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怎樣寫通俗文藝
關燈
小
中
大
陳出新。
無論是舊戲,還是鼓詞,雖然都是陳舊的東西,可是它們也還都活着。
我們來寫,就是要給這些活着的東西一些新的血液,使他們進步,使他們對抗戰發生作用。
這就難了。
你須先學會那些套數,否則大海茫茫,無從落筆。
然後,你須斟酌著舊的情形而加入新的成分。
你須把它寫得象個樣子,而留神着你自己别迷陷在裡面。
你須把新的成分逐漸添進去,而使新舊諧調,無論從字彙上,還是技巧上,都不顯出挂着辮子而戴大禮帽的蠢樣子。
為了抗戰,你須教訓;為了文藝,你須要美好。
可是,在這裡,你須用别人定好了的形式與言語去教訓,去設法使之美好。
你越研究,你越覺得有趣;那些别人規定的形式,用的語言,是那麼精巧生動,恰好足以支持它自己的生命。
然而到你自己一用這形式,這語言,你就感覺到喘不過氣來。
你若不割解開它,從新配置,你便丢失了你自己;你若剖析了它,而自出心裁地想把它整理好,啊!你根本就沒法收拾它了!新的是新的,舊的是舊的,妥協就是投降!因此,在試驗了不少篇鼓詞之類的東西以後,我把它們放棄了。
顯然,我放棄了舊瓶裝新酒這一套,可是我并不後悔;功夫是不欺人的。
它教我明白了什麼是民間的語言,什麼是中國語言的自然的韻律。
不錯,它有許多已經陳腐了的東西,可是唯其明白了哪是陳腐的,才能明白什麼是我們必須馬上送給民衆的。
明乎此,知乎彼,庶幾可以說民族形式矣:我感謝這個使我能學習的機會。
就成績而論,我寫的那些舊劇與鼓詞并不甚佳。
毛病是因為我是在都市裡學習來的,寫出來的一則是模範所在,不肯離格,二則是循藝人的要求,生意相關,不能傷雅。
于是,就離真正的民間文藝還很遠很遠。
寫這種東西,應當寫家與演員相處一處,随寫随演随改,在某地則用某地的形式與語言,或者可以收效;在都市裡閉門造車,必難合轍。
” 以上所引,是四一年初的話。
從那以後,除有人特約,我很少自動地去寫通俗的東西了,因為:“對于抗戰的現實,我看今天無論哪一部門的作家都顯着更熟悉了。
”換言之,就是大家已習慣了戰時的生活。
舉個例說,在武漢的時候,有不少作家去寫鼓詞、唱本等通俗讀物;到今天,已由個人或機關專去作這類的東西,而曾經努力于此道的許多作家中,有不少仍折回頭去作新的小說,詩,戲劇等等。
這因為什麼?大概是因為在抗戰初期,大家既不甚明白抗戰的實際,又不肯不努力于抗戰的宣傳,于是就拾起舊的形式,空洞的,而不無相當宣傳效果的,作出些救急的宣傳品。
漸漸的,大家對于戰時生活更習慣了,對于抗戰的一切更清楚了,就自然會放棄那種空洞的宣傳,而因更關切抗戰的緣故,乃更關切文藝。
那些以宣傳為主,文藝為副的通俗讀物,自然還有它的效用,就由專家或機關去做好了。
至于抗戰文藝的主流,便應跟着抗戰的艱苦,生活的困難,而更加深刻,定非幾句空洞的口号标語所能支持的了。
我說,抗戰的持久必加強了文藝的深度。
無論是舊戲,還是鼓詞,雖然都是陳舊的東西,可是它們也還都活着。
我們來寫,就是要給這些活着的東西一些新的血液,使他們進步,使他們對抗戰發生作用。
這就難了。
你須先學會那些套數,否則大海茫茫,無從落筆。
然後,你須斟酌著舊的情形而加入新的成分。
你須把它寫得象個樣子,而留神着你自己别迷陷在裡面。
你須把新的成分逐漸添進去,而使新舊諧調,無論從字彙上,還是技巧上,都不顯出挂着辮子而戴大禮帽的蠢樣子。
為了抗戰,你須教訓;為了文藝,你須要美好。
可是,在這裡,你須用别人定好了的形式與言語去教訓,去設法使之美好。
你越研究,你越覺得有趣;那些别人規定的形式,用的語言,是那麼精巧生動,恰好足以支持它自己的生命。
然而到你自己一用這形式,這語言,你就感覺到喘不過氣來。
你若不割解開它,從新配置,你便丢失了你自己;你若剖析了它,而自出心裁地想把它整理好,啊!你根本就沒法收拾它了!新的是新的,舊的是舊的,妥協就是投降!因此,在試驗了不少篇鼓詞之類的東西以後,我把它們放棄了。
顯然,我放棄了舊瓶裝新酒這一套,可是我并不後悔;功夫是不欺人的。
它教我明白了什麼是民間的語言,什麼是中國語言的自然的韻律。
不錯,它有許多已經陳腐了的東西,可是唯其明白了哪是陳腐的,才能明白什麼是我們必須馬上送給民衆的。
明乎此,知乎彼,庶幾可以說民族形式矣:我感謝這個使我能學習的機會。
就成績而論,我寫的那些舊劇與鼓詞并不甚佳。
毛病是因為我是在都市裡學習來的,寫出來的一則是模範所在,不肯離格,二則是循藝人的要求,生意相關,不能傷雅。
于是,就離真正的民間文藝還很遠很遠。
寫這種東西,應當寫家與演員相處一處,随寫随演随改,在某地則用某地的形式與語言,或者可以收效;在都市裡閉門造車,必難合轍。
” 以上所引,是四一年初的話。
從那以後,除有人特約,我很少自動地去寫通俗的東西了,因為:“對于抗戰的現實,我看今天無論哪一部門的作家都顯着更熟悉了。
”換言之,就是大家已習慣了戰時的生活。
舉個例說,在武漢的時候,有不少作家去寫鼓詞、唱本等通俗讀物;到今天,已由個人或機關專去作這類的東西,而曾經努力于此道的許多作家中,有不少仍折回頭去作新的小說,詩,戲劇等等。
這因為什麼?大概是因為在抗戰初期,大家既不甚明白抗戰的實際,又不肯不努力于抗戰的宣傳,于是就拾起舊的形式,空洞的,而不無相當宣傳效果的,作出些救急的宣傳品。
漸漸的,大家對于戰時生活更習慣了,對于抗戰的一切更清楚了,就自然會放棄那種空洞的宣傳,而因更關切抗戰的緣故,乃更關切文藝。
那些以宣傳為主,文藝為副的通俗讀物,自然還有它的效用,就由專家或機關去做好了。
至于抗戰文藝的主流,便應跟着抗戰的艱苦,生活的困難,而更加深刻,定非幾句空洞的口号标語所能支持的了。
我說,抗戰的持久必加強了文藝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