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于丹淵 免共工四嶽舉鲧

關燈
亦說倭屬燕。

    ”倭”字當然是日本,“燕”字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燕同倭中間隔着遼甯省,又隔着日本海,當時航海之術甚不精明,如果不是陸地相連,燕的屬地隻能到日本海為止,哪裡能夠超過日本海而到日本群島?可見日本群島本系大陸一部,此說中外都可證明了。

    後來因為地殼破裂,日本海的地方沉陷而為大海,日本地方方才與大陸分離,孤立于海中而成為群島。

    所以地理學家将它叫做構造的陸島,那島上的動物植物,都與大陸相同,這就是一個證據。

    但是這日本海在什麼時候沉陷的呢?古書上卻無可考據。

    在下的推想,或者就是洪水橫流泛濫中國的帝堯時代了。

     還有一層,大凡平原,總是河水沖積而成的,如果都是河水沖積而成,那麼平原旁邊河流的河床,總應該在海水平面以上,它所沖擊的平原也不能深在海平面以下。

    但是,細考中國的大平原,高出海面有的幾十尺,有的一百幾十尺,而它的沖積層,據北平城深井所看見的,已經深到七百尺,還不見石底,而其他離海較遠的地方,還不止此。

    那麼沖積層可以直深到海面以下六百尺,這種道理,豈不是有點矛盾嗎?但是細細研究起來,并不矛盾。

    河流沖積,從前當然在海平面以上進行的,因為一面河流在那裡沖積,一面地盤在那裡逐漸低陷,所以沖積層漸積漸厚,而平原面部并不甚高。

    這種現象,到處皆有。

     印度恒河平原,深到一萬尺,還不見石底,就是一個證據,因此,我們談到中國的地理,可以知道沖積平原生成的時期,在中國東部必定有一種地盤升降的大運動。

    最可以考見的,就是太行山。

    山的東面,是漸漸下降,山的西面,是漸漸上升。

    我們從河北省到山西省去,看見迎面的巉岩壁立,雄險難攀,除非找到從高原出來的河流河谷,才得到比較可走的道路。

    此種嵌在山中之河谷,北方俗語叫作溝,太行山一帶的專名,叫作陉。

    太行山中共總有八個陉,最為重要。

    初人入中,但見兩岸懸岩,削如刀截,漸近上遊,河床漸高,比較的便見山嶺漸低。

     到了高原頂上,更覺得平原曠衍,目光無阻,幾幾乎忘記了自己已經在沖積平原一二千尺以上了。

     明明平原,何以會變成高原?兩山之間又何以會得有溝有陉?我們知道,這就是地盤上升的原故。

    從前太行山東面都是一片平地,雖然有幾個山頭,相差也不甚多。

    後來地盤西升東降,高地方的水,天然往低地方流去,水流所經,必要将岩石逐漸擊碎沖去,高低相差愈多,水流愈急,沖刷力亦愈大。

    譬如鋸解木闆,久而久之,自然成為一條縫了,這就是地盤升降的确鑿證據。

    但是太行山以西,升降似乎還不止一回。

    我們從北平過居庸關,到張家口,在這條路上,就可以看得出許多痕迹。

    從北平到南口,一片平原。

    北望燕山,絕壁陡起,形勢天然,與太行山相同,就是東西升降的一條大界線。

    從南口北上,崇山峻嶺,愈進愈高,上至二千尺左右,地勢卻又開曠。

    到了張家口以北,複見懸岩壁立,隔絕南北,那就又是南北土地升降的一條大界線了。

    逾過這種山,北人蒙古,高度在二千尺以上,極目平坦,一望無際,又是一個大平原。

     照這種形勢看起來,中國地勢的變動,可以分作兩次。

    第一次,是蒙古、青海、新疆、西藏,本來都是大海,卻升作了幾千尺的高原。

    海中的水,有的乾涸淨盡,而成沙漠;有的變成草地;有的縮成湖沼。

    第二次,是從燕山到太行山以西,直至四川,南至福建、廣東,那各處的階級,形狀顯然。

    這種上升的時代,據地質學家的考察,并不甚遠,第一次與第二次之間,相去尤近。

    所以在下根據這幾種理論學說,敢假定它都是在帝堯時代了。

    第一次,西北各大山脈隆起,挾其四周之地以上升,是洪水的起源。

    那時受害最厲害的,是雍、冀二州首當其沖,其他各州尚無水患。

    但是地内變動之醞釀,迄未停止,旋即發生第二次之大變動,西南北各處山脈都發生變化,而日本海地方又同時陷落,它的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