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六·耆舊
關燈
小
中
大
著有《抱山堂詩集》十卷,武林名士半出其門。
先生又有《南宋古迹記》若幹卷,搜羅頗富,寄托遙深,一生心力盡萃于此。
嘉慶丙辰冬,不戒于火,惜哉! ◎謙士侍郎 侍郎為上海趙光祿文哲少子,名秉沖,字硯懷,号謙士。
由國子生召入懋勤殿行走,以勤慎著,欽賜舉人,授内閣中書,南書房供奉,久曆部科卿寺,累官戶部右侍郎,加翰林銜,亦異數也。
侍郎博雅嗜古,工篆隸,能模印,尤好金石書畫之學。
嘉慶十三年七月,餘在英相國所寓之近光樓時,侍郎亦在澄懷園,朝夕往還,以金石相切磋,怡然樂也。
十九年卒于京師,有恤典。
◎味辛司馬 趙懷玉字億生,江南陽湖人。
為恭毅公申喬曾孫。
少讀書刻厲為學,家本素封。
以乾隆四十五年高宗皇帝南巡獻賦,賜内閣中書,擢侍讀,出為山東青州府同知。
以母憂去官,家漸貧,益自刻勵,發為文章,粹然而純,淵然而雅,一以韓、歐為宗。
所著有《亦有生齋文集》二十四卷、詩詞集若幹卷。
◎渌飲先生 鮑廷博字以文,安徽歙縣人。
少習會計,流寓浙中,因家焉。
以冶坊為世業,而喜讀書,載籍極博。
乾隆三十八年诏求天下遺書,廷博獨得三百餘種,赍浙江學政王傑上進,奉旨以内府所刻《圖書集成》一部賜廷博,鄉裡榮之。
廷博嘗校刻《知不足齋叢書》二十四集,嘉慶二十年流傳禁中,仁宗見之,傳谕撫臣曰:“朕近日讀鮑氏叢書,亦名知不足齋,為語鮑氏勿改,朕帝王家之知不足,鮑氏乃讀書人知不足也。
”迨廿五至廿八集進呈,有旨欽賜舉人,傳為盛事。
年八十四卒于家。
◎晉齋文學 趙巍字晉齋,浙江錢塘人,諸生,精于金石文字,今之趙明誠也。
家貧無以為食,嘗手抄秘書數千百卷,以之換米,困苦終身。
◎曼生司馬 陳鴻壽字曼生,浙江錢塘人。
以明經朝考得知縣,揀發廣東,兩江總督鐵公保奏留南河效力。
久之補溧陽縣知縣,多惠政,擢河工海防同知,卒于任。
曼生幼聰穎,能詩工畫,精篆刻,得丁敬身之法。
雅好賓客,傾襟聯衤藝,所在鹹集,然樂也。
年五十餘卒。
◎枚庵先生 吳枚庵先生名翌鳳,長洲人。
少為諸生,工詩,家甚貧,以館谷自給,嘗手抄秘書至數十百卷無倦色。
乾隆五十年,吳中大饑,乃攜其母夫人暨妻子出遊,曆湖北、湖南、廣東、江西諸省,凡二十餘年無所遇,母已百歲,枚庵亦七十餘矣。
餘嘗書楹帖贈之雲:“賣賦卅年惟奉母,浪遊千裡為尋詩。
”晚年家居,仿漁洋《感舊集》之例,選平生交遊之詩曰《懷舊集》十八卷,又《邛須集》十八卷、《吳梅村詩集箋注》二十卷。
◎二陸先生 吳門陸西屏先生名超曾,幼通文史,補長洲學生。
家本素封,能詩嗜古,所藏法書名畫甚多,與其弟白齋先生更唱疊和,殆無虛日。
所居曰鴨藍半舫,每得一書一畫,必相對終日,怡然樂也。
後以子侄輩不克家,各移居處,圖籍亦星散無餘矣。
陸白齋先生名紹曾,字貫夫,工篆隸書,精于賞鑒。
餘幼時喜八分,嘗師事之。
先生平生所見碑帖字畫皆為抄錄成編,凡二十四函,曰《續鐵網珊瑚》,曰《吉光片羽》,又有《不惑編》、《名扇錄》、《遊杭書畫錄》、《刻碑姓名錄》,及《搴雲籠煙記》之類,皆作小楷書,其精勤于翰墨如此。
畢秋帆尚書以千金購得之。
◎雪樵總戎 陳廣甯字靖侯,号默齋,浙江山陰人。
少讀書能詩,乾隆五十二年,得其從父聖傳難蔭世襲雲騎尉,咨部引見,著回标學習,期滿攝紹興都司。
時制府伍公閱兵至浙東,廣甯執弓矢五發俱中,以是知名。
五十八年四月,又攝象山左營守備。
象山在東海中,忽有大樓船三停泊錢倉,疑海寇至,合城驚駭。
廣甯乃攜二卒,駕小舟出洋查詢,乃西洋英吉利夷船來貢獻者也。
遂上船呼其譯者,夷人皆窄衣羽帽,兵刃如雪,廣甯從容語譯者,先宣我中華大皇帝威德,故特遣官護視汝國來朝之意。
宣畢就賓席,晤兩貢使,兩貢使點頭服。
頻行,以金盤奉寶貨數種,一無所受。
嘉慶元年,有诏舉孝廉方正,鄉先生同為保薦,廣甯力辭不就,曰:“盛名非所宜當,今供職軍門,報恩有藉,豈敢與耆儒競進耶?”是歲溫、台所屬屢遭海寇剽掠商民,巡撫吉公親赴督剿,廣甯随往,一切軍書奏摺皆出其手。
蒇功旋省,補海昌海防守備。
其地濱海,風雨潮汐,出入尖山、塌山、範公塘等處,每歲修築動費巨萬,撫軍谕廣甯分任其事。
八年春,援工赈例捐升階級,選福建督标右營參将。
旋以大府保舉,擢本标中軍副将。
時海盜蔡牽正弄兵海峤,劫掠民船。
廣甯從事軍需局,旋奉大府檄出五虎門巡視洋面,飓風大作,波濤山湧,不避險阻,遍曆島嶼。
随壯烈伯李公長庚商滅賊計,目營指畫,鹹中款要,李大悅,視廣甯有文武才。
十二年冬,署汀州鎮總兵官,又繼署建甯、漳州兩鎮總兵官,皆能整饬兵弁,巡邏海島,聲威肅然。
十八年,有旨擢安徽壽春鎮總兵。
入觐,仁宗召對,詢廣甯出身履曆,頒賜克什。
抵任未幾,又調山東兖州鎮總兵。
其明年,兖屬氵存饑,廣甯與郡守捐廉施粥,又預貸府庫,普加赈給,活者甚衆。
九月十日,忽得直隸長垣教匪倡亂之信,即挑選精兵起行前往。
行至巨野,又聞定陶、曹縣有戕官陷城之事,而金鄉又複告急,當即分兵派守,一面飛調各營兵齊赴曹州,聽候守禦。
時曹人惶惑,一日數警,廣甯親督諸将搜查奸宄,複檄附近各州縣團練、鄉勇嚴加防衛,以待大軍。
旋獲賊匪王朝棟等二十餘名枭首,賊聞之少卻,而金鄉之圍亦解。
當是時,山東巡撫童公興提兵亦至曹州,奉廷寄“現在大軍未集,總兵陳廣甯毋得輕自赴敵”等語,廣甯聞之,益加奮勉。
時各路賊匪方窺東明,據滑縣,圍浚城,勢甚張,毗連三省。
廣甯以本标将士可用,請先擊賊,防其蔓延合一,以入東境。
遂率兵分三路兜剿,自仿山至安陵集,且殺且追,殲賊無算。
及全軍告捷,而東省以安。
時有嫉之者,诤于經略某公,遂參劾之。
仁宗知其賢,置不問。
調任南騰越鎮總兵。
廣甯奏言:“今開州未平,滑縣未破,請暫留軍營,俟大功告成再赴新任。
”奉旨依議。
适拿獲僞知府王學禮、僞總兵朱文盛等一百七十八名,亦附片奏聞。
十二月,滑縣平,撤兵回兖,交印信,星夜進京。
上召見,詢山左戰功勞績,奏對稱旨,又賜克什等物,谕雲:“滇江重寄,毋得稍延。
”廣甯即日出都,兼程遄發,行至潛江卒,年五十。
廣甯孝悌性成,笃于朋友,而文章詞翰、金石圖書,無不精心研究,著有《壽雪山房稿》,一時朝貴如韓城、大興、諸城三相國,韓桂ぎ、黃左田兩尚書,以及袁簡齋、梁山舟、王夢樓三太史,皆稱之。
◎秦參将 有秦标者,盱眙人,少為縣中吏。
嘉慶初年,同房科某以赈濟侵蝕事下獄,罪應軍,向秦大哭曰:“吾上有老母,妻年少,且無子,如我行,君為我周急之。
雖死他鄉,亦所感激也。
”秦慨然曰:“吾惟一身,無所累,願代子行。
”遂白于官,改供自認,乃發遣秦中。
适教匪滋事川、楚,蔓延陝西,一路荊棘,秦充鄉勇以協官兵,屢得功,議叙為守備。
越三年,教匪平,而軍年亦滿,遂回鄉,初補千夫長,屢擢至海州錢家坎都司,旋升儀征參将。
秦通文墨,有将略,能通詩古文詞,畫山水、花卉亦頗得生趣。
餘在淮陰都督府識其人,暢談者久之,俨然一書生,真奇人也。
先生又有《南宋古迹記》若幹卷,搜羅頗富,寄托遙深,一生心力盡萃于此。
嘉慶丙辰冬,不戒于火,惜哉! ◎謙士侍郎 侍郎為上海趙光祿文哲少子,名秉沖,字硯懷,号謙士。
由國子生召入懋勤殿行走,以勤慎著,欽賜舉人,授内閣中書,南書房供奉,久曆部科卿寺,累官戶部右侍郎,加翰林銜,亦異數也。
侍郎博雅嗜古,工篆隸,能模印,尤好金石書畫之學。
嘉慶十三年七月,餘在英相國所寓之近光樓時,侍郎亦在澄懷園,朝夕往還,以金石相切磋,怡然樂也。
十九年卒于京師,有恤典。
◎味辛司馬 趙懷玉字億生,江南陽湖人。
為恭毅公申喬曾孫。
少讀書刻厲為學,家本素封。
以乾隆四十五年高宗皇帝南巡獻賦,賜内閣中書,擢侍讀,出為山東青州府同知。
以母憂去官,家漸貧,益自刻勵,發為文章,粹然而純,淵然而雅,一以韓、歐為宗。
所著有《亦有生齋文集》二十四卷、詩詞集若幹卷。
◎渌飲先生 鮑廷博字以文,安徽歙縣人。
少習會計,流寓浙中,因家焉。
以冶坊為世業,而喜讀書,載籍極博。
乾隆三十八年诏求天下遺書,廷博獨得三百餘種,赍浙江學政王傑上進,奉旨以内府所刻《圖書集成》一部賜廷博,鄉裡榮之。
廷博嘗校刻《知不足齋叢書》二十四集,嘉慶二十年流傳禁中,仁宗見之,傳谕撫臣曰:“朕近日讀鮑氏叢書,亦名知不足齋,為語鮑氏勿改,朕帝王家之知不足,鮑氏乃讀書人知不足也。
”迨廿五至廿八集進呈,有旨欽賜舉人,傳為盛事。
年八十四卒于家。
◎晉齋文學 趙巍字晉齋,浙江錢塘人,諸生,精于金石文字,今之趙明誠也。
家貧無以為食,嘗手抄秘書數千百卷,以之換米,困苦終身。
◎曼生司馬 陳鴻壽字曼生,浙江錢塘人。
以明經朝考得知縣,揀發廣東,兩江總督鐵公保奏留南河效力。
久之補溧陽縣知縣,多惠政,擢河工海防同知,卒于任。
曼生幼聰穎,能詩工畫,精篆刻,得丁敬身之法。
雅好賓客,傾襟聯衤藝,所在鹹集,然樂也。
年五十餘卒。
◎枚庵先生 吳枚庵先生名翌鳳,長洲人。
少為諸生,工詩,家甚貧,以館谷自給,嘗手抄秘書至數十百卷無倦色。
乾隆五十年,吳中大饑,乃攜其母夫人暨妻子出遊,曆湖北、湖南、廣東、江西諸省,凡二十餘年無所遇,母已百歲,枚庵亦七十餘矣。
餘嘗書楹帖贈之雲:“賣賦卅年惟奉母,浪遊千裡為尋詩。
”晚年家居,仿漁洋《感舊集》之例,選平生交遊之詩曰《懷舊集》十八卷,又《邛須集》十八卷、《吳梅村詩集箋注》二十卷。
◎二陸先生 吳門陸西屏先生名超曾,幼通文史,補長洲學生。
家本素封,能詩嗜古,所藏法書名畫甚多,與其弟白齋先生更唱疊和,殆無虛日。
所居曰鴨藍半舫,每得一書一畫,必相對終日,怡然樂也。
後以子侄輩不克家,各移居處,圖籍亦星散無餘矣。
陸白齋先生名紹曾,字貫夫,工篆隸書,精于賞鑒。
餘幼時喜八分,嘗師事之。
先生平生所見碑帖字畫皆為抄錄成編,凡二十四函,曰《續鐵網珊瑚》,曰《吉光片羽》,又有《不惑編》、《名扇錄》、《遊杭書畫錄》、《刻碑姓名錄》,及《搴雲籠煙記》之類,皆作小楷書,其精勤于翰墨如此。
畢秋帆尚書以千金購得之。
◎雪樵總戎 陳廣甯字靖侯,号默齋,浙江山陰人。
少讀書能詩,乾隆五十二年,得其從父聖傳難蔭世襲雲騎尉,咨部引見,著回标學習,期滿攝紹興都司。
時制府伍公閱兵至浙東,廣甯執弓矢五發俱中,以是知名。
五十八年四月,又攝象山左營守備。
象山在東海中,忽有大樓船三停泊錢倉,疑海寇至,合城驚駭。
廣甯乃攜二卒,駕小舟出洋查詢,乃西洋英吉利夷船來貢獻者也。
遂上船呼其譯者,夷人皆窄衣羽帽,兵刃如雪,廣甯從容語譯者,先宣我中華大皇帝威德,故特遣官護視汝國來朝之意。
宣畢就賓席,晤兩貢使,兩貢使點頭服。
頻行,以金盤奉寶貨數種,一無所受。
嘉慶元年,有诏舉孝廉方正,鄉先生同為保薦,廣甯力辭不就,曰:“盛名非所宜當,今供職軍門,報恩有藉,豈敢與耆儒競進耶?”是歲溫、台所屬屢遭海寇剽掠商民,巡撫吉公親赴督剿,廣甯随往,一切軍書奏摺皆出其手。
蒇功旋省,補海昌海防守備。
其地濱海,風雨潮汐,出入尖山、塌山、範公塘等處,每歲修築動費巨萬,撫軍谕廣甯分任其事。
八年春,援工赈例捐升階級,選福建督标右營參将。
旋以大府保舉,擢本标中軍副将。
時海盜蔡牽正弄兵海峤,劫掠民船。
廣甯從事軍需局,旋奉大府檄出五虎門巡視洋面,飓風大作,波濤山湧,不避險阻,遍曆島嶼。
随壯烈伯李公長庚商滅賊計,目營指畫,鹹中款要,李大悅,視廣甯有文武才。
十二年冬,署汀州鎮總兵官,又繼署建甯、漳州兩鎮總兵官,皆能整饬兵弁,巡邏海島,聲威肅然。
十八年,有旨擢安徽壽春鎮總兵。
入觐,仁宗召對,詢廣甯出身履曆,頒賜克什。
抵任未幾,又調山東兖州鎮總兵。
其明年,兖屬氵存饑,廣甯與郡守捐廉施粥,又預貸府庫,普加赈給,活者甚衆。
九月十日,忽得直隸長垣教匪倡亂之信,即挑選精兵起行前往。
行至巨野,又聞定陶、曹縣有戕官陷城之事,而金鄉又複告急,當即分兵派守,一面飛調各營兵齊赴曹州,聽候守禦。
時曹人惶惑,一日數警,廣甯親督諸将搜查奸宄,複檄附近各州縣團練、鄉勇嚴加防衛,以待大軍。
旋獲賊匪王朝棟等二十餘名枭首,賊聞之少卻,而金鄉之圍亦解。
當是時,山東巡撫童公興提兵亦至曹州,奉廷寄“現在大軍未集,總兵陳廣甯毋得輕自赴敵”等語,廣甯聞之,益加奮勉。
時各路賊匪方窺東明,據滑縣,圍浚城,勢甚張,毗連三省。
廣甯以本标将士可用,請先擊賊,防其蔓延合一,以入東境。
遂率兵分三路兜剿,自仿山至安陵集,且殺且追,殲賊無算。
及全軍告捷,而東省以安。
時有嫉之者,诤于經略某公,遂參劾之。
仁宗知其賢,置不問。
調任南騰越鎮總兵。
廣甯奏言:“今開州未平,滑縣未破,請暫留軍營,俟大功告成再赴新任。
”奉旨依議。
适拿獲僞知府王學禮、僞總兵朱文盛等一百七十八名,亦附片奏聞。
十二月,滑縣平,撤兵回兖,交印信,星夜進京。
上召見,詢山左戰功勞績,奏對稱旨,又賜克什等物,谕雲:“滇江重寄,毋得稍延。
”廣甯即日出都,兼程遄發,行至潛江卒,年五十。
廣甯孝悌性成,笃于朋友,而文章詞翰、金石圖書,無不精心研究,著有《壽雪山房稿》,一時朝貴如韓城、大興、諸城三相國,韓桂ぎ、黃左田兩尚書,以及袁簡齋、梁山舟、王夢樓三太史,皆稱之。
◎秦參将 有秦标者,盱眙人,少為縣中吏。
嘉慶初年,同房科某以赈濟侵蝕事下獄,罪應軍,向秦大哭曰:“吾上有老母,妻年少,且無子,如我行,君為我周急之。
雖死他鄉,亦所感激也。
”秦慨然曰:“吾惟一身,無所累,願代子行。
”遂白于官,改供自認,乃發遣秦中。
适教匪滋事川、楚,蔓延陝西,一路荊棘,秦充鄉勇以協官兵,屢得功,議叙為守備。
越三年,教匪平,而軍年亦滿,遂回鄉,初補千夫長,屢擢至海州錢家坎都司,旋升儀征參将。
秦通文墨,有将略,能通詩古文詞,畫山水、花卉亦頗得生趣。
餘在淮陰都督府識其人,暢談者久之,俨然一書生,真奇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