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 文學社
關燈
小
中
大
于是,大家決定了把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推詹大悲起草章程,詹大悲是蕲春人,曾經在黃州府中學讀書,得罪了學監,被開除,加入宛思演所辦的“證人學會”,接受革命思想,跟着宛思演到漢口,在宛所辦的《商務報》擔任總主筆,其後接辦了《商務報》,先後參加群治學社、振武學社。
文學社的成立大會,舉行于辛亥年元旦(1911年1月30日),地點是黃鶴樓的風度樓。所通過的社章,以“研究文學”為宗旨。所選出的職員,是正社長蔣翊武,副社長暫缺,文書部長詹大悲,文書員蔡大輔、王守愚,會計兼庶務鄒毓琳,評議部長劉堯澂。
各标代表,除了原有的三十一标江國光,三十二标單道康,四十一标廖湘芸,四十二标祝制六,炮隊八标李慕堯以外,加推張喆夫為二十九标代表,張鵬程為三十标代表,馬榮為工程第八營代表,餘鳳齊為二十一協炮工辎三隊總代表。
文學社不規定每位社員必須每月介紹二人入社,但是社務的發展,比起群治學社與振武學社來,更加迅速。一方面,是由于主持得人;另一方面,是由于清廷的僞立憲給了人民以相當的言論與集會的自由,卻在大計方針上處處叫人民失望,引起人民對革命的期待。
二月間,蔣翊武提議,加選副社長一人。結果,王憲章當選。胡瑛仍在監獄裡面,不能擔任文學社的職務,卻對于文學社的事很關心。蔣翊武和詹大悲常去找他,把他奉為精神上的領袖,正如當年湖北軍隊同盟會和李亞東之間的情形。這時候李亞東久已被禁止見客,對于文學社已經無法過問了。
文學社的發展,可以舉在第八鎮馬隊第八标活動的情形為例。社方認為該标尚無同志,便公推章裕昆前往當兵。于是,由陳孝芬介紹章裕昆見八标三營左隊隊官錢葆青。錢葆青以前在日知會當過會員,雖則久已與革命脫節,卻也對章裕昆惺惺相惜,把他收錄。(章的革命背景,錢在知與不知之間。)
章裕昆有一個朋友熊楚斌,在陸軍小學當學兵。通過熊楚斌的關系,章裕昆便結識了炮隊八标的同袍黃維漢、黎瀛洲、文東明等人。活動了十天左右,章裕昆居然吸收了四十幾位新社員。于是,公推黃維漢為标代表,黃冠群、文東明、蕭志何三人,為一營、二營、三營的營代表。章裕昆自己,功成不居。
多數的社員,皆有章裕昆的革命精神。
到了四月十二日(5月10日),在黃土坡同興酒樓舉行标代表會議之時,全社的社員人數便有了三千左右。比起去年重九節振武學社的人數(二百四十餘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有若幹革命小團體,也先後全部加入了文學社:邱文彬等的“益智社”,王憲章等的“将校團”,鄧漢鼎等的“神州學社”。(将校團,也是士兵與下級軍官的組織,并非真正的将校。)
在四月十二日的标代表會議之中,大家決定成立一個“總務部”,以張廷輔為部長,租賃小朝街八十五号為總機關,叫劉堯澂與王守愚住在裡面,幫助張廷輔經理日常社務。張廷輔的眷屬住在樓下。
這時候,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已經失敗,而四川保路風潮剛剛開始。文學社的同志,并不因廣州方面的失敗而沮喪,反而增加了信心與勇氣,認為革命一定終于成功,而且是在武漢成功。他們認為:武漢在地理上比廣州占優勢,是中國的心髒,而且有漢陽兵工廠與武昌藩庫的大量銀子可資憑藉。革命軍占了武漢,便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各省,北搗幽燕。
文學社的領導同志,幾乎毫無例外是投筆從戎的書生。秀才造反,本不是容易的事;然而有了槍杆,畢竟不同。
同盟會香港統籌部,在發動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以前,曾經派了譚人鳳帶了五千元在正月間北上,策動長江各省于廣州得手以後響應。譚人鳳留下二千元交給在上海的同志,也花了一些在湖南等省,到了武漢,找孫武,交了八百元給孫武所主持的“共進會”。經由胡瑛介紹,譚人鳳也見到了蔣翊武,知道了一些關于文學社的情形,卻對于文學社的革命潛力不甚了解。
文學社的成立大會,舉行于辛亥年元旦(1911年1月30日),地點是黃鶴樓的風度樓。所通過的社章,以“研究文學”為宗旨。所選出的職員,是正社長蔣翊武,副社長暫缺,文書部長詹大悲,文書員蔡大輔、王守愚,會計兼庶務鄒毓琳,評議部長劉堯澂。
各标代表,除了原有的三十一标江國光,三十二标單道康,四十一标廖湘芸,四十二标祝制六,炮隊八标李慕堯以外,加推張喆夫為二十九标代表,張鵬程為三十标代表,馬榮為工程第八營代表,餘鳳齊為二十一協炮工辎三隊總代表。
文學社不規定每位社員必須每月介紹二人入社,但是社務的發展,比起群治學社與振武學社來,更加迅速。一方面,是由于主持得人;另一方面,是由于清廷的僞立憲給了人民以相當的言論與集會的自由,卻在大計方針上處處叫人民失望,引起人民對革命的期待。
二月間,蔣翊武提議,加選副社長一人。結果,王憲章當選。胡瑛仍在監獄裡面,不能擔任文學社的職務,卻對于文學社的事很關心。蔣翊武和詹大悲常去找他,把他奉為精神上的領袖,正如當年湖北軍隊同盟會和李亞東之間的情形。這時候李亞東久已被禁止見客,對于文學社已經無法過問了。
文學社的發展,可以舉在第八鎮馬隊第八标活動的情形為例。社方認為該标尚無同志,便公推章裕昆前往當兵。于是,由陳孝芬介紹章裕昆見八标三營左隊隊官錢葆青。錢葆青以前在日知會當過會員,雖則久已與革命脫節,卻也對章裕昆惺惺相惜,把他收錄。(章的革命背景,錢在知與不知之間。)
章裕昆有一個朋友熊楚斌,在陸軍小學當學兵。通過熊楚斌的關系,章裕昆便結識了炮隊八标的同袍黃維漢、黎瀛洲、文東明等人。活動了十天左右,章裕昆居然吸收了四十幾位新社員。于是,公推黃維漢為标代表,黃冠群、文東明、蕭志何三人,為一營、二營、三營的營代表。章裕昆自己,功成不居。
多數的社員,皆有章裕昆的革命精神。
到了四月十二日(5月10日),在黃土坡同興酒樓舉行标代表會議之時,全社的社員人數便有了三千左右。比起去年重九節振武學社的人數(二百四十餘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有若幹革命小團體,也先後全部加入了文學社:邱文彬等的“益智社”,王憲章等的“将校團”,鄧漢鼎等的“神州學社”。(将校團,也是士兵與下級軍官的組織,并非真正的将校。)
在四月十二日的标代表會議之中,大家決定成立一個“總務部”,以張廷輔為部長,租賃小朝街八十五号為總機關,叫劉堯澂與王守愚住在裡面,幫助張廷輔經理日常社務。張廷輔的眷屬住在樓下。
這時候,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已經失敗,而四川保路風潮剛剛開始。文學社的同志,并不因廣州方面的失敗而沮喪,反而增加了信心與勇氣,認為革命一定終于成功,而且是在武漢成功。他們認為:武漢在地理上比廣州占優勢,是中國的心髒,而且有漢陽兵工廠與武昌藩庫的大量銀子可資憑藉。革命軍占了武漢,便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各省,北搗幽燕。
文學社的領導同志,幾乎毫無例外是投筆從戎的書生。秀才造反,本不是容易的事;然而有了槍杆,畢竟不同。
同盟會香港統籌部,在發動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以前,曾經派了譚人鳳帶了五千元在正月間北上,策動長江各省于廣州得手以後響應。譚人鳳留下二千元交給在上海的同志,也花了一些在湖南等省,到了武漢,找孫武,交了八百元給孫武所主持的“共進會”。經由胡瑛介紹,譚人鳳也見到了蔣翊武,知道了一些關于文學社的情形,卻對于文學社的革命潛力不甚了解。