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九·陵墓
關燈
小
中
大
左右前後皆為江氏所有,其時子孫亦有控縣者,而江氏勢焰甚盛,既不能複,又坐誣告流戍,金陵土人至今尚目為江半朝。
舊有墓基三畝,國初猶為錢氏辦糧,雍正八年,江氏一并盜買,竟無從識認矣。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錫山裔孫天球、文炳、俊選等同來祭掃,見平坡上有洞穴,疑為隧道,即呈之杭州太守李公亨,特立碑表志,谕錢塘知縣鄧公雲龍親勘立界,有案存焉,自神道碑至墓基,計二百四十步。
◎忠遜王墓 忠遜王墓在會稽縣南秦望山北,地名昌源,(今誤為桑園。
)《嘉泰會稽志》亦雲在昌源坂。
《流光譜》雲在石傘峰大石屏之下,今土人謂之田螺石是也。
案元至元中,有西僧楊琏真伽将發宋諸陵,浙東西騷動,大家之墓,各将石器埋藏,伐松平冢,恐罹此厄,墓之荒廢,當在是時。
宋末林景熙詩雲:“牛頭一星化為石,千仞峻テ垂鐵脊。
隆隆隐隐佳氣藏,列峰環拱效圭璧。
”又裔孫養廉詩雲:“零落穹碑春雨裡,埋藏卧馬夕陽邊。
”細味二詩,其墓在田螺石下無疑矣。
國初為邑人屠氏所得,造為墳墓,松楸已高,幸正域尚存,惟存兩石柱。
道光三年三月初六日,泳遊天台回,路過會稽,嘗同宗人雲亭之輩,放舟入山,至昌源坂,拜墓下,紀以詩雲:“扁舟出城南,雙槳如輕翮。
乍過樵風泾,悠然入深碧。
攜我綠玉杖,著我遊春屐。
來看射的峰,更上田螺石。
峭壁何峥嵘,飛泉亂噴激。
室已無蹤,墓門亦殘阙。
憶昔先讓王,踐祚方六月。
禍起碧波亭,一朝棄簪笏。
猶幸骨肉恩,愛護同毛發。
遷徙鎮東車,竟入神仙窟。
詩酒樂餘年,子孫滿朝籍。
至今越州民,思念猶未歇(以上諸事俱見《吳越備史》)。
遙遙七百載,幾見滄海易。
何況古墓田,松楸異今昔。
翁仲既無語,桑精豈能白。
亦有父老言,此中是真域。
清酒誰薦芳,烏啼自朝夕。
四山落蒼翠,滿路生荊棘。
一顧三回頭,行者鹹歎息。
我來昌源坂,憑人向遺迹。
徑窄滑蒼苔,馬鬣終難識。
古寺留斜陽,鐘聲送行客(謂顯聖寺)。
款款信歸桡,鏡湖水流急。
”至十六年冬,有宗人寶琛為浙江布政使,泳遂告之,始知是墓所以荒廢之故,旋命紹興太守及山陰、會稽兩邑宰,勘明清丈,表志立碑。
◎忠懿王墓 先忠懿王墓,據《宋史》在河南洛陽縣邙山賢相裡之陶公原,而《河南通志》、《河南府志》俱失載,何也?案靖康之亂,吾錢氏合族俱随高宗南渡,居于江浙兩省者十之八九。
紹興元年,榮國公忱奉母賢穆大長公主定居台州,時金人盤踞汴梁,不能往祭,故又立忠懿王衣冠墓于天台,以便春秋奉祀,惟舊時譜牒無一言及之者。
乾隆五十九年春,錢塘袁簡齋先生遊天台,見有一碑大書“宋秦國忠懿錢王墓”八字,卧于路旁,亦明嘉靖中裔孫德洪立。
先生有詩雲:“天台路旁古墓欹,大書忠懿錢王碑。
更書南京尚寶呂,為十七世德洪題。
其圹旁隆中窪陷,頗似發掘遭赤眉。
在昔錢王薨逝後,宋主恩禮無少衰。
賜葬洛陽賢相裡,不聞此地曾輿機。
或者子孫衣冠葬,七百載事難參稽。
從來正史與碑碣,往往傳聞多異詞。
崇韬枉哭子儀墓,安生誤受熊光欺。
我非成精老桑樹,難呼翁仲說是非。
且題數行書所見,郢書燕說存其疑。
”道光三年,泳遊天台,遍求不得,問山僧,亦無知者。
他日當再為尋訪,扶其碑而樹之。
◎會稽郡王墓 先六世祖宋驸馬都尉、會稽郡王暨賢穆大長公主合葬之墓,在天台縣西北三十裡,護國寺東五百步,鳳皇山之陽。
泳謹案,郡王以靖康元年十月六日薨于汴京賜第,年七十二。
未幾金人入汴,二帝北巡,高宗即位于南都。
建炎二年五月,王長子榮國公忱等奉母賢穆與郡王靈盾奔江南,權厝于丹徒縣之南山,以一弟守之,即奉賢穆避浙東,旋遷台州。
高宗既定鼎杭州,即台城賜公主營第。
紹興十二年冬,皇太後銮輿北歸,賢穆歡呼大喜,乃求入觐。
或謂主年高,恐撄寒暑。
主曰:“吾蒙上恩至深,自恨老矣,不獲春秋時見,今國有大慶,可即安不一賀天子乎?”遂行,既至臨安,見上并見太後,相為涕泣,上與太後遣使勞問,相望于道。
居數日,主寝疾,上趣國醫診視,疾少間。
十一月壬寅,忽索衣冠,命湯沐,端坐而薨,年八十有四。
其明年九月十三日,先有旨遷郡王靈盾與賢穆合葬焉,事具家傳。
道光三年二月,泳遊天台,親拜墓下,荒涼不堪,墓前石坊已圮,僅存兩石柱,中間甬道有巨碑,上刻“會稽郡錢王墓”五字,明嘉靖間,餘姚裔孫刑部郎德洪立,而郡王冢封已窪陷如坎,似久無人祭掃矣。
為感歎者久之,歸而告諸宗人,适是年江南水災,莫有應者。
至五年九月始往重修,凡費白金三百兩有奇,半皆出自宗人捐助,亦以十三日築成,并訪得郡王長子少保泸州軍節度使榮國公忱墓在護國寺東北山之麓,及三子德慶軍節度使贈鹹甯郡王忄面墓在護國寺西半裡許大嶺山之陽,即泳本房祖也。
又榮國第三子觀文殿大學士忠肅公端禮墓在護國寺前山,其子越州安撫使墓在桃源山,與其孫左丞相贈太師魏國忠靖公象祖墓在忠肅墓東偏,凡五所,俱高其冢封,立碑表志,祭奠而歸。
嗚呼!先世自武肅王以布衣提三尺劍,鎮十四州,保民立國,傳子及孫,至忠懿王順天納土,澤及雲礻乃,功德著于史冊,自古莫有倫比。
故國家有祀祭之典,官吏有防護之冊,而為之子孫者豈忍聽其荒廢不治而漠然置之耶!且武肅王後惟忠懿一支子孫最盛;忠懿之後,惟會稽一支子孫最盛,今江浙郡縣奚啻數百萬家,皆郡王嫡支也,竟無一人為道之而祭之者,亦奇矣哉! ◎宋六陵 宋六陵者,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也,俱在會稽縣寶山,今名為攢宮山。
乾隆五十七年三月,餘随紹興太守李公往拜之。
按六陵,元順帝至元中有西僧楊琏真伽者,恃恩橫肆,為江南總統,與會稽天衣寺僧福開及剡之演福寺僧允澤,帶同西僧及部領無賴人等,詐稱朝廷有旨,以楊侍郎、汪安撫侵占寺地為名,群擁陵上,時有陵使中官羅銑者拒之,兩相争執,群夫擁而毆之,羅大哭而逃逸。
先發甯宗、理宗、度宗、楊後四陵,劫取寶玉極多,而理宗之陵所藏尤厚,啟棺之初有白光竟天,蓋寶氣也。
複發徽、欽、高、孝、光五帝及孟、韋、吳、謝四後之陵,浙東之民莫敢言者。
時有唐林兩義士于暗中醵金以收真骨,一一表識葬于天章寺旁,以冬青樹識之。
後真伽事敗,其資皆籍沒入官,理宗頭顱亦入宣政院,以賜所謂帝師者。
危素在翰林時,偶燕見,備言始末,帝太息者久之。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诏下北平,返理宗頭顱葬舊陵,而天章寺之真骨亦得歸葬,仍名六陵。
其明年,即有旨遣官訪曆代帝王陵寝,令各行省臣同詣所在,審視陵廟,并圖以進。
于是浙江行省繪圖奏上,始行建複,終明之世,禁人樵采。
本朝雍正七年三月,欽奉上谕,饬令該地方官于宋高宗以下六陵加意防護,故春秋祭祀,至今猶不廢雲。
舊有墓基三畝,國初猶為錢氏辦糧,雍正八年,江氏一并盜買,竟無從識認矣。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錫山裔孫天球、文炳、俊選等同來祭掃,見平坡上有洞穴,疑為隧道,即呈之杭州太守李公亨,特立碑表志,谕錢塘知縣鄧公雲龍親勘立界,有案存焉,自神道碑至墓基,計二百四十步。
◎忠遜王墓 忠遜王墓在會稽縣南秦望山北,地名昌源,(今誤為桑園。
)《嘉泰會稽志》亦雲在昌源坂。
《流光譜》雲在石傘峰大石屏之下,今土人謂之田螺石是也。
案元至元中,有西僧楊琏真伽将發宋諸陵,浙東西騷動,大家之墓,各将石器埋藏,伐松平冢,恐罹此厄,墓之荒廢,當在是時。
宋末林景熙詩雲:“牛頭一星化為石,千仞峻テ垂鐵脊。
隆隆隐隐佳氣藏,列峰環拱效圭璧。
”又裔孫養廉詩雲:“零落穹碑春雨裡,埋藏卧馬夕陽邊。
”細味二詩,其墓在田螺石下無疑矣。
國初為邑人屠氏所得,造為墳墓,松楸已高,幸正域尚存,惟存兩石柱。
道光三年三月初六日,泳遊天台回,路過會稽,嘗同宗人雲亭之輩,放舟入山,至昌源坂,拜墓下,紀以詩雲:“扁舟出城南,雙槳如輕翮。
乍過樵風泾,悠然入深碧。
攜我綠玉杖,著我遊春屐。
來看射的峰,更上田螺石。
峭壁何峥嵘,飛泉亂噴激。
室已無蹤,墓門亦殘阙。
憶昔先讓王,踐祚方六月。
禍起碧波亭,一朝棄簪笏。
猶幸骨肉恩,愛護同毛發。
遷徙鎮東車,竟入神仙窟。
詩酒樂餘年,子孫滿朝籍。
至今越州民,思念猶未歇(以上諸事俱見《吳越備史》)。
遙遙七百載,幾見滄海易。
何況古墓田,松楸異今昔。
翁仲既無語,桑精豈能白。
亦有父老言,此中是真域。
清酒誰薦芳,烏啼自朝夕。
四山落蒼翠,滿路生荊棘。
一顧三回頭,行者鹹歎息。
我來昌源坂,憑人向遺迹。
徑窄滑蒼苔,馬鬣終難識。
古寺留斜陽,鐘聲送行客(謂顯聖寺)。
款款信歸桡,鏡湖水流急。
”至十六年冬,有宗人寶琛為浙江布政使,泳遂告之,始知是墓所以荒廢之故,旋命紹興太守及山陰、會稽兩邑宰,勘明清丈,表志立碑。
◎忠懿王墓 先忠懿王墓,據《宋史》在河南洛陽縣邙山賢相裡之陶公原,而《河南通志》、《河南府志》俱失載,何也?案靖康之亂,吾錢氏合族俱随高宗南渡,居于江浙兩省者十之八九。
紹興元年,榮國公忱奉母賢穆大長公主定居台州,時金人盤踞汴梁,不能往祭,故又立忠懿王衣冠墓于天台,以便春秋奉祀,惟舊時譜牒無一言及之者。
乾隆五十九年春,錢塘袁簡齋先生遊天台,見有一碑大書“宋秦國忠懿錢王墓”八字,卧于路旁,亦明嘉靖中裔孫德洪立。
先生有詩雲:“天台路旁古墓欹,大書忠懿錢王碑。
更書南京尚寶呂,為十七世德洪題。
其圹旁隆中窪陷,頗似發掘遭赤眉。
在昔錢王薨逝後,宋主恩禮無少衰。
賜葬洛陽賢相裡,不聞此地曾輿機。
或者子孫衣冠葬,七百載事難參稽。
從來正史與碑碣,往往傳聞多異詞。
崇韬枉哭子儀墓,安生誤受熊光欺。
我非成精老桑樹,難呼翁仲說是非。
且題數行書所見,郢書燕說存其疑。
”道光三年,泳遊天台,遍求不得,問山僧,亦無知者。
他日當再為尋訪,扶其碑而樹之。
◎會稽郡王墓 先六世祖宋驸馬都尉、會稽郡王暨賢穆大長公主合葬之墓,在天台縣西北三十裡,護國寺東五百步,鳳皇山之陽。
泳謹案,郡王以靖康元年十月六日薨于汴京賜第,年七十二。
未幾金人入汴,二帝北巡,高宗即位于南都。
建炎二年五月,王長子榮國公忱等奉母賢穆與郡王靈盾奔江南,權厝于丹徒縣之南山,以一弟守之,即奉賢穆避浙東,旋遷台州。
高宗既定鼎杭州,即台城賜公主營第。
紹興十二年冬,皇太後銮輿北歸,賢穆歡呼大喜,乃求入觐。
或謂主年高,恐撄寒暑。
主曰:“吾蒙上恩至深,自恨老矣,不獲春秋時見,今國有大慶,可即安不一賀天子乎?”遂行,既至臨安,見上并見太後,相為涕泣,上與太後遣使勞問,相望于道。
居數日,主寝疾,上趣國醫診視,疾少間。
十一月壬寅,忽索衣冠,命湯沐,端坐而薨,年八十有四。
其明年九月十三日,先有旨遷郡王靈盾與賢穆合葬焉,事具家傳。
道光三年二月,泳遊天台,親拜墓下,荒涼不堪,墓前石坊已圮,僅存兩石柱,中間甬道有巨碑,上刻“會稽郡錢王墓”五字,明嘉靖間,餘姚裔孫刑部郎德洪立,而郡王冢封已窪陷如坎,似久無人祭掃矣。
為感歎者久之,歸而告諸宗人,适是年江南水災,莫有應者。
至五年九月始往重修,凡費白金三百兩有奇,半皆出自宗人捐助,亦以十三日築成,并訪得郡王長子少保泸州軍節度使榮國公忱墓在護國寺東北山之麓,及三子德慶軍節度使贈鹹甯郡王忄面墓在護國寺西半裡許大嶺山之陽,即泳本房祖也。
又榮國第三子觀文殿大學士忠肅公端禮墓在護國寺前山,其子越州安撫使墓在桃源山,與其孫左丞相贈太師魏國忠靖公象祖墓在忠肅墓東偏,凡五所,俱高其冢封,立碑表志,祭奠而歸。
嗚呼!先世自武肅王以布衣提三尺劍,鎮十四州,保民立國,傳子及孫,至忠懿王順天納土,澤及雲礻乃,功德著于史冊,自古莫有倫比。
故國家有祀祭之典,官吏有防護之冊,而為之子孫者豈忍聽其荒廢不治而漠然置之耶!且武肅王後惟忠懿一支子孫最盛;忠懿之後,惟會稽一支子孫最盛,今江浙郡縣奚啻數百萬家,皆郡王嫡支也,竟無一人為道之而祭之者,亦奇矣哉! ◎宋六陵 宋六陵者,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也,俱在會稽縣寶山,今名為攢宮山。
乾隆五十七年三月,餘随紹興太守李公往拜之。
按六陵,元順帝至元中有西僧楊琏真伽者,恃恩橫肆,為江南總統,與會稽天衣寺僧福開及剡之演福寺僧允澤,帶同西僧及部領無賴人等,詐稱朝廷有旨,以楊侍郎、汪安撫侵占寺地為名,群擁陵上,時有陵使中官羅銑者拒之,兩相争執,群夫擁而毆之,羅大哭而逃逸。
先發甯宗、理宗、度宗、楊後四陵,劫取寶玉極多,而理宗之陵所藏尤厚,啟棺之初有白光竟天,蓋寶氣也。
複發徽、欽、高、孝、光五帝及孟、韋、吳、謝四後之陵,浙東之民莫敢言者。
時有唐林兩義士于暗中醵金以收真骨,一一表識葬于天章寺旁,以冬青樹識之。
後真伽事敗,其資皆籍沒入官,理宗頭顱亦入宣政院,以賜所謂帝師者。
危素在翰林時,偶燕見,備言始末,帝太息者久之。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诏下北平,返理宗頭顱葬舊陵,而天章寺之真骨亦得歸葬,仍名六陵。
其明年,即有旨遣官訪曆代帝王陵寝,令各行省臣同詣所在,審視陵廟,并圖以進。
于是浙江行省繪圖奏上,始行建複,終明之世,禁人樵采。
本朝雍正七年三月,欽奉上谕,饬令該地方官于宋高宗以下六陵加意防護,故春秋祭祀,至今猶不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