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九·陵墓
關燈
小
中
大
◎夏禹陵
禹陵在紹興府城南十五裡,見《吳越春秋》、《越絕書》、《史記》、《漢書正義》、《皇覽》諸書。
《嘉泰會稽志》雲,禹巡狩江南,死而葬焉,猶舜之陟方而死,遂葬蒼梧。
古聖人所以送終,事最簡易,非若漢世人主之豫自起陵也。
案自先秦古書帝王皆不稱陵,陵之名實自漢始,今名禹陵者,是後人尊之之辭也。
陵有禹廟,甚巍煥,背湖南向,自唐、宋、元、明以來,春秋祭祀不絕。
明嘉靖中,閩人鄭善夫定禹陵在廟南數十步,時知府南大吉因立石,刻“大禹陵”三字,覆以亭,考古者不封不樹,後之人何能定其故處,恐附會耳。
今廟旁有姒氏者數家守衛之,相傳即禹之苗裔。
廟中無古碑,皆有明以來所立,惟窆石一塊甚古,上有篆書隐隐可辨,說者謂當是三國吳告祭之文也。
乾隆五十七年春,餘嘗與修郡志,偕平寬夫侍郎、徐朗齋孝廉親往拜之。
◎商吳泰伯墓 吳泰伯墓在吾邑之鴻山,舊名皇山。
《南徐記》泰伯宅東九裡,有皇山,泰伯所葬地。
按《史記·世家正義》注雲,泰伯居梅裡平墟,在無錫東南三十裡是也。
漢桓帝永興二年,诏吳都太守縻豹修之,周以垣墉,給五十戶守衛其墓。
晉肅宗太甯元年,诏祀泰伯用王者禮樂,具王者冕服,建廟于茔城南三十步,命晉陵太守殷師領焉。
宋武帝永初元年,敕泰伯以太牢祀。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诏重廣泰伯門殿,遣禮部尚書韓太沖祀以太牢,賜金銅香爐一具。
十五年,賜泰伯六十四世孫驸馬都尉吳世偉苗田千頃,永充廟祀。
宋太平興國三年,敕朝散大夫梁周翰賜墓旁田二百二十三畝,令歲收供奉灑掃。
仁宗天聖元年,敕賜繞墓田一百畝耕種,并入墓倉貯用。
哲宗元七年,有诏吳泰伯以至德廟為額,遣官緻祭。
元符間,制封至德侯。
崇甯初,進封王爵。
元仁宗元貞元年,命祭三讓王吳泰伯于姑蘇至德廟。
英宗至治二年,诏遣禦史中丞察罕帖木耳緻祭。
明洪武二年,改封吳泰伯之神,春秋祀之。
弘治間,邑人楊文建亭表墓。
本朝康熙中,巡撫吳存禮、邑令吳興祚先後興修,後為山民侵削,樹木殆盡。
雍正四年,邑令王喬林勒石永禁。
乾隆二年,又給帑修葺,邑令王允謙增建享堂墓門。
至嘉慶初年,墓之前後皆為近民開墾,墓門亦頹圮無餘,僅存一小碣,有高忠憲公題字。
向例,有泰伯廟道士東西兩房輪流值管,而終年未嘗一至,蓋荒廢久矣。
十六年,婺源齊公彥槐來宰吾邑,先餘嘗畫一圖,請翁閣學方綱、曾中丞燠、吳祭酒錫麒、吳學士、範編修來宗輩作為詩文,面呈齊侯,且請修墓,以發其端。
至十九年,邑中大旱,侯勸赈鄉闾,始谒墓所。
其明年,歲大熟,尚有赢餘,即取造豐樂橋,且以修墓,凡費白金三千兩有奇。
自此垣墉複整,墓門複立,植以松柏,栽以梅花,添置守墓道士一人,田八畝,時加防護,侯之力也。
後侯以匆匆去縣,未立碑文,他日當為書刻之,以傳諸後來雲。
◎商仲雍墓 按《史記·索隐》注,仲雍冢在常熟縣西虞山上,與言偃冢并列。
《太平寰宇記》雲,虞山有仲雍、齊女墓,即簡文帝《招真治碑》所雲:“遠望仲雍,而高墳蕭瑟;旁臨齊女,則哀壟蒼茫。
”蓋齊、梁時猶不廢也。
唐、宋、元、明以來,無有為之表者,國初始修葺之。
乾隆二十五年,裔孫有周姓者,相傳為仲雍之後,又立墓門于北門大街,由山麓路,直達墓所。
五十四年,裔孫等又建石坊,學使曹秀先題曰“南國友恭”四字。
近來邑之士大夫辄有訟官,謂周氏侵占言子墓者,可發一笑。
◎商大夫彭祖墓 《浙江通志》雲,彭祖墓在臨安縣東南十裡。
《嘉靖臨安志》雲,因彭祖壽年八百,故号其山曰八百山,裡曰八百裡。
昔武肅王禦黃巢,臨安兵屯八百裡矣,即此。
《東坡詩集》有《彭祖廟詩》雲:“跨曆商周看盛衰,欲将齒發鬥蛇龜。
空餐雲母連山盡(公自注:山有雲母,彭祖所采服也),不見蟠桃著子時(施注:老彭善補導之術,并服木桂、雲母、麋角,常有少容)。
”子由亦有詩曰:“猖狂戰國古神仙,曳尾泥塗老更安。
厭世乘雲人不見,空墳聊複葬衣冠。
”而朱文公《雪心賦》亦引用之雲:“天柱高而壽彭祖。
”《名山勝概》雲八百山逾橫砧,次彭安有孤冢如堂,或曰是商大夫老彭墓也。
旁有一碑仆且泐,不可讀。
據諸說則彭祖實有墓在臨安矣。
案,《水經注》,彭城有彭祖冢。
又《續漢·郡國志》,武陽彭亡聚引《益州記》注雲,亦有彭祖冢,二蘇之詩,恐是彭城或武陽兩地之墓,未必在臨安八百裡也。
◎周延陵季子墓 吳季劄墓在江陰縣北七十裡,地名申港。
墓前有石碑,古篆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字,字大徑尺,相傳為孔子手書,體勢奇偉。
舊志載,唐開元中,玄宗命殷仲容摹拓其書,然則唐以前已刻之。
大曆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模勒石。
今廟中所存者,是宋崇甯二年常州太守朱彥立,蓋屢次重刻矣。
今丹陽驿前及金壇之九裡鎮,俱有一碑,未知孰是? ◎周先賢言子墓 言子墓在虞山北麓乾元宮下,《史記·索隐》及《吳地記》皆載之,宋、元以來不廢。
明弘治中,知縣楊子器為表其墓。
崇祯初,巡按禦史路振飛再修。
國朝康熙間,參議王儒重修墓道。
雍正間,方伯鄂爾泰又建石坊,題曰“南方夫子”,而蘇松糧道王澄慧又築牆垣衛之。
乾隆三十三年,裔孫襄陽太守言如泗、五經博士言如洙等屢為修建,規模宏敞,松楸郁然,為吳中古墓雲。
◎周先賢曾點澹台滅明二墓 山東費縣舊有曾點、澹台滅明二墓,碑志久阙矣。
嘉慶十三年九月餘入京,曾偕孫淵如觀察同過費縣訪得之,遂以隸古書丹付縣令郭志青刻二碣,一立于曾點墓前,一立于澹台滅明墓前,以垂永久。
◎周先賢闵子墓 闵子墓,據《太平寰宇記》在範縣東,今所傳在曆城者,誤也。
嘉慶癸亥冬,陽湖孫淵如觀察為山東兖沂曹濟道,以查赈按行範縣,知墓所在,時以河決,不能詣谒。
及官糧儲道,忽夢浚井出古丈夫,布衣泥塗狀,自稱闵子骞,覺而異之。
因出俸錢,屬縣令譚文谟訪視廢基,申禁樵采,嗣以縣令屢更,事未施行。
至華亭唐晟宰是縣,始捐廉重修,栽種樹木,乞觀察為文紀之,并訪義士左伯桃、羊角哀墓于縣之義城寺東,并考其原委,以存志乘焉。
◎周要離冢 餘少時在阊門内十廟前,沿城腳下見水潭邊有石碣,上刻“古要離冢”四字,橫卧荒草中。
據《後漢書》注,梁伯鸾墓在要離冢北,卻無碑碣可考。
道光七年,福州梁ぇ林方伯為訪古迹,僅于潭水中得一碣,即是刻也。
後有成化十年渤海高出題字樣,而伯鸾墓終無蹤迹。
◎漢高密太守錢鹹墓 成化《湖州府志》雲,在長興縣西五裡。
《浙江通志》雲鹹為彭祖四十七代孫,墓在長興縣西五裡,其山名傘蓋山。
《西吳·裡語》雲,墓柱上題漢故旗門将軍、高密太守錢府君之神道。
《嘉泰會稽志》雲,禹巡狩江南,死而葬焉,猶舜之陟方而死,遂葬蒼梧。
古聖人所以送終,事最簡易,非若漢世人主之豫自起陵也。
案自先秦古書帝王皆不稱陵,陵之名實自漢始,今名禹陵者,是後人尊之之辭也。
陵有禹廟,甚巍煥,背湖南向,自唐、宋、元、明以來,春秋祭祀不絕。
明嘉靖中,閩人鄭善夫定禹陵在廟南數十步,時知府南大吉因立石,刻“大禹陵”三字,覆以亭,考古者不封不樹,後之人何能定其故處,恐附會耳。
今廟旁有姒氏者數家守衛之,相傳即禹之苗裔。
廟中無古碑,皆有明以來所立,惟窆石一塊甚古,上有篆書隐隐可辨,說者謂當是三國吳告祭之文也。
乾隆五十七年春,餘嘗與修郡志,偕平寬夫侍郎、徐朗齋孝廉親往拜之。
◎商吳泰伯墓 吳泰伯墓在吾邑之鴻山,舊名皇山。
《南徐記》泰伯宅東九裡,有皇山,泰伯所葬地。
按《史記·世家正義》注雲,泰伯居梅裡平墟,在無錫東南三十裡是也。
漢桓帝永興二年,诏吳都太守縻豹修之,周以垣墉,給五十戶守衛其墓。
晉肅宗太甯元年,诏祀泰伯用王者禮樂,具王者冕服,建廟于茔城南三十步,命晉陵太守殷師領焉。
宋武帝永初元年,敕泰伯以太牢祀。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诏重廣泰伯門殿,遣禮部尚書韓太沖祀以太牢,賜金銅香爐一具。
十五年,賜泰伯六十四世孫驸馬都尉吳世偉苗田千頃,永充廟祀。
宋太平興國三年,敕朝散大夫梁周翰賜墓旁田二百二十三畝,令歲收供奉灑掃。
仁宗天聖元年,敕賜繞墓田一百畝耕種,并入墓倉貯用。
哲宗元七年,有诏吳泰伯以至德廟為額,遣官緻祭。
元符間,制封至德侯。
崇甯初,進封王爵。
元仁宗元貞元年,命祭三讓王吳泰伯于姑蘇至德廟。
英宗至治二年,诏遣禦史中丞察罕帖木耳緻祭。
明洪武二年,改封吳泰伯之神,春秋祀之。
弘治間,邑人楊文建亭表墓。
本朝康熙中,巡撫吳存禮、邑令吳興祚先後興修,後為山民侵削,樹木殆盡。
雍正四年,邑令王喬林勒石永禁。
乾隆二年,又給帑修葺,邑令王允謙增建享堂墓門。
至嘉慶初年,墓之前後皆為近民開墾,墓門亦頹圮無餘,僅存一小碣,有高忠憲公題字。
向例,有泰伯廟道士東西兩房輪流值管,而終年未嘗一至,蓋荒廢久矣。
十六年,婺源齊公彥槐來宰吾邑,先餘嘗畫一圖,請翁閣學方綱、曾中丞燠、吳祭酒錫麒、吳學士、範編修來宗輩作為詩文,面呈齊侯,且請修墓,以發其端。
至十九年,邑中大旱,侯勸赈鄉闾,始谒墓所。
其明年,歲大熟,尚有赢餘,即取造豐樂橋,且以修墓,凡費白金三千兩有奇。
自此垣墉複整,墓門複立,植以松柏,栽以梅花,添置守墓道士一人,田八畝,時加防護,侯之力也。
後侯以匆匆去縣,未立碑文,他日當為書刻之,以傳諸後來雲。
◎商仲雍墓 按《史記·索隐》注,仲雍冢在常熟縣西虞山上,與言偃冢并列。
《太平寰宇記》雲,虞山有仲雍、齊女墓,即簡文帝《招真治碑》所雲:“遠望仲雍,而高墳蕭瑟;旁臨齊女,則哀壟蒼茫。
”蓋齊、梁時猶不廢也。
唐、宋、元、明以來,無有為之表者,國初始修葺之。
乾隆二十五年,裔孫有周姓者,相傳為仲雍之後,又立墓門于北門大街,由山麓路,直達墓所。
五十四年,裔孫等又建石坊,學使曹秀先題曰“南國友恭”四字。
近來邑之士大夫辄有訟官,謂周氏侵占言子墓者,可發一笑。
◎商大夫彭祖墓 《浙江通志》雲,彭祖墓在臨安縣東南十裡。
《嘉靖臨安志》雲,因彭祖壽年八百,故号其山曰八百山,裡曰八百裡。
昔武肅王禦黃巢,臨安兵屯八百裡矣,即此。
《東坡詩集》有《彭祖廟詩》雲:“跨曆商周看盛衰,欲将齒發鬥蛇龜。
空餐雲母連山盡(公自注:山有雲母,彭祖所采服也),不見蟠桃著子時(施注:老彭善補導之術,并服木桂、雲母、麋角,常有少容)。
”子由亦有詩曰:“猖狂戰國古神仙,曳尾泥塗老更安。
厭世乘雲人不見,空墳聊複葬衣冠。
”而朱文公《雪心賦》亦引用之雲:“天柱高而壽彭祖。
”《名山勝概》雲八百山逾橫砧,次彭安有孤冢如堂,或曰是商大夫老彭墓也。
旁有一碑仆且泐,不可讀。
據諸說則彭祖實有墓在臨安矣。
案,《水經注》,彭城有彭祖冢。
又《續漢·郡國志》,武陽彭亡聚引《益州記》注雲,亦有彭祖冢,二蘇之詩,恐是彭城或武陽兩地之墓,未必在臨安八百裡也。
◎周延陵季子墓 吳季劄墓在江陰縣北七十裡,地名申港。
墓前有石碑,古篆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字,字大徑尺,相傳為孔子手書,體勢奇偉。
舊志載,唐開元中,玄宗命殷仲容摹拓其書,然則唐以前已刻之。
大曆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模勒石。
今廟中所存者,是宋崇甯二年常州太守朱彥立,蓋屢次重刻矣。
今丹陽驿前及金壇之九裡鎮,俱有一碑,未知孰是? ◎周先賢言子墓 言子墓在虞山北麓乾元宮下,《史記·索隐》及《吳地記》皆載之,宋、元以來不廢。
明弘治中,知縣楊子器為表其墓。
崇祯初,巡按禦史路振飛再修。
國朝康熙間,參議王儒重修墓道。
雍正間,方伯鄂爾泰又建石坊,題曰“南方夫子”,而蘇松糧道王澄慧又築牆垣衛之。
乾隆三十三年,裔孫襄陽太守言如泗、五經博士言如洙等屢為修建,規模宏敞,松楸郁然,為吳中古墓雲。
◎周先賢曾點澹台滅明二墓 山東費縣舊有曾點、澹台滅明二墓,碑志久阙矣。
嘉慶十三年九月餘入京,曾偕孫淵如觀察同過費縣訪得之,遂以隸古書丹付縣令郭志青刻二碣,一立于曾點墓前,一立于澹台滅明墓前,以垂永久。
◎周先賢闵子墓 闵子墓,據《太平寰宇記》在範縣東,今所傳在曆城者,誤也。
嘉慶癸亥冬,陽湖孫淵如觀察為山東兖沂曹濟道,以查赈按行範縣,知墓所在,時以河決,不能詣谒。
及官糧儲道,忽夢浚井出古丈夫,布衣泥塗狀,自稱闵子骞,覺而異之。
因出俸錢,屬縣令譚文谟訪視廢基,申禁樵采,嗣以縣令屢更,事未施行。
至華亭唐晟宰是縣,始捐廉重修,栽種樹木,乞觀察為文紀之,并訪義士左伯桃、羊角哀墓于縣之義城寺東,并考其原委,以存志乘焉。
◎周要離冢 餘少時在阊門内十廟前,沿城腳下見水潭邊有石碣,上刻“古要離冢”四字,橫卧荒草中。
據《後漢書》注,梁伯鸾墓在要離冢北,卻無碑碣可考。
道光七年,福州梁ぇ林方伯為訪古迹,僅于潭水中得一碣,即是刻也。
後有成化十年渤海高出題字樣,而伯鸾墓終無蹤迹。
◎漢高密太守錢鹹墓 成化《湖州府志》雲,在長興縣西五裡。
《浙江通志》雲鹹為彭祖四十七代孫,墓在長興縣西五裡,其山名傘蓋山。
《西吳·裡語》雲,墓柱上題漢故旗門将軍、高密太守錢府君之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