄰部哈薩克及俄羅斯等國,皆不言降我朝,但謂率滿洲、蒙古兵來定準噶爾。
又使其黨等流言不立阿逆為汗,終不得甯。
班公憂之,鄂襄烈公曰:“吾侪大臣,所謂消患于未萌。
昔拉忠烈公誅朱爾墨紮(事見後卷)。
身雖殉死,終膺懋典。
吾等可仿而行之,此傅介子請纓日也。
”班曰:“阿逆叛迹未見,安可妄誅藩臣,以撄上之怒哉?”遂密以其事馳奏。
上命即軍中誅之,毋濡忍贻後患。
而是時大兵皆凱旋,随二公者僅五百人,餘皆新附衆,班公遂不敢舉事。
上先有旨,命阿逆以九月至熱河行飲至禮,班公等趣其行,欲使入我境則易擒也。
先是六月中,額驸奉旨先歸,阿逆私以總統舊部之意乞其代奏,并約以期,如得請旨,當七月下旬至。
及額驸歸,事已中變,遂匿其奏。
阿逆待命久不至,班公迫其行,令喀爾喀親王額林沁多爾濟伴之。
阿逆不得已起程,中途遷延,猶有所望也。
迨八月中尚無信,疑事已變,入境且得禍,遂陰召其衆,張幕請額宴。
酒數行,起謂額曰:“阿某非不臣,但中國寡信。
今入其境,如驅牛羊入市,大丈夫當自立事業,安肯延頸待戮?”遂命呼酒者再,伏兵四起,旌旗耀目,擁阿逆出營去。
阿逆徐解副将軍印組,擲與額曰:“汝持此交還大皇帝可也!”遂據鞍馳去。
額林沁多爾濟瞠目視之,無如之何。
阿逆遂寄聲伊犁嗾其叛,又遣其黨阿巴噶斯哈丹等掠西路軍台,而伊犁宰桑克什木、敦多蔔等果蜂起為亂。
倉卒兵少,班、鄂二公擾腕無計,鄂曰:“今日徒死,無濟于事,有負上付托矣!”班公持劍太息久之,刎頸而死。
鄂故書生,腕弱不能下,命其仆事刂腹而死。
事聞,上以額驸匿情不奏,欲立正典刑,來文端公請曰:“願皇上念孝賢皇後,莫使公主遭嫠獨之歎。
”上揮淚太息,其死,隻褫其爵,額林沁多爾濟以元裔故,特與賜死。
改命公策楞、公達爾黨阿由巴爾坤速進兵。
二十二年,參贊公玉保至特克勒,探知阿逆僅距一程,欲急追之,忽有報台吉諾爾布已擒阿逆至,遂駐兵俟之。
而不知報信者即阿逆之偵者,以為緩師計,阿逆得從容而去,遂逃入哈薩克。
上怒,拜瓜爾佳公哈達哈、鈕枯祿公達爾黨阿為定西大将軍,加大學士銜,以擒阿逆事專委之。
複命握二大将軍印,使阿逆心以為傅文忠公至,冀其自投羅網。
達至哈薩克界,阿逆方借哈薩克兵來拒我兵,擊敗之,擒其酋長,願往說其主阿布赉擒阿逆來獻。
達受其绐,縱之去,卒無音耗。
達複使人詢之,訖未得要領,而西路降夷巴雅爾噶爾藏多爾濟、哈薩克錫喇尼瑪舍楞等皆群起叛亂。
都統公和起殲焉,兆文襄公惠複有濟爾哈朗之圍(事見後卷)。
上以諸賊甫受封賞辄叛,知厄魯特人概不可以恩信結,故命喀爾喀超勇王成衮劄布出北路,兆文襄公出西路,皆于三月中起行。
會諸賊自相蹂踐,紮那噶爾布襲殺噶爾藏多爾濟,尼瑪又欲襲紮那噶爾布不果。
阿逆自哈薩克歸,會諸賊于博羅塔拉,欲自立為汗,聞我兵将至,又遁去,諸賊皆竄匿。
于是兆文襄擒原任内大臣巴桑,鄂博什擒原任散秩大臣厄爾錐,音圖倫楚擒原任貝勒納奇木,海超勇公蘭察擒巴雅爾,烏爾登擒尼瑪,紮那噶爾布已病死,台吉珲齊達瓦以其首來獻,惟阿逆尚未獲。
六月,兆文襄公使愛将軍星阿、阿拉善王羅蔔藏等追阿逆至哈薩克,其長阿布赉以為大兵取其部也。
鋒刃既交,我兵勢寡,阿拉善王曰:“與其同沒,何若冒死說敵,猶可冀免。
”因脫帽蹈煙炮馳去,作蒙古語曰:“吾來說降。
”阿布赉因收軍見王。
王從容曰:“吾亦系也速後(王之父阿寶始降本朝),固厄魯特也。
因歸降故,荷大皇帝撫綏,裂土封之,永為藩服。
今部長蕞爾小國,何可信阿逆之言,自與天朝為敵,是代人受禍也
那木紮爾殺莫克什,喇嘛達爾紮自危,乃弑阿紮而自立。
烏蘭巴雅爾與其夫擁戴有功,因其委任疏遠叛去,達又擒而殺之。
當是時,大策零(事見上卷)。
王孫達瓦齊與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另居雅爾地方,各有阿拉巴圖數千戶(華言奴也)。
達瓦齊于達爾紮為近族,貴而無位;阿逆出身微賤,而狡黠兇狠迥異。
諸酋亦皆不平達爾紮之所為,與之相抗,不奉教令。
達爾紮命衆讨之,達瓦齊等兵敗,竄入哈薩克。
達爾紮以二人不除,終為禍害,遂遣心腹人率兵六萬追之,期于必獲。
達瓦齊計無所出,日夜涕泣而已。
阿逆曰:“與其束以待擒,何若铤而走險,兵法所謂往呃其吭者也。
”因率精銳卒一千五百人,裹糧懷刃,于山嶺僻境繞道入伊犁,乘其不備,夤夜突入其幕。
達爾紮方圍爐擁妾飲酒,阿逆趨而斬之,撫定其部落,迎達瓦齊入,立之。
初,策零拉布坦欲叛中國也,以衛、藏據其右臂,欲與之和,使無後顧之患,因以其女妻拉藏王子,入贅其國。
陰說拉藏王頗羅鼐叛中國,頗感仁皇帝之恩,固守臣節,策逆怒,遂親率師由回部之沙雅爾潛襲衛、藏。
近星宿海,為導者誤入大澤中,沮洳難行,人馬多死,窮蹙而歸,遂斬其贅婿。
其妻有遺腹女,長而适阿逆父,阿逆初生時,滿身鮮血,或謂其複仇而來也。
達瓦齊既立,不能統馭其屬,歲多叛亡,每遇急難,必檄阿逆至,與之調停。
阿逆诮讓之,達瓦齊不甘,曰:“彼雖才能,終為我之臣仆,何敢以臣淩君,而忘其己為所立也。
”其後,達部署漸定,因曰:“不誅阿某,禍終未艾。
”因統傾國兵讨之。
阿逆不敵,十九年,遂率所部二萬餘人來降,且乞師往靖亂,欲藉我兵力滅達瓦齊而己得據其位也。
純皇帝實知其國内亂之可乘,足以竟先朝數十年未竟之緒,今事會适至,乃天以其國畀我大清,時不可失,遂決意用兵。
時舉朝不知準噶爾内亂,狃于辛亥敗兵之事,不願勞師動衆,惟傅文忠公一人力贊成之。
上曰:“卿朕之張華、裴度也。
”阿逆入觐,上以撫綏事急,乘馬三日而至熱河,命王公大臣皆從往陪宴。
阿逆行抱見禮,上從容撫慰,并賜上驷與之乘,親與其分較馬射,并以蒙古語詢其變亂始末,賜宴而退。
阿悚然,時冬月嚴寒,阿逆汗下如雨,退告其下曰:“真天人也,敢不服!”傅文忠退曰:“餘今日膽裂,自不知生死矣!”乙亥春,遂兩路進兵:北路以班直義公第為定北将軍,阿逆為定邊左副将軍副之;西路以陝督董鄂公永常為定西将軍,薩賴爾為定邊右副将副之,盡簡八旗子弟,吉林、索倫諸精銳士卒從之。
所至準夷各部落,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無不攜酒牽羊以降,兵行數千裡,無一人敢抗者。
五月五日,齊抵伊犁,達瓦齊阻淖為營,衆尚萬餘。
我兵追及之,侍衛阿玉錫以二十二騎直薄其營,呼噪突入,賊衆驚潰。
達瓦齊竄走,陰計阿克蘇回人伯克霍迪斯為己所立,必不負之,因率親丁百餘騎逃至回疆。
去阿克蘇四十裡,霍迪斯已遣人具牛酒以迎。
達瓦齊之黨以為不可信,而達以為與其有恩,遂殺牛酌酒,與衆酣醉後,霍迪斯盡縛之入城。
後承班公檄,獻諸軍門,并獲青海叛賊羅蔔藏丹律,先後檻入,行獻俘禮。
上禦午門樓受之。
以達瓦齊人固庸悫可憫,特赦之,封以親王,賜第寶禅寺街,擇誠隐郡王孫女配之。
然不耐中國風俗,日惟向大池驅鵝鴨浴其中,以為樂而已。
體極肥,面大于盤,腰腹十圍,膻氣不可近。
上命為禦前侍衛,終優容之。
準夷之先,故有四衛拉特,華言四部落也。
部各有汗,上初用兵,欲俟平定後,仍其舊設四汗,衆建之而分其力,如喀爾喀之編七旗;至今長享太平。
而阿逆志不在此,上預燭其情,甫出兵,即密谕班公,示以分封四汗之意,以消其妄念。
又以額驸色布騰巴爾珠爾為科爾沁親王,與阿逆言語相通,氣類相近,令與之偕行,俾耦居無猜,實陰伺之。
乃額驸為其所绐,反與之昵,阿逆遂恃為奧援。
既平伊犁,阿逆處事多不禀承将軍,生殺自專,置副将軍印不用,用其國汗舊用小紅钤記。
發書鄰部哈薩克及俄羅斯等國,皆不言降我朝,但謂率滿洲、蒙古兵來定準噶爾。
又使其黨等流言不立阿逆為汗,終不得甯。
班公憂之,鄂襄烈公曰:“吾侪大臣,所謂消患于未萌。
昔拉忠烈公誅朱爾墨紮(事見後卷)。
身雖殉死,終膺懋典。
吾等可仿而行之,此傅介子請纓日也。
”班曰:“阿逆叛迹未見,安可妄誅藩臣,以撄上之怒哉?”遂密以其事馳奏。
上命即軍中誅之,毋濡忍贻後患。
而是時大兵皆凱旋,随二公者僅五百人,餘皆新附衆,班公遂不敢舉事。
上先有旨,命阿逆以九月至熱河行飲至禮,班公等趣其行,欲使入我境則易擒也。
先是六月中,額驸奉旨先歸,阿逆私以總統舊部之意乞其代奏,并約以期,如得請旨,當七月下旬至。
及額驸歸,事已中變,遂匿其奏。
阿逆待命久不至,班公迫其行,令喀爾喀親王額林沁多爾濟伴之。
阿逆不得已起程,中途遷延,猶有所望也。
迨八月中尚無信,疑事已變,入境且得禍,遂陰召其衆,張幕請額宴。
酒數行,起謂額曰:“阿某非不臣,但中國寡信。
今入其境,如驅牛羊入市,大丈夫當自立事業,安肯延頸待戮?”遂命呼酒者再,伏兵四起,旌旗耀目,擁阿逆出營去。
阿逆徐解副将軍印組,擲與額曰:“汝持此交還大皇帝可也!”遂據鞍馳去。
額林沁多爾濟瞠目視之,無如之何。
阿逆遂寄聲伊犁嗾其叛,又遣其黨阿巴噶斯哈丹等掠西路軍台,而伊犁宰桑克什木、敦多蔔等果蜂起為亂。
倉卒兵少,班、鄂二公擾腕無計,鄂曰:“今日徒死,無濟于事,有負上付托矣!”班公持劍太息久之,刎頸而死。
鄂故書生,腕弱不能下,命其仆事刂腹而死。
事聞,上以額驸匿情不奏,欲立正典刑,來文端公請曰:“願皇上念孝賢皇後,莫使公主遭嫠獨之歎。
”上揮淚太息,其死,隻褫其爵,額林沁多爾濟以元裔故,特與賜死。
改命公策楞、公達爾黨阿由巴爾坤速進兵。
二十二年,參贊公玉保至特克勒,探知阿逆僅距一程,欲急追之,忽有報台吉諾爾布已擒阿逆至,遂駐兵俟之。
而不知報信者即阿逆之偵者,以為緩師計,阿逆得從容而去,遂逃入哈薩克。
上怒,拜瓜爾佳公哈達哈、鈕枯祿公達爾黨阿為定西大将軍,加大學士銜,以擒阿逆事專委之。
複命握二大将軍印,使阿逆心以為傅文忠公至,冀其自投羅網。
達至哈薩克界,阿逆方借哈薩克兵來拒我兵,擊敗之,擒其酋長,願往說其主阿布赉擒阿逆來獻。
達受其绐,縱之去,卒無音耗。
達複使人詢之,訖未得要領,而西路降夷巴雅爾噶爾藏多爾濟、哈薩克錫喇尼瑪舍楞等皆群起叛亂。
都統公和起殲焉,兆文襄公惠複有濟爾哈朗之圍(事見後卷)。
上以諸賊甫受封賞辄叛,知厄魯特人概不可以恩信結,故命喀爾喀超勇王成衮劄布出北路,兆文襄公出西路,皆于三月中起行。
會諸賊自相蹂踐,紮那噶爾布襲殺噶爾藏多爾濟,尼瑪又欲襲紮那噶爾布不果。
阿逆自哈薩克歸,會諸賊于博羅塔拉,欲自立為汗,聞我兵将至,又遁去,諸賊皆竄匿。
于是兆文襄擒原任内大臣巴桑,鄂博什擒原任散秩大臣厄爾錐,音圖倫楚擒原任貝勒納奇木,海超勇公蘭察擒巴雅爾,烏爾登擒尼瑪,紮那噶爾布已病死,台吉珲齊達瓦以其首來獻,惟阿逆尚未獲。
六月,兆文襄公使愛将軍星阿、阿拉善王羅蔔藏等追阿逆至哈薩克,其長阿布赉以為大兵取其部也。
鋒刃既交,我兵勢寡,阿拉善王曰:“與其同沒,何若冒死說敵,猶可冀免。
”因脫帽蹈煙炮馳去,作蒙古語曰:“吾來說降。
”阿布赉因收軍見王。
王從容曰:“吾亦系也速後(王之父阿寶始降本朝),固厄魯特也。
因歸降故,荷大皇帝撫綏,裂土封之,永為藩服。
今部長蕞爾小國,何可信阿逆之言,自與天朝為敵,是代人受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