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皮子縫的,牛背上的皮縫在鞋尖,牛肚子牛逼皮縫在鞋腰和鞋幫上,後來形容徒有其表的人物常說是”牛逼皮做的“。
這款式也是源自軍用品。
最高級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将靴”,發給将軍的半高腰靴子。
這東西很珍貴,理論上隻應将門才有,那也不過幹十雙。
社會公認,穿這鞋的人要麼是高于子弟,要不就是大流氓,‘隻有這兩種人才有路子弄着。
這鞋對一個人地位的肯定是今天任何一種名牌服裝比不了的,相當于一輛加長卡迪。
校官靴頭不那麼扁不那麼尖,意思就差多了,像金戒指,俗且濫,穿上也就是一奧迪。
時代的變化正是從服裝的變化顯現出一些迹象,使人回想起來似乎早有先兆。
春天的風沙像往年一樣遮天蔽日地從西北高原刮來,解放軍像大地的草一夜之間由黃變綠。
他們換發了新軍裝。
與過去那種溫暖的黃比新上身的這碼翠綠顯得格外嬌豔、晃眼、透着新鮮,像是夏天整整一個季節提前到來,時間關系跳了一下,人眼心理上都很難立刻習慣這種顔色的嬗替,都不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那支正規軍,而是另一支新開來的民兵。
這時我才發現他們的軍銜早已都被褫奪了。
帽子上不再有藍底嵌金“五星啤酒”蓋兒似的圓帽徽,領章上也不再綴着能分出階級的銀星,男女老少一律三塊紅。
不知道都怎麼想的,把兵這麼打扮,這些人是要去打仗的,遠看一片柳樹林子,近看一幫郵差,誰還怕他們?再說,那時十裡八店城裡鄉下就剩當兵的穿得還有點人模樣。
這麼大國家,這麼多人口,純為面子,也得有擺設,有門臉。
不能一國人都跟土鼈似的。
軍隊的換裝。
為日後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軍裝風靡全國固然有新興起的紅衛兵寄托他們可憐的忠誠和嗜血願望的原因,但在我們那兒,那也沒什麼象征,隻是各家各戶節省布票的便宜之計。
都是好東西呵,那麼結實的咔叽布,還有黃呢、馬褲呢、咔叽、柞蠶絲,壓箱底太可惜。
真正的流行是普遍的貧困和短缺,小孩一旦竄個兒隻好撿父母的衣服穿。
很多工人家庭的孩子一年四季穿他們父親的工作服。
那是一種非常結實的粗藍布,可以魚目混珠冒充牛仔布,這裡叫“勞動布”的。
小職員的孩子有穿中山裝的,樣子十分煞有介事。
學校五、六年級很多男生穿了軍裝來上學,挽着袖子,免進去整幅下擺,仍顯得肥大,瘦小的人全身正面隻有四個兜。
不少舊軍裝的肩膀和領子還有剛摘下肩章和領章痕迹,那一小長方塊比别處新。
他們的表情還不是很自信,被人盯着看還有些羞澀。
就這樣,他們也顯示出了一種力量。
全校做操時,一眼望去也是一大片,黃燦燦的,無端就有些熱烈的印象。
那年我大部分時間在讀書。
我讀了張天翼的童話《大林和小林》、《寶葫蘆的秘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的一些片段。
書是借吳迪和附屬班裡那些高年級同學的。
看完我愛給班裡别的同學講,記不住的地方就随便發揮,同學們都覺得我是個知識淵博的人。
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話我覺得太殘酷,小紅帽就那麼給狼外婆吃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那麼給活活饞死了,我不明白他們這麼寫是什麼意思,主題在哪兒?那種悲傷是我拒絕的情感,與我硬朗的追求不符,隻覺窩囊。
相形之下,我更喜歡張天翼那類明顯在于教育,明辨是非,隻有好人壞人,感情淡漠的東西。
那和我們課堂上一貫學的意不在冶情,隻訴諸理性的東西一個路子。
故事中那些超人性的内容:兄弟相殘,有錢=堕落,我也不在乎,當它是必要的戲劇性安排,倒也不去費心想其中的微言大義。
老實說,張老師的童話很多時候我是當菜譜看的。
我在發育,非常容易餓,特别留意大林他們那些壞家夥都吃進肚了什麼好東西。
那個可以随時變出一桌酒席的“寶葫蘆”我很念念不忘,明知那不值得追求也情不自禁心想往之。
張燕生他們三班那個矮胖戴眼鏡的班主任外号就叫“貓老師”。
每當聽到有小孩在喊:貓老師愛吃魚,一天隻吃一塊雞蛋糕。
一塊雞蛋糕……。
我便想這“一塊雞蛋糕”望眼欲穿。
和那些壞人比,我吃得太簡單了。
雞鴨魚肉基本不認識,更别提山珍海味,我壓根不知道那是在說什麼。
每天每的白菜豆腐卻也不利于培養一個小孩的男子氣概,那會使他軟弱、不開眼、逢請必到。
誰願意來這世上走一遭嘛沒吃過嘛沒喝過白不毗咧的跟羊一輩子似的。
吃一頓好飯是我幸福概念中無比重要的一環。
這在某
這款式也是源自軍用品。
最高級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将靴”,發給将軍的半高腰靴子。
這東西很珍貴,理論上隻應将門才有,那也不過幹十雙。
社會公認,穿這鞋的人要麼是高于子弟,要不就是大流氓,‘隻有這兩種人才有路子弄着。
這鞋對一個人地位的肯定是今天任何一種名牌服裝比不了的,相當于一輛加長卡迪。
校官靴頭不那麼扁不那麼尖,意思就差多了,像金戒指,俗且濫,穿上也就是一奧迪。
時代的變化正是從服裝的變化顯現出一些迹象,使人回想起來似乎早有先兆。
春天的風沙像往年一樣遮天蔽日地從西北高原刮來,解放軍像大地的草一夜之間由黃變綠。
他們換發了新軍裝。
與過去那種溫暖的黃比新上身的這碼翠綠顯得格外嬌豔、晃眼、透着新鮮,像是夏天整整一個季節提前到來,時間關系跳了一下,人眼心理上都很難立刻習慣這種顔色的嬗替,都不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那支正規軍,而是另一支新開來的民兵。
這時我才發現他們的軍銜早已都被褫奪了。
帽子上不再有藍底嵌金“五星啤酒”蓋兒似的圓帽徽,領章上也不再綴着能分出階級的銀星,男女老少一律三塊紅。
不知道都怎麼想的,把兵這麼打扮,這些人是要去打仗的,遠看一片柳樹林子,近看一幫郵差,誰還怕他們?再說,那時十裡八店城裡鄉下就剩當兵的穿得還有點人模樣。
這麼大國家,這麼多人口,純為面子,也得有擺設,有門臉。
不能一國人都跟土鼈似的。
軍隊的換裝。
為日後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軍裝風靡全國固然有新興起的紅衛兵寄托他們可憐的忠誠和嗜血願望的原因,但在我們那兒,那也沒什麼象征,隻是各家各戶節省布票的便宜之計。
都是好東西呵,那麼結實的咔叽布,還有黃呢、馬褲呢、咔叽、柞蠶絲,壓箱底太可惜。
真正的流行是普遍的貧困和短缺,小孩一旦竄個兒隻好撿父母的衣服穿。
很多工人家庭的孩子一年四季穿他們父親的工作服。
那是一種非常結實的粗藍布,可以魚目混珠冒充牛仔布,這裡叫“勞動布”的。
小職員的孩子有穿中山裝的,樣子十分煞有介事。
學校五、六年級很多男生穿了軍裝來上學,挽着袖子,免進去整幅下擺,仍顯得肥大,瘦小的人全身正面隻有四個兜。
不少舊軍裝的肩膀和領子還有剛摘下肩章和領章痕迹,那一小長方塊比别處新。
他們的表情還不是很自信,被人盯着看還有些羞澀。
就這樣,他們也顯示出了一種力量。
全校做操時,一眼望去也是一大片,黃燦燦的,無端就有些熱烈的印象。
那年我大部分時間在讀書。
我讀了張天翼的童話《大林和小林》、《寶葫蘆的秘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的一些片段。
書是借吳迪和附屬班裡那些高年級同學的。
看完我愛給班裡别的同學講,記不住的地方就随便發揮,同學們都覺得我是個知識淵博的人。
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話我覺得太殘酷,小紅帽就那麼給狼外婆吃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那麼給活活饞死了,我不明白他們這麼寫是什麼意思,主題在哪兒?那種悲傷是我拒絕的情感,與我硬朗的追求不符,隻覺窩囊。
相形之下,我更喜歡張天翼那類明顯在于教育,明辨是非,隻有好人壞人,感情淡漠的東西。
那和我們課堂上一貫學的意不在冶情,隻訴諸理性的東西一個路子。
故事中那些超人性的内容:兄弟相殘,有錢=堕落,我也不在乎,當它是必要的戲劇性安排,倒也不去費心想其中的微言大義。
老實說,張老師的童話很多時候我是當菜譜看的。
我在發育,非常容易餓,特别留意大林他們那些壞家夥都吃進肚了什麼好東西。
那個可以随時變出一桌酒席的“寶葫蘆”我很念念不忘,明知那不值得追求也情不自禁心想往之。
張燕生他們三班那個矮胖戴眼鏡的班主任外号就叫“貓老師”。
每當聽到有小孩在喊:貓老師愛吃魚,一天隻吃一塊雞蛋糕。
一塊雞蛋糕……。
我便想這“一塊雞蛋糕”望眼欲穿。
和那些壞人比,我吃得太簡單了。
雞鴨魚肉基本不認識,更别提山珍海味,我壓根不知道那是在說什麼。
每天每的白菜豆腐卻也不利于培養一個小孩的男子氣概,那會使他軟弱、不開眼、逢請必到。
誰願意來這世上走一遭嘛沒吃過嘛沒喝過白不毗咧的跟羊一輩子似的。
吃一頓好飯是我幸福概念中無比重要的一環。
這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