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孫中山的家世與早年
關燈
小
中
大
孫中山的遠祖,依照鄧慕韓先生的“孫中山先生傳記”,是宋神宗樞密院使孫允中,由南京遷居江西;依照羅香林先生的“國父家世源流考”,是唐僖宗的承宣使孫誗,由河南陳留遷江西甯都。
孫誗的後代,據羅先生說,由江西甯都一遷至福建長汀,再遷至廣東紫金,三遷至廣東增城,四遷至廣東香山的湧口門村,于乾隆年間五遷至香山的翠亨村。
孫中山的父親,名觀林,字達成,号道川,生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卒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自耕農,田産很少,曾經在澳門當了幾年裁縫,兼業制革,後來仍舊回翠亨村耕田、養豬。
孫中山的長兄德彰,比孫中山大十二歲。
他生于鹹豐四年(1854年),孫中山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
德彰與孫中山之間,有過一位德祐,比德彰小三歲,但生下了不到六年便死了。
所以孫中山的同胞兄弟僅餘二人。
他們有三個姊妹:金星,妙西,秋绮。
金星比德彰小三歲,在四歲之時去世。
妙西比德彰小九歲,其後嫁給楊家。
秋绮比孫中山小五歲,其後嫁給林家。
孫德彰在十八歲的時候,到檀香山做工。
他向當地政府領得了一片茂宜島的荒地,從事開墾與畜牧,很成功,到了二十五歲之時,已有上千的牛羊,回鄉娶妻,帶到茂宜島去。
孫中山當時想和他一道走,達成公不準。
次年,德彰寫信來,要接雙親去侍奉,達成公自己不願意離鄉遠行,叫孫中山跟随楊太夫人同去。
孫中山随母到了開放的檀香山,由此産生“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邁出了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
此照攝于17歲。
這時候,孫中山的年紀是十四歲,還不曾進過西式的學校,但已經在私塾裡念過了不少的古書。
到了檀香山及茂宜島以後,德彰留他在所開的一間米店裡幫忙了一個很短的時間,便送他進了英國人辦的意奧蘭尼書院,念到十七歲,畢業。
(楊太夫人在檀香山住了幾個月,就回翠亨。
) 意奧蘭尼書院,相當于我們的中學。
孫中山在夏季畢業以後,于秋季升入美國人所辦的奧阿厚書院,讀了一年,在次年的夏天德彰硬叫他回翠亨。
原因是,德彰覺得孫中山有信仰基督教的傾向,同時也怕孫中山“沾染西化過深”,希望他回國,多學一點中國的學問。
于是孫中山回國,辍學了一學年,在十九歲的時候(1884年)進了香港的拔萃書室。
在拔萃書室讀了半年,于次年陰曆正月轉學皇仁書院,四月,回鄉與夫人盧氏結婚;十月,再度赴檀香山,轉茂宜島。
孫中山在茂宜島,住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春天回國。
回國的原因是,德彰隻想叫他在店裡當夥計,而無意于讓他升學。
回國以後,他進了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學堂學醫,同時從陳仲堯先生補修中國的經史。
次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轉學于香港西醫書院,讀到1892年7月23日,以第一名畢業。
不久,又考得香港政府的内科外科兼婦産科的行醫執照。
這香港西醫書院,是今天香港大學的醫學院的前身。
當時的教務長是康德黎。
孫中山肄業于西醫書院以後,到澳門開設了一個“中西藥局”在澳門大街,其後遷移到草堆街,在這中西藥局裡懸壺應診。
由于醫術高明,來局求診的人極多,一年之間他所收到的診費,超過了一萬元。
這一萬餘元,孫中山都用在革命上。
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是慢慢地形成的。
幼年,他在私塾裡讀中國古書,便已傾慕湯武。
十一歲的時候,他遇到一位太平天國的老兵,對他講清兵入關以後的殘暴行為與洪秀全的轶事,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在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的幾年
孫誗的後代,據羅先生說,由江西甯都一遷至福建長汀,再遷至廣東紫金,三遷至廣東增城,四遷至廣東香山的湧口門村,于乾隆年間五遷至香山的翠亨村。
孫中山的父親,名觀林,字達成,号道川,生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卒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自耕農,田産很少,曾經在澳門當了幾年裁縫,兼業制革,後來仍舊回翠亨村耕田、養豬。
孫中山的長兄德彰,比孫中山大十二歲。
他生于鹹豐四年(1854年),孫中山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
德彰與孫中山之間,有過一位德祐,比德彰小三歲,但生下了不到六年便死了。
所以孫中山的同胞兄弟僅餘二人。
他們有三個姊妹:金星,妙西,秋绮。
金星比德彰小三歲,在四歲之時去世。
妙西比德彰小九歲,其後嫁給楊家。
秋绮比孫中山小五歲,其後嫁給林家。
孫德彰在十八歲的時候,到檀香山做工。
他向當地政府領得了一片茂宜島的荒地,從事開墾與畜牧,很成功,到了二十五歲之時,已有上千的牛羊,回鄉娶妻,帶到茂宜島去。
孫中山當時想和他一道走,達成公不準。
次年,德彰寫信來,要接雙親去侍奉,達成公自己不願意離鄉遠行,叫孫中山跟随楊太夫人同去。
孫中山随母到了開放的檀香山,由此産生“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邁出了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
此照攝于17歲。
這時候,孫中山的年紀是十四歲,還不曾進過西式的學校,但已經在私塾裡念過了不少的古書。
到了檀香山及茂宜島以後,德彰留他在所開的一間米店裡幫忙了一個很短的時間,便送他進了英國人辦的意奧蘭尼書院,念到十七歲,畢業。
(楊太夫人在檀香山住了幾個月,就回翠亨。
) 意奧蘭尼書院,相當于我們的中學。
孫中山在夏季畢業以後,于秋季升入美國人所辦的奧阿厚書院,讀了一年,在次年的夏天德彰硬叫他回翠亨。
原因是,德彰覺得孫中山有信仰基督教的傾向,同時也怕孫中山“沾染西化過深”,希望他回國,多學一點中國的學問。
于是孫中山回國,辍學了一學年,在十九歲的時候(1884年)進了香港的拔萃書室。
在拔萃書室讀了半年,于次年陰曆正月轉學皇仁書院,四月,回鄉與夫人盧氏結婚;十月,再度赴檀香山,轉茂宜島。
孫中山在茂宜島,住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春天回國。
回國的原因是,德彰隻想叫他在店裡當夥計,而無意于讓他升學。
回國以後,他進了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學堂學醫,同時從陳仲堯先生補修中國的經史。
次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轉學于香港西醫書院,讀到1892年7月23日,以第一名畢業。
不久,又考得香港政府的内科外科兼婦産科的行醫執照。
這香港西醫書院,是今天香港大學的醫學院的前身。
當時的教務長是康德黎。
孫中山肄業于西醫書院以後,到澳門開設了一個“中西藥局”在澳門大街,其後遷移到草堆街,在這中西藥局裡懸壺應診。
由于醫術高明,來局求診的人極多,一年之間他所收到的診費,超過了一萬元。
這一萬餘元,孫中山都用在革命上。
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是慢慢地形成的。
幼年,他在私塾裡讀中國古書,便已傾慕湯武。
十一歲的時候,他遇到一位太平天國的老兵,對他講清兵入關以後的殘暴行為與洪秀全的轶事,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在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的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