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九·碑帖

關燈
鹪鹩館帖》,以及《汲古堂帖》、《董氏家藏帖》、《寶鼎齋帖》、《清晖閣帖》,皆思翁一手書也。

     ◎本朝帖 本朝康熙中,有旨将内府所藏舊人墨迹,遠自晉、唐以迄本朝,編次模刻,題曰《懋勤殿法帖》二十八卷。

    雍正中,刻有《禦書法帖》四卷。

    乾隆中,奉旨刻《三希堂法帖》二十八卷,又《墨妙軒法帖》二十卷,又《八柱蘭亭帖》四卷。

    嘉慶九年,谕内閣命成親王刻《诒晉齋石刻》四卷;十年,又命戶部侍郎劉之刻其叔父相國劉墉書,名曰《清愛堂石刻》四卷,又成親王自刻所藏晉、唐、宋、元舊迹為《诒晉齋模古帖》十卷。

    按本朝刻帖尤多于前代,涿州馮相國之《快雪堂帖》,刻始于崇祯末年,至本朝順治初尚未刻完,遂以行世,故僅有五卷,而題頭亦未全也。

    自是以後,真定梁蕉林相國刻有《秋碧堂帖》八卷,王孟津相國有《拟山園帖》,華亭沈氏有《落紙雲煙帖》,又《賜金堂帖》,陳香泉太守有《予甯堂帖》,虞山蔣相國子名洲為山東巡撫時,刻有《敬一堂帖》二十四卷,丹徒笪解元重光刻有《東書堂帖》四卷,江西曾觀察恒德刻有《滋蕙堂帖》十卷,揚州江氏有《潑墨齋帖》,唐氏有《秀飧軒帖》,曲阜孔氏有《寶鼎齋帖》,孔舍人繼涑刻有《玉虹樓鑒真帖》十六卷,又取張文敏照平生所為書曰《玉虹樓帖》十六卷,舍人孫昭薰刻舍人手書為《隐墨齋帖》十卷,長白鄂公西林為陝西巡撫時,刻有《環香堂帖》,嘉興唐作梅大令刻有《綠蓑山莊帖》,大興李味莊觀察刻有《平遠山房帖》,南周侍郎於禮刻有《春雨樓帖》,陽湖孫淵如觀察刻有《平津館帖》,吾鄉秦蓉莊都轉刻有《寄暢園帖》,嘉善謝若農編修刻有《望雲樓帖》,吳縣謝氏刻有《禊蘭堂帖》,錢塘金氏刻有《清嘯閣帖》,南海葉氏刻有《貞隐園帖》,揚州鮑氏刻有《安素軒帖》。

    近昆山孫少迂刻《壽石齋帖》,蜀中卓海帆刻《快霁堂帖》。

    餘與盛松雲員外先刻有《诒晉齋帖》四集十六卷,皆诒晉齋主人書也。

     ◎僞法帖 吳中既有僞書畫,又造僞法帖,謂之充頭貨。

    舊有《含翠亭》僞帖,以宣城梅鼎祚《真娘墓詩》為米南宮詩,後有“元豐壬辰米芾書”字樣。

    考元豐紀元始戊午,終,乙醜,而無壬辰,其為僞迹可知矣。

    更有奇者,買得翻闆《绛帖》一部,将每卷頭尾兩張重刻年月,以新紙染色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绛帖》,即原刻也,二曰《星鳳樓帖》,三曰《戲魚堂帖》,四曰《鼎帖》,五曰《潭帖》。

    各省碑客買者紛紛,其價甚賤,不過每部千文而已,遂取舊錦裝池,外加檀匣,取收藏家圖章如項墨林、高江村之類印于帖上,以為真宋拓。

    而官場豪富之家不知真僞,竟以厚值購之,其價不一,有數十金者,有百餘金者,有至三五百金者,總視裝潢之華美,以分帖之高下,其實皆僞本也。

    嘉慶初年,有旌德姚東樵者,目不識丁,而開清華齋法帖店,辄摘取舊碑帖,假作宋、元、明人題跋,半石半木,彙集而成,其名曰《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宋八大家帖》八卷、《晚香堂》十卷、《白雲居米帖》十卷,皆僞造年月姓名,拆來拆去,充舊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

     ◎論刻帖 張懷《書斷》雲:“楷者,法也,式也,後世以為楷法者也。

    ”餘亦曰:“楷者,法也,式也,後世以為法帖者也。

    ”近世刻帖者不明此意,但以古人墨迹,無論可法不可法,辄刻之帖中以為備,則非法帖矣。

    如嶽忠武、文信國,以功顯,以忠著,非書家也;王荊公、陸放翁,以文傳,以詩名,非書家也;藏其墨迹可也,刻諸法帖不可也。

    近有某君刻國朝名人尺牍成大部者,費至數千金,殊覺無謂。

    大凡前人手劄,皆率意為之,非如二王真迹之字字可法也。

    其中有大家書,有名家書,有托名書,有同名書,又有并不善書而随手屬筆者,亦有他人代書者,未必字字可法,而刻諸石,其可乎哉?是不知《書斷》之所謂法帖者也。

     ◎家刻 餘生平無所嗜好,最喜閱古法帖,而又喜看古人墨迹,見有佳劄,辄為雙鈎入石,以存古人面目,亦如戴安道總角刻碑,似有來因也。

    乾隆五十三四年間,始出門負米,初為畢秋帆尚書刻《經訓堂帖》十二卷,又自臨漢碑數種,刻《攀雲閣帖》二冊,便為海内風行。

    嘉慶四年己未,遊京師,鈎刻成親王法書為《诒晉齋帖》四卷;十年乙醜,複至京師,又增益二集、三集、四集,共十六卷,又得成王書一鱗片爪,集成小冊,為《诒晉齋巾箱帖》四卷。

    是年七月,仁宗皇帝有旨命吏部右侍郎劉之刻其叔父文清公墉平生所為書,餘時在京師,為之鈎勒,名曰《清愛堂石刻》四卷,十一年夏五月刻成進上。

    十三年戊辰,為長白鐵冶亭宮保刻《惟清齋帖》四卷。

    是年,餘始命兩兒曰奇、曰祥将餘曆年所臨漢碑五十餘種模刻,名曰《攀雲閣帖》。

    十四年己巳秋七月,為相國英煦齋先生鈎刻《松雪齋帖》六卷,十五年庚午五月成。

    十六年辛未,自取唐、宋、元三代墨迹或舊拓本,擇其尤者,辄為模刻,命曰《小清秘閣帖》十二卷,十七年壬申七月成。

    十八年癸酉,為雲間沈绮雲司馬刻《小楷集珍帖》八卷。

    十九年甲戌冬,山居多暇,偶取蔡君谟諸書帖刻為四卷,曰《福州帖》,以寄汪稼門制府及王南陔中丞,時二公俱鎮閩中為督、撫也。

    二十年乙亥,自刻《寫經堂帖》,起于鐘、王,終于松雪,凡八卷。

    是年秋八月,為韓城師禹門太守刻《秦郵帖》四卷,皆取蘇東坡、黃山谷、米元章、秦少遊諸公書,而殿以松雪、華亭二家。

    時太守正攝篆秦郵。

    是年,蕭山施秋水少府曾以餘所臨漢、魏隸書大小數十種刻成四卷,曰《問經堂帖》。

    二十一年丙子,南城黃兩峰嵋為昭文令,介餘選集山谷大小行書六冊,曰《黃文節公帖》,蓋蔡、蘇、米三家各有專刻,而文節無之耳。

    二十二年丁醜,婺源齊梅麓太守彥槐令吾邑,偶見前英相國所刻《松雪齋帖》而愛之,視相國所未備者,又續刻《松雪齋帖》六卷。

    是年冬,鐘祥彭毓圃志傑為烏程令,餘為刻《吳興帖》六卷贈之。

    二十三年戊寅,又自刻《述德堂帖》,自唐人臨本《黃庭》、顔魯公《竹山連句》,及宋四家、趙榮祿、俞紫芝、張伯雨、吳仲圭、郭天錫、倪雲林等書,合而為一,計八卷,以續《寫經堂帖》之後。

    是年九月,《攀雲閣帖》刻成,計十六卷。

    二十四年己卯孟冬,為長白斌笠耕觀察取趙、董兩文敏墨迹,刻為《抱沖齋帖》十二卷,其明年三月告成。

    道光元年辛巳、二年壬午兩年之内,為歙縣鮑讓齋觀察刻餘向所縮臨唐代諸碑三十二冊,至四年而始成。

    是時儀征巴樸園宿昆仲索視餘所刻諸帖,餘因檢得六十四石贈之,藏之樸園壁間,命曰《樸園藏帖》八卷。

    次兒曰祥所刻《枕中帖》四卷亦以是時成焉。

    七年丁亥,為嘉善周又山觀察刻其尊甫山茨先生遺墨大小楷行草書六冊,為《仁本堂墨刻》。

    八年戊子,為膚施張河帥芥航先生刻文與可、蘇東坡畫竹題跋,計兩大冊,分裝四卷,曰《澄鑒堂石刻》。

    是年,又自刻《學古有獲之齋帖》四卷,自鐘鼎款識并周、秦、兩漢、魏、晉、六朝以及有唐一代諸書,各摹數字,略備體格,本為課孫而刻,亦以便初學觀覽,為書法之源流也。

    其餘所模刻者尚多,有古碣,有今碑,有墓志傳诔,有詩刻題名,如《秦會稽刻石》與《碣石門刻石》、《泰山》、《琅邪》、《之罘》、《東觀》諸刻石,《漢熹平石經》殘字,《郭有道》、《陳仲弓》、《楊伯起》、《曹娥》諸碑,及縮本漢碑、《定武蘭亭》、褚模《蘭亭》舊本、《樂毅論》、《九成宮》、《醴泉銘》、《磚塔銘》、孫過庭《書譜》之類,不可枚舉,俱别載《寫經樓金石刻目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