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現在就開始回憶
關燈
小
中
大
得他多關鍵似的,這是我利用職權營私了,不好意思。
有一些過場人物,流言蜚語之中用了真人名,還羅列不少真外号,并非有意唐突,實為增添親曆感,越是假活兒越要煞有介事,各位海涵,别跟我一般計較。
這裡我要特别向真張明請個安。
這是我一不周全。
在&ldquo一半火焰&rdquo那小說裡我用了這名字,在這裡也隻好繼續用了,因為有互文關系,割舍不下。
鄭重聲明:此張明不是那29号真張明。
這張明有作風問題,那張明絕對好人。
為了把假做真,我在這小說中把背景盡可能坐實,路名門牌樓号校名什麼的都使真的。
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大事也大緻涉及,隻是這些事都是從方槍槍這個糊塗小孩眼中反映,不可能在時間上太精确,有些事反映到他這兒來和資料上的曆史發生時刻有出入,差個一兩年也是有的,那就活該了,我也不是給别人編年,隻是意在造染氛圍。
一些當時的稱謂,也不一定精确,因為小孩不一定完全搞得懂那些官稱,會有很多口誤,這個我就從孩子了。
還有個别誰也說不清的叫法,像裡面提到的&ldquo三軍沖派&rdquo,我也是剛弄明白那是三派:老三軍,新三軍,再加上個沖派。
當時小孩也就一塊兒叫了。
這個也就不改了。
對那時的一些獨特簡語,開頭一般随行有幾句說明,後來覺得也羅嗦,多事兒,也影響叙事,就不再解釋了。
相信中國人都還看得懂,誰不認識幾個40歲以上的人,問問也就了然了,都不難。
文字中還有一些口語,有音無字,或者其字不雅,我就用象聲詞或同音字來拼。
像表示亂動,一般和&ldquo蹬&rdquo聯用的&ldquo哧嗚氨;形容難看和糟心的&rdquo哧诶“還有&rdquo撥依&ldquo,這個字在口語中也往往拆音節避髒,不算生造。
偶有英文我也全拿漢字拼。
我是特意不用字母的。
在這點上我守老派,我以為漢字文章,加進一兩節字母,如饅頭旁擺了根香腸,外道,隔路,還有點勁兒勁兒的。
另有一些無規範的或其規範不足以窮其義,我也擅加更動,隻選我自己認為貼的。
譬如矯情,用做形容時我用這倆字,同時伴有動作正&ldquo矯情&rdquo着呢,我用口字邊的嚼&mdash&mdash嚼情。
譬如:較勁。
相持不下我用這個,有時是單方面不服,帶有叫闆的意思,我也用這口字邊的叫&mdash&mdash叫勁。
總的原則是從音。
我以為人在看小說時會默讀,意思再對音差了,有時也會摸不着頭腦。
特别是關礙口語,容易懵。
大家也不是真都那麼有學問,不會念沒準就不認得了,或者給看擰了。
有的多音字,譬如&ldquo刺&rdquo&ldquo落&rdquo,都有個&ldquo拉&rdquo音,可一般習慣看到這兩個字還是讀主音,用做動詞時常覺辭不達意,讀起來不暢。
這我也自作主張改寫為&ldquo拉&rdquo。
不是寫錯了,看官讀到那裡知道就行了。
語言嘛,約定俗成,有習慣用法這一說,都别太軸了。
像&ldquo大腕&rdquo&ldquo頑主&rdquo都換為原字&ldquo大萬&rdquo&ldquo玩主&rdquo也不見得就好,讀時嘴裡也要換一下頻道。
4 最後,這個問題容我專門饒一下舌。
過去不慎,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所以這次,天沒下雨先打桑我既往文風失之油滑,每每招緻外人不快。
這次是做抒情文章,疊床架屋,繁缛生澀是有的。
制造個氣氛,給自己尋個小快樂也是有的。
合沙射影血口噴人,決無。
調佩,那也是文意兜轉空留餘響罷了。
我是提着手刹一路開的這車。
也是勢在必行,文中小孩終篇不滿八歲,能說得出口的昏話不過爾爾。
若說有意圖之,那是欲圖一點童心,欲圖一派天真。
小孩子當然是有些糊塗想法,生于大時代,也不可能不在時尚中,胡亂關心一下政治,輕率贊同一些時事,那在當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經,沒人會發噱,擱在今天,這些忠厚便顯得狡猾,有幾分不懷好意,有點調了低,為了不引緻誤解,這些,在成書前,經與編輯細細會商,均一一删去了。
我們是反複檢查過的,可删可不删的地方&mdash&mdash删! 删得肉疼,也自覺用心良苦。
可百密一疏,未準仍有一句半句尚嫌造次,但請各位眼中容情,跳過去不看也罷。
再說點什麼呢?咱們都别想歪了。
很樂意受到猛烈的文學批評,人身攻擊也可以。
就是别尋章摘句,望文生義,那就不是與人為善的态度了。
1999年2月12日
有一些過場人物,流言蜚語之中用了真人名,還羅列不少真外号,并非有意唐突,實為增添親曆感,越是假活兒越要煞有介事,各位海涵,别跟我一般計較。
這裡我要特别向真張明請個安。
這是我一不周全。
在&ldquo一半火焰&rdquo那小說裡我用了這名字,在這裡也隻好繼續用了,因為有互文關系,割舍不下。
鄭重聲明:此張明不是那29号真張明。
這張明有作風問題,那張明絕對好人。
為了把假做真,我在這小說中把背景盡可能坐實,路名門牌樓号校名什麼的都使真的。
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大事也大緻涉及,隻是這些事都是從方槍槍這個糊塗小孩眼中反映,不可能在時間上太精确,有些事反映到他這兒來和資料上的曆史發生時刻有出入,差個一兩年也是有的,那就活該了,我也不是給别人編年,隻是意在造染氛圍。
一些當時的稱謂,也不一定精确,因為小孩不一定完全搞得懂那些官稱,會有很多口誤,這個我就從孩子了。
還有個别誰也說不清的叫法,像裡面提到的&ldquo三軍沖派&rdquo,我也是剛弄明白那是三派:老三軍,新三軍,再加上個沖派。
當時小孩也就一塊兒叫了。
這個也就不改了。
對那時的一些獨特簡語,開頭一般随行有幾句說明,後來覺得也羅嗦,多事兒,也影響叙事,就不再解釋了。
相信中國人都還看得懂,誰不認識幾個40歲以上的人,問問也就了然了,都不難。
文字中還有一些口語,有音無字,或者其字不雅,我就用象聲詞或同音字來拼。
像表示亂動,一般和&ldquo蹬&rdquo聯用的&ldquo哧嗚氨;形容難看和糟心的&rdquo哧诶“還有&rdquo撥依&ldquo,這個字在口語中也往往拆音節避髒,不算生造。
偶有英文我也全拿漢字拼。
我是特意不用字母的。
在這點上我守老派,我以為漢字文章,加進一兩節字母,如饅頭旁擺了根香腸,外道,隔路,還有點勁兒勁兒的。
另有一些無規範的或其規範不足以窮其義,我也擅加更動,隻選我自己認為貼的。
譬如矯情,用做形容時我用這倆字,同時伴有動作正&ldquo矯情&rdquo着呢,我用口字邊的嚼&mdash&mdash嚼情。
譬如:較勁。
相持不下我用這個,有時是單方面不服,帶有叫闆的意思,我也用這口字邊的叫&mdash&mdash叫勁。
總的原則是從音。
我以為人在看小說時會默讀,意思再對音差了,有時也會摸不着頭腦。
特别是關礙口語,容易懵。
大家也不是真都那麼有學問,不會念沒準就不認得了,或者給看擰了。
有的多音字,譬如&ldquo刺&rdquo&ldquo落&rdquo,都有個&ldquo拉&rdquo音,可一般習慣看到這兩個字還是讀主音,用做動詞時常覺辭不達意,讀起來不暢。
這我也自作主張改寫為&ldquo拉&rdquo。
不是寫錯了,看官讀到那裡知道就行了。
語言嘛,約定俗成,有習慣用法這一說,都别太軸了。
像&ldquo大腕&rdquo&ldquo頑主&rdquo都換為原字&ldquo大萬&rdquo&ldquo玩主&rdquo也不見得就好,讀時嘴裡也要換一下頻道。
4 最後,這個問題容我專門饒一下舌。
過去不慎,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所以這次,天沒下雨先打桑我既往文風失之油滑,每每招緻外人不快。
這次是做抒情文章,疊床架屋,繁缛生澀是有的。
制造個氣氛,給自己尋個小快樂也是有的。
合沙射影血口噴人,決無。
調佩,那也是文意兜轉空留餘響罷了。
我是提着手刹一路開的這車。
也是勢在必行,文中小孩終篇不滿八歲,能說得出口的昏話不過爾爾。
若說有意圖之,那是欲圖一點童心,欲圖一派天真。
小孩子當然是有些糊塗想法,生于大時代,也不可能不在時尚中,胡亂關心一下政治,輕率贊同一些時事,那在當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經,沒人會發噱,擱在今天,這些忠厚便顯得狡猾,有幾分不懷好意,有點調了低,為了不引緻誤解,這些,在成書前,經與編輯細細會商,均一一删去了。
我們是反複檢查過的,可删可不删的地方&mdash&mdash删! 删得肉疼,也自覺用心良苦。
可百密一疏,未準仍有一句半句尚嫌造次,但請各位眼中容情,跳過去不看也罷。
再說點什麼呢?咱們都别想歪了。
很樂意受到猛烈的文學批評,人身攻擊也可以。
就是别尋章摘句,望文生義,那就不是與人為善的态度了。
1999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