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五·鬼神

關燈
◎張撫軍退鬼 張清恪公伯行撫蘇時,值江甯鄉試,公為監臨。

    故例,将點名,先召恩仇二鬼進。

    公大怒,正色而言曰:“進場考試者,皆沐浴聖化、束身璧之士,爾輩平日何以不報,乃正當國家取士大典一切關防嚴肅時,豈許紛紛鬼祟進場沙擾耶?”是科南闱無一病者。

     ◎鄒二癡 鄒公履,名德基,工于書法,出入平原、北海之間。

    而性情孤峭,如醉如癡,至今吾邑中人尚稱鄒二麗,為名筆也。

    其父迪光,中萬曆甲戌進士,為湖廣提學副使。

    積資巨萬,俱為公履造園。

    園有煉石閣,公履所居也。

    忽一夕為群盜所殺,官捕數年不得。

    至國朝康熙初,有捕役高姓者,婪賄無數,豐衣足食。

    常夏月避暑,設一榻,張紗帱,卧于閣上,怡然适也。

    時月色甚明,似有人緣梯而上,帶烏紗巾,著紅道袍,徘徊大步。

    高懼,心知為鄒公子,乃下床,叩首不止。

    公子曰:“汝何等人,敢據吾閣邪!”以足蹴之,遂堕樓下。

    從人驚起,高自言如此。

    天未明,遂氣絕,人傳而快之。

    初,公履死,索盜無蹤。

    有女巫能召亡者,焚符畢,巫忽起,行如鄒公子狀,喚家奴取杖,痛責之曰:“巫者至賤,安得令彼召我!”家奴言:“因主人被害,實為不平,求主人明示。

    ”巫言:“以人殺人,事甚平常,安問盜!”言訖,巫仆而醒。

     ◎绯衣神 康熙十一年八月廿六日夜,太倉、嘉定、寶山一帶大雷電。

    空中有二燈前導,中有一绯衣者,乘白龍,甲士數十,亦持燈随其後。

    遠近鄉民盡見之,其燈忽高忽低。

    明晨視,燈光低處,花禾悉壞。

     ◎鬼戲 康熙中,常熟有包振玉者,系梨園中吹笛手。

    一日,忽有人來定戲,雲在北門王姓,以銀十錠,期于某日。

    至期而往,則巍然大第,堂中設宴。

    主人出,謂振玉曰:“今日系周歲,不可大鬧,以官人幼不任驚吓也。

    ”遂點《西廂記》,減去“惠明寄書”及“殺退孫飛虎”兩出,乃定席開場。

    衆方演唱,振玉獨執笛旁坐,暗窺坐中賓客,凡飲酒,俱呷入鼻中;其往來男女侍從人等,俱足不帖地而行。

    心甚異之,以私語其衆,衆曰:“彼不欲鬧,豈所畏在此乎?”于是忽将大鑼鼓一響,倏無所睹,乃在昏黑中,則一古墓,惟聽松風谡谡而已。

    通班大驚,振玉遂得疾,不數日死。

     ◎錢蓮仙 康熙甲子,嘉定陳涵源授徒于龍江裡。

    一夕,月下忽有女子來,自道其姓名曰錢蓮仙,系元季錢鶴臯之女(按,《太倉州志》:鶴臯,上海人。

    元李吳元年,太倉知州張某以城降張士誡而鶴臯不從。

    結諸邑弟子數千人為變,入嘉定。

    俱送松江獄,脅以兵刃。

    當時有集仙宮道士楊仁實救之,即其人也)。

    言與陳有文墨緣,晨夕相聚。

    錢才調隽絕,命題無不立就。

    已而漸聞于人,陳亦不以為諱。

    至丁卯歲,形迹漸疏,一去杳然。

    陳著《仙姝傳》述其事,并錄其送别詩雲:“整頓簪環泣送君,依依難向小橋分。

    他年不斷情緣處,把酒還澆隴上雲。

    ”而陳故無恙也。

     ◎乩仙 奏對岩宮谕家有乩仙,适吳令君伯成至,知其召仙,必欲觀之,宮谕延之入。

    時所請者雲是李太白,令君曰:“請賜一詩。

    ”乩判雲:“吳興祚何不拜?”令君言:“詩工固當拜。

    ”又判雲:“題來!”時有一貓蹲于旁,吳指之:“即詠此。

    ”又判雲:“韻來。

    ”吳因限九、韭、酒三韻以難之。

    乩即書雲:“貓形似虎十八九,吃盡魚蝦不吃韭。

    隻因捕鼠太猖狂,翻倒床頭一壺酒。

    ”吳乃拜眼。

     ◎打眚神 太倉西門水關橋有龐天壽者,素好拳勇。

    年七十餘,忽喪其子。

    眚回之夕,其徒數十人,聚集豪飲。

    聞穗帷中有聲,秉燭照之,但見一大鳥,人面而立。

    龐急将鈎連槍,紮住其背。

    此鳥欲飛不得,兩翼撲人,宛如疾風,室燈盡滅。

    其徒亦皆仆地,喊不能出聲,如夢魇者。

    獨天壽盡力搠住,死不放手。

    天将曙,力乏腕疲,鳥竟逸去。

    次日,龐滿面皆青,數十人仆地者,面上亦俱有青印。

    龐後猶活十餘年,每見人述其事,猶言:“當時恨無人助我一臂之力也。

    ” ◎送涼 崇明李明經杜詩,年七十餘,率其徒數人應科試,自崇抵昆,已薄暮矣,遍覓寓所,已無下榻處。

    惟東南門柏家廳有樓五楹,李遂偕其徒居之。

    時方六月下旬,盛暑郁蒸,諸徒舟車勞頓,已就榻酣睡矣。

    李獨卧不成寐,見殘月漸明,樓下如有人聲竊竊私語,聞一人曰:“如此炎天,樓上諸公得毋太熱乎?我輩夜涼無事,胡不上樓代為驅暑?”于是漸聞梯上有聲,如連步而上者。

    李素稱膽壯,亦不畏之。

    少頃,漸至榻前,各執蕉扇一柄。

    有無頭者,則以扇插頸,答答若搖狀;無臂者以扇插肩,盤旋于幛前。

    見數十鬼中,肢體無一全者,或馳于東,或趨而西。

    一人曰:“廂間進士公下榻,我輩盍先送涼?”既而曰:“某某雖秀才,爾輩何薄待之?我為之拂暑。

    ”而獨不至李。

    迨諸徒榻前搖扇幾遍,将作下樓狀,忽齊聲曰:“揚仁風而不及老貢生,非情也。

    ”遂各舉扇一搖,呼嘯而去。

    李徐呼其徒曰:“今夜得毋太涼乎?”皆答曰:“涼甚。

    ”李曰:“汝不知其故乎?”因徐為道之,諸徒愕然驚起,不敢複卧。

    次早,詢之土人,有老者曰:“明季被兵時,有民人百餘,皆潛伏此樓下。

    既而兵入,悉被屠戮,無一存者。

    今百餘年,此樓尚多祟也。

    ”是日亟遷寓而去。

     ◎聞角庵相士 揚州聞角庵,有相士寓其中,好酒,同寓有王叟者,亦好酒,相與友善,每夕共入市中飲,以為樂也。

    一日,叟謂相士曰:“我鬼也,能知人死期,吾語子。

    ”自此相者日盛,能定人生死,鹹以為神仙。

    久之,王叟忽不樂,顧相士而泣,曰:“某日将與君别去,欲借尊嫂腹為我寓也。

    ”不解所言。

    未幾,叟不見。

    是夜,相士妻腹中有聲,絕似叟語。

    其言死生如故,而相益神,積金甚多。

    妻死後遂不知其所終。

     ◎董庶常 海甯董東亭庶常名潮,在京師偶步近郊,瞥見一苑,有美人彈琵琶甚哀,潛識其地。

    次日,與同人訪之,惟古冢荒煙荊棘刺衣而已,為之駭然,未幾卒。

    其同年友湯緯堂吊之雲:“紅袖琵琶摧玉樹,青山煙雨葬瓊華。

    ”蓋紀實也。

     ◎誦大悲咒 長洲吳西橋業醫,其父名元,字天自,年六旬餘,甚康健。

    每晨起茹素,誦《大悲咒》十餘遍,寒暑無間。

    偶感微疴,從昏瞀中見二鬼攝去,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