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怎樣寫短篇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它很利落。
拿這麼一件小小的事,聯系上三個人,所以全篇是從從容容的,不多不少正合适。
這樣,材料受了損失,而藝術占了便宜;五千字也許比十萬字更好。
文藝并非肥豬,塊兒越大越好。
不過呢,十萬字可以得到三五百元,而這五千字隻得了十九塊錢,這恐怕也就是不敢老和藝術親熱的原因吧。
為藝術而犧牲是很好聽的,可是餓死誰也是不應當的,為什麼一定先叫作家餓死呢?我就不明白! 設若沒有《月牙兒》,《陽光》也許顯着怪不錯。
有人說,《陽光》的失敗在于題材。
在我自己看,《陽光》所以被《月牙兒》比下去的原因是這個:《月牙兒》是由《大明湖》中抽出來而加以修改,所以一氣到底,沒有什麼生硬勉強的地方;《陽光》呢,本也是寫長篇的材料,可是沒在心中儲蓄過多久,所以雖然是在寫短篇,而事實上是把臨時想起的事全加進去,結果便顯着生硬而不自然了。
有長時間的培養,把一件複雜的事翻過來掉過去的調動,人也熟了,事也熟了,而後抽出一節來寫個短篇,就必定成功,因為一下筆就是地方,準确産出調勻之美。
寫完《月牙兒》與《陽光》我得到這麼點覺悟。
附帶着要說的,就是創作得有時間。
這也就是說,寫家得有敢盡量花費時間的準備,才能寫出好東西。
這個準備就是最偉大的一個字——“飯”。
我常聽見人家喊:沒有偉大的作品啊!每次聽見這個呼聲,我就想到在這樣呼喊的人的心中,寫家大概是隻喝點露水的什麼小生物吧?我知道自己沒有多麼高的才力,這一世恐怕沒有寫出偉大作品的希望了。
但是我相信,給我時間與飯,我确能夠寫出較好的東西,不信咱們就試試! 《新時代的舊悲劇》有許多的缺點。
最大的缺點是有許多人物都見首不見尾,沒有“下回分解”。
毛病是在“中篇”。
我本來是想拿它寫長篇的,一經改成中篇,我沒法不把精神集注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又不能不把次要的人物搬運出來,因為我得湊上三萬多字。
設若我把它改成短篇,也許倒沒有這點毛病了。
我的原來長篇計劃是把陳家父子三個與宋龍雲都看成重要人物;陳老先生代表過去,廉伯代表七成舊三成新,廉仲代表半舊半新,龍雲代表新時代。
既改成中篇,我就減去了四分之三,而專去描寫陳老先生一個人,别人就都成了影物,隻幫着支起故事的架子,沒有别的作用。
這種辦法是危險的,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
不過呢,陳老先生确是有個勁頭;假如我真是寫了長篇,我真不敢保他能這麼硬梆。
因此,我還是不後悔把長篇材料這樣零賣出去,而反覺得武戲文唱是需要更大的本事的,其成就也絕非亂打亂鬧可比。
這點小小的覺悟是以三十來個短篇的勞力換來的。
不過,覺悟是一件事,能否實際改進是另一件事,将來的作品如何使我想到便有點害怕。
也許呢“老牛破車”是越走越起勁的,誰曉得。
在抗戰中,因為忙,病,與生活不安定,很難寫出長篇小說來。
連短篇也不大寫了,這是因為忙,病,與生活不安定之外,還有稍稍練習寫話劇及詩等的緣故。
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三年,我隻寫了十幾篇短篇小說,收入《火車集》與《貧血集》。
《貧血集》這個名字起得很恰當,從一九四〇年冬到現在(一九四四年春),我始終患着貧血病。
每年冬天隻要稍一勞累,我便頭昏;若不馬上停止工作,就必由昏而暈,一擡頭便天旋地轉。
天氣暖和一點,我的頭昏也減輕一點,于是就又拿起筆來寫作。
按理說,我應當拿出一年半載的時間,作個較長的休息。
可是,在學習上,我不肯長期偷懶;在經濟上,我又不敢以借債度日。
因此,病好了一點,便寫一點;病倒了,隻好“高卧”。
于是,身體越來越壞,作品也越寫越不象話!在《火車》與《貧血》兩集中,慚愧,簡直找不出一篇象樣子的東西! 既寫不成樣子,為什麼還發表呢?這很容易回答。
我一病倒,就連壞東西也寫不出來哇!作品雖壞,到底是我的心血啊!病倒即停止工作;病稍好時所寫的壞東西再不拿去換錢,我怎麼生活下去呢?《火車》與《貧血》兩集應作如是觀。
拿這麼一件小小的事,聯系上三個人,所以全篇是從從容容的,不多不少正合适。
這樣,材料受了損失,而藝術占了便宜;五千字也許比十萬字更好。
文藝并非肥豬,塊兒越大越好。
不過呢,十萬字可以得到三五百元,而這五千字隻得了十九塊錢,這恐怕也就是不敢老和藝術親熱的原因吧。
為藝術而犧牲是很好聽的,可是餓死誰也是不應當的,為什麼一定先叫作家餓死呢?我就不明白! 設若沒有《月牙兒》,《陽光》也許顯着怪不錯。
有人說,《陽光》的失敗在于題材。
在我自己看,《陽光》所以被《月牙兒》比下去的原因是這個:《月牙兒》是由《大明湖》中抽出來而加以修改,所以一氣到底,沒有什麼生硬勉強的地方;《陽光》呢,本也是寫長篇的材料,可是沒在心中儲蓄過多久,所以雖然是在寫短篇,而事實上是把臨時想起的事全加進去,結果便顯着生硬而不自然了。
有長時間的培養,把一件複雜的事翻過來掉過去的調動,人也熟了,事也熟了,而後抽出一節來寫個短篇,就必定成功,因為一下筆就是地方,準确産出調勻之美。
寫完《月牙兒》與《陽光》我得到這麼點覺悟。
附帶着要說的,就是創作得有時間。
這也就是說,寫家得有敢盡量花費時間的準備,才能寫出好東西。
這個準備就是最偉大的一個字——“飯”。
我常聽見人家喊:沒有偉大的作品啊!每次聽見這個呼聲,我就想到在這樣呼喊的人的心中,寫家大概是隻喝點露水的什麼小生物吧?我知道自己沒有多麼高的才力,這一世恐怕沒有寫出偉大作品的希望了。
但是我相信,給我時間與飯,我确能夠寫出較好的東西,不信咱們就試試! 《新時代的舊悲劇》有許多的缺點。
最大的缺點是有許多人物都見首不見尾,沒有“下回分解”。
毛病是在“中篇”。
我本來是想拿它寫長篇的,一經改成中篇,我沒法不把精神集注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又不能不把次要的人物搬運出來,因為我得湊上三萬多字。
設若我把它改成短篇,也許倒沒有這點毛病了。
我的原來長篇計劃是把陳家父子三個與宋龍雲都看成重要人物;陳老先生代表過去,廉伯代表七成舊三成新,廉仲代表半舊半新,龍雲代表新時代。
既改成中篇,我就減去了四分之三,而專去描寫陳老先生一個人,别人就都成了影物,隻幫着支起故事的架子,沒有别的作用。
這種辦法是危險的,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
不過呢,陳老先生确是有個勁頭;假如我真是寫了長篇,我真不敢保他能這麼硬梆。
因此,我還是不後悔把長篇材料這樣零賣出去,而反覺得武戲文唱是需要更大的本事的,其成就也絕非亂打亂鬧可比。
這點小小的覺悟是以三十來個短篇的勞力換來的。
不過,覺悟是一件事,能否實際改進是另一件事,将來的作品如何使我想到便有點害怕。
也許呢“老牛破車”是越走越起勁的,誰曉得。
在抗戰中,因為忙,病,與生活不安定,很難寫出長篇小說來。
連短篇也不大寫了,這是因為忙,病,與生活不安定之外,還有稍稍練習寫話劇及詩等的緣故。
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三年,我隻寫了十幾篇短篇小說,收入《火車集》與《貧血集》。
《貧血集》這個名字起得很恰當,從一九四〇年冬到現在(一九四四年春),我始終患着貧血病。
每年冬天隻要稍一勞累,我便頭昏;若不馬上停止工作,就必由昏而暈,一擡頭便天旋地轉。
天氣暖和一點,我的頭昏也減輕一點,于是就又拿起筆來寫作。
按理說,我應當拿出一年半載的時間,作個較長的休息。
可是,在學習上,我不肯長期偷懶;在經濟上,我又不敢以借債度日。
因此,病好了一點,便寫一點;病倒了,隻好“高卧”。
于是,身體越來越壞,作品也越寫越不象話!在《火車》與《貧血》兩集中,慚愧,簡直找不出一篇象樣子的東西! 既寫不成樣子,為什麼還發表呢?這很容易回答。
我一病倒,就連壞東西也寫不出來哇!作品雖壞,到底是我的心血啊!病倒即停止工作;病稍好時所寫的壞東西再不拿去換錢,我怎麼生活下去呢?《火車》與《貧血》兩集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