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七·臆論
關燈
小
中
大
◎援墨入儒
業師金安安先生有句雲:“一官騙得頭全白。
”推此而言,人生富貴功名,聲色貨利,以至翻雲覆雨之事,何莫非騙局耶?甚而騙到身後之名,可悲也。
故佛家有五蘊皆空、六根清淨之說,為之一筆鈎消,甚屬暢快。
然餘以為畢竟六根清淨,始可立聖賢之基;果能五蘊皆空,方與言仁義之道。
若一入騙局,便至死而不悟矣。
斯言也,并非援儒入墨,直是援墨入儒。
◎忠厚之道 人之誠實者,吾當以誠實待之,人之巧詐者,吾尤當以誠實待之,乃為忠厚之道,莫謂我之心思,人不知之也。
覺人之詐,不形于言,此中有無限意味。
◎覆育之恩 錫山北門外冶坊有名王仙人者,愛畜珍禽奇獸,群呼之曰仙人。
乾隆己酉六月,餘與仙人遇于漢口,見其寓中養一小鹿甚馴,架上有白鹦鹉,能言天子萬年、吉祥如意等語。
自言嘗得一彌猴,高不過六七寸,與老母雞同宿。
猴索食,雞啄庭中蟲蟻哺之,猴不顧,猴亦将所食果栗與雞,久之竟成母子。
猴每夜宿,雞必以兩翼覆護,以為常也。
又蕪湖缪八判官亦愛畜禽獸蟲魚之屬,官揚糧廳,駐邵伯鎮,餘過訪之,錦雞鳴于座,白鶴行于庭。
有孔雀生卵兩枚,取以與母雞哺之,半月餘,果出二雛,一雄一雌。
缪大喜。
兩雛漸長,身高二三尺,猶視雞為母,飛鳴宿食,刻刻相随,殊不自知其羽毛之多彩;而母雞行動居止,喔喔相呼,亦不自知其族類之不同也。
大凡覆育之恩,雖禽獸亦知之,似較人尤為真切。
嗚呼!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烘開牡丹 吾嘗謂今人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捐官。
有捐官而十倍于富者,有捐官而立見其窮者,總之如烘開牡丹,其萎易至,雖有雨露之功,豈複能再開耶?所謂倘不烘開,落或遲者,其言甚确。
商賈作宦,固由捐班,僧道做官,須謀方丈。
然而亦要看運氣,看做法,做得好自可以窮奢極欲,做得不好終不免托缽沿門。
◎恩怨分明 《史記·信陵君列傳》,或者之言曰:“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也。
”此言最妙,然總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語之正大光明。
今見有人畢竟在恩怨上分明者,吾以為終非君子。
◎貧乏告借 凡親友有以貧乏來告借者,亦不得已也,不若随我力量少資助之為是。
蓋借則甚易,還則甚難,取索頻頻,怨由是起。
若少有以與之,則人可忘情于我,我亦可忘情于人,人我兩忘,是為善道。
◎為善為惡 大凡人為善者,其後必興,為惡者,其後必敗,此理之常也。
餘謂為善如積錢财,積之既久,自然緻富;為惡如弄刀兵,弄之既久,安得不傷哉?此亦理之常也。
◎不多不少 銀錢一物,原不可少,亦不可多,多則難于運用,少則難于進取。
蓋運用要萦心,進取亦要萦心,從此一生勞碌,日夜不安,而人亦随之衰憊。
須要不多不少,又能知足撙節以經理之,則綽綽然有餘裕矣。
餘年六十,尚無二毛,無不稱羨,以為必有養生之訣。
一日,餘與一富翁、一寒士坐譚,兩人年紀皆未過五十,俱須發蒼然,精神衰矣。
因問餘修養之法,餘笑而不答,别後謂人曰:“銀錢怪物,令人發白。
”言其一太多,一太少也。
◎不貧不富 商賈宜于富,富則利息益生;僧道宜于貧,貧則淫惡少至。
儒者宜不貧不富,不富則無以汨沒性靈,不貧則可以專心學問。
◎官久必富 語雲“官久必富”。
既富矣,必不長,何也?或者曰,今日之足衣足食者,皆昔日之民脂民膏也,烏足恃乎?一旦敗露,家産籍沒,而為官吏差役剖分偷竊,人情洶洶,霎時俱盡,可歎也。
餘嘗誦某公抄家詩雲:“人事有同筵席散,杯盤狼藉聽群奴。
” ◎收藏為旺 虞山江蘊明嘗問闵處士銘曰:“術家言水旺于冬,何以至冬反落?”處士曰:“意以收藏為旺耳。
”此言最有味。
今大富極貴之家,如能事事收斂,謙退而行,自可大可久,即收藏為旺之義也。
◎治家 《易》曰:“家人高高,悔厲吉。
婦子嘻嘻,終吝。
”然吾見家人高高而操切太過者,不但不吉,兇悔随之。
吾見婦子嘻嘻而和易近人者,豈特不吝,家道興焉。
總之,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即治國亦何獨不然。
權歸于上者,但願賢子孫,子孫多良,其家乃昌;權歸于下者,不可聽奴仆,奴仆執柄,其家将隕。
◎早起 古人有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故凡蚤起者,其人必勤,富之基也;晏起者,其人必惰,窮之基也。
今人有俾晝作夜者,自以為适意,而不知奸盜邪淫之事,由此而生,士農工賈之業,由此而敗矣。
◎種田 古人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乃腐儒語。
斯人也,真所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艱難者也。
如餘者,雖不自耕而食,而農工之事,了如指掌。
蓋生在田間,自幼熟聞,又能留心察聽,故知之獨詳,有奴婢之所不盡知者。
耕讀二事,明是二途,而實則一理。
大凡種田者,必需親自力作,方能有濟,若雇工種田,不如不種,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
蓋農之一事,算盡锱铢。
每田一畝,豐收年歲不過收米一二石不等,試思傭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錢漕差徭諸費,計每畝所值已去其大半,餘者無幾。
或遇兇歲偏災,則全功盡棄。
然漕銀豈可欠耶?差徭豈可免耶?總而計之,虧本折利,不數年間,家資蕩盡,是種田者求富而反貧矣。
吾故曰,必需親自力作,方能有濟也。
秀水王仲瞿孝廉與餘論區種之法,大罵今之種田者。
餘笑雲,田地古今不同,不可執一而論。
區種雖始于伊尹,而古法不傳。
嵇叔夜《養生論》亦言區種之法,一畝可得百斛,然自晉至今,鮮有行者。
猶之王荊公行青苗錢,不能治國,适足害民。
總之,種田以勤儉得時、督率有法為主,便勝于區種矣。
◎水利 南北風土異宜,
”推此而言,人生富貴功名,聲色貨利,以至翻雲覆雨之事,何莫非騙局耶?甚而騙到身後之名,可悲也。
故佛家有五蘊皆空、六根清淨之說,為之一筆鈎消,甚屬暢快。
然餘以為畢竟六根清淨,始可立聖賢之基;果能五蘊皆空,方與言仁義之道。
若一入騙局,便至死而不悟矣。
斯言也,并非援儒入墨,直是援墨入儒。
◎忠厚之道 人之誠實者,吾當以誠實待之,人之巧詐者,吾尤當以誠實待之,乃為忠厚之道,莫謂我之心思,人不知之也。
覺人之詐,不形于言,此中有無限意味。
◎覆育之恩 錫山北門外冶坊有名王仙人者,愛畜珍禽奇獸,群呼之曰仙人。
乾隆己酉六月,餘與仙人遇于漢口,見其寓中養一小鹿甚馴,架上有白鹦鹉,能言天子萬年、吉祥如意等語。
自言嘗得一彌猴,高不過六七寸,與老母雞同宿。
猴索食,雞啄庭中蟲蟻哺之,猴不顧,猴亦将所食果栗與雞,久之竟成母子。
猴每夜宿,雞必以兩翼覆護,以為常也。
又蕪湖缪八判官亦愛畜禽獸蟲魚之屬,官揚糧廳,駐邵伯鎮,餘過訪之,錦雞鳴于座,白鶴行于庭。
有孔雀生卵兩枚,取以與母雞哺之,半月餘,果出二雛,一雄一雌。
缪大喜。
兩雛漸長,身高二三尺,猶視雞為母,飛鳴宿食,刻刻相随,殊不自知其羽毛之多彩;而母雞行動居止,喔喔相呼,亦不自知其族類之不同也。
大凡覆育之恩,雖禽獸亦知之,似較人尤為真切。
嗚呼!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烘開牡丹 吾嘗謂今人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捐官。
有捐官而十倍于富者,有捐官而立見其窮者,總之如烘開牡丹,其萎易至,雖有雨露之功,豈複能再開耶?所謂倘不烘開,落或遲者,其言甚确。
商賈作宦,固由捐班,僧道做官,須謀方丈。
然而亦要看運氣,看做法,做得好自可以窮奢極欲,做得不好終不免托缽沿門。
◎恩怨分明 《史記·信陵君列傳》,或者之言曰:“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也。
”此言最妙,然總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語之正大光明。
今見有人畢竟在恩怨上分明者,吾以為終非君子。
◎貧乏告借 凡親友有以貧乏來告借者,亦不得已也,不若随我力量少資助之為是。
蓋借則甚易,還則甚難,取索頻頻,怨由是起。
若少有以與之,則人可忘情于我,我亦可忘情于人,人我兩忘,是為善道。
◎為善為惡 大凡人為善者,其後必興,為惡者,其後必敗,此理之常也。
餘謂為善如積錢财,積之既久,自然緻富;為惡如弄刀兵,弄之既久,安得不傷哉?此亦理之常也。
◎不多不少 銀錢一物,原不可少,亦不可多,多則難于運用,少則難于進取。
蓋運用要萦心,進取亦要萦心,從此一生勞碌,日夜不安,而人亦随之衰憊。
須要不多不少,又能知足撙節以經理之,則綽綽然有餘裕矣。
餘年六十,尚無二毛,無不稱羨,以為必有養生之訣。
一日,餘與一富翁、一寒士坐譚,兩人年紀皆未過五十,俱須發蒼然,精神衰矣。
因問餘修養之法,餘笑而不答,别後謂人曰:“銀錢怪物,令人發白。
”言其一太多,一太少也。
◎不貧不富 商賈宜于富,富則利息益生;僧道宜于貧,貧則淫惡少至。
儒者宜不貧不富,不富則無以汨沒性靈,不貧則可以專心學問。
◎官久必富 語雲“官久必富”。
既富矣,必不長,何也?或者曰,今日之足衣足食者,皆昔日之民脂民膏也,烏足恃乎?一旦敗露,家産籍沒,而為官吏差役剖分偷竊,人情洶洶,霎時俱盡,可歎也。
餘嘗誦某公抄家詩雲:“人事有同筵席散,杯盤狼藉聽群奴。
” ◎收藏為旺 虞山江蘊明嘗問闵處士銘曰:“術家言水旺于冬,何以至冬反落?”處士曰:“意以收藏為旺耳。
”此言最有味。
今大富極貴之家,如能事事收斂,謙退而行,自可大可久,即收藏為旺之義也。
◎治家 《易》曰:“家人高高,悔厲吉。
婦子嘻嘻,終吝。
”然吾見家人高高而操切太過者,不但不吉,兇悔随之。
吾見婦子嘻嘻而和易近人者,豈特不吝,家道興焉。
總之,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即治國亦何獨不然。
權歸于上者,但願賢子孫,子孫多良,其家乃昌;權歸于下者,不可聽奴仆,奴仆執柄,其家将隕。
◎早起 古人有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故凡蚤起者,其人必勤,富之基也;晏起者,其人必惰,窮之基也。
今人有俾晝作夜者,自以為适意,而不知奸盜邪淫之事,由此而生,士農工賈之業,由此而敗矣。
◎種田 古人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乃腐儒語。
斯人也,真所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艱難者也。
如餘者,雖不自耕而食,而農工之事,了如指掌。
蓋生在田間,自幼熟聞,又能留心察聽,故知之獨詳,有奴婢之所不盡知者。
耕讀二事,明是二途,而實則一理。
大凡種田者,必需親自力作,方能有濟,若雇工種田,不如不種,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
蓋農之一事,算盡锱铢。
每田一畝,豐收年歲不過收米一二石不等,試思傭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錢漕差徭諸費,計每畝所值已去其大半,餘者無幾。
或遇兇歲偏災,則全功盡棄。
然漕銀豈可欠耶?差徭豈可免耶?總而計之,虧本折利,不數年間,家資蕩盡,是種田者求富而反貧矣。
吾故曰,必需親自力作,方能有濟也。
秀水王仲瞿孝廉與餘論區種之法,大罵今之種田者。
餘笑雲,田地古今不同,不可執一而論。
區種雖始于伊尹,而古法不傳。
嵇叔夜《養生論》亦言區種之法,一畝可得百斛,然自晉至今,鮮有行者。
猶之王荊公行青苗錢,不能治國,适足害民。
總之,種田以勤儉得時、督率有法為主,便勝于區種矣。
◎水利 南北風土異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