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唐堯踐帝位 臯陶感降生
關燈
小
中
大
表,請帝原諒恕罪。
”等語。
帝堯看了,知道務成子是個神仙之士,尋亦無益,惟有歎息調怅而已。
過了幾日,帝堯視朝,任命棄為大司農,專掌教導農田之事;又任命契為大司徒,專掌教育人民之事;又任命羿仍為大司衡,逢蒙副之,專掌教練軍旅之事。
三項大政委托得人,帝堯覺得略略心寬。
一日,忽報火正祝融來了,帝堯大喜,即忙延見。
但見吳回須發蒼白,而步履輕健,精神甚好,尤為心慰。
火正道:“老臣等承帝寵召,極應前來效力,無如木正重和水正兄弟,都因老病不能遠行,隻有老臣差覺頓健,是以謹來觐見,以慰帝心,但官職事務亦不能勝任,請帝原諒。
”帝堯道:“火正惠然肯來,不特朕一人之幸,實天下國家之幸,政務瑣瑣,豈敢重勞耆宿,但願安居在此,國家大政大事,朕得常常承教,為福多矣。
”說罷,又細細問起木正等的病情,火正一一告訴了。
又說道:“木正有兩子,一個叫蒙仲、一個叫羲叔;臣兄重黎有兩子,一個叫和仲、一個叫和叔,其才均可任用。
臣與木正商定,援古人‘内舉不避親’之例,敢以薦之于帝,将來如有不能稱職之處,老臣等甘心受誅,以正欺君徇私之罪。
”帝堯道:“兩位耆臣,股肱先帝,公正不欺,朕所夙知,豈有徇私之嫌。
朕決定任用,不知道已同來了嗎?”火正道:“現在朝門外候旨。
” 帝堯大喜,即令人召見。
四人走進來,行過禮之後,帝堯仔細觀察,隻見羲仲溫和敦笃,藹然可親,是個仁人;羲叔發揚蹈厲,果敢有為,是個能者;和仲嚴肅剛勁,凜凜不可犯,是個正士;和叔沉默淵深,胸多謀略,是個智者,看起來都是不凡之才,足見火正等所舉不差。
便問他們道:“汝等向在何處?所學何事?”羲仲年最長,首先說道:“臣等向在羲和國學習天文,因此就拿羲和兩字來作臣等之名字,以表示志趣。
“帝堯大喜道:“朕新踐阼,正缺少此項人才,不期一日得四賢土,真可為天下國家慶。
” 當下,就命羲和等四人分掌四時方嶽之職,他們的官名,就叫作四嶽。
羲仲為東方之官,凡是東方之事,及立春到立夏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羲叔做南方之官,凡是南方之事,及立夏到立秋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和仲做西方之官,凡是西方之事,及立秋到立冬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和叔做北方之官,凡是北方之事,及立冬到立春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四人聽了,都稽首受命。
後來他們四人測候天文,常跑到邊界上去,羲仲在東方邊界,所住的是嵎夷之地。
羲叔在南方,所住的是南交之地。
和仲住西方,是在極西之地。
和叔住北方,是在朔方之地。
那個火正吳回,就此住在平陽,雖則已不做火正官,但是以相沿的習慣,仍舊叫他祝融,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帝堯将農桑、教育、軍旅及時令内政四項重政,委任了各人之後,當然要時時考察他們的成績。
軍旅之事最易收效,司衡羿和逢蒙又是個專家,不到幾個月已訓練好了,就請帝堯于仲冬之月舉行檢閱,并請打獵一次,以實驗各将士的武藝。
帝堯答應了,就叫羿等去選擇地點和日期。
至于大司農教導農田的方法,是在汾水下流,擇了一塊地,将百谷先按時播種起來,又令各國諸侯,派遣子弟前來學習,一批畢業了,又換一批。
開辦之初,教導的人隻有大司農一個,實在不敷,連姜嫄也住到那邊去,幫同教授。
但是他的成績,非幾年之後,不能奏效,一時無可考察。
至于羲和等四人的測候天文,他們所住的地方都遠在城以外,往返一次,便須一年半年,所以更不容易得到成績。
恰好帝堯朝堂面前的庭院之中,生了一株異草,頗可為研究時令的幫助。
那株異草哪裡來的呢?原來帝堯雖則貴為天子,但是他的宮室極其簡陋,堂之高僅二三尺,階之沿僅二三等,還是用土砌成的,那庭院中更不必說,都是泥了。
既然是泥,那些茅茨蔓草,自然茂密叢生,有的春生秋枯,有的四季青蔥,有些開花結實,有些僅有枝葉而并不開花,真是種類繁多,不可勝計。
不過帝堯愛他饒有生意,從不肯叫人去剪除它。
每日朝罷,總在院中,閑步徘徊,觀看賞玩。
過了多月,覺得這一株草,非常奇怪,它的葉兒,每逢朔日,則生一瓣,以後日生一瓣,到得十五,已是十五瓣了,過了十五,它就日落一瓣,直到三十日,十五瓣葉子,恰好落盡,變成一株光幹。
到得次月朔日,又一瓣一瓣的生起來,十六日以後,再一瓣一瓣的落下去。
假使這個月應該月小,那麼它餘多的這瓣葉子,就枯而不落,等到次月朔日,新葉生出之後,才落下去,曆試曆驗,不覺詫異之至。
群臣知道了,亦無不稱奇,就給它取一個名字,叫作蓂莢,亦叫作曆草。
原來陰曆以月亮為标準,月大月小,最難算準。
有了這株異草,可以參考于羲和等四人之測候,頗為有益,時令一部分,已總算有辦法了。
獨有那大司徒所擔任的教
”等語。
帝堯看了,知道務成子是個神仙之士,尋亦無益,惟有歎息調怅而已。
過了幾日,帝堯視朝,任命棄為大司農,專掌教導農田之事;又任命契為大司徒,專掌教育人民之事;又任命羿仍為大司衡,逢蒙副之,專掌教練軍旅之事。
三項大政委托得人,帝堯覺得略略心寬。
一日,忽報火正祝融來了,帝堯大喜,即忙延見。
但見吳回須發蒼白,而步履輕健,精神甚好,尤為心慰。
火正道:“老臣等承帝寵召,極應前來效力,無如木正重和水正兄弟,都因老病不能遠行,隻有老臣差覺頓健,是以謹來觐見,以慰帝心,但官職事務亦不能勝任,請帝原諒。
”帝堯道:“火正惠然肯來,不特朕一人之幸,實天下國家之幸,政務瑣瑣,豈敢重勞耆宿,但願安居在此,國家大政大事,朕得常常承教,為福多矣。
”說罷,又細細問起木正等的病情,火正一一告訴了。
又說道:“木正有兩子,一個叫蒙仲、一個叫羲叔;臣兄重黎有兩子,一個叫和仲、一個叫和叔,其才均可任用。
臣與木正商定,援古人‘内舉不避親’之例,敢以薦之于帝,将來如有不能稱職之處,老臣等甘心受誅,以正欺君徇私之罪。
”帝堯道:“兩位耆臣,股肱先帝,公正不欺,朕所夙知,豈有徇私之嫌。
朕決定任用,不知道已同來了嗎?”火正道:“現在朝門外候旨。
” 帝堯大喜,即令人召見。
四人走進來,行過禮之後,帝堯仔細觀察,隻見羲仲溫和敦笃,藹然可親,是個仁人;羲叔發揚蹈厲,果敢有為,是個能者;和仲嚴肅剛勁,凜凜不可犯,是個正士;和叔沉默淵深,胸多謀略,是個智者,看起來都是不凡之才,足見火正等所舉不差。
便問他們道:“汝等向在何處?所學何事?”羲仲年最長,首先說道:“臣等向在羲和國學習天文,因此就拿羲和兩字來作臣等之名字,以表示志趣。
“帝堯大喜道:“朕新踐阼,正缺少此項人才,不期一日得四賢土,真可為天下國家慶。
” 當下,就命羲和等四人分掌四時方嶽之職,他們的官名,就叫作四嶽。
羲仲為東方之官,凡是東方之事,及立春到立夏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羲叔做南方之官,凡是南方之事,及立夏到立秋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和仲做西方之官,凡是西方之事,及立秋到立冬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和叔做北方之官,凡是北方之事,及立冬到立春兩個節氣以内的事情,都歸他主持。
四人聽了,都稽首受命。
後來他們四人測候天文,常跑到邊界上去,羲仲在東方邊界,所住的是嵎夷之地。
羲叔在南方,所住的是南交之地。
和仲住西方,是在極西之地。
和叔住北方,是在朔方之地。
那個火正吳回,就此住在平陽,雖則已不做火正官,但是以相沿的習慣,仍舊叫他祝融,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帝堯将農桑、教育、軍旅及時令内政四項重政,委任了各人之後,當然要時時考察他們的成績。
軍旅之事最易收效,司衡羿和逢蒙又是個專家,不到幾個月已訓練好了,就請帝堯于仲冬之月舉行檢閱,并請打獵一次,以實驗各将士的武藝。
帝堯答應了,就叫羿等去選擇地點和日期。
至于大司農教導農田的方法,是在汾水下流,擇了一塊地,将百谷先按時播種起來,又令各國諸侯,派遣子弟前來學習,一批畢業了,又換一批。
開辦之初,教導的人隻有大司農一個,實在不敷,連姜嫄也住到那邊去,幫同教授。
但是他的成績,非幾年之後,不能奏效,一時無可考察。
至于羲和等四人的測候天文,他們所住的地方都遠在城以外,往返一次,便須一年半年,所以更不容易得到成績。
恰好帝堯朝堂面前的庭院之中,生了一株異草,頗可為研究時令的幫助。
那株異草哪裡來的呢?原來帝堯雖則貴為天子,但是他的宮室極其簡陋,堂之高僅二三尺,階之沿僅二三等,還是用土砌成的,那庭院中更不必說,都是泥了。
既然是泥,那些茅茨蔓草,自然茂密叢生,有的春生秋枯,有的四季青蔥,有些開花結實,有些僅有枝葉而并不開花,真是種類繁多,不可勝計。
不過帝堯愛他饒有生意,從不肯叫人去剪除它。
每日朝罷,總在院中,閑步徘徊,觀看賞玩。
過了多月,覺得這一株草,非常奇怪,它的葉兒,每逢朔日,則生一瓣,以後日生一瓣,到得十五,已是十五瓣了,過了十五,它就日落一瓣,直到三十日,十五瓣葉子,恰好落盡,變成一株光幹。
到得次月朔日,又一瓣一瓣的生起來,十六日以後,再一瓣一瓣的落下去。
假使這個月應該月小,那麼它餘多的這瓣葉子,就枯而不落,等到次月朔日,新葉生出之後,才落下去,曆試曆驗,不覺詫異之至。
群臣知道了,亦無不稱奇,就給它取一個名字,叫作蓂莢,亦叫作曆草。
原來陰曆以月亮為标準,月大月小,最難算準。
有了這株異草,可以參考于羲和等四人之測候,頗為有益,時令一部分,已總算有辦法了。
獨有那大司徒所擔任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