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人。
重要的是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不吃什麼這自我感覺很不一樣。
當時隻是一種得意,現在說得清楚那不就是人權麼,吃飯權官稱生存權。
相形之下,那些還必須跟着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十分可憐,一看就吃人家嘴短隻有一個聽話權。
賣飯櫃台那兒“嘔”的一聲響幾十個孩子一齊失望地歎氣,方槍槍這邊知道徹底沒戲了如喪考批。
方超端着一盤子油鹽花卷走過來,往桌上一撂:就這個了。
怎麼麻醬糖花卷也沒了?方槍槍看着陳南燕端着一盤麻醬糖花卷走過去到一桌女孩那兒坐下。
最後兩個也被她買走了。
方超也是一臉喪氣。
你把醬油倒在粥裡,攉一攉,雞蛋味兒。
高洋樂呵呵地說。
下次,啊,你也别求我。
方槍槍氣呼呼地拿桌上的醬油壺,一例,多了,成屁味了。
一桌小孩都在傳明年複課鬧革命的消息,都十分掃興,覺得正常的生活受到了幹擾。
小孩中新添了一風氣聚衆聊天當時沒個準名,也叫“哨”也叫“掄”也叫牛逼蛋砍。
毛主席說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于是小孩起來響應,真的假的國際國内聽風就是雨都要裝很有思想很有見地,發展到後來蔚然成風極大提高了中國人民胡攪蠻纏的能力。
“大山”是那時的某種象征,“三座大山”什麼的,和“康莊大道”相映成趣。
後來出了個老英雄,每日挖山不止,有他那種精神的人,由“蛋砍”引申出來,被稱為砍山不止,再經文人加工,變成今天半野半馴的生猛詞組;侃大山。
那在學校停課輿論一律的年代也起了普及教育傳布謠言的積極作用,差不多可說是生活這無恥老師給一個孩子上的最好的語文深,那詞彙量那不破不立的決心那望山跑死馬的曲裡拐彎這才是漢語的正經表達方式。
方槍槍沒成為認字的機器懂事的傻子真要好好感謝那些年盛極一時的全民砍山運動。
當他再次坐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裡才發現受過砍山熏陶的自己中文程度已有多深,什麼老師的胡說的課本的欺人之談都是小偷進了街坊院熟門熟路飛行員碰見玩鷹的不是一檔次吃月餅掉了一地渣兒都是我剩的。
應該說那是繼白話運動之後中文的第二次革命。
任何詞句都可能被賦予新的意義,甚至直接改變詞性可說<新華字典>什麼的都廢了。
說話,隻是一種态度,說的是什麼不再有人聽得懂,需要不斷豐富、窮盡其義方可定案像一場不設終點的追逐。
哪有規矩哪有語法都是活詞兒隻要你高興沒一個同義詞不可以作為反義詞捋順了就是最高級别的反義詞。
把一句話一個詞當作一道菜不斷地添油加醋越說越沒譜越說越沒邊兒隻為聳動視聽再夾雜點徒亂人心的意思我想這就是所謂文學了。
有了文學觀念好啊,就不簡單滿足于弄明白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愚昧地分個是非窮兇極惡死心眼地去挖掘主題。
就懂得編排,學會穿鑿,酒不醉人人自醉大面兒上找一感覺望文生義欲得我心必先同了我這流合了我這污。
有時人的大腦就像一間間黑屋子非得用力撞一下才會透出一絲亮多少看清裡邊有什麼。
好的砍山就像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往人腦袋上鑽眼兒的工作這那是領了錢隻會誤人子弟的老八闆語文老師們教得了的。
小孩們聊得熱鬧,吃完的也不走幾桌孩子拉成一個大圈子旁邊桌的女孩子也豎着耳朵聽。
從楊成武會不會打仗飛奪泸定橋時他是團長還是政委,到江青是男的還是女的葉群五五年授的是上校還是中校,到23樓楊力文愉了他家700塊錢買了10個獺帽七八件黃呢子大氅20多雙将靴要是公家錢都夠槍斃了。
中午吃什麼?方超翻着飯本一頁頁浏覽。
研究了半天黑闆上的菜譜,一共四個“才”:一才餾肉片;二才肉炒蒜苗;三才炒紅根;四才白菜凍豆腐。
什麼叫紅根呐?方槍槍問。
胡蘿貝。
高洋告訴他。
除了餾肉片都不愛吃。
方槍槍說。
那就一個一菜一個四菜吧。
方超一筆一劃寫在本上。
關門了,吃完沒有,都走别這兒瞎混。
那邊炊事班的戰士一路挪桌子踢闆凳掃着地過來,朝這邊的小孩嚷嚷。
小孩們都不動,裝沒聽見。
一個戰士舉着掃帚沖過來也不知哪根筋搭錯突然暴怒地狂吼一聲:都滾! 像是用手指在冬天霧蒙蒙的玻璃上抹出一小塊幹淨的地方,看到了窗外很多東西:肉不太夠吃,棉鞋不太暖腳,階級兄弟不那麼可靠,當兵的和人民一對一的時候也不是很客氣,也撤性子,跟小孩惡起來特别不像有紀律和高度政治自覺性的。
特别意外十分驚疑的是大人的表情不像小時候想象的那麼和善,多數人其實長着一副兇相,永遠隻有兩種狀态:郁部寡歡和勃然大怒。
不知道為什麼院裡孩子都在雪地上追打陳南燕的表哥。
那男孩住在學院路,家裡好像是鋼鐵學院的,每年暑假寒假都來陳南燕家住,有時星期天也來,跟院裡孩子都認識也常一起玩。
這孩子他個子瘦高,有點駝背,戴個白塑料框眼鏡,說話細聲細氣,玩得一手好彈球,尤其擅長彈球吊坑。
現在他手端着一把水果刀,莊嚴地往陳南燕家走,幾十個大小孩子包圍着他跟着他移動,個個彎腰攥起雪球奮力往他頭上砸,他的頭部雪霧紛飛,頭發臉頰濕漉漉的棉猴後領堆着一層雪,眼鏡蒙着白汽像個盲人一意孤行。
陳南燕跟在他身後又哭又鬧,來回阻擋想靠近他的孩子。
張甯生舉着個壇子般的大雪球迎面向他沖去,陳南燕撲上去,被人推了一把自己跌倒在雪地上。
大雪球在她表哥的頭上粉碎四上飛濺濺董存瑞的炸藥包無聲地爆炸,那男孩跪倒在地一時被蜂擁而上的人群遮住,再站起來滿臉通紅眼鏡已經沒了,一隻耳朵流着血。
他手裡仍摸着那把水果刀盲目揮舞着,在自己面前劃開一小塊空間,一聲不吭繼續前進。
男孩和攻擊他的人群走遠了,雪地上隻剩哭哭啼啼往起爬的陳南燕和站在一邊瞅着她的方槍槍。
陳南燕的花棉襖和小辮子上都粘着雪粉像個小白
重要的是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不吃什麼這自我感覺很不一樣。
當時隻是一種得意,現在說得清楚那不就是人權麼,吃飯權官稱生存權。
相形之下,那些還必須跟着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十分可憐,一看就吃人家嘴短隻有一個聽話權。
賣飯櫃台那兒“嘔”的一聲響幾十個孩子一齊失望地歎氣,方槍槍這邊知道徹底沒戲了如喪考批。
方超端着一盤子油鹽花卷走過來,往桌上一撂:就這個了。
怎麼麻醬糖花卷也沒了?方槍槍看着陳南燕端着一盤麻醬糖花卷走過去到一桌女孩那兒坐下。
最後兩個也被她買走了。
方超也是一臉喪氣。
你把醬油倒在粥裡,攉一攉,雞蛋味兒。
高洋樂呵呵地說。
下次,啊,你也别求我。
方槍槍氣呼呼地拿桌上的醬油壺,一例,多了,成屁味了。
一桌小孩都在傳明年複課鬧革命的消息,都十分掃興,覺得正常的生活受到了幹擾。
小孩中新添了一風氣聚衆聊天當時沒個準名,也叫“哨”也叫“掄”也叫牛逼蛋砍。
毛主席說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于是小孩起來響應,真的假的國際國内聽風就是雨都要裝很有思想很有見地,發展到後來蔚然成風極大提高了中國人民胡攪蠻纏的能力。
“大山”是那時的某種象征,“三座大山”什麼的,和“康莊大道”相映成趣。
後來出了個老英雄,每日挖山不止,有他那種精神的人,由“蛋砍”引申出來,被稱為砍山不止,再經文人加工,變成今天半野半馴的生猛詞組;侃大山。
那在學校停課輿論一律的年代也起了普及教育傳布謠言的積極作用,差不多可說是生活這無恥老師給一個孩子上的最好的語文深,那詞彙量那不破不立的決心那望山跑死馬的曲裡拐彎這才是漢語的正經表達方式。
方槍槍沒成為認字的機器懂事的傻子真要好好感謝那些年盛極一時的全民砍山運動。
當他再次坐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裡才發現受過砍山熏陶的自己中文程度已有多深,什麼老師的胡說的課本的欺人之談都是小偷進了街坊院熟門熟路飛行員碰見玩鷹的不是一檔次吃月餅掉了一地渣兒都是我剩的。
應該說那是繼白話運動之後中文的第二次革命。
任何詞句都可能被賦予新的意義,甚至直接改變詞性可說<新華字典>什麼的都廢了。
說話,隻是一種态度,說的是什麼不再有人聽得懂,需要不斷豐富、窮盡其義方可定案像一場不設終點的追逐。
哪有規矩哪有語法都是活詞兒隻要你高興沒一個同義詞不可以作為反義詞捋順了就是最高級别的反義詞。
把一句話一個詞當作一道菜不斷地添油加醋越說越沒譜越說越沒邊兒隻為聳動視聽再夾雜點徒亂人心的意思我想這就是所謂文學了。
有了文學觀念好啊,就不簡單滿足于弄明白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愚昧地分個是非窮兇極惡死心眼地去挖掘主題。
就懂得編排,學會穿鑿,酒不醉人人自醉大面兒上找一感覺望文生義欲得我心必先同了我這流合了我這污。
有時人的大腦就像一間間黑屋子非得用力撞一下才會透出一絲亮多少看清裡邊有什麼。
好的砍山就像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往人腦袋上鑽眼兒的工作這那是領了錢隻會誤人子弟的老八闆語文老師們教得了的。
小孩們聊得熱鬧,吃完的也不走幾桌孩子拉成一個大圈子旁邊桌的女孩子也豎着耳朵聽。
從楊成武會不會打仗飛奪泸定橋時他是團長還是政委,到江青是男的還是女的葉群五五年授的是上校還是中校,到23樓楊力文愉了他家700塊錢買了10個獺帽七八件黃呢子大氅20多雙将靴要是公家錢都夠槍斃了。
中午吃什麼?方超翻着飯本一頁頁浏覽。
研究了半天黑闆上的菜譜,一共四個“才”:一才餾肉片;二才肉炒蒜苗;三才炒紅根;四才白菜凍豆腐。
什麼叫紅根呐?方槍槍問。
胡蘿貝。
高洋告訴他。
除了餾肉片都不愛吃。
方槍槍說。
那就一個一菜一個四菜吧。
方超一筆一劃寫在本上。
關門了,吃完沒有,都走别這兒瞎混。
那邊炊事班的戰士一路挪桌子踢闆凳掃着地過來,朝這邊的小孩嚷嚷。
小孩們都不動,裝沒聽見。
一個戰士舉着掃帚沖過來也不知哪根筋搭錯突然暴怒地狂吼一聲:都滾! 像是用手指在冬天霧蒙蒙的玻璃上抹出一小塊幹淨的地方,看到了窗外很多東西:肉不太夠吃,棉鞋不太暖腳,階級兄弟不那麼可靠,當兵的和人民一對一的時候也不是很客氣,也撤性子,跟小孩惡起來特别不像有紀律和高度政治自覺性的。
特别意外十分驚疑的是大人的表情不像小時候想象的那麼和善,多數人其實長着一副兇相,永遠隻有兩種狀态:郁部寡歡和勃然大怒。
不知道為什麼院裡孩子都在雪地上追打陳南燕的表哥。
那男孩住在學院路,家裡好像是鋼鐵學院的,每年暑假寒假都來陳南燕家住,有時星期天也來,跟院裡孩子都認識也常一起玩。
這孩子他個子瘦高,有點駝背,戴個白塑料框眼鏡,說話細聲細氣,玩得一手好彈球,尤其擅長彈球吊坑。
現在他手端着一把水果刀,莊嚴地往陳南燕家走,幾十個大小孩子包圍着他跟着他移動,個個彎腰攥起雪球奮力往他頭上砸,他的頭部雪霧紛飛,頭發臉頰濕漉漉的棉猴後領堆着一層雪,眼鏡蒙着白汽像個盲人一意孤行。
陳南燕跟在他身後又哭又鬧,來回阻擋想靠近他的孩子。
張甯生舉着個壇子般的大雪球迎面向他沖去,陳南燕撲上去,被人推了一把自己跌倒在雪地上。
大雪球在她表哥的頭上粉碎四上飛濺濺董存瑞的炸藥包無聲地爆炸,那男孩跪倒在地一時被蜂擁而上的人群遮住,再站起來滿臉通紅眼鏡已經沒了,一隻耳朵流着血。
他手裡仍摸着那把水果刀盲目揮舞着,在自己面前劃開一小塊空間,一聲不吭繼續前進。
男孩和攻擊他的人群走遠了,雪地上隻剩哭哭啼啼往起爬的陳南燕和站在一邊瞅着她的方槍槍。
陳南燕的花棉襖和小辮子上都粘着雪粉像個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