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三·科第
關燈
小
中
大
◎種德
吾鄉鄒于度忠倚,前身相傳為金山寺老僧。
明末有新狀元舟過金山者,觀者鹹歎羨之,老僧曰:“狀元亦人為之耳,有何難哉!”崇祯庚午科,于度之父名兌金者,挾重赀赴金陵鄉試,泊舟京口,忽起大風,行舟多覆。
鄒君啟其箧,指謂人曰:“吾财不吝,有救得一人者予十金。
”于是人争赴救,溺者皆活,而金亦盡矣。
老僧于山上見之,曰:“此人有德,吾可去矣。
”遂入定坐化。
是科鄒君中式歸,見老僧入室,而于度生。
本朝順治九年壬辰,于度果狀元及第。
陳理,山陰人,字厚庵。
康熙初,官廣西平樂府司獄,因入籍。
孔兵之亂,曾救釋被掠婦女千餘人,恐不得脫,遂自燒其廬。
事平回籍,幸獲無恙。
後長子允恭登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進士,官都察院左佥都禦史;次子廷綸,登三十九年庚辰進士,官安徽廬州府知府。
孫齊襄,應雍正七年保舉賢良方正科,曆官至江西廣饒九南道;次齊,江南鎮江府通判;次齊賢,陝西州知州;次齊芳,湖北監利縣知縣;次齊庶,刑部直隸司員外,四人皆雍正元年同榜舉人;次齊绶,恩蔭生;次齊紳,中乾隆十七年壬申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至其曾孫聖瑞,官刑部陝西司郎中;聖時,官山東道監察禦史;聖傳,官福建台灣縣縣丞,殉賊匪林爽文之難,世襲雲騎尉;聖修,官南府通判,皆舉人。
玄孫廣甯,以襲雲騎尉世職曆官壽春、兖州、騰越三鎮總兵官,與餘為總角交,故能知其家世如此。
昆山徐健庵司寇之祖贈公某,于明時嘗為常熟嚴文靖公記室。
時三吳大水,贈公代具疏草請赈。
文靖猶豫未決,筮之,因囑蔔者第曰吉,乃請于朝,全活無算。
生子開法。
于鼎革時,有鎮将某寇掠婦女數百人,鎖閉徐氏空宅大樓,嚴命開法監守。
開法悉縱之,送還其家,遂将空宅焚燒。
及某來索取,曰:“不戒于火,俱焚死矣。
”某默然而去。
開法連舉三子:元文中順治己亥狀元,乾學中康熙庚戌探花,秉義中康熙癸醜探花。
吳縣東洞庭山嚴氏,明季以赀雄于鄉。
順治乙酉,以赈濟難民傾其家。
至嚴曉山,家業又裕。
乾隆乙亥歲大,曉山倡捐谷米,同諸善士放赈,四鼓即起,始終理其事,不假手仆從。
夢神告曰:“汝家乙年種德,當于乙年受報。
”至乙未歲,曉山子福中會元,入翰林。
乙卯歲,福子榮亦入翰林,官至杭州府知府。
道光乙酉歲,榮子良裘又中舉人。
良裘胞弟良訓,辛卯、壬辰鄉會聯捷,又入翰林。
吳門蔣憲副公改葬貞山,堪輿雲大不利于長房,公冢媳盛夫人謂其子榮祿公之逵曰:“子姓至多,若僅不利于我,無妨也。
”榮祿素孝,聞母命,即以言達于各房,為憲副公改葬焉。
時盛夫人弟禦史符升曰:“此一言已種陰德,堪輿之說且将不驗。
”論時日生克,當于丁年發長房。
後榮祿公子光祿少卿文瀾舉康熙丁巳,禮部主政文淳舉康熙丁卯。
自此孫曾逢丁年成名者相接踵。
乾隆丁酉,順天三世同榜。
時少司馬元益自江西學政任滿還朝,朝士賀之,公曰:“此吾高祖母一言種德之餘澤也。
” 缪藓書名慧隆,吳縣諸生。
父國維,由進士曆官貴州右參政,嘗平蠻寇之亂,民德之。
藓書乃叙次曆官政績,走數千裡,請祀于閩、于浙、于黔,吳人稱公孝行。
子彤,自幼穎悟,中康熙丁未狀元。
孫曰藻乙未榜眼,曰芑戊戌進士,曾孫敦仁、遵義俱中甲科。
錢塘王文莊公際華之父名雲廷,陰德甚多。
嘗于除夕有販者索仆所負賬,時仆已更他主,告之故,販遽肆咆哮,公即代償之。
又一日,家人市帚,賣帚者既去複來,雲失其一,公償以錢。
賣帚者睨視謂曰:“使汝不匿帚,肯與我錢耶!”人鹹诮公,公怡然也。
其忠厚類如此。
封公登雍正丙午鄉試,文莊中乾隆乙醜探花,官至禮部尚書。
張映葵字筠亭,長庠生,好學能文,敦行不怠。
賴硯田盡心教誨,貧無修脯者,無異視也。
從學五百餘人,成進士者濟濟。
後以拔貢任天長教谕,旬課月試,寒暑不倦,成就甚衆。
嘗攝縣篆,有廉聲。
以赈荒積勞成疾,卒于官。
祀鄉賢。
子光焯、孫鳳翼,相繼科甲。
石琢堂殿撰為諸生時,家置一紙庫,名曰“孽海”。
凡淫詞豔曲壞人心術與夫得罪名教之書,悉納其中而燒之。
一日閱《四朝聞見錄》,内有劾朱文公一疏,痛诋文公逆母欺君竊權樹黨并及閨阃中穢事,有小人所斷不為者,竟敢形諸奏牍,以污蔑之。
此編書者亦逆知後人之必不信也,且僞撰文公謝罪一表以實其過。
閱竟,不勝發指,拍案大呼。
思欲盡購此書,以付諸火,而苦無資也。
夫人蔣氏,時庵侍郎侄孫女,頗明大義,欣然出奁中金钏助之。
遂遍搜坊肆,得三百四十七部,悉燼于“孽海”中。
是年登賢書,至庚戌歲遂大魁天下,後官至山東按察使。
太倉李堂,字仁山。
父維德,以節儉起家,力行善事。
延有父風,見人緩急,必周濟之,而推誠相與,益以積德行善為事。
延師課子,必敬必恭。
生五子:長錫恭,中嘉慶丙辰進士,官翰林;次錫信,乾隆癸卯舉人;錫瓒,己酉舉人;錫惠、錫晉,嘉慶辛酉同登鄉榜。
姚秋農總憲,中嘉慶己未狀元。
胪唱之前一夕,京師人有夢迎天榜者,見金牌二道,上書“人心易昧,天理難欺”八大字。
蓋姚高祖陳臬江南,曾以事活萬人,知其有陰德之所緻雲。
◎立品 科名以人重,人不以科名重。
旨哉是言。
吾邑錫、金兩學儀門,前明時有“一榜九進士”、“六科三解元”兩匾,志一邑科名之盛也。
本朝順治丁亥、己醜兩科,皆中十一人。
自壬辰至甲辰六科中,有四鼎甲(壬辰狀元鄒忠倚,乙未探花秦钅式,己亥榜眼華亦祥,甲辰探花周弘),三元備焉(解元範龍,會元秦钅式)。
前明未有此盛。
康熙中修學,有欲易此二匾者,一士人争之曰:“匾不可去也。
九進士中有高忠憲,三解元中有顧端文,皆一代名賢,豈可去乎!”至今尚仍舊額。
康熙初,有人見趙恭毅公申喬應童子試,儀容肅穆,言語安詳,寓一樓
明末有新狀元舟過金山者,觀者鹹歎羨之,老僧曰:“狀元亦人為之耳,有何難哉!”崇祯庚午科,于度之父名兌金者,挾重赀赴金陵鄉試,泊舟京口,忽起大風,行舟多覆。
鄒君啟其箧,指謂人曰:“吾财不吝,有救得一人者予十金。
”于是人争赴救,溺者皆活,而金亦盡矣。
老僧于山上見之,曰:“此人有德,吾可去矣。
”遂入定坐化。
是科鄒君中式歸,見老僧入室,而于度生。
本朝順治九年壬辰,于度果狀元及第。
陳理,山陰人,字厚庵。
康熙初,官廣西平樂府司獄,因入籍。
孔兵之亂,曾救釋被掠婦女千餘人,恐不得脫,遂自燒其廬。
事平回籍,幸獲無恙。
後長子允恭登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進士,官都察院左佥都禦史;次子廷綸,登三十九年庚辰進士,官安徽廬州府知府。
孫齊襄,應雍正七年保舉賢良方正科,曆官至江西廣饒九南道;次齊,江南鎮江府通判;次齊賢,陝西州知州;次齊芳,湖北監利縣知縣;次齊庶,刑部直隸司員外,四人皆雍正元年同榜舉人;次齊绶,恩蔭生;次齊紳,中乾隆十七年壬申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至其曾孫聖瑞,官刑部陝西司郎中;聖時,官山東道監察禦史;聖傳,官福建台灣縣縣丞,殉賊匪林爽文之難,世襲雲騎尉;聖修,官南府通判,皆舉人。
玄孫廣甯,以襲雲騎尉世職曆官壽春、兖州、騰越三鎮總兵官,與餘為總角交,故能知其家世如此。
昆山徐健庵司寇之祖贈公某,于明時嘗為常熟嚴文靖公記室。
時三吳大水,贈公代具疏草請赈。
文靖猶豫未決,筮之,因囑蔔者第曰吉,乃請于朝,全活無算。
生子開法。
于鼎革時,有鎮将某寇掠婦女數百人,鎖閉徐氏空宅大樓,嚴命開法監守。
開法悉縱之,送還其家,遂将空宅焚燒。
及某來索取,曰:“不戒于火,俱焚死矣。
”某默然而去。
開法連舉三子:元文中順治己亥狀元,乾學中康熙庚戌探花,秉義中康熙癸醜探花。
吳縣東洞庭山嚴氏,明季以赀雄于鄉。
順治乙酉,以赈濟難民傾其家。
至嚴曉山,家業又裕。
乾隆乙亥歲大,曉山倡捐谷米,同諸善士放赈,四鼓即起,始終理其事,不假手仆從。
夢神告曰:“汝家乙年種德,當于乙年受報。
”至乙未歲,曉山子福中會元,入翰林。
乙卯歲,福子榮亦入翰林,官至杭州府知府。
道光乙酉歲,榮子良裘又中舉人。
良裘胞弟良訓,辛卯、壬辰鄉會聯捷,又入翰林。
吳門蔣憲副公改葬貞山,堪輿雲大不利于長房,公冢媳盛夫人謂其子榮祿公之逵曰:“子姓至多,若僅不利于我,無妨也。
”榮祿素孝,聞母命,即以言達于各房,為憲副公改葬焉。
時盛夫人弟禦史符升曰:“此一言已種陰德,堪輿之說且将不驗。
”論時日生克,當于丁年發長房。
後榮祿公子光祿少卿文瀾舉康熙丁巳,禮部主政文淳舉康熙丁卯。
自此孫曾逢丁年成名者相接踵。
乾隆丁酉,順天三世同榜。
時少司馬元益自江西學政任滿還朝,朝士賀之,公曰:“此吾高祖母一言種德之餘澤也。
” 缪藓書名慧隆,吳縣諸生。
父國維,由進士曆官貴州右參政,嘗平蠻寇之亂,民德之。
藓書乃叙次曆官政績,走數千裡,請祀于閩、于浙、于黔,吳人稱公孝行。
子彤,自幼穎悟,中康熙丁未狀元。
孫曰藻乙未榜眼,曰芑戊戌進士,曾孫敦仁、遵義俱中甲科。
錢塘王文莊公際華之父名雲廷,陰德甚多。
嘗于除夕有販者索仆所負賬,時仆已更他主,告之故,販遽肆咆哮,公即代償之。
又一日,家人市帚,賣帚者既去複來,雲失其一,公償以錢。
賣帚者睨視謂曰:“使汝不匿帚,肯與我錢耶!”人鹹诮公,公怡然也。
其忠厚類如此。
封公登雍正丙午鄉試,文莊中乾隆乙醜探花,官至禮部尚書。
張映葵字筠亭,長庠生,好學能文,敦行不怠。
賴硯田盡心教誨,貧無修脯者,無異視也。
從學五百餘人,成進士者濟濟。
後以拔貢任天長教谕,旬課月試,寒暑不倦,成就甚衆。
嘗攝縣篆,有廉聲。
以赈荒積勞成疾,卒于官。
祀鄉賢。
子光焯、孫鳳翼,相繼科甲。
石琢堂殿撰為諸生時,家置一紙庫,名曰“孽海”。
凡淫詞豔曲壞人心術與夫得罪名教之書,悉納其中而燒之。
一日閱《四朝聞見錄》,内有劾朱文公一疏,痛诋文公逆母欺君竊權樹黨并及閨阃中穢事,有小人所斷不為者,竟敢形諸奏牍,以污蔑之。
此編書者亦逆知後人之必不信也,且僞撰文公謝罪一表以實其過。
閱竟,不勝發指,拍案大呼。
思欲盡購此書,以付諸火,而苦無資也。
夫人蔣氏,時庵侍郎侄孫女,頗明大義,欣然出奁中金钏助之。
遂遍搜坊肆,得三百四十七部,悉燼于“孽海”中。
是年登賢書,至庚戌歲遂大魁天下,後官至山東按察使。
太倉李堂,字仁山。
父維德,以節儉起家,力行善事。
延有父風,見人緩急,必周濟之,而推誠相與,益以積德行善為事。
延師課子,必敬必恭。
生五子:長錫恭,中嘉慶丙辰進士,官翰林;次錫信,乾隆癸卯舉人;錫瓒,己酉舉人;錫惠、錫晉,嘉慶辛酉同登鄉榜。
姚秋農總憲,中嘉慶己未狀元。
胪唱之前一夕,京師人有夢迎天榜者,見金牌二道,上書“人心易昧,天理難欺”八大字。
蓋姚高祖陳臬江南,曾以事活萬人,知其有陰德之所緻雲。
◎立品 科名以人重,人不以科名重。
旨哉是言。
吾邑錫、金兩學儀門,前明時有“一榜九進士”、“六科三解元”兩匾,志一邑科名之盛也。
本朝順治丁亥、己醜兩科,皆中十一人。
自壬辰至甲辰六科中,有四鼎甲(壬辰狀元鄒忠倚,乙未探花秦钅式,己亥榜眼華亦祥,甲辰探花周弘),三元備焉(解元範龍,會元秦钅式)。
前明未有此盛。
康熙中修學,有欲易此二匾者,一士人争之曰:“匾不可去也。
九進士中有高忠憲,三解元中有顧端文,皆一代名賢,豈可去乎!”至今尚仍舊額。
康熙初,有人見趙恭毅公申喬應童子試,儀容肅穆,言語安詳,寓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