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立摯為嗣子 封禅上泰山

關燈
且看他們的品貌,山林鐘鼎,都是人材,心中不覺暗喜,便向羲和說道:“汝自到此間,将近二十年了,尚未歸過母家。

    朕此次東巡,離汝國很近,朕想帶汝同去,汝借此可到母家一轉,汝願意嗎?”羲和聽了,真是喜出望外,連忙答應道:“這是聖帝的恩德,賤妾的大幸,豈有不願之理呢。

    ”帝喾道:“厭越年紀雖小,朕看他膽量甚大,不妨同了去。

    ”厭越聽了,更自不勝之喜。

    母子兩個謝了帝喾,急急的去預備行李。

    其餘諸兄弟雖則不勝離别之情,然而帝喾不說同去,他們亦無可如何。

    到了動身的那一天,大家都來送行。

    帝喾帶了羲和、厭越及木正重,以及手下的屬官等,還有許多衛士,一路向東而去。

    原來那木正是個掌禮之官,封禅大典是他的專職,所以不可少的。

     一路無話,到了曲阜,帝喾去祭過少昊氏的廟,就來到了泰山之下。

    那時東方的諸侯約有七十幾國,聽見了這個消息,都來朝觐,贊襄大禮,把一座泰山擁擠得熱鬧非常。

    這時木正等官早把封禅應該用的物件一齊都預備好了。

    帝喾齋戒沐浴起來,到了吉日,就迤逦上山,諸侯官屬都随從着,來到山頂最高的峰頭,衆多諸侯各司其事,分行的排列着。

    帝喾站在當中,木正就将那預備好的金簡玉字之書送過來遞與帝喾,由帝喾親自安放在那預先掘好的坎裡,然後從官衛士等畚箕鍬鋤,一齊動手,頃刻間将那個坎填平,又堆成一個大阜。

    堆好之後,帝喾就向着那大阜三拜稽首的行了一個大禮。

    這時候百姓四面來觀看的填山溢谷,正不知有幾千幾萬人。

    因為這個典禮本來不常見的,而且帝喾又是一個盛德之君,所以有這般踴躍。

    等到禮畢之後,大家一齊呼起萬歲來,真是震動山谷。

    那幽居在山洞或深林裡的禽獸聽了之後,都為之驚駭,飛的飛,奔的奔,真可謂極一時之盛。

    禮畢之後,帝喾就率領衆人向泰山北面而來。

     隻聽得遠遠有一種動物嗚叫之聲,非常奇怪。

    厭越究竟年紀小,不免東張西張,隻見前面樹林中仿佛有和豚豕一般的東西直竄過去,嘴裡還在那裡“同,同”的叫。

    厭越詫異,就問從官:“這是什麼野獸?”從官道:“這個名叫洞洞,其狀如豚而有珠,它叫起來的聲音就是它的名字,這座山裡很多,不稀罕的。

    ”不一會,到了一座小山,名叫雲雲,大家就歇下了。

     隻見那裡已收拾出一片廣場,廣場上面堆積無數的柴,足有二丈多高。

    柴上還有許多三脊的菁茅及各種香草之類,都是預先布置好的。

    帝喾等到了,少息片時,那從官就取出一塊水晶和焦木等,從太陽中取得明火,登時就把柴燒起來,頃刻間烈焰飛騰,上沖霄漢。

    帝喾就走到下面,朝着泰山正峰舉行三拜稽首之禮。

     木正重又奉着一篇昭告成功的文章,跪在旁邊,高聲宣讀。

    那時候祥雲藹藹,景風徐徐,氣象非常之美盛。

    宣讀既畢,一場封禅大典于是乎告成。

    會到行館,帝喾大享諸侯,又慰勞勉勵了他們一番。

    數日之後,諸侯紛紛歸去,木正等亦回亳都去了。

    帝喾帶了羲和、厭越就向東海邊而來。

     到了海濱,帝喾向羲和道:“汝一人歸去吧,朕還想向東北一遊,往還約有好多月,那時朕再遣人來接汝就是了。

    厭越不必同去,跟了朕走走,亦可以多一點閱曆,增長見識。

    ”羲和聽了,唯唯答應。

    當下,帝喾就叫許多宮人及衛士送羲和渡海,歸國而去。

    這裡帝喾帶了厭越,徑向東北沿海而走。

     一日,到了一個行館歇下。

    那行館在小山之上,面臨大海,一片蒼茫,極目千裡。

    帝喾與厭越憑闌觀望了良久,厭越爽心豁目,覺得有趣之至。

    隔了一會,獨自一個又跑出來觀望,隻見前時所見的大海之中,忽然有一座大殿湧現出來,又有三座方樓,端拱在殿的左面,又有三株團松,植立在殿的右面。

    忽而之間,又見無數車馬、人民紛紛來往,仿佛如做戲劇一般。

     厭越詫異非凡,不禁狂叫起來。

    帝喾聽了,急忙來看,就說道:“這個叫作海市,雖則難得看見,卻是不稀奇的。

    ”厭越道:“怎樣叫作海市?”帝喾道:“這有兩說:一說海中有一種動物,名叫作蜃,是蛟龍之類。

    它有時張口向上吐出氣來,浮到天空,就能幻成樓台、人物、草木、禽獸等等形狀,所以叫作海市,亦叫作蜃樓,但是恐怕靠不祝因為這種現象不必海面可以看到,就是山谷之中、沙漠之中,亦都可以看到。

    在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