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孫中山的家世與早年

關燈
,他吸收了關于西洋文明各國的知識,也親眼看見了檀香山政府的種種設施,與清朝的種種腐敗恰好成為對比。

    第一次回國以後,在皇仁書院讀書之時,正當中法戰争以後,清廷不惜割地求和,使得他不再對清廷抱任何期望,而決心從事革命。

    他自己在《孫文學說》的“有志竟成”一章裡說:“予自乙酉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

    ” 孫中山在廣州博濟醫院,結識了一位洪門中人鄭士良。

    鄭士良是歸善(惠陽)縣淡水墟人,也在博濟醫院讀書,和孫中山相交莫逆,成為知己。

    孫中山雖則此時未入洪門,卻從鄭士良的口中得聞洪門反清複明的宗旨。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又結交了同學新會縣人陳少白與香山縣的同鄉、算學館的學生楊鶴齡。

    這兩人,雖非洪門中人,卻均是愛國憂時之士。

    楊鶴齡家頗富有,有一座“楊耀記商号”在歌賦街。

    孫中山常和陳少白到楊耀記商号找楊鶴齡高談革命。

    有一天,尢列也走了進來。

    尢列是順德縣人。

    與孫中山同年生。

    他早年加入洪門,暢遊過華北華中,曾經在廣州于一個場合中遇見孫中山,成了朋友。

     孫、陳、楊、尢四人,被楊耀記商号的夥計們稱為“四大寇”:“四個大造反者”。

     有一次,“四大寇”聯袂共遊廣州,在三元宮會商革命大計,被三元宮的一位老道人聽到。

    老道人告訴他們,倘若真想推翻清朝,必須聯絡“會黨”;跟着,便把各地會黨的地址向他們說了出來。

    原來這老道人姓鄭名安,正是會黨中人,當過林則徐的“師爺”(秘書)。

     孫中山到了在西醫書院畢業,實際革命工作才開始。

    孫中山之所以學醫,本是為了“借醫術為入世之媒”。

    因此,畢業以後,他便在澳門設了中西藥局,作為他接觸社會、物色英豪的機關。

    (凡是貧窮的病人,不僅不收診費,而且免費送藥。

    送藥的錢,是從澳門的一家專以中醫中藥施診的鏡湖醫院籌來的:由鏡湖醫院借給孫中山兩千銀圓,借期五年,月息一分,即以月息由孫代購西藥,在中西藥局施診。

    ) 幾個月以後,澳門政府借口孫中山沒有葡萄牙的行醫執照,勒令他停業。

    孫中山于是結束了中西藥局,于次年春天到廣州,另設一個東西藥局(在冼基),仍舊對貧窮的病人送診送藥。

     楊鶴齡留在香港;尢列回了順德,在順德開了“興利蠶子公司”作為“入世之媒”。

    陳少白随孫中山到了廣州。

    楊、尢二人常來廣州,共商進行。

    鄭士良不曾在廣州博濟醫院繼續讀完,就回了惠州,聯絡會黨,這時候他常來廣州,與“四大寇”見面。

    此外,還有幾位同志:孫中山的小同鄉、總角之交陸皓東,陸在上海念過書,當過電報生;水師軍官、香山人程奎光;歸善(惠陽)人,在某一個學校擔任教員的魏友琴。

     他們談秘密話的地點,通常是廣雅書院的抗風軒,有時候也在郊外或河南島的古廟。

     他們是否已有具體的組織?待考。

    胡漢民先生與鄒魯先生均說:孫中山在澳門行醫之時(1892年),便已組織了興中會。

    陳少白先生卻在寫給國民黨中央黨史會的信裡說,“壬(辰)癸(巳)兩年,并無開會立黨之事。

    ”兩說如何取舍,将來有更多的史料出現之時,或可幫我們作一決定。

     就現在的史料情形而論,似乎興中會的成立是在甲午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冬天,孫中山到了檀香山之時。

     1894年6月,孫中山到了天津,托人向李鴻章遞了一個萬言書,沒有得到反應。

    和他同去的是陸皓東。

    此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觀察清廷的虛實。

    萬言書隻是一種掩飾。

    7月,中日戰争爆發;10月,孫中山啟程赴檀香山;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