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 共進會

關燈
1907年,何其義、張百祥、焦達峰、鄧文輝、劉仲英(公)、居正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作為同盟會的外圍團體,用以吸收會黨分子,推進革命。

    “共進會”奉孫中山為總理,總理之下,另設會長一人。宗旨,也在大體上與同盟會一樣,隻是把“平均地權”四字改為“平均人權”。

    共進會的第一任會長,是張百祥;第二任,是鄧文輝;第三任,是劉仲文。

    共進會的湖北省主盟人,是孫武。孫武是夏口(漢口)柏泉鎮人,原名葆仁,字堯卿,武備學堂畢業,官至嶽州威武營管帶,因參加過唐才常的自立軍密謀(受委為嶽州司令),而不得不棄職亡命,其後回鄂,加入了科學補習所,于科學補習所被封以後去日本,入成城學校,又因反對日本政府取締留學生而回國,加入日知會。在日知會被封以後去東北,訪吳祿貞,然後又去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共進會,于戊申年(1908年)九月回湖北,主持共進會在湖北方面的工作。

    三個月以後,焦達峰從日本來,幫他的忙。雖則是孫武在己酉年(1909年)秋間為了避免清吏的緝捕而離開武漢,到香港住了一些時(在香港加入了同盟會,由馮自由主盟),共進會的會務卻未中斷。孫武本人在庚戌年(1910年)回來,把會務又進一步大加擴充,吸收了很多軍中的人物。

    居正在辛亥年(1911年)正月十六日離開廣濟,來漢口,看到同盟會香港統籌部黃興托人帶給他的信,叫他在湖北主持準備響應廣州起義的工作。他和孫武密切合作,于是共進會的業務突飛猛進。譚人鳳在正月二十五日也來到武漢,交了八百元給居正。居正便和孫武、楊時傑等人,租了漢口長清裡九十八号作為機關,居正本人住在裡面主持一切,又選定了武昌胭脂巷十一号胡祖舜的住所作為分機關;設一個“同興學舍”在巡道嶺九号,作為同志們來往暫住的寄宿舍,由陳磊主持;設一個“同興酒樓”在黃土坡工程營附近,吸收軍界同志,由鄧玉麟主持。

    過了相當時候,共進會在當地各個部隊與各學校,普遍地建立了“細胞”。

    現存史料對于共進會在四十一标與第四十二标的活動,語焉不詳。似乎,在這兩标之中,振武學社及其後身文學社的力量較大。

    文學社在辛亥元旦成立之時,僅有“新舊社員”八百餘人(所謂舊社員是振武學社的老同志)。共進會這時候究有會員多少,待考。看來,是比此時文學社的多。

    雖則是共進會與文學社均為同盟會所間接領導的革命團體,雖則是有若幹同志兼為兩個團體的分子,然而一般的會員與社員并不知道個中奧妙,彼此之間竟然有時候免不了争競、猜疑與沖突。

    竭力促成兩個團體的并合的,以居正、陳磊為最熱心,其次,是彭楚藩與蔡濟民二人。彭是振武學社的社員,于文學社成立以前便已加入了共進會。蔡是共進會的會員,于文學社成立以後加入了文學社。

    此外,兼為兩個團體分子的人物,有席正銘、雷洪、金兆龍、尤洪勝、馬榮、馬骥雲、晏柏青、黃冠群、鐘仲衡、李青蓮、熊楚斌。另有一人張鵬程,可能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