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八·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餘生懶惰,憚于行役。
紀遊之處,不過直隸、山東、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諸省而已。
足迹所到,略志鴻泥,以備遺忘,不可謂之閱曆也。
江蘇為父母之邦,習見熟聞,則從其簡。
◎萬歲山 萬歲山在皇城西北隅,其南為太液池,中駕以金鳌玉ぐ之橋,橋之北為北海,橋之南為南海。
樓台掩映,金碧交輝,松桧連雲,秀出天表。
嘉慶十年七月,曾随前國子祭酒法時帆先生與文穎館提調官孫平叔、徐心伯諸公,由西苑門至萬善殿查道藏諸經。
紅蓮綠水,瑞日祥雲,恍在趙千裡仙山樓閣中也。
(京師) ◎豐台 豐台在京城西便門外,為京師看花之所。
鑿池開沼,連畛接畦,無花不備,而芍藥尤勝于揚州。
相傳即金時之拜郊台,當時有豐宜門、遠風台諸名,故曰豐台也。
(京師) ◎樓桑村 餘出入京師者數次,每過涿州,求所謂劉先主之樓桑村,渺不可得,惟黃沙撲面而已。
按《蜀志》,先主涿郡人,少孤,與其母販履織席為業。
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高五丈餘,童童如車蓋,皆謂當出貴人,因号曰樓桑村。
即今之涿州也。
(涿州) ◎董江都讀書處 董家裡在景州城西南廣川鎮,相傳為仲舒讀書處。
成親王有詩雲:“何人自有《春秋》對,下馬應尋董學村。
”即此。
(景州) ◎直沽 直沽在靜海縣東北,丁字沽、小直沽俱大禹治水時疏導之處。
(天津) ◎九河故道 餘嘗過南皮,訪之土人,雲九河故道渠岸形迹猶有存者,徒駭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馬頰在城西南,覆在東南,胡蘇在西城下,簡、潔俱在城西,鈎盤在西北,惟鬲津即今之天津。
皆為當時注海之處。
(南皮) ◎岱廟 岱廟餘凡三至,在山東泰安府城中。
南向進泰安門半裡許,至遙參亭,即岱廟前門。
廟五門三阙,東西角樓五層,如天子宮室之制。
進廟門,則老樹參天,古刻林立;東西兩傍,有穹碑二座,一為宋宣和間立,一為大中祥符間立。
迤北而行,上丹陛九級,登峻極殿。
殿壁皆畫東嶽帝君出巡回駕,儀仗奕奕有神。
回出殿門東,有漢柏五株,皆枯朽無葉。
西有巨石如石浮圖,而無一字,相傳為漢武帝時所立。
殿正中甬道上,有名扶桑石者,不知何時置此。
出二門轉西,進延禧門,有唐槐,枝葉淩霄,蒼翠可愛。
槐之南為右阙門,攬衣而上,北望三峰,所謂南天門、日觀峰者,俱在指顧間矣。
(泰安) ◎泉林 泉林在山東泗水縣,泗水出焉。
高宗南巡,常幸于此。
其地并無高山大林,水由平地流出,勢甚洶湧,真是奇觀。
《論語》“子在川上”,相傳即此地也。
(泗水) ◎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府西門外呂祖廟前,三窟突起,聲如殷雷。
相傳此泉自王屋山來,為泺水之源也。
乾隆壬子六月,餘入京,為遊第一次。
自後每過濟南,必往觀焉。
(曆城) ◎南池 山東濟甯州城下有南池,因《杜少陵集》有《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詩而得名也。
故今東偏小室中,塑一工部像,而以許主簿配之。
城上有太白酒樓,前工部尚書和公為巡漕禦史時重建。
嘉慶庚申四月,餘由水路入京,泊南池,是時靈石何蘭士亦為巡漕禦史,錢塘黃小松為運河司馬,同在南池會飲者三日。
小松出示所藏金石圖書,與州人李鐵橋、山西劉鏡古、吳江陸古愚同觀,為一時佳會雲。
(濟甯) ◎艮嶽 艮嶽舊址在河南開封府城東北隅,約略計之,在今鐵塔上方寺左右。
初,宋徽宗未有子嗣,聽方士劉混康言,京城東北形勢增高,當有多福多男之祥。
政和七年,遂命戶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寶宮之東築為山林,象餘杭之鳳凰山,曰萬歲山,周十餘裡,命宦者梁師成專董其事。
時有朱π者,構求天下奇花異木、太湖靈璧以及珍禽異獸佳果文竹之類以進,号曰“花石綱”。
專置應奉局于平江,每歲所費以億萬計。
調民夫發運,皆越海渡江,至于鑿城穿山而至。
時東南監司郡守亦有應奉,又有不待诏旨但行進物至都通宦官以獻者。
後上亦知其擾,稍加禁戢,獨許朱π及蔡攸入貢。
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技藝,凡六載而成。
飛樓傑閣,瑤島瓊台,雄瑰偉麗,于斯極矣。
宣和四年,上自為記,以此山在國之艮方,故名艮嶽。
至靖康中,金人犯阙,城門不開,大雪盈尺,凍餓以死者無算。
诏令民任便斫伐為薪,以炊飲食。
是日百姓入艮嶽者以數萬計,台榭宮室,為之一空。
則當日之所謂芳林園、玉津園、同樂園、宜春苑、凝碧池者,更無從蹤迹矣。
今相國寺尚存湖石數峰,相傳為當時舊物。
畢秋帆尚書巡撫河南,嘗築嵩陽吟館于内署之西偏,亦有數石峙于窗前。
每逢宴會,必在此間,餘親到也。
(祥符) ◎吹台 吹台,漢梁孝王築,在開封城東南二裡許,即師曠繁台。
梁孝王增築之,一曰平台,環然高聳,郁然深秀,阮嗣宗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是也。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餘在畢秋帆尚書幕下,嘗偕方子雲、洪稚存、徐朗齋、淩仲子輩登此台,惟一望平疇,黃沙撲面而已。
上有禹王廟,故土人又謂之禹王台。
又有三賢祠,祀李白、杜甫、高三人。
今
紀遊之處,不過直隸、山東、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諸省而已。
足迹所到,略志鴻泥,以備遺忘,不可謂之閱曆也。
江蘇為父母之邦,習見熟聞,則從其簡。
◎萬歲山 萬歲山在皇城西北隅,其南為太液池,中駕以金鳌玉ぐ之橋,橋之北為北海,橋之南為南海。
樓台掩映,金碧交輝,松桧連雲,秀出天表。
嘉慶十年七月,曾随前國子祭酒法時帆先生與文穎館提調官孫平叔、徐心伯諸公,由西苑門至萬善殿查道藏諸經。
紅蓮綠水,瑞日祥雲,恍在趙千裡仙山樓閣中也。
(京師) ◎豐台 豐台在京城西便門外,為京師看花之所。
鑿池開沼,連畛接畦,無花不備,而芍藥尤勝于揚州。
相傳即金時之拜郊台,當時有豐宜門、遠風台諸名,故曰豐台也。
(京師) ◎樓桑村 餘出入京師者數次,每過涿州,求所謂劉先主之樓桑村,渺不可得,惟黃沙撲面而已。
按《蜀志》,先主涿郡人,少孤,與其母販履織席為業。
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高五丈餘,童童如車蓋,皆謂當出貴人,因号曰樓桑村。
即今之涿州也。
(涿州) ◎董江都讀書處 董家裡在景州城西南廣川鎮,相傳為仲舒讀書處。
成親王有詩雲:“何人自有《春秋》對,下馬應尋董學村。
”即此。
(景州) ◎直沽 直沽在靜海縣東北,丁字沽、小直沽俱大禹治水時疏導之處。
(天津) ◎九河故道 餘嘗過南皮,訪之土人,雲九河故道渠岸形迹猶有存者,徒駭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馬頰在城西南,覆在東南,胡蘇在西城下,簡、潔俱在城西,鈎盤在西北,惟鬲津即今之天津。
皆為當時注海之處。
(南皮) ◎岱廟 岱廟餘凡三至,在山東泰安府城中。
南向進泰安門半裡許,至遙參亭,即岱廟前門。
廟五門三阙,東西角樓五層,如天子宮室之制。
進廟門,則老樹參天,古刻林立;東西兩傍,有穹碑二座,一為宋宣和間立,一為大中祥符間立。
迤北而行,上丹陛九級,登峻極殿。
殿壁皆畫東嶽帝君出巡回駕,儀仗奕奕有神。
回出殿門東,有漢柏五株,皆枯朽無葉。
西有巨石如石浮圖,而無一字,相傳為漢武帝時所立。
殿正中甬道上,有名扶桑石者,不知何時置此。
出二門轉西,進延禧門,有唐槐,枝葉淩霄,蒼翠可愛。
槐之南為右阙門,攬衣而上,北望三峰,所謂南天門、日觀峰者,俱在指顧間矣。
(泰安) ◎泉林 泉林在山東泗水縣,泗水出焉。
高宗南巡,常幸于此。
其地并無高山大林,水由平地流出,勢甚洶湧,真是奇觀。
《論語》“子在川上”,相傳即此地也。
(泗水) ◎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府西門外呂祖廟前,三窟突起,聲如殷雷。
相傳此泉自王屋山來,為泺水之源也。
乾隆壬子六月,餘入京,為遊第一次。
自後每過濟南,必往觀焉。
(曆城) ◎南池 山東濟甯州城下有南池,因《杜少陵集》有《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詩而得名也。
故今東偏小室中,塑一工部像,而以許主簿配之。
城上有太白酒樓,前工部尚書和公為巡漕禦史時重建。
嘉慶庚申四月,餘由水路入京,泊南池,是時靈石何蘭士亦為巡漕禦史,錢塘黃小松為運河司馬,同在南池會飲者三日。
小松出示所藏金石圖書,與州人李鐵橋、山西劉鏡古、吳江陸古愚同觀,為一時佳會雲。
(濟甯) ◎艮嶽 艮嶽舊址在河南開封府城東北隅,約略計之,在今鐵塔上方寺左右。
初,宋徽宗未有子嗣,聽方士劉混康言,京城東北形勢增高,當有多福多男之祥。
政和七年,遂命戶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寶宮之東築為山林,象餘杭之鳳凰山,曰萬歲山,周十餘裡,命宦者梁師成專董其事。
時有朱π者,構求天下奇花異木、太湖靈璧以及珍禽異獸佳果文竹之類以進,号曰“花石綱”。
專置應奉局于平江,每歲所費以億萬計。
調民夫發運,皆越海渡江,至于鑿城穿山而至。
時東南監司郡守亦有應奉,又有不待诏旨但行進物至都通宦官以獻者。
後上亦知其擾,稍加禁戢,獨許朱π及蔡攸入貢。
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技藝,凡六載而成。
飛樓傑閣,瑤島瓊台,雄瑰偉麗,于斯極矣。
宣和四年,上自為記,以此山在國之艮方,故名艮嶽。
至靖康中,金人犯阙,城門不開,大雪盈尺,凍餓以死者無算。
诏令民任便斫伐為薪,以炊飲食。
是日百姓入艮嶽者以數萬計,台榭宮室,為之一空。
則當日之所謂芳林園、玉津園、同樂園、宜春苑、凝碧池者,更無從蹤迹矣。
今相國寺尚存湖石數峰,相傳為當時舊物。
畢秋帆尚書巡撫河南,嘗築嵩陽吟館于内署之西偏,亦有數石峙于窗前。
每逢宴會,必在此間,餘親到也。
(祥符) ◎吹台 吹台,漢梁孝王築,在開封城東南二裡許,即師曠繁台。
梁孝王增築之,一曰平台,環然高聳,郁然深秀,阮嗣宗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是也。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餘在畢秋帆尚書幕下,嘗偕方子雲、洪稚存、徐朗齋、淩仲子輩登此台,惟一望平疇,黃沙撲面而已。
上有禹王廟,故土人又謂之禹王台。
又有三賢祠,祀李白、杜甫、高三人。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